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对外传播及其未来进路

2022-05-13 10:40郎帅辛璐璐
关键词:特色时代思想

郎帅 辛璐璐

摘要:自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和研究议题。至今其经历了中外媒体报道、宣介解读、实践推进三个阶段,表现出传播目标的明确性、传播主体的多元性、传播方式的多样性、传播行为的主动性等特点,展现出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但它仍处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面临着对内与对外传播话语的差异、正面传播与曲解误读的冲突、中国供给与外部需求的矛盾、短期传播与持续传播的张力等挑战。着眼未来,中国应注重提升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能力,“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相结合,有效衔接中国对外传播与外界需要,建立健全中国对外思想传播的长效机制,不断开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新话题、新领域、新空间、新境界。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传播能力;新境界

中图分类号:G206;D822;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22)02-0113-0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炼升华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治国理政的一系列富有突破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实践,确立于党的十九大并被庄严地写入党章。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引领中国、影响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1]。自党的十九大以来,它的对外传播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和研究议题。新时期面对新环境、新形势,承接新机遇、新挑战,细密考察其对外传播实践和未来进路,对于我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审处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历程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最重要的理论成果”[2],至今其对外传播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媒体报道阶段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早在会议召开前,其就受到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外媒体记者既是十九大的见证者,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线传播者。据十九大新闻中心的统计,报名采访报道十九大的中外记者共有3 068名,其中,“外国记者和港澳台记者达到1 818人,外国记者来自134个国家”[3]。他们一同经历了这一“世界性大事件”,第一时间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中国声音”传递到了全世界。境外记者报道的关注点广泛,包括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及的中国梦、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生态文明建设、文化建设、党的建设、脱贫攻坚、“新四大发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一带一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国的发展经验等多方面内容。境外媒体关注中国的未来,俄罗斯塔斯社记者基里洛夫·安德烈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视为“一个伟大壮举”,他表示:“没有思想的引领,发展就是盲目的;没有思想的更新,发展就是落后的。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中国的未来发展会让世界更瞩目。”[4]在2017年10月18—24日短短一周内,中国进入了“十九大时间”,全球各大媒体聚焦“十九大”。

(二)宣介解读阶段

中国官方的宣介和专家学者的解读为外界深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供了窗口。十九大后不久,习近平作为“中国故事第一讲解人”在双边、多边外交场合以多种形式向外国人士宣讲十九大精神。2018年4月27—28日,习近平主席同印度总理莫迪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莫迪由衷希望了解习近平对治国理政的想法,其中尤为关注十九大宣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积极回应了莫迪的关切,对于“新时代是什么”,他在谈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进入一个全面的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5]中国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积极主动地对其他国家的官方机构、媒体智库、海外华侨华人等群体宣介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017年11月1日,中联部在北京举办十九大精神专题吹风会,面向外国驻华高级外交官、跨国商会和企业代表解读十九大精神。中联部副部长郭业洲表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6]同年11月30—12月3日,中联部主办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120多个国家近300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共600多名中外代表汇聚一堂,其间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十九大精神专题研讨会上,中联部部长宋涛就十九大精神对中国和世界的意义与现场嘉宾分享了几点看法:“坚持道路自信,始终走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理论自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定制度自信,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坚定文化自信,为解决人类共同问题贡献中国智慧。”[7]中联部还会同中宣部等部门,针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组织了成规模的宣介团出国宣讲,宣介团足迹遍布五大洲。2017年11月16日,“中共十九大:中国发展和世界意义”国际智库研讨会在京举行,探讨十九大成果的国际意义。2018年5月5日,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成为海内外顶级马克思主义学者研讨的主题。另外,十九大报告10个语种的单行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摘编》中英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的中外文版等也在这一阶段出版并向海内外公开发行。

(三)实践推进阶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不仅体现为“言”,更体现为“行”。重点表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和对外交往行动,以此作用于外界感知,助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出去”。2018年是全面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举行,6月上合青岛峰会召开,9月第七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12月该年度备受瞩目的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召开。习近平强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它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2019年是奋力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年。元月1日,中美建交40周年,面对美国的施压遏制,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4月大戲连台,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中国切实表达了同他国开展军事交流、增进互信、友好合作、维护和平的愿望;继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习近平指出,“我们再次举行高峰论坛,就是希望同各方一道,绘制精谨细腻的‘工笔画,让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更好造福各国人民”[9];此后北京世园会举办,中国希望“这片园区所阐释的绿色发展理念能传导至世界各个角落”。该年度最重要的议程当属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10月1日,习近平发出了新时代中国的最强音:“前进征程上,我们要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继续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中国砥砺前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致力于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支持和奉行多边主义,积极参与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横扫全球,习近平强调:“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11]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本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负责,也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尽责,不仅控制住了本国疫情,还积极开展对外人道主义援助,推进新冠疫苗公平公正分配,以实际行动引领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此同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正确认识新发展阶段,努力把握新发展机遇;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践行新发展思路”[12]。中国以自身责任担当助推世界走出疫情困境。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中国“于危机之中育先机、于变局之中开新局”,继续与“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团结合作”,一同“书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13],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特点

新时期处于新方位的中国正在以更加自信昂扬、开放包容的心态融入世界,参与国际互动,相较于以往的对外传播活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具有以下鲜明的特征:

(一)对外传播目标的明确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目标明确。其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致力于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思想对话,引导世界全面客观认识中国、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发展成就和中共领导人提出的一系列中国方案中,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的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个不断进步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创新精神,颇具生命力的政党。”[14]其二,凝聚各方力量,助力中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新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注重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国发展观念的理解和认可,促使它们加强与中国在发展思路、规划、战略层面的对接,从而在共同发展中推动我国现代化强国建设、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通过宣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实践,很多国家的政府和政党意识到了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寻求加强同中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其三,构建中国话语,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1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旨在构建国际传播舞台上中国的智慧话语、思想话语、方案话语和力量话语,为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赢得更多的国际尊重和认同。中国的“脱贫攻坚”“反腐倡廉”“全面从严治党”等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塞尔维亚前进党副主席马尔科·究里奇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就,是世界各国政党学习的榜样。”[16]

(二)对外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前所未有地打破了以前较为单一的主体布局。其一,官方媒体和机构继续扮演对外传播的主角。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等借助其国内外传播网络及时向全世界传递了“中国的新声音”;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利用各种外交外事场合担当起了“讲解员”;外交部和驻外使领馆充分履行了促进国家间文化领域联系的职能;中联部推动了党的新思想的对外交流;中宣部有力指导了全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学习和宣传。

其二,自媒体的发展极大充实了对外传播的力量。自媒体为我国对外文化传播提供了更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方式。[17]借助互联网等工具,个人、企业、民间团体等以平民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参与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活动中,由于他们讲述的多是具体的人和事,接地气,所以渲染性、渗透性、说服力强,容易为国外普通民众所接受。他们从不同角度、以更宽的广度对外传播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三,高校、智库等研究机构提升了对外传播的理论高度,增加了对外传播的学理深度。高校、智库等研究机构

通过专家学者间的交流,特别是一些高级别的国际学术会议、智库论坛,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说明、阐释,问题聚焦、重点突出、研讨深入,有效对外传播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参与全球治理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上述这些传播主体还围绕一些领域建立了“议题关联”,

最大限度地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高校、智库等机构合作频繁,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的观点通过主流媒体和自媒体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三)对外传播方式的多样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呈现出了“对外大传播”的格局。一是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手段,全媒体对外传播。人民网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开设了十九大新闻中心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多语言、多端口、实时地发布信息和进行报道,并为境外记者提供采访申请系统等服务。二是元首外交、主场外交、公共外交联袂登台,协同发力,全方位对外传播。元首外交是国际交往的最高形态,有着其他交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战略价值[18];主场外交充分发挥了中国的主场优势,以主题峰会和具体合作项目加深了外界對中国的了解和认同;公共外交则以“更亲民”的方式、在更广的范围推动了对外传播。三是新闻报道、官方宣介与学术研究并举,全员对外传播。我国官方媒体和境外媒体等“打头阵”,以“线下+线上”的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漫画等多种形式快速形象地对受众进行感官冲击;中国外交、外事、外宣部门担当“主力军”,在国内外利用座谈交流、专题讨论、吹风介绍等方式,针对外国的党、政、商、媒精英人士进行宣传;高校、智库等充当“解读员”,通过学术研究与交流对外传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是可视传播、可听传播与可读传播同步,全景对外传播。多语种的直播、录像、纪录片、图书出版物等大量发行,用以满足不同国家、不同受众的需求。

(四)对外传播行为的主动性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是我国主动采取的对外思想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行为,展现了强大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主动传播意识已经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各个环节。一是主动搭建对外传播平台,为境外记者报道十九大创造便利条件。十九大新闻中心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首次设置了融媒体访谈室,

考虑到境外记者的实际情况,报道区准备了十几种语言文字的书籍资料。二是主动开展对外传播活动,展示中国作为世界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大党的开放胸襟。不论是官方媒体的报道、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讲解,还是外交外事部门的宣介、高校和智库专家学者的学术研讨,都是中国主动实施的对外传播行为。三是主动采用新技术、运用新手段,塑造中国对外传播新格局。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构建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19]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调动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主流媒体和商业平台、

专业性媒体和大众化媒体的力量,开创了中国对外传播的新局面。四是主动创新形式,分时间、分地点、分场合开展对外传播。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针对不同受众采取不同的对外传播形式:针对在华境外媒体、外国政商学界人士,以新闻发布会、吹风会、研讨会等形式满足他们的信息需求;针对外国政府、政党和各界精英,以领导人通电话、会谈会见、驻外使领馆外交外事活动、外派宣讲团等形式进行中外思想文化交往和信息交流。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面临的挑战

十九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取得显著成效,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中国的发展意图得到了诠释,中国的发展理念获得了更多国际认同,推动了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合作。尽管如此,其仍处于进行时而非完成时,需要应对一系列挑战:

(一)对内与对外传播话语的差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与对内传播虽同属传播范畴,实际存在显著差异,在话语运用上二者不可简单通约,若直接将国内传播话语套用于对外传播则很难形成有效的全球性说服力。目前中国仍未形成一套能够融通中外、行之有效地阐述与表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集内涵的丰富性、理论的创新性于一体,“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重大创新、重大发展,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建设路径”[20]。精通汉语的人要对之进行准确理解和把握尚且不易,遑论其他群体。而且,该思想不仅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更是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嵌绵延五千多年的历史文明基因,“和合”“义利”“大同世界”“仁济天下”等理念都在其中有突出的显现。若是脱离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语境,省略中国哲学思维逻辑推理,刚性地推广政治、外交话语,即便是进行了对象国的语言翻译,也难以引发国外广大受众的兴趣、内化深入其心,从而难以达到对外传播的预期效果、实现对外传播的目标。

(二)正面传播与曲解误读的冲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传递出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当代新兴大国开展国际思想文化交流、持久深入地融入国际社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良好意愿,本质上是一个国家开展对外交往的正常行为,致力于分享中国国家治理经验,促进国际社会“读懂看清中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其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都是积极正面的。然而,某些西方国家政府和一些人始终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出于大国竞争和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为世界所作的贡献视而不见,变换手法宣扬“中国威胁论”,曲解、误读、抹黑中国正常的对外传播和交往活动。十九大后不到两个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签署了上任后的第一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将中国描述为“美国的挑战者、战略竞争对手”。同年末,西方一些学者和政客大肆鼓吹“锐实力”的概念。2021年3月初,拜登签发了其就任美国总统后第一份全面应对国际国内局势的政策性指导文件《临时国家安全战略指南》,将中国界定为“唯一有综合实力挑战美国所建立的国际体制的竞争者”。6月8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21年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该法案由1个拨款方案和4个相互独立的法案构成,涉及产业发展、贸易政策、外交国防、教育医疗等方方面面,一大目的是展开对华竞争,抵消中国获得的国际影响力。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正常的对外思想文化交流行为被视作“不正常”,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面临多重人为设置的政治障碍,中国的发展被恶意曲解。

(三)中国供给与外部需求的矛盾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化解诸多世界难题的“智慧钥匙和经验密码”,其对外传播既有强大的内部驱动,也有强烈的外部诉求。首先,外部世界希望了解发生在中国的“一切重大事件”。它们渴望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把握中国的内外政策走向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其次,外部世界期待分享中国发展带来的机遇。改革开放40年,“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21]。

“2013—2018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8.1%,居世界第1位。自2006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居世界第1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22]。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国际地位和角色更加凸显。再次,多国希望借鉴中国的发展经验。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日益崛起为一个全方位世界大国。埃塞俄比亚总理海尔马里亚姆认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典范,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从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学习”[23]。一方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力量、中国方案、中国智慧的多元化需要,另一方面是我国对外传播产品供给的不充分和向度、力度的不精准,传播内容存在单一重复现象,已有对外传播实践主要围绕各国的政、商、学界精英展开,而缺乏与广大普通民众的互动,忽视了对方在“基层经验”层面传输交流的需求。中国供给与外部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四)短期传播与持续传播的张力

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品格的鲜明呈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动态发展中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它将伴随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这决定了其对外传播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从持续性来看,目前其对外传播尚未实现常态化、系统化。在十九大召开期间和之后一段时间,相关传播活动迅速铺开,短时间内掀起了国内外宣传、讲解、学习的热潮,达到了一个“高峰期”。此后,相较于国内传播、学习、讨论、实践活动的如火如荼,对外传播则相对冷寂,这反映出我国对外传播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理论与实践双重意义上创新的实现,既面临着理论话语创新和理论体系完善的问题,也存在着现实层面与实践意义上的创新难题。[24]其对外传播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面临着短期传播与持续传播的张力。

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未来进路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遵循对外传播的一般逻辑,表现为一个不断增加传播动力、减小传播阻力、强化传播能力、提升传播效力的过程。其未来推进,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能力

当前,我国的对外思想文化传播已经引起了从党和国家决策层到普通公众的关注,并拥有了一定的传播工具和手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要取得新进展,需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传播的重点和要点,切实澄清“为什么要传播”“传播什么”“谁来传播”“向谁传播”“在哪里传播”“怎样传播”等一系列问题,提升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能力。一方面,这要求从“本我”维度和“他者”维度系统考量,生产高质量的传播内容。从“本我”维度出发,要注重思想本身所具有的世界影响和意义,传播真正体现思想本质的内容,特别是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的理念与经验以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与行动;从“他者”维度出发,要意识到“内外有别”,了解宣介对象的情况和特点,照顾外部关切和需求,对外界尤为重视、长期关注、与切身利益有关的内容作重点阐释,对他们理解上可能模糊不清、似是而非、摇摆不定的地方予以正确有效解读,加大宣传的力度。另一方面,这要求从“场域”变迁维度,筑牢坚实的话语基础、构建科学的话语体系、确立鲜明的话语核心、形成有效的话语方式、树立坚定的话语自信、培育强大的话语能力。为此,既要总结归纳我国既往传播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也要向世界上具有强大话语能力的大国取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系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不断提升自己的话语功力。

(二)“造船出海”与“借船出海”相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不能忽视当今世界的现实,必须清醒认识到,对外传播领域“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转变,以美欧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仍处于支配地位,掌握着国际主流媒体和传播渠道、占据着国际传播市场的主要份额,“国际传播模式是从中心向边缘渗透”[25]。这从一个方面解釋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政府和政客能够频频在国际社会传播不良涉华言论、污蔑中国的原因。因此,从战略维度来看,我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为契机,兼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目标与国际思想领域动态,形成与我国实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对外传播能力,增强我国主导国际舆论走向、供应国际舆论内容、打造国际舆论平台的“内功”,使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双重发力,对标先进“造船出海”,提供能够与美欧国家相媲美乃至超出它们的高质量文化产品和信息产品,丰富国际受众的选择,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从战术维度来看,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无法绕开美欧等国掌控的国际传播网络,为此要细化工作方向,使自立、蓄力与借力相结合,在自强的基础上,努力研究外国媒体、政界、商界、学界、出版界乃至公众的偏好与特点,突出中外“合作”的一面,淡化“竞争”的一面,扩大知华友华的“朋友圈”,利用多种渠道“借船出海”,通过多方借力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自内而外”与“自外而内”地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形象。

(三)有效衔接中国对外传播与外界需要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定位不是简单的对外宣传和说教,它肩负着让世界切实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发生了什么、中国将要发生什么、中国将会为世界带来什么”的重要使命。它要基于外国政、商、学、媒体界精英和广大普通民众等各类群体的特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际受众“想听的”紧密结合起来,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一方面,着力表明中国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涵养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着人类文明的光辉,它明确表示中国致力于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不仅要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中国人民,还要让它惠及全世界。中国梦是建立在与世界各民族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的民族梦想,不仅是中国人民的美好梦想,而且与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梦息息相通、高度契合。[26]在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中国提倡“正确义利观”“共同发展观”,十分重视穷国、弱国的发展权益,努力增进全人类福祉。中国希望与世界各国一道,共享机遇,共面挑战,建设美丽中国和美丽世界。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相较于党政高层和官方交往渠道的稳定,“总结基层经验,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未来所在”,要“加强关于对象国的基层研究,把每个国家解剖好、解剖全,为中国更好地处理与对象国尤其是普通百姓的关系提供借鉴,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参考”。[27]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对外文明交流要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合力,要从对象国和人民的发展诉求出发,强化实践传播,促进合作成果落地。这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中国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落到实处,使之成为可见的、可感知的现实,能够给对象国、对象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让他们在精神上能够有所领会、在切身利益上能够有所收获,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政府是一个有为的政府、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是造福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四)建立健全中国对外思想传播的长效机制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要重点解释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彰显中国的制度优势,全面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立足全局,着眼长远,“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28]。要以宣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外宣工作[29],围绕着媒体传播、官方宣介、出版发行、智库研究、文化交流等各方面,借助新媒体、新技术长期发力,打造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长效机制。要在对外传播各个主体、各项议题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它们能够相互配合、相得益彰。要培养卓越的对外传播专业能力,形成高超的传播艺术,在语言转换和跨文化传播上做到精准、高效。要加强高素质国际传播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大批专注于从事国际传播工作的名翻译、名编辑、名记者、名主持、名评论员、名研究员、名出版家,以及发行、营销、公关、新技术应用等领域的专家型人才[30],以人才为基础支撑,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传播体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长期化、常态化、专业化、高效化。

五、结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着眼长远,明确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等,清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思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擘画了蓝图。它本身是中国共产党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成果,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对外传播要与其新进展同频共振,要着眼于宣传党领导下中国发展的新成就、新动向、新议题、新领域及对世界和平发展作出的新贡献。中国的对外传播工作者要据此设置国际舆论议题,设计对外传播内容和话语,建设中国特色对外传播体系,不断开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新话题、新领域、新空间、新境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1:3.

[2] 王毅访问越南[J].世界知识,2017(22):7.

[3] 越明瑞.外媒如何报道十九大[J].青年记者,2018(12):62.

[4] “中国的未来发展会让世界更瞩目”——境外記者热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N].光明日报,2017-10-22(4).

[5] 莫迪问习近平:能否讲一讲中国的“新时代”[EB/OL]. (2018-05-01)[2021-07-01].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236768779538135&wfr=spider&for=pc.

[6] 中联部举行专题吹风会向外国驻华使节介绍中共十九大精神[EB/OL]. (2017-11-01)[2021-07-01].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11/01/c_1121890455.htm.

[7] “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与世界”研讨会开幕 聚焦十九大精神和中国贡献[EB/OL]. (2017-12-02)[2021-07-01].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02/c164113-29681995.html.

[8]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12-19(2).

[9] 习近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开幕辞[N].人民日报,2019-04-28(2).

[10] 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10-02(2).

[11] 习近平.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J].求是,2020(8):4.

[12] 于洪君.中国现代化新征程发展三要素: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J].人民论坛,2021(7):6-8.

[13] 新华社.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二二年新年贺词[J].党建,2022(1):19.

[14] 马丁·雅克:中国共产党是个不断前行,颇具活力与创新精神的政党[EB/OL]. (2017-12-02)[2021-07-06].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202/c415498-29682037.html.

[15] 习近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62.

[16] “中国共产党是各国政党学习的榜样”——访塞尔维亚前进党副主席马尔科·究里奇[N].光明日报,2017-11-29(12).

[17] 吴冬,刘举.自媒体时代,对外文化传播的非政府路径探析[J].出版广角,2015(2):77.

[18] 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回答中外记者提问[EB/OL]. (2018-03-08)[2021-07-06]. http://www.xinhuanet.com/2018-03/08/c_1122508612.htm.

[19]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EB/OL].(2019-03-16)[2021-07-08].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03/16/c_1124241424.htm.

[20] 刘云山.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7-11-06(2).

[21] 习近平.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3).

[22] 国家统计局.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十三[EB/OL].(2019-08-29)[2021-07-12].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908/t20190829_1694202.html.

[23] 郭林涛,朱松琳.全球聚焦中国“新时代”[J].决策探索,2017(11):22.

[24] 曾荣.“一带一路”背景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传播的创新路径[J].深圳社会科学,2019(6):9.

[25] 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思想与战略的历史[M].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代译序11.

[26] 任成金,王春雨.文化认同视野下中国梦对外传播的现状、问题及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2.

[27] 李双伍.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总结基层经验[J].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6):19.

[28] 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2021-06-01)[2021-07-16]. http://news.cctv.com/2021/06/01/ARTIvbtKutFG1oLQ7ktdfnWk210601.shtml.

[29] 黄卫.以宣介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外宣工作[J].对外传播,2020(10):7.

[30] 杜占元.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外宣介 更好展示中国故事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N].学习时报,2021-09-01(1).

责任编辑:赵 玲

A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hannels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since the 19th NCCPC

LANG Shuai1, XIN Lulu2

(1.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East  China), Qingdao 266580, Shandong,  China;

2.College of Humanity and Law,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Since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CCPC),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has become a focus of study, and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media reporting at home and abroad, propagating, and promoting exchanges, reflecting the communicative goal clarity, the diversity of media, the variety of methods, and the initiative of communicators, which is indicative of China s strong confidence in its path, theory, system and cultur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sk is still under way, confronting the discourse differences in communi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good communication and poor comprehension, the gap between China s media supply and foreign demand, and the pressure between short-term and long-term communication. Looking ahead, China should strengthen the capac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enlist the strategy of "building ships to sea", introducing proactively abroad and "borrowing boats to sea", seeking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ever-increasing needs, build a long-term sound mechanism for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xpand the new frontier to facilitate the dissemination of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Key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capacity; new frontier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思想与“剑”
中医的特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