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比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

2022-05-13 10:33周灵芝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悟母鸡变化

周灵芝

对比阅读一般是指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对比阅读需要站在统整、融通的视角,将内在思维嵌入到文本内核中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老舍先生所写的《母鸡》一文以生动的语言,将自己对母鸡从“一向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展现了出来。笔者采用对比的方式展开阅读探究,将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真正落实到位。

一、聚焦前后细节,在对比中梳理情感轨迹

对比阅读的形式多样,可以是纵向阅读,也可以是横向阅读,其着力点一般可以设置在内容层面的信息知识和表达层面的言语形式上。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经历从语言现象到言语本质,从特殊个性到一般共性之间的思考和认知。为此,教师就需要改变学生单一化的阅读方式,将思维向发散化、深邃化的层面发展。

如教学课文中“欺负和反抗”的片段,教师相机设问:“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变化写出来的?”同时,出示“起伏和反抗”的语段,让学生关注母鸡前后行为的不同。学生从内容维度发现,母鸡在一开始的时候非常可恶,连自己的同伴都不肯放过,更可恶的是在遇到比自己强大的公鸡时永远都不会反抗,却最喜欢欺负老实巴交的鸭子,名副其实地欺软怕硬,这也难怪老舍先生一开始是“讨厌母鸡”的。而到了后来,为了保护自己的小雏鸡,母鸡居然敢于和强大的公鸡搏斗,表现出不畏强暴的品质,作者从此不再讨厌,甚至有些敬佩母鸡。

教学至此,学生已经通过前后文的对比,体悟到了母鸡的变化,更相机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但教学至此并不能收尾,实现从文本内容到表达形式的转变,不仅是语文课程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更是落实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所倡导的。此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你发现作者这种前后迥异的情感变化是运用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学生很快就能发现作者运用了对比的策略,聚焦于母鸡前后表现的细节,形成了鲜明的行为落差,凸显了对比表达的效果,不仅展现了母鸡的特性,还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其中。

纵观以上教学案例,教师分别设置了两个问题:(1)作者是

怎样将自己的情感变化写出来的?(2)作者这种前后迥异的情感变化是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来表达的呢?教师分别从内容理解和洞察表达两个层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旨在引导学生聚焦课文中描写母鸡的关键性词句,重点发现母鸡因为自己角色变化之后所产生的不同状态,发现遣词造句之间融入的作者的情感,提炼出了作者所运用的对比手法,为后续的深度阅读奠定了基础。

二、搭建迁移平台,在对比中体悟主题内涵

在课文中,老舍先生用大量的笔墨来描写母鸡的叫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品味洞察的基础上,习得其中所蕴藏的写作密码,体悟其中的写作方法。如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迁移模仿,将身心意识置放在文本情境之中,借助对比的方式探寻母鸡的前后叫声有着怎样的变化,对作者的写作方法进行强化和印证,从而让学生顺其自然地感受到母鸡慈爱、辛苦、勇敢、负责的品质。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圈画出描写母鸡叫声的语句,读一读,感受其叫声前后的变化以及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的丰富情感。有的学生找到了一开始的“如怨如诉”,从用词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讨厌之情;有的学生从后来叫声的“尖锐”“凄惨”,联系到母鸡作为母亲角色保护自己子女的现状,感受到母鸡的辛苦与负责,从而对其所展现出来的母爱钦佩有加。由此,教师相机设问:“那作者为什么会写‘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而不是写‘一个鸡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呢?是不是漏写了一个‘鸡字?”学生通过前后对比并联系了整篇文章的内容之后,真正认识到,这并不是作者漏写的,是因为全天下所有的母亲都是慈爱而辛苦的,都是负责而勇敢的,也都是伟大的。作者是想借助母鸡的角色来赞美天底下所有伟大的母亲。教学至此,似乎问题都已经得到了解决,但有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既然要赞美母亲,为什么要在前面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自己讨厌母鸡呢?”这样的问题显现了学生思维的质变,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情感体悟的角度转化到了对文本表达策略的思考上来,进而使学生感受了作者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并真正将文本所表达的主题融入到内在意识之中。

对文本主题内涵的解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直接灌输肯定不妥,但依靠学生的自主体悟,则又会遇到多种障碍。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就依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内容理解到特点体悟,从情感梳理到写作探究,循序渐进,让学生的思维逐步向着文本的深处漫溯,使学生在无意识的状态中對文本的内容进行了巧妙的体悟,发展了学生的言语实践素养。

三、拓展类群文本,在对比中升华抒情方式

本单元编排的老舍先生的两篇文章,在谋篇布局上基本相似,在行文上都有着连接板块的过渡语句。《猫》是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作为文章开头,然后展开具体分写,紧接着借助过渡句“这种古怪的小动物,真让人觉得可爱”,将描写的触角伸向了满月猫的可爱上。而《母鸡》一文,一开篇就直抒胸臆——“我一向讨厌母鸡”。然后从三个方面描写了自己讨厌母鸡的原因,再以“我看见一只孵出一群小雏鸡的母鸡”作为过渡。

将两篇文章对比起来看,尤其是一些关键性语句,不难发现这两篇文章都属于纵向描写的结构。《猫》的纵向性体现在对猫的喜爱之情随着语言文字的描述越发清晰、丰富、真挚;而《母鸡》则是属于典型的转折性结构,作者完全依托于自己对母鸡情感的变化来选择素材、编排顺序。在描写具体内容时,作者的方法则是不同的:《猫》一文写猫的个性古怪,着力从“行为上让人难以琢磨”“情绪上喜忧无常”“胆量上或大或小”来写,然后通过具体而典型的细节加以展现,如捉老鼠、踩印小梅花、睡大觉和斗蛇等,将猫活动时的种种画面描写得淋漓尽致。而在创作《母鸡》这篇文章时,作者从众多活动中选择了三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最为关键的是后文中,作者则是采用了正话反说、明贬暗褒的手法,借助与前文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在鲜明的对比中强化了对母鸡态度的转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对比中所发现的两篇课文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汇总,并尝试以表格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在整合和梳理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自己收获的体认,对作者抒发情感的不同方法进行巩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直将重点设置在对内容的理解上,以学生获取了多少知识信息作为评价教学是否扎实、是否有效的标准。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借助对比阅读,就是要激活学生内在的思维意识,在联系、统整中一起去探寻文本中的表达力量,更好地推动学生思维向着文本深处进发。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抓住了两篇文章的异同之处,结合各自不同的语境,提炼出了写作的密码,让学生更有效地感受了其表达效果,最终达成了落实语文要素的作用。

对比阅读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善于思考。在对比阅读中,学生才能更好地与文本、与作者形成深入对话,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瑞安市侨贸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体悟母鸡变化
萌宠
懂,才能得
这五年的变化
藏蛋的母鸡
经理人的六大变化
喜看猴年新变化
变化休想逃过我的眼睛
鸡的一家之母鸡妈妈
一只特别的母鸡
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