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月亮》文本解读及教学建议

2022-05-13 12:04田小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排比句自然段短语

田小平

《走月亮》(四年级上册)一文以孩子的视角进行阐述,一轮明月如一盏神灯,照亮乡村世界独特的景致。诸多神奇的画面里,不知谁在轻轻涂抹月光的色彩,不仅有自然的美,更在神奇的想象伴随下,弥散着穿越之美。读着这样的文字,思绪在不经意间就悄然有了恍惚感,跟着月光飘然而起……这样的课文所在单元安排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具有一种再适切不过的匹配感。这样一篇以精美文字呈现神奇感觉的课文,虽然说是以孩子的视角来表达的,但如何让学生能够读出应有的感觉,却不是简单的事情。毕竟文中孩子的视角背后其实是高明的作家在借用或模拟,而学习文本的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找到匹配的抓手获取文本的密码,随着作者一起去穿越一番。

一、从课文题目读起

读一篇课文,一定是从题目开始的。《走月亮》这个题目,读一遍就会有一种搭配很独特的感觉。这种感觉需要引导学生踏实地读下去才能体会出来。“走”的对象一般都是在脚下的,如走路、走桥、走钢丝等,至于走俏、走神这些很虚的对象,实际上与脚无关了。虽然“月亮”本身是个实体,但与“走”匹配,显然不在脚下,可见这种匹配中包含着作者超越一般用法的理解。一是这里的“走”不全是脚的动作,更多的是大脑的活动;二是这里的“月亮”不仅仅是天上的天体,更多的是它“发出”的光亮的世界。

读着这样的《走月亮》,能够让人想起家乡的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送……”,由此引发学生想起童年时总也解不开的谜:“月亮为什么总是跟着自己呢,我走它就走,我停它也不动了!”原来月亮与童年“走”得这么近,童年与月亮是走着走着就近了还是越走越近呢?经过这样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走月亮其实就是一种神游。在这种神游里,你可以去此刻去不了的远方,也可以获得任何现实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东西,甚至说是心想事成……

有了这样的感悟,再读课文的题目就会发现,原来文本的密码就藏在“走月亮”之中。“走”是神游,“月亮”是仙境,能够“走月亮”的自然如神仙一般,神仙最让人羡慕的本领就是能够任意穿越时空。在课文中,这种穿越是借助想象完成的,由此可见想象就是获取文本密码的钥匙。当我们用想象开启月光宝盒时,时空穿越就是小菜一碟。

二、解析一个自然段

课文第2自然段是能够最先吸引学生目光的文字。从文字表面看,描写月亮的句子用三个“照亮了”形成排比。如果细细琢磨,就会发现描写月光的文字中,还藏着许多表达上的小秘妙。

从句子之间的关系上看,这一自然段以设问句“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开头,答案却包含在字里行间,是用“明亮”和“柔和”所体现的淘洗效果间接回答。这个设问句处在自然段开头的位置上,具有总起句的作用,后续出现的句子,都是表达经过洱海淘洗的月光所带来的迷人效果,尤其是排比句“照亮了”所表达的效果更突出。在体现淘洗效果的分句之间,同样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位置上是从上到下、由高到低、由远而近,先出现的“月盘”远远地在天上,接着出现的“月光”连接天上和地下之间,之后所“照亮了”的大地上的一切都在下面了。

从典型句式上看,在“照亮了”形成的排比句中,三个句子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富有变化的,尤其是在第三个分句之前插入“也照亮了”这一短语,值得细细推敲。文本中的“照亮了”形成的排比句所描写的是被洱海淘洗过的明亮柔和的月光照在大地上的效果,朗读时有一句紧似一句的意味,这样一来就难以体现出来“柔和”的意味。所以,作者在第三个分句之前插入了一个短语,这样可以放慢节奏读出排比句的后一分句,使月光的柔和与“走”月亮的节奏形成合拍的感觉。而课文后续还多次出现了类似的表达,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在读中领悟,形成排比句表达上的变化带来的独特语感。

从想象画面来看,这一自然段只有两个句子构成,第二句提供的可以想象出的画面却十分丰富,而且层次分明。读“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可以想象一轮明月当空照,碧空如洗;读“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想象出的画面是山高月小,亮的是月,剪影一般的点苍山是暗的;读“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想象的画面是月上树梢,大青树下斑驳一片;读“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想象的画面是近前的路面有淡淡的月光,伸向远方渐渐模糊一片夜色渐浓。这些画面依次呈现,让月光照亮的世界充满了美丽,也充满了神奇。

正如文本中出现的省略号,这一自然段在语言表达上的秘妙还不止以上这些。

三、关注穿越的发生

《走月亮》中描写的是“秋天的夜晚”发生的事情,但文本却出现了“白天”“春天”的事情,这就是人物穿越时空的表现,只是这种穿越发生时,文本中的“密语”需要我们在字里行间去寻觅。

第一次穿越发生在走过小溪边的时候。月光下“细细的溪水”里“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多么迷人的境界: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本来是嗅觉的对象,这里成了视觉的对象。本来小溪里流的是泉水,这里流的竟是月光。仅仅是一个句子,足以把读者带进一个神奇的世界里,置身其中,各种各样的感官都变得无比的灵敏了。随着溪水流淌,眼前闪过越来越神奇的景致——“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穿越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这次穿越只是时间上由夜里回到了白天,地点和人物都没有改变,还是在这个小溪边。这样的穿越在文本中对人物的影响,可以从穿越回来以后“我”的改变上看得出来:之前是“阿妈喜欢牵着我”,一个“牵”字除了表示“我”还小外,还说明“我”是被动的;之后是“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看看我采过野花的地方”,“我”主动提出了要求,而且以“我”为主了,似乎暗示着这一次穿越中,“我”长大了不少——这不就是穿越的神奇所在吗?当然,仔细在穿越前后寻找,还是能够发现一点“密语”运用的痕迹,那就是穿越发生的来去之间,不经意间都出现了类似呼喊的“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是不是就是人物用来穿越的密语呢?

穿越中“我”离开了阿妈的手自由自在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既表达了“我”喜欢自由的想象,又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还给文章带来了节奏上的变化,让想象的画面不仅具有立体感,而且还带有神秘感。有了这样的理解,穿越的学习才不会游离于语文要素之外,而与文本学习的重点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四、回归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

细读还需要借助语言文字运用加以统整,才能有效落实语文要素的训练目标。

在《走月亮》中,“我”看到了溪水里小水塘神奇地“抱着”月亮,“我”听到了秋夜里的多种声音汇成和谐的小夜曲,“我”聞到了果园飘来水果的甜香,“我”想着阿爸放假回来尝新谷的欢喜,“我”感觉天上也有“牵着”的美妙……这一系列的美妙景致都是用“走”串起来的,“月亮”仿佛魔术师,一路走一路变,精彩纷呈,目不暇接。这就给边读边想象画面提供了多种路径,想象画面不只是“看”的,“听”“闻”“想”等都可以获得画面感,同时这也是体会走月亮统领全文的效果。而每走到一个重要的地方,文本中总会来一句“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样的一叹三咏为文章形成整体感加上了独特的情感标记。

在第2自然段排比句的典型语言表达中,可以提取的范式是插入短语带来变化,抓住插入短语的位置变换,就可以在其他自然段中理解类似的表达。如“秋虫唱着,夜鸟拍打着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泼剌声里银光一闪……”,这个排比句是以发声的动作作为核心词语构成排比的,第三个分句的变化,不是在之前插入短语,而是在之后用有声有色的结果来补充鱼儿跃出水面的状态,进而使排比句的表达呈现出节奏上的变化,凸显月光的神奇效果。文本中还有“到溪边去”“看小水塘”等多处出现的排比句,也有独特的变化,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体会、玩味。从学以致用的角度看,还可以让学生来一次排比句中出现插入语的仿写,不仅可以巩固对文本典型语句学习的效果,而且也在续写中让学生跟随着“我”一起去走月亮,以产生入情入境的效果。

在教学《走月亮》这篇优美的散文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作者用妥帖的文字来表达各式各样精美画面的方法,并通过举一反三的学习努力内化典型的表达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宿松县二郎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排比句自然段短语
小学语文排比句的用法
初中英语词组高频考点聚焦
从“四计歌”学排比
秋天
美丽的秋天
小议如何借导读写美句
奇妙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