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022-05-13 12:53许玲李嘉欣
职业技术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中职教育

许玲 李嘉欣

摘 要 基于2009-2019年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中职教育生均经费平均水平虽在不断提高,但省际差异依然不断扩大,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更大。Shapley值分解显示,在校生规模、产业结构、地方财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省际差异的重要因素,而后两个因素对省际差异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在校生规模、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倾斜度对省际差异的贡献率上升。为此,可从构建合理的政府分担机制、出台国家最低生均拨款标准、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以及调整中职在校生规模以满足产业结构需求等方面实现中职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

关键词 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Shapley值分解

中图分类号 G71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2)12-0045-08

一、引言

中等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促进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充足的經费投入是其改善办学条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2015年,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财教[2015]448号)明确提出“到2016年底,各地应当建立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1]的目标要求。国家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2019年全国中职学校生均预算内事业费达到15380.52元,与2009年的4262.52元相比,增长260.83%。但与此同时,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呈现出非均衡化增长态势,导致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面临公平危机。2019年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中职教育生均公用经费为1528.43元,仅为同期北京市的6.56%;云南省罗平县中职教育生均预算公用经费仅为34.10元,不足上海市的0.5%①。在教育公平发展背景下,深入分析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并基于此提出缩小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省际差异的政策建议,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提升职业教育全社会服务能力意义重大。

二、文献综述

综合已有文献,关于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异问题的研究内容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中职教育经费差异的研究,李祥云发现2002-2011年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省际差异呈现倒“U”形,其差异变化主要是由集中效应引起,且东部内部差异最大[2]。古翠凤等人研究发现,2008-2012年西部地区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投入差距不断缩小,但东西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存在[3]。沈有禄发现,2007-2016年各类生均经费基本都陷入“中部塌陷”的困境,京津沪远高于其他地区[4]。Man Kong提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缺乏中央政府大力支持,其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中部陷入了工业经济发展缓慢的恶性循环,造成地区发展更加不均衡,社会公平问题更加严重[5]。

二是关于中职教育经费差异影响因素的研究。冉云芳[6]、张文静[7]、邬美红[8]等人基于面板数据探讨地方财政能力、产业结构以及中职学生数、中职专任教师数等与中职教育生均预算内经费间的关系。李欣旖[9]、蔡文伯[10]等人分析了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异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王奔[11]还通过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发现人均GDP、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等经济因素对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影响最为显著。

综上所述,已有相关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了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省际差异的存在,并对影响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省际差异的部分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这为进一步考察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变化趋势和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生均经费省际差异的贡献程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基于中国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省际差异变化趋势及发展现状,并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讨各影响因素与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之间的关系,利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研究各因素对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影响程度,进而为缩小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省际差距和实现教育公平提供政策建议。

三、变量、数据与研究方法

(一)变量选取

生均教育事业费能够反映一个地区单位学生所获得的教育资源,是衡量教育经费投入的重要指标[12]。因此,本研究选取各省中职教育生均预算教育事业费(以下简称“生均教育事业费”)(EXP)作为因变量,借鉴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文献,选取了以下自变量:

第一,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投资最终来源于一个地区的经济总量,经济发展水平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该地区的生产总值和人均GDP。人均GDP越多,可能用于教育经费投入就会越多;反之则越少[13]。造成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省际差异的原因往往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14]。本研究选取人均GDP作为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PGDP)的关键指标。

第二,政府财政能力和政府投入意愿。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以县为主”的中职教育财政投入体制,地方财政能力、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努力程度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会造成我国中职教育财政投入地区的不均衡性[15]。本研究选取人均财政收入作为衡量地方财政能力(LFC)的指标。借鉴张紫薇等以地方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和政府对普通高校教育经费倾斜度作为政府投入意愿的代理变量[16],研究以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来衡量地方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GEI),以高中阶段教育中中职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所占比重来衡量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倾斜度(TSV)。

第三,中职教育规模。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用于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产出成果是人,因此在对教育投资时最先考虑的应该是教育需求人口的数量。当教育需求人数增多时,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满足需求。因此,本研究选取中职学校在校生数来衡量中职教育规模(STU)。

第四,产业结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的不同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和依赖是不同的,而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会影响整个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大小,从而影响政府、居民对教育的投资意愿。2014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出“根据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趋势,逐步提高面向服务业的职业教育比重”[17],现代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选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作为产业结构(TIS)。

(二)數据来源

2009年是全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推行的第一年,各地主要从涉农专业和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做起,该政策的推行对缩小省际生均经费支出差异是否产生显著效果值得关注。因此,本研究将选取中国2009-2019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来源于2009-2020年的《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财政年鉴》。

(三)研究方法

为分析中国中职教育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影响因素,构建模型(1)来进行探讨。为了消除不同单位变量间量纲的影响,消除相关数据异方差带来的影响,因此对生均教育事业费、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和在校生数等进行了自然对数化处理。

LnEXPit=c+β1LnPGDPit+β2LnLFCit+β3GEIit+β4TSVit+β5 LnSTUit+β6TISit+Statei+Yeart+μit                                       (1)

其中,i(i=1,2,…,31)和t(t=2009,…,2018)分别是指某一省份和年份,μit是随机扰动项。为了控制不随年份变化而变化所造成的省际差异,在模型中加入省份固定效应的变量Statei;为了控制不随省份变化而变化所造成的省际差异,在模型中加入年份固定效应的变量Yeart。

为进一步研究各影响因素对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贡献程度,本文采用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法[18],该方法的原理为运用合作博弈的思想来分解各个回归变量对因变量差异的贡献率。首先,根据回归模型,将当年的人均GDP(PGDP)、地方财政能力(LFC)、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GEI)、政府对中职教育倾斜度(TSV)、中职在校生规模(STU)以及产业结构(TIS)等代入回归模型,计算因变量生均教育事业费的估计值,并测算出该估计值的不平等指数E1;接着将某一回归变量(如PGDP)取平均值,并和其他自变量的值代入回归模型,测算因变量生均教育事业费及其不平等指数E2,计算E1-E2即为不受该回归变量对因变量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影响程度[19]。

四、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分析

(一)变化趋势的分析

本文通过测算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平均值、基尼系数、总泰尔指数等,分析2009-2019年间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变化趋势。见表1。

从全国平均值来看,近年来,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平均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生均教育事业费平均水平由2009年的4936.84元增长至2019年的18537.09元,增长了275.48%,可见政府加大了对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力度。

从基尼系数来看,2009-2019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基尼系数在0.207~0.263之间,均超过0.2。有研究者将0.2作为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警戒线,基尼系数超出0.2,则说明教育资源配置省际差异较大[20]。我国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基尼系数由2009年的0.225上升至2010年的0.238,之后3年省际差异有所缩小,2014-2015年都小幅上升,2016年又降至0.238,至2017年达到峰值0.263,2019年基尼系数降至0.241,但与2009年相比仍增长了7.11%。由此可见,近年来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异有波动,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变化趋势。

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可能在于:从2009年全国开始实施农村中职教育免费政策以来,由于财政资金短缺、办学条件落后、师资力量薄弱、学校吸纳力不足、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等问题,阻碍了农村中职教育免费政策的推行进程。如福建省永定县早在2007年就开始实行免费中职教育政策,其后招生数虽实现剧增,但由于校舍、实习和实训设备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导致该地中职教育发展仍比较滞后[21]。2011-2013年,我国进一步扩大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覆盖范围以及国家助学金制度的逐步完善暂时对缩小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然而由于中职学校免费补助标准较收费标准低,由此衍生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职学校运行艰难、产生免费退费缺口以及难以偿还历史债务等一系列问题,导致2014-2015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扩大。从2015年起,中职教育实现国家助学金标准由年生均1500元提高到2000元,同时进一步完善中职免费政策体系。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职教育免除学杂费。”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有22个省份完成中职学生全部免费,因此在之后一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有所缩小。2017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基尼系数达到峰值,可能原因是受到2017年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全部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的影响,且统一中央与地方的分担比例。在地方财政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针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加大势必会挤压中职教育经费的投入金额,导致财政薄弱地区中职财政投入不足,进一步拉大了与东部地区的差距。2017年之后省际差异略有下降,但这是否会成为一种趋势,仍有待观察。

从总泰尔指数来看,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总泰尔系数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将31个省份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从贡献率来看,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主要是由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引起的,共解释了74%以上;而组间差异贡献率相对较低,且总体上呈现出缩小的变化趋势,说明近年来东部帮扶西部的政策对缩小地区之间的差异起到了显著效果。

从组内差异来看,东部地区内部各省份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较大。2009-2018年,东部地区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总泰尔指数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由2009年的0.096增长到2019年的0.136,增长了41.67%。中部地区内部各年份的生均教育事业费差异较小,2009年后小幅下降至2012年的0.034,之后五年又小幅上升,其后下降至2019年的0.038,与2009年相比下降了43.28%。西部地区内部生均教育事业费差异总体上小于东部而大于中部,由2009年的0.030波动上升至2017年的峰值0.154,2019年降至0.070,整体增幅为133.33%,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波动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央政府对西藏中职教育的财政投入倾斜,数据显示,2009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最高值(西藏)是最低值(贵州)的2.17倍,2019年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最高值(西藏)是最低值(贵州)的4.2倍,由此造成西部地区生均教育事业费两极差异不断扩大的趋势。总体而言,东部地区内部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最大。

(二)發展现状分析

根据2019年国务院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要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生均拨款制度,各地中职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可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要求[22],本研究将通过中职教育的“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指标来说明2019年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情况。中国幅员辽阔,各省份、各地区之间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在校生规模以及教育投入倾斜度等方面的影响而导致各省生均经费支出出现较大差异。

具体而言,2019年全国中职教育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平均水平为17282.42元,最低值出现在贵州(8846.18元),最高值出现在北京(69775.68元),北京的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贵州的7.89倍。此外,东部的海南,中部的河南、湖南、江西、湖北和安徽等5个省份以及西部的贵州、广西、云南、四川、陕西、重庆、新疆和宁夏等8个省份的生均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可见,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省际差异依然很大。

从与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水平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当前各省对中职教育投入倾斜度的差异较大。目前,仅有四川、安徽、宁夏、辽宁、山西等14个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高于普通高中。其中吉林、西藏和黑龙江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度在全国排前三,尤其是吉林,该省中职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普通高中的1.91倍。吉林、黑龙江和辽宁三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其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而这三个省份中职教育经费投入高于普通高中,说明政府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倾斜程度较高,注重依靠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全国有北京、天津、浙江等17个省份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普通高中,其中天津、北京和江苏对中职教育投入倾斜度最低,尤其是天津,该市普通高中的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是中职的1.43倍。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越发达的省份(如北京、上海、天津),第三产业比重越大,对技能型人才规格的要求就会越高,当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已不再满足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投入倾斜度会下降。

五、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面板数据的回归分析

根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1),测算出各省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影响因素的估计结果,见表2。第(1)列为不加任何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以及在校生规模的回归系数均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前三个回归变量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显著影响为正,而最后一个回归变量对因变量的显著影响为负。

第(3)列为加入省份和年份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

第一,地方财政能力的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地方财政能力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人均财政收入每增加1%,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就会提高0.62%,这与前面的理论分析相符。

第二,中职学校规模的回归系数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负,系数为-0.414,说明在校生规模每提高1%,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反而会下降0.414%,说明教育经费投入并没有伴随中职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显著提高,经费的紧缺无疑会阻碍中职教育办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地方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对中职教育投入倾斜度系数显著为正,公共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高中阶段教育中职教育国家财政性经费每增加1%,生均教育事业费就会分别提高3.56%、1.416%,说明政府可以通过教育经费投入的倾斜政策,资助边远或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促进地区间的教育公平。

从第(1)列和第(2)列(加入地区固定效应)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产业结构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显著影响为正。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各省政府加大中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二)基于回归的Shapley值分解结果

为进一步探讨各因素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差异的影响程度,本研究将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的省际差异进行分解,基于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回归模型(2)进行Shapley值分解。具体分解结果如表3所示。

LnEXPit=c+β1LnPGDPit+β2LnLFCit+β3GEIit+β4TSVit+β5LnSTUit+β6TISit+μit                                                            (2)

从Shapley值分解结果来看,在2009-2018年,这六个影响因素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的贡献程度基本保持较为稳定的变动趋势和排序。

由生均教育事业费的分解结果来看,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是造成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的最主要因素。在校生规模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差距的贡献率一直波动上升,2012-2013年间出现短暂下降,其后5年里,在所有因素排序中处于第一位。自2010年起我国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逐年递减,由2010年的2238.50万人降低至2018年的1555.26万人,减少了650.07万人,降低了30.52%。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中职学校规模急剧下降,在校生规模平均值从2010年到2018年下降了35.9%,而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一直在加大,因此分担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教育经费明显提高了;中、西部地区中职在校生下降规模较小,甚至有的省份出现增长,如这十年间贵州的中职学校在校生规模增长了21.96%,但贵州的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在2016-2018年间连续3年处于全国最低值,由此加剧了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不均衡现象。

第三产业的比重也是造成中职教育生均支出省际差异的重要因素,它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差距的贡献排序在2012年以前一直排在第三或第四位,2014年超过人均财政收入成为影响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差距的主要因素。随着产业转型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提升,而经济发达地区第三产业比重提升速度远远超过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服务业比重的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三产业比重会逐渐拉大各省生均经费支出差异的扩大,对其贡献也会逐步上升,从而加剧了各省经费投入的不均衡。

地方财政能力在所有决定因素中排第三,是影响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省际差异的重要因素。该指标在10年中的前5年贡献率排名第一或第二位,基本稳定在21.47%~27.45%之间,说明地方财政能力的差距强化了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间的非均衡化。生均教育事业费较高的省份,如北京、上海、天津等省区市,其依靠地理位置的优势及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人文等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为教育投入的持续增长提供支持,且支持力度远远高于东部经济欠发达省份和中西部地区,造成省际间生均经费差距越来越大。自2014年起,该指标的贡献率排序呈下降趋势。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23],2016年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资金的84%左右投入到中西部地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和完善的资助政策体系大幅缩小了各省因地方财政能力差距所带来的经费投入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差距的贡献率从2012年起一直在降低,而政府对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倾斜度对中职教育生均教育事业费差距的贡献率反而在波动上升。这主要归功于政府作为公共权利代表所发挥的统筹作用。中职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最大受益者是经济欠发达省份,由于该制度遵循着“省级财政承担的补助责任随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财力状况改善而不断下降”的原则,减弱了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财政投入对经济水平的依赖程度[24],有效地调节因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而带来的中职教育投入的不均衡。由此可见,地方政府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倾斜程度可能是缩小省际差异、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方式。

六、研究結论与政策建议

近年来,政府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在教育经费投入上给予政策支持,2009-2019年我国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平均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省际差异依然不断扩大;与地区间的差异相比,东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更大,尤其是东部地区。从发展现状来看,2019年我国各省份的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极不均衡,且依然存在17个省份的中职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低于普通高中。另外,中职在校生规模与产业结构不相协调,无疑加大了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

在控制省份和年份固定效应的情况下,地方财政能力、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倾斜度对生均经费支出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在校生规模、产业结构、地方财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省际差异的重要因素,但地方财政能力、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在近年来有所下降,而在校生规模、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的努力程度和倾斜度对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省际差异的贡献率上升。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缩小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第一,构建合理的政府分担机制,强化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统筹的责任。从国际经验来看,OECD国家职业教育经费主要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来承担,2008-2010年来自中央政府的公共经费平均占51.7%[25],表明构建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分担机制,对于解决地区间经费投入不均衡问题具有积极意义。同时,由于地方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对中职教育生均经费省际差异的贡献率在上升,因此,必须尽快建立与我国各地区经费发展不均衡相适应的政府分担机制,推动财政支出重心上移,强化地方政府对中职教育经费的统筹力度,充分发挥政府作为“教育公平”维护者的作用。对于经费投入较为充足的东部地区,在各县承担教育经费投入主体责任的同时,应重点推动省级政府承担统筹提升各地方中职教育办学质量以及缩小各地经费投入差距的责任,缓解东部地区内部差异不断扩大的局面。对于经费投入紧缺的中西部地区,赋予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的自由权,由省级政府根据各地中职教育的现实情况,测算出其经费供给能力及其需求量,从而将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到更需要的地方,避免经济欠发达省份因财政紧缺而造成中职教育发展的下滑。

第二,出台国家最低生均拨款标准,完善动态调整机制。长期以来,生均拨款标准的缺失是造成地方政府中职教育经费投入数额较低、波动较大的原因[26],由此导致中西部地区中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且随意性较大,加剧了区域间的不均衡。截至2014年,全国已有北京、天津、辽宁等20多个省区市出台了中职学校生均拨款标准,但部分地方存在标准不高、落实不到位、省际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应尽快出台国家最低生均拨款标准,为各省份提供参照,已出台标准的省份明确自己的标高和位置,及时做出调整;未出台标准的省份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在校生规模、专业办学成本差异等因素,科学制定本省的生均拨款标准。另外,由于地方对中职教育投入倾斜度对缩小省际差异的贡献率在上升,根据国际上提出的发展中国家中职教育经费应当比普通高中高出153%的标准要求,各地应当尽早有效落实中职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要求。

第三,加大中央政府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全程动态调整与监管。在我国“以县为主”的中职教育财政体制下,单纯依靠地方财政弥补地区间差距和达到中职教育生均拨款适当高于当地普通高中的目标要求任重道远。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中职教育区域协调发展。因此,首先,应当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将民族地区、边远地区和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列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保障其办学条件、基础设备投入、贫困生免费与补助以及教师工资福利等具体项目的落实。其次,应当根据各县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等因素,对资金分配、拨付和使用、绩效评价等进行全过程的动态调整与监管,尽快实现从“项目制”到“绩效考核”的转变,强化问责机制,更好地促进转移支付资金合理有效的使用,不断提升中职教育准公共产品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四,调整中职在校生规模,满足产业结构需求。当前正处于国家创新驱动、经济供给侧改革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阶段,各地要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带动作用,促进当地中职教育的产教融合。由于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差,相关部门的政策导向、管理不规范,社会认可度低等问题,导致中职在校生规模逐年萎缩,中职学校规模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因此,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职普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原则,分别制定普高和中职学校的招生计划,有效落实对中职学校招生政策的监管、考核;同时,要加大对中职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其办学质量,树立中职教育的良好形象,以扩大中职教育规模,满足当地产业结构发展的需求,促进各地区经济均衡发展,缩小中职教育经费投入差距。

参 考 文 献

[1]财政部等三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建立完善中等职业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财教[2015]448号,2015-11-09.

[2][15]李祥云,禹文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财政投入地区差异及成因——基于全国31个省的实证分析[J].财政经济评论,2015(2):1-12.

[3]古翠凤,董凤.东西部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较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5(2):9-12.

[4]沈有禄.近十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经费地区配置差异分析[J].职教通讯,2018(13):34-51.

[5]MAN KONG. Study on fairness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funding in china[J].Science Publishing Group, 2018,6(1).

[6]冉云芳,石伟平.省际中职生均经费支出差异性的实证研究——基于2000-20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J].教育科学,2014(1):13-21.

[7]张文静,冉云芳.21世纪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与职业,2021(4):32-39.

[8]邬美红,罗贵明.中等职业教育生均教育经费地区差异的实证研究——基于2009-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6):68-74.

[9]李欣旖,刘硕,闫志利.协同发展视域下京津冀中职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差距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9(1):83-90.

[10][14]蔡文伯,刘爽.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区域差异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0(15):37-42.

[11]王奔,晏艳阳.我国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7(2):39-45.

[12]于璇.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投入的地区差异及分布动态演进——基于2005—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2):115-126.

[13]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106.

[16]张紫薇,牛风蕊.究竟是什么影响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收入?——基于省份、院校特征与教育经费收入的关联性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0(2):63-69+91.

[17]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印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的通知[Z].教發[2014]6号,2014-06-16.

[18]SHORROCKS A F. Decomposition procedures for distributional analysis: a unified framework based on the shapley value[J].The 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 2013,11(1):99-126.

[19]沈华,邱文琪.高职高专生均经费支出省际差异研究——基于Shapley值分解的方法[J].教育学术月刊,2019(4):55-62.

[20]戴文静,周金城.基于基尼系数的高职教育生均经费地区配置公平性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2(10):99-103.

[21]闫志刚,李玉珠.中职免费的背后[J].教育与职业,2009(31):24-28.

[22]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9]4号,2019-01-24.

[23]国务院.关于印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通知[Z].国发[2014]19号,2014-05-02.

[24]赵海利,朱迪.中等职业教育专项转移支付的受益归宿分析——以Z省为例[J].教育研究,2019(10):91-101.

[25]韩永强.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其国际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28):48-54.

[26]朱爱国.中职生均拨款标准之争引发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5-11.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r-Pupil Expendi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Method Based on Shapley Value Decomposition

Xu Ling, Li Jiaxin

Abstract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31 provinces from 2009 to 2019,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although the average level of per-pupil expenditur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constantly improving, th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re still expanding, and the differences within the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are even greater. Shapley value decomposition shows that the scale of students, industrial structure, local financial capac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re the important factors causing provincial differences,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latter two factors to provincial differences have decreased, while the contribution rates of the scale of students, the efforts and the inclin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to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provincial differences have increased. Therefore, we can realize the balance of resource allocation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by constructing reasonable government sharing mechanism, issuing the national minimum student allocation standard, increasing the intensity of transfer payment from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adjusting the scale of students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meet the need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pupil expenditure; provincial differences; Shapley value decomposition

Author  Xu Ling, professor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Li Jiaxin, postgraduat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许玲(1965-),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教育信息化(广州,510665);李嘉欣(1996-),女,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原理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新型智库“广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中心”“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研究中心”(2020TSZK 020),主持人:许玲

猜你喜欢
中职教育
浅谈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与专业学科的融合
谈活动育人视角下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创新
新课堂、新模式、新活力
波特五力模型视角下的重庆中职教育竞争形势分析
新时期校企有效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校企合作模式下中职物流德育工作研究
浅析师爱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