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白鹭》为例谈散文的教学策略

2022-05-13 13:12柯珂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玩味白鹭散文

柯珂

对散文的教学,品析语言、欣赏表达、玩味情感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教师要把握散文独特的文体,依循学生原始的认知经验和思维规律,找准两者之间的联结点和交融点,将学生浸润在文本描绘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走进文本、品味语言、对话作者。笔者以《白鹭》一课的教学为例,提出散文教学的三个策略:聚焦语言,以自主探究洞察表达之妙;关注画面,以想象还原体悟形象之美;升华主题,以鉴赏玩味感知真挚情感。

郭沫若先生的经典名篇《白鹭》是典型的散文,入选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一花一鸟总关情”,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作为一篇典型的散文,《白鹭》篇幅短小,但语言优美且极富诗意,意蕴悠远,蕴藏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语用价值。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这篇课文的范例和载体效能。

一、聚焦语言,以自主探究洞察表达之妙

《白鹭》是一首抒情性极强的散文,展现了白鹭的外形和气质特点,言语之中物与情、景与情巧妙融合。作者以“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作为统整全文的关键句,它是作者创作、构思的统整点,也是阅读文本的抓手和切入点。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白鹭与诗歌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这样将思维直接指向作者所构思的重点,从而借助于语言,让学生展开探究。

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聚焦、开掘经典性语言运用的精妙以及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比如课文中描写白鹭站在清水田里钓鱼的画面是这样的:“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玻璃框里的画。”将“清水田”比喻成了“玻璃框里的画”,而“嵌”这个动词,堪称神来之笔。为了真正探究这一词语所形成的表达之效,教师可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1)鼓励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結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初步理解“嵌”字的意思;(2)尝试运用其他的动词,比如与“装”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认识到“装”字力量过大,且显得非常生硬,缺乏了诗意的美感,而“嵌”字更加具有灵动之感,使得白鹭和清水田的画面浑然天成,形成更加悠远的意境。

这样教学,学生借助文本语言所描绘的情境,通过品读悟读,最终将语言文字储藏在自己的言语体系之中,不仅强化了对语言的感知与理解,同时也巩固了自身的内在记忆,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展。人们常说“言为心声”,在散文当中,既精练且优美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心声需要学生好好研读。这样一个研读的过程,首先是指向散文表现在语言上的文体特质的,而通过对散文语言的解读,可以初步叩开通往散文学习的大门。

二、关注画面,以想象还原体悟形象之美

在学习散文时,学生必须具有一种将语言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能力,这个画面越清晰,也就意味着学生的思维越深入。基于文字去构建画面的过程,就是一个表象建构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以想象还原文字体悟,从而形成形象之美的过程。课文的第6~8自然段,分三个语段展现了白鹭的活动场景,教师就需要组织学生以想象还原的方式融入到文本的语言之中,借助文本语言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支架。

其一,创造情境,浮现“水田垂钓图”。教材所设置的插图,与这篇散文的气质相符,以寥寥数笔勾勒出鲜活而传神的白鹭形象。教师可以利用语段中所描写的事物和动词,以教材插图为蓝本,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展开想象,展现出山水交融、光影交织、静动结合的画面,使得白鹭在清水田中的垂钓图景浮现在学生眼前。

其二,补充留白,浮现“独自站立图”。文中作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将站立着的白鹭想象成为“真是在望哨吗”,这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提供了自主而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白鹭是怎样望哨的?此时此刻它可能会想些什么?学生一边阅读作者所呈现出来的语言以及信息,一边展开深入想象和探究,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为鲜活的画面。

其三,联系生活,浮现“优雅低飞图”。在中国古典诗词中,“黄昏”本身就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具有深厚的诗意之美。郭沫若之所以将白鹭低飞的场景设定在“黄昏”这样一个独特的时间背景下,不仅将描写的笔触聚焦在白鹭低飞的动态画面之中,同时更将白鹭置放在具体而鲜活的背景之下。为此,教师不妨出示黄昏的背景图,将白鹭放置其中,一方面借助语言文字展现白鹭低飞的动态过程,一方面让学生想象黄昏背景下的闲适、幽雅的画面。

三个语段,描写了白鹭“钓”“望”“飞”三种不同的形态,同时也分别安排在“白天”“清晨”“黄昏”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背景,更与自然界中的“清水田”“树顶”“空中”相融合,实现了白鹭与自然的交融。这样的构思和描写,可以让学生在语言品味和想象过程中加以落实,同时也让学生在深切的体悟和思考中探寻白鹭之美是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从而将作者对于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融入其中。

三、升华主题,以鉴赏玩味感知真挚情感

文本的创作与诞生,都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文化形态以及作者自身的心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种联系当中,文本的主题会逐步呈现,而主题一旦呈现,学生在解读的时候就可以有更明确的目标与空间。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的时候,可以用鉴赏玩味的方式,让学生去感知文字背后所蕴藏的真挚情感。因为很多优质的文章,作者的情感并不会直接和盘托出,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不断升华主题、以鉴赏和玩味的方式融入其中,学生便能真正与文本、与作者形成对话,产生情感共鸣。

对文本情感的体悟与玩味,可从文本独特的语言形式入手。比如课文的第5自然段描写白鹭的外形,作者首先描写了白鹭蓑毛的雪白、全身的流线型结构以及铁色的长喙,很多学生容易忽略作者连续使用的三个“那”字,虽然这个字并不表示具体的意思,但三个“那”字连用,却融入了作者对白鹭源自心底的啧啧赞叹之情。接着描写了白鹭青色的脚,“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作者并没有直接对脚进行描写,而是采用了这样统整对比的方式,将脚的长短合宜、色彩程度协调的特点融入其中。但这种描写究竟比直接对脚进行细致化的描写好在哪里呢?教师可以拓展两个材料,一个是白鹭外形的高清图,学生能够清晰看到白鹭青色的脚,一个是对白鹭脚进行描写的“下水文”。学生在对比中可以发现,虽然教师的“下水文”写得非常棒,翔实而生动,但如此直接化的描写,却不符合这篇散文的文体特点,更与这篇课文所营造出来的浓郁情境有着较大的区别。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下水文”虽然较为完整地再现了所描写的事物,但这样的语言更像是摄像机,是对事物原封不同的客观再现,而没有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其中。带着这样的感知,我相机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这一语段,学生就会发现,为了展现白鹭的适宜之美,作者这四个分句中的“嫌”字就显得尤为关键,细细品味就能发现,在作者的心目中,白鹭堪称是完美的存在,“增之一分”“减之一分”“素之一分”“黛之一分”,哪怕就是微不足道的“一分”,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白鹭的美感。由此可见,这个“嫌”字就将作者对白鹭的宠爱、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值得学生细细品鉴与玩味。

上述教学中,教师把握了文本语言形式的独特之美,将一些看似并不起眼的语言,置放在具体的语境之中,引领学生探寻其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的内在世界,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实践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浙江乐清市丹霞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玩味白鹭散文
一座山,一杯茶(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玩味之秋
玩味唇情
玩味绘像
找不同
简笔画白鹭
吃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