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瑶山夜语》道具拓展的空间形态

2022-05-13 14:01王晶宁夏大学
艺术品鉴 2022年12期
关键词:瑶山竹竿舞蹈

王晶(宁夏大学)

一、舞蹈《瑶山夜语》

(一)内容梗概

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刚刚落下帷幕,涌现出不少以当代民族民间舞蹈大胆创新的作品,此次大赛题材选取多元、文化多样,聚集了特色各异的舞蹈作品,同时,也为不同民族地域之间情感对话交流提供了渠道。

作品《瑶山夜语》是由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平桂区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群众艺术馆选送,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民族民间舞评奖当中获取佳绩,脱颖而出。

舞蹈《瑶山夜语》题材选自于当地贺州市平桂区土瑶民间的文化习俗,聚焦本土原始的人文风情,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的角度切入,生动形象地将土瑶青年婚恋过程进行艺术化再现,表达了土瑶青年对幸福生活的渴望以及对甜蜜爱情的憧憬,深层次上更展现出了土瑶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乐观精神面貌。该作品不仅向观者充分展现了贺州独有的土瑶民族文化特色,宣传了紧跟时代的土瑶青年风采,还显现出土瑶民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

《瑶山夜语》的创新立意是取自“土瑶”的民间习俗——“情人房”。贺州“土瑶”乃是瑶族的稀有支系,这支族群生活于大山深处至今仍保留着一种独特的婚恋习俗。

当“土瑶”人家的女儿长大成年时,家中父母则为其搭建一个竹楼,为之居住。族中后生如若心仪此姑娘,就会在夜里爬上“情人房”,为其表演歌舞,与女孩交换信物谈情说爱。舞蹈《瑶山夜语》以土瑶族的“情人房”习俗为线索,贯穿舞蹈始终,再现了瑶山姑娘小伙在美丽的月夜情歌唱和、浓情低语的浪漫场景,为观众演绎了情窦初开的土瑶青年淳朴的恋爱之旅,表现土瑶儿女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二)道具

道具在架构整个舞蹈作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关注点。从理论研究角度来讲,道具是其舞蹈作品自身的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文化属性的某种特质,无论于作品抑或于其本身,道具所涵盖的地域特色展现出传统文化深厚的内涵;从实践研究角度来讲,道具辅助于编导所想的画面呈现,丰富于舞者的动作内容传达,完善于舞蹈作品的艺术审美再现,其功能、影响的实用性不言而喻。

舞蹈《瑶山夜语》构思新颖,服饰文化特色凸显,肢体语言丰富生动。在作品中最大的“创新点”就是其道具——一根竹竿,在编导极富想象力的编创下,道具运用灵活多变,象征性地赋予其不同的表现形式,表意韵味更为深入。这根竹竿时而象征土瑶青年传情达意的纽带,时而象征小伙姑娘爬楼的阶梯,时而象征男女浓情蜜语的传声筒、相知相会的鹊桥以及甜蜜温馨的房梁,为男女主角传递着柔情蜜意。该道具在作品运用之中最大限度地进行了创新和突破,对其舞蹈叙事性的结构与编排增添了亮点与新意,在剧情发展过程中层层推进,贯穿主线。一方面具有某种象征意义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传统风俗和民族文化的积淀,承载着地域文化属性的深厚内涵。

二、舞蹈《瑶山夜语》中道具拓展的不同空间形态

空间不仅是一个抽象层面的概念判定,于不同界限之分则有其不同类别的空间形态,与此同时,空间在舞蹈范畴中的划分也种类各异。而舞蹈空间在某种程度上讲,它是一定范围包容下的形态领域,具象与抽象相融相离,加之不脱离于观众视角的客观存在。狭义上说,它是基于肢体动作以及运动轨迹的占有限度;广义上说,它是根据人体创造出的一种抽象性的幻象。针对作品《瑶山夜语》而言,笔者从外在空间、内在空间以及想象空间等三个方向研究分析道具所拓展的空间形态。

(一)外在空间

对于外在空间的概念性理解则可以视之为物理空间。简而其言,在舞台范围之内所有表演者画面呈现出的视觉感官物质皆为外空间,它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三度空间中动作形态以及队形构图等方面来体现的。舞蹈中一度、二度、三度空间的常规定义,是基于前人学者的研究为标尺。一度空间主要以地面范围的动作幅度为基准,二度空间则是在人体直立的范围之内进行发展变形,三度空间是腾空于地面表层之上。然则在舞蹈《瑶山夜语》中道具拓展出的外在空间形态,编创设计别出心裁、恰到好处,其道具一根竹竿由于占有空间具备一定长度,它所拓展的空间形态相对而言根据道具本身以及舞者与道具形成的动作造型从而具体分析。其道具一根竹竿的空间性开发多维度地向观众展示了编导对于道具的理解与处理,在一度空间中,男女主角相视而卧,双双抱着竹竿采用滚的流动方式,从舞台的前中区一直到后中区的大体位置,将竹竿的运用注入了对主题情感的抒发与对道具别致的处理方式;二度空间中编导则通过竹竿承载的实用性,再结合作品内容的解读,展现出竹竿呈斜坡高度翘起来的空间造型画面,加之小范围流动的舞台调度,充分体现了道具在舞台区域中的流动性。与此同时,编导加入了幽默性的情节处理,在此空间中运用“撞”的力量与女主角进行诙谐有趣的互动。再者,女主角一步一踩通过脚在道具上面的流动,更加突显出其道具多样化的运用方式。作品中还对道具进行“跷跷板”玩耍似圆弧状的流动设计,以及通过舞者们上举竹竿相互推扯的横移线型的队形调度,在此空间中,编导在动作形态与舞台调度层面上,大篇幅地展现出道具丰富的表现形式,以及不同的情感内容;三度空间则通过竹竿竖立挺直的形式来表现,舞者采用踩、爬等方式将道具的运用进行多元化的开发。从编创技法层面上说,它在方向、调度、力量、空间等方面使其运用方式更加多样化,整体舞台布局合理规划,场内调度与三度空间充分利用。作品中道具与舞者的关系紧密相连,通过道具多层空间的开发为舞蹈画面增添了新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动作形态还是队形构图,其道具无异于是起最大限度地重要作用。

(二)内在空间

内在空间是基于表演与欣赏两种感官体验相融合来研究分析的,它是双方内心情感与心理共鸣达成和谐统一的空间思维意识。演员与观众在相同状态下的共情,是心理层面上的精神契合。内在空间形态一般多是以人的主观意识使得情感相融,在舞蹈《瑶山夜语》中道具所开发的内在空间是建立在与观者的内心共融的同种状态上来探究的。笔者寄希望于道具本体的内在空间形态分析,是建构在欣赏者内心情感理解的某种象征意义上的一种思考途径,由此探索以道具为中心轴所发散出的情感映射。在舞蹈《瑶山夜语》中,其道具竹竿所塑造的内在空间寓意多样,令观者为之动容。

首先,在作品中竹竿位于男女主角之间,加之故事情节、舞者动作、音乐的配合,此时道具的表意不仅仅局限在真实的物理空间上,已经过渡到与观者情感相融合所在的内在空间范畴之中,其道具则是寓意着传递绵绵情话的传声筒,群舞演员与之配合上流水线的动作处理,更是“语”字主题思想的外在体现。其次,竹竿犹如斜坡高度的空间造型,舞者一步一脚登高而上,此时道具的空间转变已经从传声筒转换为爬楼的阶梯,更加突出土瑶青年为爱爬上情人房的主要情节故事线。

其次,道具竹竿的线性调度在此空间中不拘泥于水平方向的横线平移,编创者更是大胆创新,以舞台的中轴线为标准,竖直的竹竿正对在舞台的中央,具有鹊桥相会的象征意义,从而加深外部视角的纵深感。在此对于舞蹈中以男女主角为中心的空间形态,则从情感对话的状态转换为双方紧密联系一起的心理层面上。这一形式的道具运用在舞蹈中将两个空间的情感状态巧妙地结合在一个空间范围里,不仅丰富了内在空间的形式运用,还推动了情节故事的进展。

最后,竹竿上悬挂着土瑶青年相恋的信物,此时道具便象征男女青年传情达意的纽带,为彼此绵绵情意紧紧联系在一起。而后在作品的结束时,群舞化作房子的造型姿态,竹竿介于舞者之间,则象征着建造的房梁,更加凸显土瑶青年的婚恋“情人房”,使其道具的多元化运用点明了主题,更暗含土瑶族人民对一派祥和的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愿。这根竹竿贯穿整个作品的始终,空间的转换赋予其不同象征意义,它突破了其外在表层的形式应用,最大限度地彰显出土瑶人民的质朴与情真,打动到每一位观者的内心深处。

(三)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是基于在对事物“概念化”的固定思维的一种打破,道具本身的含义很容易让我们条件反射性的去理解其中的寓意,它的符号性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发展空间的可能性,而想象空间的挖掘则是要对固有“概念化”的思维重新去审视与定义,为其撕掉旧有的标签,通过想象的空间领悟进行全新的意识理解,再者加入与之相同的内涵传递,则会感悟出新的艺术形象。而在舞蹈《瑶山夜语》中,编导也是借助于观者的视听感受,经过与音乐、舞台灯光、故事情节等主观意识处理,为其注入新的形象解读。针对其道具竹竿多重空间、多种寓意的设计与编创,从而在观者的意识领域里向想象空间进行摸索,多层次、多方面地调动欣赏者对于道具的感官体验。在一定意义上,它突破了舞蹈编创中对于道具运用“直抒胸臆”的艺术手法,使想象在欣赏者的主观思想意识里对道具重新进行理解与感悟,充分调动起观者的潜在内心感受。想象空间的拓展无论是在编导者的角度上,还是在欣赏者的角度去看,此空间的开发是调动多方位的视听效果而言,不能否认在想象空间的领域中,人思维发散能力的程度在舞蹈艺术中是超乎于质的飞跃。因此,我们不能忽视想象空间在舞蹈创作中的作用。针对作品而言,它的存在更像是创作脚本中内容简介文字语言的内在形态,使观者于无声无息中感悟作品所蕴含的意味,从而更高级地将作品升华了一个程度。

由此,在想象空间的范畴里,我们更加注重对观念性的惯性思维的解放,不是仅仅局限于表层之意的空间探索,多维度、多视野的挖掘与创新,充分运用想象在编创者与欣赏者之间所发挥的作用。以至于实践在舞蹈编创过程中,我们从而可以大胆尝试与创新,建立起道具开发的一系列形式探索,架构于在想象领域中道具所赋予作品的无限可能性,开拓更多的编创思路。

三、道具在空间形态中发挥的作用

(一)构连情节贯穿全剧

对于舞蹈艺术而言,综合性的本质属性直接揭示着道具所发挥的功能与作用,道具在舞蹈作品中起构连情节、贯穿全剧也是其主要表现的特征之一。就舞蹈《瑶山夜语》来说,其道具——一根竹竿经过编导精心巧妙的设计运用,它影响舞台画面的呈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紧紧串联着剧情内容。从作品结构上看,整体叙事表达清晰,道具发展空间多变,竹竿连接着男女主角由浅入深的故事情节线,贯穿了全剧中心主旨的进展。与此同时承接上文,随着主题内容的表现从而变化,为后文情感象征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实践层面上,编导对于在某种程度上占有一定空间性的道具处理,首先不局限于动作的开发和舞蹈画面的效果考虑,某种意义上民间舞《瑶山夜语》,实质是道具的“闪光点”夺人眼球,其道具的开发运用实际中为民族民间舞拓展了新的创作思路,打破惯有的道具处理方式,使现代性的创作手法不按部就班的固定在某种风格之下,重新对道具进行了探索与改变。

(二)寄物于情传情达意

道具作为情感传递的载体,内在形式的外化,通过舞者与道具的关系和配合,将思想内涵寄身于物,由物传情,以情达意。在理论研究意义上,道具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印迹,它具备传统民俗的属性特征,承载着时代发展的风貌。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符号,积淀着浓郁的民间艺术审美,在民族民间舞上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舞蹈《瑶山夜语》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代表作之一。它从传统民间风俗寻找创作源泉,在原生态舞蹈领域中实现创新性转变,是对非遗舞蹈的传承性发展尝试。再者,编创者聚焦于民间民俗这一视角,艺术化手段的描绘出少数民族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同时,也蕴藏了民间文化的动人故事。此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土瑶人家浓郁的民族风情,流露出丰厚的民族韵味与文化情感,诠释民族血脉的质朴与情真,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土瑶人民欢乐祥和的幸福场景,在鲜明的民族风味中融合了当代审美和情感语汇,充分体现了舞蹈创作的时代性和艺术性。

四、结语

道具的运用开发在舞蹈创作中至关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它对空间的表现形式在作品呈现出来的舞台艺术效果中增添了极大的创新性。就民族民间舞蹈而言,《瑶山夜语》是道具与传统民间文化结合的创新与突破,它极大地将固有的民族风俗与现代性的创作手法相融合,多维度、多空间的突破了道具运用的惯性思维,最大限度地涵盖了多元化的塑造手段,为今后的编创开辟了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瑶山竹竿舞蹈
瑶山党支部
良渚考古学文化瑶山遗址出土玉器的统计学分析
舞蹈课
探析贵州省荔波县瑶山陀螺的发展
取旗
长竹竿的帽子
选竹竿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
用废长统袜做竹竿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