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急性期注射丹参多酚酸的用药护理效果研究

2022-05-14 14:57刘华丽秦虹霞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组

刘华丽,秦虹霞

(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河南安阳 455000)

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老年人中患病率较高,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便有较高的复发率和病死率[1]。目前对于脑梗死多采用抗凝、溶栓的西药进行治疗,由于西药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较多,因此效果并不是很理想[2]。近几年中医药对于脑梗死的治疗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并且中药的副作用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由丹参多酚酸构成,可以活血通络,在轻中度脑梗死恢复过程中使用较多。并且在治疗的过程中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现将我院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选择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在院治疗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49~75岁,平均年龄为(61.47±0.44)岁;合并有高血压12例、高血脂10例、糖尿病7例、冠心病4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15分,平均评分为(10.53±3.70)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35~46分,平均评分为(40.76±5.03)分。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49~74岁,平均年龄为(61.46±0.42)岁;合并有高血压11例、高血脂10例、糖尿病8例、冠心病4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7~14分,平均评分为(10.36±3.24)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34~47分,平均评分为(41.36±5.64)分。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相近(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①满足脑梗死急性期的相关诊断标准[4];②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同意,能配合完成该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③NIHSS评分3~21分;④年龄40~76岁。

排除标准:①年龄<40岁的患者;②年龄>76岁的患者;③近期参加过类似研究的患者;④不配合完成该研究的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为患者讲解病房周围的环境,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为患者进行血压、血糖、心电图的检测,指导患者用药,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并对其出院流程进行指导。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综合护理方法,具体详情如下:①基本护理。每天为患者进行血压、血糖、心电图的检测,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为患者更换床单、病号服,提供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②康复训练护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需要进行平卧位休息,保证脑部血流充足,规避缺血的情况。为患者不定期地进行翻身、拍背,并且可以为患者不定期地按摩四肢,避免患者出现血栓情况的发生,等患者的病情有所稳定之后,可以搀扶着患者进行下床行走,督促患者早日进行适当的运动,促进病情的康复。③饮食护理。患者要食用低脂、高蛋白、高纤维的食物,禁油腻、辛辣的食物,多食用容易消化吸收食物,新鲜的水果蔬菜等,少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④心理护理。患者在患病期间由于精神、经济压力,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负面情绪,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耐心倾听患者的心声,解决患者的疑虑,对患者及其家属要面带微笑。并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脑梗死急性期的知识以及后期的注意事项、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并宽慰患者,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减少患者的负面情绪[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NIHSS评分、BI评分、sICAM-1、sVCAM-1水平。

护理满意度包括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为患者脑梗死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脑部功能恢复正常;一般为患者脑梗死症状得到了改善,脑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不满意为患者脑梗死症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症状加重,护理满意度为满意率与一般率之和[6]。

NIHSS评分标准: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标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7]。

BI评分标准: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标准,分数越低,病情越严重[8]。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33%,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差异显著(χ2=8.107,P=0.004)。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B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评分相近,差异不大(t=0.268、0.615,P=0.789、0.54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较优,差异显著(t=7.696、17.307,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BI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与BI评分比较[(±s),分]

组别 时间 NIHSS评分 BI评分对照组(n=60) 护理前 10.36±3.24 41.36±5.64护理后 7.96±3.93 43.06±5.92研究组(n=60) 护理前 10.53±3.70 40.76±5.03护理后 3.64±1.86 61.36±5.66 t护理前值 0.268 0.615 P护理前值 0.789 0.540 t护理后值 7.696 17.307 P护理后值 <0.001 <0.001

2.3 两组患者sICAM-1、sVCAM-1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sICAM-1、sVCAM-1水平评分相近,差异不大(t=1.417、1.114,P=0.159、0.267)。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ICAM-1、sVCAM-1均得到了改善,且研究组的sICAM-1、sVCAM-1相比于对照组较优,差异显著(t=12.587、15.454,P<0.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sICAM-1、sVCAM-1水平比较[(±s),mg/L]

表3 两组患者sICAM-1、sVCAM-1水平比较[(±s),mg/L]

组别 时间 sICAM-1 sVCAM-1护理前 385.32±50.20 998.63±174.44护理后 363.80±57.88 920.01±155.63研究组(n=60) 护理前 398.61±52.52 963.74±168.52护理后 221.86±65.42 523.36±123.72 t护理前值 1.417 1.114 P护理前值 0.159 0.267 t护理后值 12.587 15.454 P护理后值 <0.001 <0.001对照组(n=60)

3 讨论

3.1 综合护理满意度更高

脑梗死又被叫作缺血性卒中,中医称其为卒中、中风。由于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使得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表现为神经功能缺失。脑梗死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患者中,发作较为紧急,一般表现为突然晕倒或者半身不遂等,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9]。由于脑梗死急性期发病迅速,若得不到较好的护理,患者的住院时间会延长,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10],相比于常规护理,综合护理更加全面和完善,在采取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的同时能够兼顾患者病情的具体变化,通过针对性干预及时清除其临床体征与症状,促进患者身体康复[11]。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98.33%,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83.33%,研究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说明脑梗死急性期采用综合护理,患者更满意,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患者病情可以早日得以康复。

3.2 综合护理效果更好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评分相近,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均得到了改善,且研究组的NIHSS评分与BI评分相比于对照组较优(P<0.05),说明综合护理可以促进患者更快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sICAM-1、sVCAM-1生存在内皮细胞、上皮细胞的表面,可以通过刺激作用使得表达上调[12]。综合护理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护理以及其他基础护理,可以使得患者血液中的血栓黏附因子降低,从而有利于改善患者脑梗死症状。该研究中护理前两组患者的sICAM-1、sVCAM-1水平评分相近,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sICAM-1、sVCAM-1均得到了改善,且研究组的sICAM-1、sVCAM-1相比于对照组较优(P<0.05)。说明综合护理可以促进脑梗死症状的好转。

3.3 结论和不足

脑梗死急性期采用综合护理,患者脑梗死症状、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明显改善,综合护理措施可以使得效果更为突出。但是由于时间的局限性,本研究并未对综合护理对于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其他方面进行研究,在以后会加大研究,为临床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急性期脑梗死研究组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中医体质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干预中疗效的影响分析
急诊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的干预化护理方式分析
壮医药线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的疗效观察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对柔红霉素药物急性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脑梗死怎样治疗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