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称谓语“小仙女”探析

2022-05-15 12:15李琳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5期

李琳

摘要: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敏感的一部分,称谓语作为词汇系统的一部分,不仅受语言系统内部规则的制约,也受社会变化的影响,并反映社会变化。网络称谓语“小仙女”是传统称谓“仙女”的旧词新用,其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发生了变化。“仙女”出现了语义降格,不再专指年轻女仙人,可用于指称所有女性。语言称谓系统填补表达空位的需要以及社会文化的改变、人们相同的文化心理图式等因素促使了网络称谓语“小仙女”迅速走红。

关键词:网络称谓语 “小仙女” 语义降格 文化图式

词汇是语言系统中最敏感的一部分,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词汇也在不断消亡或产生。称谓语作为词汇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变迁能够一定程度地反映社会文化的变化。同时,称谓语作为人们交际活动的先导,不仅可以传递交际双方的思想感情,而且能够反映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如今,“小仙女”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网络称谓,并且开始m现从线上流行至线下的趋势,活跃在诸多的现实社交活动之中。那么,“小仙女”这一称谓是从何而来,其语义特征有何变化,又为何得以广泛流行?本文将围绕以上几个问题展开讨论。

一、“小仙女”称谓的来源与发展

“过去曾经用过而后来又被淘汰了的词语随着观念的更新和事物的重现而重新活跃在言语交际之中”。这些本来有其他所指的词语在新的语境下被重新启用,并被赋予特定的新义,获得新的生命力。新兴网络称谓语中的“仙女”一词即是如此,属于旧词新义。旧词新义是指给原有的词语增加新的义项,如增加比喻义或引申义,从而使词语具有了新的意义。新产生的网络称谓语“小仙女”正是在“仙女”本义的基础上泛化而来。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仙女】,意为“年轻的女仙人”①。“仙女”本义是年轻的女仙人,亦称“仙子”。“仙女”一词最早出现在六朝的《抱朴子》中:“服一刀圭,百日,仙也。仙童、仙女来侍,飞行轻举,不用羽翼。”“仙女”一般多出现在神话传说或文言小说中,在这些语境中,“仙女”大多容貌姣好、本领非凡。如,“只见一簇青衣拥着一个仙女出来,生得盈盈玉貌,楚楚梅妆。口点樱桃,眉舒柳叶。轻叠乌云之发,风消雪白之肌,不饶照水芙蓉,恐是凌波菡萏。一尘不染,百媚俱生”(《野记》)。此后,人们开始借助“仙女”形容面容姣好、极其美丽的女性。如“狄婆子吃过茶,坐了一会,到了吉时,请素姐出去,穿着大红装花吉服、官绿装花绣裙,环佩七事,恍如仙女临凡”(《醒世恒言》)。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其语义出现泛化,“仙女”不再专指年轻的女仙人,或用来形容相貌俊丽的女性,而开始泛指所有女性,特别是年轻女性。董秀芳( 2005)认为“小”是一种表达性词缀,表达的是说话人对指称对象的亲近喜爱之情。泛化后的“仙女”与表达亲近喜爱的词缀“小”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网络称谓语“小仙女”。

“小仙女”成为网络称谓最初是2016年1月网友针对网络流行语“你咋不上天呢?”的回复,即“本小仙女就是从天上来的”。自此,“小仙女”一词开始逐渐作为自我称谓出现在网络社交平台。随后,2016年5月,一张关于“你要记得你是仙女,你是喝露水的”表情包的出现,随之该表情包快速传播,加之“小仙女”一词本身所具有的“俏皮”和“称赞”的属性,因而该词迅速传播全网。首先在网络语境中,其称呼的对象扩散到了年轻的女性网友,然后该词频繁地出现在各大社交网络平台,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自称或称呼其他女性为“小仙女”。最后,开始少量出现在主流媒体中,呈线上向线下扩散的趋势,“小仙女”的使用范围变得更加广泛,发展到几乎可以用来指称所有的年轻女性。例如:

(1)现在社交媒体这么发达,也是自己的展示窗口,尤其可以帮很多小仙女掌握医生魅力的精髓。(微博网友2021-11-12)

(2)这是小仙女对天使的凝视啊!(《扬子晚报》2021-6-13)

(3)她叫张鑫,一个特别爱笑的小仙女。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学院护理专业,精通针灸、拔罐、艾灸,是第73集团军某旅小有名气的理疗师。(《人民日报》公众号2021-2-14)

二、“小仙女”称谓的语义演变

“词语的意义包括词语的理性意义和词语的附加意义两个方面”。相对于传统称谓“仙女”来说,网络称谓“小仙女”的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都出现了变化。

(一)理性意义的演变

“人们通常理解某个词语的意义,就是知悉这词语指什么样的对象,而且一般抽象地从本质特点或区别性特点来把握该对象”。这种意义也就是词语的理性意义,词义的构成成分是义素。理性的义素或意义成分有主要、次要之分。主要的理性义素反映词语所指对象的本质特点或重要的一般特点,而次要的理性意义反映词语所指对象的不重要的一般特点,其存在对词语所反映的外延成分或反映的事物对象种类没有影响。那么,通过义素分析法,可以发现:传统称谓“仙女”的主要理性义素为[+年轻][+女性][+仙人],次要理性义素为『+善良][+聪慧][+面容姣好][+气质不凡],等等。

而如今网络称谓语“小仙女”的理性意义与此有所不同。例如:

(4)双十一有针对性的诈骗高发,小仙女们一定要提高警惕擦亮双眼,不要给骗子留可乘之机。(《安阳网警巡查执法》视频号2021-11-11)

(5)“请我吃个蛋糕!”你投喂的小仙女,可能是诈骗。(光明网2021-10-26)

通过上例可以看出,此时“小仙女”已不再是指称年轻的女仙人或形容女性美丽,甚至不僅仅是指容貌、身姿完美的女性,而是对女性的一种杜会通称。其义素成分即为:[±年轻][+女性][_仙人][±面容姣好][±身姿曼妙]..….

另一方面,“仙女”成为网络称谓语后出现了语义降格。“仙”在《说文解字》中:“从人,从亦声。”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释名》:“老而不死曰仙。”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仙”一般具有特殊能力,能够长生不老。故此,人们常常使用“仙”来指称具有高超才能,天赋异禀者。比如唐代诗人李白才华横溢,其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贺知章叹赏其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尊称其为“诗仙”。唐刘禹锡《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间接说明了“仙”的身份地位非同一般。同样,“仙女”作为女性神仙,不仅地位尊贵而且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而“仙女”成为网络称谓语后,其具体指称对象开始泛化,即无论所指称对象的出身、样貌、能力如何,都可以用其来指称女性,这就使得“仙女”趋向日常化,消解了古代神话中“仙”的权威性和神秘性,是词语语义降格的一种体现。

(二)附加意义的演变

词语的附加意义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语体色彩、民族色彩,等等。“仙女”一词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从中性色彩到褒性色彩。“仙女”起初是指称神话典故中的女性神灵的中性表达。如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二十六回“救难月夜杀解役,请仙女淡笑打权奸”。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仙女”通常是一个乐于助人、貌美心善的正面形象,发展至今,人们更多用“小仙女”称呼现实中善良、充满正能量的女性。此时,“仙女”就具有了褒义的感情色彩在里面。下面例子中的“小仙女”明显带有“赞扬”“敬佩”的褒义色彩。

(6)她叫张鑫,一个特别爱笑的小仙女。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学院护理专业,精通针灸、拔罐、艾灸,是第73集团军某旅小有名气的理疗师。(《人民日报》公众号2021-02-14)

三、“小仙女”称谓流行原因

(一)语言内部原因

首先,“小仙女”是对女性称谓系统的有益增补,可以填补女性称谓系统中的“表达空位”。“表达空位”是“人们需要表达的认识或情感在语言系统中所对应的零形式”,其存在往往会使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达不到说话人所期望的最佳表达效果。为了追求完整准确的表达,语言系统随时准备吸纳合适的语言形式来填补空位。因而,“一个具有补位功能的补位词出现后,很快就会被操该种语言的人所接受、使用,在语言的社会使用层面往往就表现为一个新词的流行”。

在称谓语系统中,关于年轻女性的称谓就存在“表达空位”。就年轻女性的称谓而言,虽有“小姐”“姑娘”“女士”“同志”等一些传统称谓语以及“美女”“小姐姐”等新兴流行称谓语。但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这些女性称谓语的语义内涵也在不断随之变化。“小姐”在不同时期所指称的对象就有所不同,“小姐”的尊卑地位几经沉浮,从宋时的宫婢、优伶到明清的官家少女到近代资产阶级青年女性,再到改革开放又出现语义贬值,代称从事色情服务业女性,以致现今人们在称呼年轻女性时会十分谨慎地使用“小姐”这一称谓。“姑娘”则稍显随意,且一般要求使用者的年龄辈分高于被称呼者,当交际双方年龄相当时,这一称谓就不太适用了。“女士”则相较正式,更适用于较正式的交际场合,且多与姓氏连用,如“王女士”“赵女士”等,因而当称呼关系较为亲密的年轻女性时,“女士”一词就很难成为首选。“美女”等新兴称谓语的用法由于其内涵的虚化而被泛滥使用,这种语义降格容易造成一些对自己外貌并不十分满意的人产生心理上的“错位”,以至于对类似称谓产生抗拒。

在面临称谓语缺位的情况下,“小仙女”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对年轻女性称呼的尴尬局面。当使用指小成分时,是表明说话人认为自己的谈话是非正规的,降低了命题内容的严肃性,指小成分“小”作为定语对褒义色彩的“仙女”进行修饰,使其更具有亲和性,降低了严肃性,有利于拉近交际双方的心理距离从而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因此,“小仙女”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关于年轻女性称谓的缺口,是对汉语称谓系统的有益补充。

其次,称谓语“小仙女”具有言简义丰的特点,符合语言经济原则。语言具有经济性原则,即用少量的语言表示大量的信息内容。汉文化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惜字如金”的简约美。“小仙女”作为一种新兴的称谓形式,是“仙女”一词的新用法,其音节少,形象性强,内涵丰富,一定程度暗含了对所指称女性品行、性格、外貌等各方面的肯定和欣赏,符合语言的经济性原则。因而,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的“小仙女”很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

(二)语言外部原因

1.社会原因。语言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其中词汇系统对社会变化尤为敏感。我们可以通过词汇的变化反观社会的变化。称谓语作为词汇系统的一部分,反映了人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也同整个社会文化、政治背景、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密切相关。

第一,如今生活节奏快,社会竞争激烈,互联网作为一个隐秘而又开放的平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释放压力和畅所欲言的场所。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说话人出于谦卑的心理或碍于面子等各种原因,不好意思使用“小仙女”这种带有一定夸张赞美意味的称谓来自称或他称,但在网络语境下,这类称谓反而成为表现个性和创意的表达方式。另外,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催生了诸多类似于新浪微博、抖音、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平台,这些社交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等特点。并且人人都可参与其中,每个人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这就为网络称谓语的快速传播和广泛使用创造条件并提供了平台。

第二,女性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大众对女性的看法以及女性对自身的看法都发生了转变。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奉行“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的思想观念,女性社会地位低下,需要依附、服从男性。因而古人对妻子的称谓有“贱人”“贱内”“拙荆”之说。如今,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女性对平等、自立自强的不断追求,使女性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女性自身更加独立自信,人们也更加尊重女性。这一社会变化在语言上有所体现。人们对于女性的称呼倾向于使用表达尊重、友善、不乏赞美之情的词语。人们乐于使用“小仙女”这一类可以表示对女性肯定与称赞的称谓。

2.认知心理原因。从人的认知心理来看,人们对“小仙女”具有相同的文化心理图式。“图式是说明个体对客观事物理解的心理过程”。在交际过程中称谓语的使用必须在交际双方的心理图式达成一致时,交际双方才能达到交际效果,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文化图式是指称谓词语原型意义来源于文化,且能够激活个体心理相关的文化知识体系,产生被共同认可的图式。那么,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使用了带有文化色彩词语的称谓语“小仙女”时,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激活了头脑中相关的文化知识结构,通过与具体语境进行配对,从而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完成交际。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仙女的神话传说源远流长,在各时期的文学作品或者民间传说都可见其身影。例如,在晋干宝的《搜神记·毛衣女》、明代小说《西游记》中都有所提及。甚至在文化风俗中也常有痕迹,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正是将乞巧节同牛郎织女的神话联系起来。在这些神话传说中,仙女的形象大多是美好正直善良的。那么,人们对于“仙女”拥有相同的文化图式,这为“小仙女”指称年轻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认知基础。在交际过程中,当说话人使用了具有文化色彩的称谓语“小仙女”时,听话人在具体语境中能迅速激活头脑中相关的文化知识结构,即传统文化中所塑造的正面美好的仙女形象,从而能够理解说话人的意图以完成交际。

四、结语

“仙女”一词最初指称“年轻的女仙人”,经过语义降格和词义泛化后,其理性意义和附加意义均出现了变化,成为指称年轻女性的网络称谓语,并且呈现从线上流行至线下的趋势。新兴称谓语的涌现,一方面离不开语言系统内部规律的制约和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因素和认知心理对语言形式的影响。那么,“小仙女”是会继续泛化?还是同“美女”之类的称谓语一样:由于新鲜感和语用效果缺失而逐漸冷却最终淘汰?新词的流行或使用寿命的长短还需要看它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1416页。

参考文献:

[1]朱永锴,林伦伦.二十年来现代汉语新词语的特点及其产生渠道[J].语言文字应用,1999(2).

[2]董秀芳.汉语词缀的性质与汉语词法特点[J].汉语学习.2005(6).

[3]刘树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卢英顺,现代汉语语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5]胡建刚.表达空位与“忽悠”流行[J]语言文字应用,2007(2 )

[6]邵敬敏.“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9( 4).

[7]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王佳,岳好平.网络称谓语图式的语境化表征和心理运作模式[J].求索,2015(6).

[9]刘文.网络“女性称谓语”及其对外汉语教学[D].广州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