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路径初探

2022-05-15 13:43韩靖易
民族文汇 2022年15期
关键词:学子音乐建设

韩靖易

随着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在不断地向前,人民的生活质量日益不断提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与特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随着物质程度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也在增长。最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譬如:百姓茶余饭后的自娱自乐、中老年广场舞、社区百姓大舞台等,体现出音乐文化领域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人民生活质量日益美好,音乐文化的追求也成为了美好生活的锦上添花,公共文化的建设对于人民美好生活的建设具备重要地位。而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既具有其高雅性,同时也有乡土性,日常生活中,认为音乐是一种高雅且无法触及的艺术其实是一种误区。音乐最早是人们在无法用言语表达内心情感的产物,“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依据《毛诗序》言之,情感是人类最自然最直接的表达,当情感无法用言语表达时,则以歌之、舞之来抒发心中所想,这也充分体现出音乐是人们情感表达的载体,歌的存在形式依托于人类情感而存在,情感与歌相互依存,人们既用歌唱抒发自身情感,也用内心情感谱曲。音乐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对于人们平时觉得不可触及的艺术如何寻常化、普及化,走进人们生活,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是新时代音乐专业学子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调查,从四个方面阐述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一、以零陵花鼓戏为例,让音乐走进校园

作为音乐学专业的学子,应具备敏锐的艺术洞察力,我校地处湘南之境的零陵,当地具有一种独特魅力的文化———零陵花鼓戏。流传至今已有130年,由祁阳的花鼓灯与道县调子戏一齐合并而成的地方剧种,是湖南花鼓戏六大流派之一。零陵花鼓戏集剧情、音乐、舞蹈为三位一体,以四功塑造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地方戏剧种特色,是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零陵花鼓戏的剧目非常丰富,取材大多来源于民间,根据现实生活、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改编而成,既拥有丰富的内容故事,又融入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惩恶扬善、勤俭戒奢、尊师孝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剧目,既蕴藏了丰富的民族智慧,同时又具有一定深度的人生哲理,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我校定期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也让同学们接触到了这一独特的文化,文化进校园既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时间,提高同学们的文化涵养,同时传播了优秀的传统文化。现如今的中小学课堂,课程设置丰富,开设了许多兴趣团体以及社团课程,而优秀地方传统文化可以作为一种载体,融入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丰富他们的课外时光。由于传统剧目唱词艰深,晦涩难懂,导致传承不易,音乐专业的学子们可以进行实地走访等形式召集非遗传承人,带领表演者走进校园,让花鼓戏走进校园,采取高雅艺术进校的活动,使零陵花鼓走进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花鼓戏的存在形式,是独立于课堂之外的优秀地方文化,有利于提升孩子们的文化素养,熏陶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并激发对音乐的启蒙兴趣。文化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孩子们的文化涵养以及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了解。音乐专业的学子对于文化的理解具备一定的基础能力,利用课余时间向花鼓戏表演者进行基础性学习,不仅锻炼艺术学习的能力,同时接触地方文化特色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学习一些基础性的经典唱段及乐器伴奏,定期走进校园,以新颖的展现形式为孩子们带来别开生面的趣味音乐课堂,有利于激发孩子们对于文化的兴趣。这支由新时代高校音乐学子组建并带领的组织形式更易深入人心,使传统的剧目不再枯燥,带着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走进校园,对于下一代的文化培养具有坚实的基础,这是课堂之外所赋予的文化价值。针对有艺术特长的孩子及兴趣学生群体实现小班化,依据个人发展需求,在全面发展的同时满足个性发展。学生是文化力量的主体,也是文化传播的使者,力量不容小觑,新一代不仅仅担负着新生的希望,更兼具着祖国文化未来发展的希望,对于学生公共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少年群体是文化传承的主体,新一代的成长不能以成绩为主论,应注重发展文化素养,使学习与身心发展均衡全面发展。文化素养的提升是个人的成长的基础和养料,高校学子带领传统文化走进校园,提升新一代音乐涵养,是对专业所学的锻炼,同时潜移默化中带来的文化影响,有助于实现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关爱老年群体,以音乐服务地方公共文化建设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普遍现象,人口老龄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等发展产生了诸多的影响。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规模大、程度深、速度快,虽然国家发展不断飞速上升,但我国人口基数为庞大,由于计划生育等政策的严格推行,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老龄化形势。年轻人的养老任务加重,老年人对于公共文化的需求也是社会文化的需求,这一主体的文化需求不容忽视,地方公共文化建设的老年人主要分为社区退休和养老院两大部分群体。由于养老院的老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孤独寂寞,且缺少人文关怀。这两大部分主体人群由于身体机能的不断下降,行动不便等,均会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关心与爱护老年人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许多地区都开设了老年离退中心,在我校开设的老年退休活动中心,每期于老年大学开办“老年合唱团”、“声乐课”等音乐课程,由我校音乐教师定期为退休人员开展课程教学,进行教授声乐等音乐课程,使退休人员不再感到孤独。通过歌唱的形式疏导心情,对于身心的健康有着一定的帮助,同时丰富了退休人员的日常生活,大幅度减少了心理疾病的产生。相互之间结伴而学的形式也让许多老年人表示如同重回学生时代,心态也逐渐年轻化。让老年人学有所乐来体验音乐,获得自身价值感,不仅丰富了他们的闲暇时光,也有益于身心的健康发展。音乐专业学子,在校期间可利用课余时间来到老年大学辅助老师进行一些钢琴伴奏、识谱辅助、旋律哼唱等公益活动,既帮助到了文化建设同时也丰富了课余时间,为老年退休中心注入了青春的血液,使大学生活变得意义非凡。人口老龄化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对于这一群体的文化建设无疑改善了他们的晚年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有效缓解了社会压力。音乐是心灵的良药,随着老年人身体机能的下降,他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陪伴,音乐可以起到舒缓人心,放松心情的功效,让音乐陪伴老年人,缓解了他们内心的孤寂。除了老年活动中心,一些老年福利院、街道退休处等地方中心同样需要关心与爱护,在校大学生可以利用在校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地方进行巡演等公益爱心活动,用音乐为留守和孤身老人带来温暖,有助于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疏导心情,改善心中的孤独,提升身体健康。对于老年人关心与爱护同时也是在为社会作贡献,高校音乐专业的同学服务这一群体不仅有助于缓解一定的社会压力,检验与巩固专业所学,同时也为大学生活增光添彩。

三、高校学子情暖下乡,服务地方文化建设

我校学子在寒暑假期间,利用所学知识进行“三下乡”等活动,进入社区、中小学等地方开展下乡活动,使在校所学知识在下乡活动中得以实践,转为宝贵的经历。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完善,许多乡村镇都修缮了“百姓大舞台”等文艺场所,热爱音乐的百姓都乐忠于茶余饭后聚集于此,这是良好的传播文化途径,音乐专业的学子可以编配一定的歌舞剧定期开展巡演活动,让校园音乐文化走进社区,让百姓足不出户也能接触到不同程度的音乐,使音乐不再是人们心中高雅的存在,不仅仅为百姓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音乐气息,同时也锻炼了同学们的“胆量”,有助于巩固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为专业的提升有着莫大的帮助。青年一代要做文化的传播者,将文化深入地方、深入人心。优秀的音乐文化有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会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日常起居,在地方文化建设中,音乐下乡使人们的生活在音乐的相伴下不再枯燥。而音乐下乡的开展中不仅仅体现在社区文化建设,同时也体现在帮扶贫困地区建设。我校学子在一项助农活动中以歌舞的形式进行展演,在线上与线下都吸引了一定程度的客户群体,帮助当地农民进行水果销售,助销活动使农民的水果畅销,缓解了当地农民的压力,增添了一定的收入,有效帮扶地区建设。在部分地区可以实行点对点的文化助销帮扶活动,让在校学子利用专业所学助力脱贫,为乡村发展献一份力,为农民百姓献一份力,在进行助农的同时也在进行文化宣传,让艺术走进基层,真正所学为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帮扶地区公共文化建设。

四、利用新媒体渠道,传播地方文化

当今社会处于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将全球都建立起快速的虚拟通道,让人们足不出户皆晓天下事。在大环境的影响下,抖音、快手等软件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通过这些平台人们分享自己的生活、喜闻乐见,是新时代的一种趋势,而这种便捷性也为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传播渠道。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6月,我国的网民总量高达10.1亿,网络短视频用户规模达9.4亿,较2020年12月增长1707万,占网民总体规模的93.4%。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网络信息化是新时代的新趋势,庞大的网民数量也可以得知在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构建出的信息网营造出一种便捷的环境,人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接收信息,这种便捷式的信息交互,使文化的接收时间也大幅度缩短,从而新媒体是新时代传播文化强有力的途径,依托新媒体,使其成为传播优秀文化的载体。高校音乐专业学子可以进行“采风”的户外课程形式,找到文化源头,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录制创作,结合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创造才能,利用该渠道进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根据实际采风走访了解到,我校所在地具有当地特色的戏种——祁剧。该剧为湖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同时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表演艺术丰富,声腔独特,保留了帽形噪鼓等古老的伴奏乐器,演唱形式具有较强的渲染力,营造出南曲抒情、北曲悲壮的音乐特点。演出剧目丰富引人,体裁分为高腔、昆腔、弹腔三大部分,取材源于民间故事、爱情神话、历史小说等。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祁剧曾经的辉煌慢慢褪去,观众逐减少,导致经营状况直线下降,由于条件落后,资金匮乏,与我国其他地方剧种面临的困境一样,由于剧场不足、资金匮乏,从而导致人才流失,同时理论研究领域也少人问津。祁剧作为湖南主要地方戏种,推进其传承具有改进地方文化建设的文化价值,维持文化多样性的宝贵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任重而道远,在校音乐学子可通过直播等新媒体途径向人们展示祁剧演出时的独特魅力和优秀剧目,同时开创普及小频道等趣味性的科普短视频,向人们介绍祁剧的伴奏乐器,并邀请戏曲演员开设祁剧唱腔、剧目讲解等科普小课堂,使祁剧走进大众视野,让人们了解到在湘之地有这一宝贵而富有魅力的剧种。由于近年的疫情使人们普遍居家办公、学习,走进剧场的形式变得不再便捷,高校学子可以通过直播的形式使戏曲演员通过屏幕进入人们的视野,抓住新媒体趋势下的新机遇,人们对于自己喜爱的戏曲演员可以通过互动的形式進行文化交流,并开设戏曲文化小专场,打造线上精品小舞台,增强了网络文化气息,缓解疫情之下剧场演员场次不足的问题。这种跨越线下距离的文化形式,不仅仅减少了接触,也是文化交流传播的新形式,同时也利用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将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推陈出新,适应当代潮流的发展,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再无人问津,而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逐步提升了社会的文化性,增强人文社会新风貌、新发展。

音乐专业的学子在校所学的知识,更应该扎根于祖国大地,应民所需,为民所用,为社会带来新贡献,是青年学子的新时代新任务。在下乡等一系列的地方文化建设活动中,将无形的知识化有形,为农民带来财富,为中小学的孩子们带来文化基础,为老年人带来关心与爱护……这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助力文化建设,有助于提升我国国家软实力。在进行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是提升在校音乐专业学子的专业能力,定期服务社会公共文化建设,增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之外大学生涯宝贵的一笔财富和珍贵的经历。而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依据人民的文化需求,满足人民的文化发展需求,做出文化贡献,有助于社会的文化建设,并巩固我国文化基础,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也应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将在校之所学的知识融入到为人民和祖国的发展当中,注入青春的血液。

猜你喜欢
学子音乐建设
寒露
北在哪?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