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有感

2022-05-16 03:27常利兵
文史月刊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案行医救命

常利兵

多年前,我在和一些好友谈起中医史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可能的构想时,经常会提及传统中医留存下来的医案这一类史料问题,但是如何进一步展开具体研究,却因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只停留在彼此间的琐碎交流而已。

因个人专业兴趣使然,在对中西方医学史研究领域的长期关注中,我作了大量的阅读积累和问题思考。所以,当我在翻看台湾学者涂丰恩所著《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一书时,最先浮现于我脑海的就是尽管此书本身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值得阅读和品位的“医案社会史”著作。而我之所以能够联想到“医案社会史”这一概念,应该是与作者在书中的一些内容表述直接相关。例如,在谈到明清徽州中医吴楚行医的情况时写到“吴楚总是把他与病人的互动详细地记录下来,从语言到动作,从病症到药方,从病人的性别、年龄,到他们的身家背景。行医数十载,吴楚写了上千则这样的记录”,而且吴楚还从他自己的手稿中精选出一百多条案例以《医验录》为名成书出版。作者进而指出,从其医案中可以看出,吴楚作为一名医生,与病人及其家属,甚至与其他医生之间有着种种不同的立场、意见,他试图在“打击庸医”“救治众生”的医治过程中把自身塑造成医术高明的医生。除了吴楚之外,作者在书中还对另一位中医孙一奎和他的行医史迹进行了饶有趣味的叙述、讨论,从而使我得到启发:医案对于开展传统中医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意义。

所以,对《救命:明清中国的医生与病人》一书,不只是如作者所言,所呈现的是不出名的普通中医的医疗史,我更看重的是每一种医案中所记载的病人、疾病、诊治、社会关系等,其展示出了传统中医“社会中的医学”的综合性本质特征。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历史上的医生与病人的相互关系就不像现代西方医学在分科体制影响下的二元化医患关系那么简单。也许就是基于长期以来自己对传统中医史领域的点滴关注,在读到此书由明清时期医案所引申出来的一些话题时,觉得用“医案社会史”这一概念来进一步打開新的讨论空间,或许最为贴近历史了。

猜你喜欢
医案行医救命
救命
漫画中国历史之立志行医的华佗
大草原上的救命树
以关节炎为首发症状的结节病1例
类风湿关节炎并寰枢关节脱位死亡1例并文献复习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啊,救命
非法行医罪中的主体问题认定
泡泡糖风波
奇症医案两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