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都有哪些招

2022-05-16 03:30善俊
课外生活(小学1-3年级) 2022年5期
关键词:匡衡竹简易经

善俊

第一招.博闻广识

唐代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出阅读广泛、博闻广识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他,古代还有很多学者也有着相同的观点。

汉朝的大文学家匡衡小时候为了在晚上也能读书,不惜凿壁借光。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很快就把家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如何得到新书成了一大难题。正好同乡有个大户人家,户主名叫文不识。虽然名字叫“文不识”,但文先生是当时有名的藏书家,家里收藏了非常多的书。匡衡想了个办法,去文家无偿打工。文不识感到很奇怪,就问匡衡:

“你来我家当佣工,却不要工钱,图啥呢?”

匡衡回答说:“我为您打工,不图别的,只是希望先生您能允许我免费阅读您家的藏书。”文不识听了之后感慨道:“没想到你年纪轻轻,竟然如此热爱学习!”于是欣然应允,把家中的藏书借给匡衡,随他翻阅。通过刻苦学习,匡衡后来成了有名的大文学家。

东汉时期的学者王充也是个博闻广识的人,他在自己的著作《论衡》中强调了博闻广识的重要性:没有博览群书的人无法知道古今之事,看到自己身边的事就无法判断对错,如同盲人、聋人、鼻塞的人一般。

第二招:熟读精思

有了广泛的阅读量,更要精读、熟读。

孔子晚年时喜欢上了《易经》。为了把《易经》研究透彻,他认真研读了很多遍。在他生活的春秋时期,纸张和印刷术还没有出现,字都写在竹简上,然后用牛皮绳连接起来,供人阅读,被称为“韦编”。像《易经》这样的巨著需要许多竹简来编联,规模相当宏大。孔子反复翻阅《易经》,竟然多次磨断连接竹简的牛皮绳,后人把他这一行为称为“韦编三绝”。即便熟读《易经》到如此地步,孔子还是谦逊地说:“如果多给我几年时间,我就可以把《易经》的内容理解清楚了。”

朱熹也非常重视熟读精思,他告诫后人读书不求多,但读过的内容一定要非常熟悉。为此他还打了个比方,非常形象:看书不是看一遍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这就好比吃药,难道只吃一服药病就能痊愈?药一服一服地连续吃,吃到一定程度,药力才会发挥出来,病自然就好了。他在《朱子读书法》中,用了不少篇幅讲“熟读精思”,强调读书必须读到能背诵的程度,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珲。

第三招.

不求甚解

对我们来说,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并非所有的书都需要精讀。在这一点上,古人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些经验。

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荆州,和寄居在这里的颖川人石韬(字广元)、徐庶(字元直),汝南人孟建(字公威)一起交流学习。其他三个人,不啃下书中的每一处细节决不肯罢休,只有诸葛亮只求理解书中的大概意思。

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俱】一起,同。

【大略】大概,大致。

东晋的大文学家陶渊明特别喜欢阅读,他读书的方法也很独特:不求甚解。他从来不着眼于一字一句的解释,更不会在每个字上过分下功夫。这自然不是陶渊明学习不认真,而是他只求理解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他说:“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他就会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其实,无论是“观其大咯”,还是“不求甚解”,都不是漫不经心的消遣,而是一种阅读策略。在阅读时先把书本或者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先放一放,继续往下读。这种方法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人更全神贯注地沉浸在字里行间。

古人读书有很多妙招,但都离不开勤奋、刻苦以及专心。只要你勤奋刻苦去钻研,就一定能够学有所成。

猜你喜欢
匡衡竹简易经
我所认识的《易经》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易经哲学思想系统论及其网络性新探
匡衡凿壁借光之后
匡衡:苦学成宰相却因贪腐被贬为平民
凿壁偷光
易经就在我们身边
凿壁偷光
韦编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