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疗法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对孤残儿童的运用研究

2022-05-16 14:30吴海祥
艺术科技 2022年1期
关键词:音乐疗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

摘要:音乐能够让人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帮助人们打开内心世界,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有关研究表明,音乐疗法作为一种治疗疾病的特殊方法,凭借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同时,音乐疗法作为一种艺术治疗方法,对解决孤残儿童身心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基于此,文章探究音乐疗法运用在儿童社会工作中孤残儿童身上的可行性,以帮助孤残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关键词:音乐疗法;孤残儿童;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2)01-0-03

1 音乐疗法概述

1.1 音乐疗法的概念

音乐疗法又称为“音乐治疗”,是利用音乐美妙的旋律和动听的节奏,以及运用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身心存在问题的患者进行治疗,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冲突带来的痛苦。在现阶段的医学领域,音乐疗法被很多医学人士用来治疗患者的心理疾病,以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并且音乐疗法适用于各种心理疾病的治疗,可以通过音乐让患者放松下来,以及通过一段时间的音乐引导、想象、治疗,帮助患者消除心理障碍,使患者能够积极融入现实社会[1]。由此可见,音乐疗法作为一种可以治疗心理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1.2 音乐疗法的类型

第一,聆听法。聆听法是患者在舒适的音乐环境中聆听特定的音乐,从而达到舒缓身心的目的[2]。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通过聆听音乐舒缓身心,让自己进入忘我的状态。针对特殊儿童身心方面面临的困境,可以根据其自身情况随机聆听特定的音乐,使特殊儿童慢慢地进入音乐情境中,唤醒处于休眠中的音乐细胞。

第二,主动参与法。主动参与法是采用与音乐相关的音乐字谜、歌曲表演、你画我猜等形式进行干预治疗,引导患者对音乐活动产生乐趣,亲身体验视觉、听觉等多感官音乐的乐趣[2]。面对特殊儿童的问题,音乐疗法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参与音乐相关活动的兴趣,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交流能力,使其打开封闭的内心世界,克服心理障碍,进而融入社会。

第三,即兴法。即兴法是在对音乐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患者自由演奏乐器,如吉他、古筝等,让患者与乐器之间建立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联系,并通过乐器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增强成就感[2]。因为,乐器是音乐的一种载体,即兴演奏是一种促进交流能力提升和改变个人行为的特殊治疗手段。对于特殊儿童在生理、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可以通过自由演奏乐器,与乐器建立关系,找到兴趣一致的伙伴,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

1.3 音乐疗法的优势

音乐疗法与传统疗法不同,它是一种艺术疗法,是一种通过音乐系统进行干预的疗法,有着动听的旋律和美妙的音符,治疗师可以通过各种音乐对患者进行治疗,发挥音乐疗法的优势,达到音乐治疗的效果。根据惠勒和伍尔伯格的理论,可将音乐疗法的干预分为三个层次:支持性、活动取向的音乐治疗;教育、内省和过程取向的音乐治疗;重建、分析和宣泄取向的音乐治疗[3]。通过三个层次的音乐治疗,可以发现音乐疗法是在治疗过程中,通过美妙动听的旋律优势,让患者舒缓身心,放松心境,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快乐健康地成长。

2 孤残儿童在身心成长中面临的问题

孤残儿童一直以来是党和政府特别关注的儿童群体。目前,全国大约有几十万孤残儿童在福利院,此数字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社会救助力量无法满足救助需求。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政府无法面面俱到地为他们提供服务,大多数儿童在生活、成长过程中会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孤残儿童是被父母抛弃或父母双方死亡无人抚养被福利机构收养的人,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其不愿与外界接触,长期在福利院生活。长此以往,孤残儿童在内心形成与社会隔绝的隐形墙,进而缺乏自我认同感,对自己没有科学的角色定位,对事物缺乏兴趣,对生活没有上进心。加之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因素造成孤残儿童在心理、生理方面存在问题,内心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对自己非常不自信,内心非常自卑,非常胆怯,不愿与人交流,有明显的自卑心理。

2.2 内心孤僻

大多数孤残儿童在身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智力残疾、身体残疾、心理残疾等。虽然衣食住行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但他们很多从一出生就缺乏原生家庭生活体验,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感觉不到家庭的温暖。福利院虽然有相关老师的教育,但仅仅是给孤残儿童的普遍性教育,老师还是无法像父母一样,在成长中给予儿童毫无保留的关爱。又因自身的特殊性,孤残儿童害怕被一些同龄人嘲笑,内心会发生激烈冲突,进而不愿与外界交流,讨厌外面的世界,难以融入社会。

2.3 家庭归属感缺失

原生家庭及父母的陪伴对一个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如果儿童成长缺乏家庭教育,那么就会缺乏家庭归属感,对其人格产生影响。而孤残儿童没有原生家庭生活的体验,或被父母无情抛弃,或父母离开人世无人抚养,被福利院收养,多数时间是在福利院生活,与同龄人在一起。由于需要照顾的儿童比较多,福利院的老师及工作人员不会像父母一样给他们应有的照顾,可能对孤残儿童照顾不周。福利院的生活照料及教育难以为孤残儿童提供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孤残儿童无法体验到来自家庭快乐的关爱,导致孤残儿童无法体验到家庭带来的快乐,进而缺乏家庭归属感。

2.4 品行不端

福利院的孤残儿童,除了有内心自卑胆怯以外,还有些儿童患有孤独症,会通过重复自残的行为伤害自己,有着与其他儿童不同寻常的行为。有些儿童有攻击性的行為,会通过特殊的方式攻击其他人,从而增强自我满足感。有些儿童性格暴躁,凭借自身优势,总是喜欢恃强凌弱,欺负胆子小、内心自卑的儿童。这些儿童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环境、教育方式及自身的心理因素有关。

2.5 人际交往困难

大多数孤残儿童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福利院,接受的教育有限,难以接触到新的事物,又因自身其他方面的原因,不愿与他人交流。即使部分儿童能在附近的学校上学,但他们对外界的认识还是非常少,缺乏与社会交流的机会,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福利院与同龄人在一起或是独自一人。同时,在陌生的环境中常常会保持沉默,不会主动跟陌生人说话,从而造成社会人际交往困难。

3 音乐疗法应用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作用

音乐疗法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不同领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而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可以重塑孤残儿童的学习认知,增强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孤残儿童的行为问题。

3.1 重塑孤残儿童的学习认知

孤残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在学习认知上存在偏差。针对其学习认知情况,社会工作者在运用音乐疗法治疗孤残儿童的过程中,无论使用哪一种治疗方式和方法,目的都是让孤残儿童重塑学习认知、增强自信心,让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并且使用音乐疗法能让儿童在听觉、视觉、感觉等感官上体验到音乐的乐趣,在一定程度上让孤残儿童对音乐保持期待,有想学习的欲望,进而逐渐产生自我学习的意识。因此,在运用音乐疗法治疗过程中,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常识通过音乐的方法纳入其中,帮助孤残儿童学习一些基本的概念,如认识数字、颜色、基本生活工具等[4]。学习认知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这也是决定儿童未来人格发展不可忽略的因素。

3.2 提升人际交往能力

音乐作为语言和非语言表达的一种载体,受到大多数人喜爱。音乐节奏的快慢和音量的高低让人对音乐有着不同的理解。针对孤残儿童在语言沟通和交往能力上存在的困难,社会工作者可以根据孤残儿童的性格特征和身体特征,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让儿童选择,以提升儿童的辨别能力,找到喜欢相同类型音乐的同伴,体验音乐的魅力,用语言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能在日常的交流中更好地理解对方,为自身以后的社会人际交往奠定基础。

3.3 增强自信心

一些孤残儿童存在自卑心理、缺乏自信。可以通过聆听音乐,让孤残儿童的身体和心理放松下来,进入忘我的状态。还可以通过演唱和弹奏音乐,把内心压抑的情绪释放出来,鼓励孤残儿童积极参与音乐相关活动,勇敢地表现自己,增强自信心。针对孤残儿童的心理特点、面临的心理问题,音乐疗法还可以打开儿童封闭的内心世界,帮助孤残儿童重塑自信心,消除自卑心理,积极阳光地面对未来的新生活,展现出自信心,健康成长。

3.4 纠正行为偏差

孤残儿童相对于留守儿童、自闭症儿童等群体,在行为上出现的问题相对特殊一些,如暴力、偷盗、攻击他人、自残等。面对孤残儿童的行为问题,要根据孤残儿童的不同行为表现使用不同的音乐疗法。并通过音乐训练舒缓儿童的负面情绪,创作一些可以纠正孤残儿童行为偏差的音乐作品,进行团体交流,激发孤残儿童的生活积极性,从而培养孤残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

4 音乐疗法运用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与传统的治疗方法有所区别,运用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时,社会工作者尤其要时常注意孤残儿童的身心,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4.1 专业关系建立与音乐疗法

社会工作者是专门从事社会工作与提供社会服务的专业人员,同时具备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在提供社会服务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孤残儿童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用音乐疗法与之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十分重要,这也是开展治疗的第一步。同时,社会工作者要注意用音乐疗法为孤残儿童提供服务时,要充分考虑孤残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如孤残儿童感兴趣的音乐类型和喜欢的乐器,制定好充分为孤残儿童提供治疗的介入策略,以在服务过程中获得孤残儿童的信任。社会工作者在整个治疗服务过程中,对孤残儿童的服务社会工作者必须遵守相关原则。音乐疗法作为社会工作者与孤残儿童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桥梁,能为后续的治疗服务奠定良好的基础。

4.2 音乐疗法与专业方法相结合

在运用音乐疗法介入孤残儿童行为时,社会工作者不仅要充分考虑孤残儿童在身心方面的特殊性,还要将音乐疗法和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对孤残儿童进行治疗。通过具有科学性与专业性的方法,针对孤残儿童对音乐感兴趣的程度、喜欢的音乐风格,随机调整治疗策略。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音乐疗法治疗孤残儿童时,要注意音乐治疗和专业知识的结合,总结和反思该疗法对孤残儿童的治疗效果。同时,音乐疗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需要继续探索和完善,总结和反思两者结合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效果,为将音乐疗法应用于其他社会工作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孤残儿童的特殊性与歌曲探索

歌曲与器乐曲是两种不同的音乐体裁。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歌曲是以歌词存在,注重歌词的内容。器乐曲相对于歌曲来说,没有歌词的引领,注重旋律,有着较强的抽象性[5]。在将音乐疗法运用于孤残儿童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时刻注意孤残儿童的特殊性,根据儿童对音乐的感兴趣程度、参与度以及身心情况,让儿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作品和乐器。通过演唱和弹奏歌曲,社会工作者要时时注意孤残儿童展现出的状态和变化,做到将孤残儿童群体的特殊性与音乐相融合,发挥音乐疗法的作用。

5 结语

音乐疗法作为艺术疗法中的一种疗法,被运用于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音乐疗法重塑孤残儿童的学习认知、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障碍、增强自信心,发挥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社会工作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使用音乐疗法为孤残儿童提供治疗服务时,不仅需要社会工作者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做到音乐疗法与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对孤残儿童的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应鼓励更多的学者研究音乐疗法在社会工作中呈现的效果,为后续的研究积累更多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梁晖.音乐艺术与音乐疗法的内在联系[J].艺术品鉴,2021(36):142-144.

[2] 陈昱宏.自闭症儿童音乐疗法[J].通俗歌曲,2017(3):195.

[3] 王索娅.音乐治疗的应用领域(二)[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21,19(2):153-155.

[4] 黄威,曾果果.团体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及行为问题中的应用[J].心理月刊,2020,15(23):229-230.

[5] 夏娟.集體音乐疗法在孤残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实践路径与意义[J].当代音乐,2021(12):37-39.

作者简介:吴海祥(1995—),男,贵州岑巩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区社会工作。

猜你喜欢
音乐疗法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
被动式音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研究进展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与组织认同对职业流动影响的研究——基于对广州市社会工作者的调查
论我国人口促进社会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PACU 音乐疗法对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患者麻醉后恢复的影响
社会服务机构中社会工作者激励因素研究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浅析儒家文化对老年社会工作的影响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
五行音乐疗法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治疗作用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