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的生成与治理

2022-05-16 03:27何永松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基层政府治理现象

何永松

[摘  要] 基层政府回应的被动性、随意性、模糊性等做法,明显暴露了行政决策的偏好问题。政务公开是政府回应的基本原则,当基层政府不愿公开信息、不想多回应时,多以“不便回应”为由进行搪塞,并表现出滥化的趋势。“不便回应”现象主要表现为案例细节压缩性公开、拒绝媒体跟踪采访、遇到问题兜圈子、处理结果成谜等做法。溯其缘由,与思想认识不够深刻、工作开展不够周到、互动渠道不够顺畅、群众评价不够重视有关。这一现象将一定程度地降低基层政府公信力,诱发网络谣言的传播,疏远干群之间的距离。强化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的治理,需要从思想认识、责任担当、官民互动、民意参照等方面做出跟进,以实现基层政府回应有效的目的。

[关键词] 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生成因素;治理

[中图分类号] C9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479(2022)03-0080-09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述评

政府对不同问题的回应,往往会成为民意的晴雨表,为确保政府服务不迟到、不走样,政府应随时跟进服务情况,积极排查并回应各种问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人民群众满意与否,与政府回应情况有较强的关联,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又指出,“十四五”时期“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这必然要求政府回应坚持问题与需求导向。只有这样,才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群众的获得感亦将从中得以见证。“政府回应是指现代政府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对公众的需求和所提出的问题做出积极敏感的反应和回复的过程。” 政府回应强调政府群众之间的互动性,尤其需要政府围绕群众聚焦的问题或反馈的问题进行回应,以实现有效应对的结果。在现实层面,政府回应虽然强调“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但是基层政府仍然会找理由搪塞民意,“不便回应”现象便是其中的问题之一。

近些年来,随着群众诉求的增加以及网络技术的普及,政府回应中的不同症状及其理由越发引人关注。研究认为,政府回应未必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势,部分基层政府作出回应时不表态、不解释、不反驳,在民意压力的倒逼下才做出被动回应,作为一种迟来的回应,见证了政府不情愿的一面。政府对群众关心的问题不仅以“不回应”方式进行回应,还存在乱回应、模式化回应之举,随意表达政府立场,一些说法更是跑偏了主题,与群众的关切不相关。在网络回应方面,政府难以独立地回应群众,往往借助某一平台“选择性回应”,回应内容更多是对上负责而不是对下负责。或者,倾向于回应政治话语而非群众话语,最不愿回应不具话语表达倾向的文本;倾向于回应公民以集体认同进行的利益诉求,而不愿回应社会整体议题的泛集体主义和单纯反映个体诉求的个人主义话语。不仅如此,公民采用集体行动倾向的话语会加快诉求解决的进程,对单个公民而言,似乎获得了政府及时有效回应;而当部分诉求确实很紧迫却没有采用“威胁性话语”时,公民的参与行为却难以获得政府的回应。

政府回应是面向群众的回应,应做到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闵学勤认为,政府回应需要避免政府强势形象渲染带来的过度回应极端,只有不断正视公民理性需求及其参与的意义,才能做出积极、高效、专业化的回应。为了缓解紧张局面,确保政府回应有效,政府需要以恰当的措辞来强化话语性回应,拿出措施或及时跟进以突显行动性回应,以及通过修改、调整或制定法规和政策来强化制度性回應。在追求满意的回应效果时,政府还应告别传统“一问一答”的回应流程,通过以“诉求问政—回应处理—交互沟通—公众满意”为基础的交互性回应来重塑回应流程。研究表明,解决问题应从需求开始,这也是回应的起点。

政府回应研究关注了不同的维度,尤其是不回应、乱回应、模式化回应、被动性回应、选择性回应等现象引发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反映出政府回应的消极性。如何提升回应效果、提高回应能力成为讨论的焦点;不仅如此,政府回应还被视为政府的社会责任、政治责任、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的综合表现;显然,政府回应责任重大,不同维度的问题都不可忽视。通过研究发现,政府回应存在随意之举,包括回应的内容未必确切可靠。不同维度的分析丰富了政府回应的内涵与理论基础,为改善政府回应能力与水平提供了新视角。政府回应关乎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构建,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直面回应中的问题,确保回应有的放矢,于此,“不便回应”现象就不能随意搁浅。

“不便回应”与“不便回应”现象是两回事,“不便回应”是基于一定的要求或原则、不能向相对方公布有关事实情况而做出的抉择。“不便回应”往往跟涉密、隐私、调查取证不充分、调查过程尚未结束等因素有关。公安机关在办案时,如果与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因素有关,都可能“不便回应”案件情况。“不便回应”现象则反映的是不愿意说、不想多说的回应方式,且面对问题时还存在不愿意办、不知咋办的可能。基层政府把掌握的信息隐藏起来,加之“语言经常会掩盖行政之恶”,不排除个别“不便回应”理由是合理的,“不便回应”现象往往反映的是一种不情愿地回应怪状。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时有发生,甚至表现出了泛化、滥化的趋势,引发了网络媒体的密切关注。这一现象到底有何表现,因何而生,何以应对,学术研究仍待深入;本文将围绕相关问题展开分析,并论证研究的价值。

二、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的表现

从规范的角度看,“不便回应”有其产生条件,一旦出现“不便回应”的表述,则暗藏着不适合公开之意。“不便回应”未必适合一切场合,也不是在回应中故演伎俩,“不便回应”现象反映了基层政府回应中的抉择偏好,有的案例以“不便回应”进行回应,结果却遮盖了欠妥的事实。在此,选取梳理近年来曝光的部分案例,从中可以了解政府回应的失范之举及其回应情况。表1便是有关案例的归类呈现。

(一)案例细节压缩性公开

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因公共服务供给出现的问题难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面对问题时,为了不让事态升级,哪怕是在舆论的倒逼下作出回应,同样要公开事实真相。但是,公开未必是完全公开,有时半公开、部分公开便是政府的选择方式。换句话说,一些基层政府出于对问题的把控,尽可能地压缩公开的内容,强调“具体情况不便公开”,最终便掩藏了更多的信息。在此过程中,个别基层政府的回应未必详细,就算知道详情也不一定全部对外公布。哪怕社会期待政府作出更多更详细的回应,个别基层政府仍然不愿多说,甚至说得不明不白。在此期间,长话短说无疑是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的惯举,与之相应,“点到为止”同样是一种回应。一些基层政府不愿多说主要取决于回应意愿,如果把回应内容压缩到极致的时候,就是在回应中一句话都不说。

(二)拒绝媒体跟踪采访

基层政府透露的信息较少,尤其是在对既有问题作出回应以后,不愿更多地在此问题上进行纠结,因此,面对媒体的跟踪采访,个别基层政府通常显得反感。不管前期是否作出了回应,当面对记者采访时,一些基层干部还可能产生情绪问题,表明自己不掌握情况,或找原因让对方下次再来,这大多是婉拒采访的一种表现。在个别基层干部极不耐烦的情况下,则会怼出雷人般的回应话语,甚至威胁对方,这种回应明显暴露了部分地方政府回应的粗暴性。对于部分领导干部而言,没必要每一件事都对外公开,甚至觉得没必要把每一件事都说详细,于是部分领导干部在采访期间就以“拒绝接受采访”为由表明不便之处,不欢迎跟踪于此的媒体人和网民。对已经曝光的问题,基层政府不便透露因何而生、如何处理等细节,就是不想就媒体的提问进行回应的态度在作怪。当基层政府发布某种观点后,媒体想进一步跟踪采访,几乎不会获得新的信息。

(三)遇到问题兜圈子

个别基层干部遇到需要回应的话题时,有意无意地把问题简单化,在回应过程中避开主题以分散大家的注意力。有的问题曝光后,即便群众了解到的信息越来越多,基层干部却想办法“救火”的现象已不足为奇。基层政府作出回应时不仅会避重就轻,还会绕圈子转话题,试图混淆轻重主次,让人觉得更应该将焦点放在其他问题上,而不是把问题实打实地说出来。基层政府试图回避重点问题,回应中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许出现得较多,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尚未引发重视。有的问题被曝光后,虽然作出了初步回应,但这种回应代表不了全部,如果要进一步了解情况,又会回复“于己无关”,或因不参与、 不分管有关事务而不知情。相比而言,兜圈子透露的是无关紧要的事,具体的细节或要点则不在回应之列,“深挖”时便出现了“不便回应”的说法。如果要从个别领导干部口中了解更多细节,多是不太可能的事,除非事情被“闹大”或发酵升级。

(四)处理结果成谜

基层政府在面对需要回应的问题时,信息更新缓慢是一回事,信息不发布又是一回事。在等待公开或查明情况后再公开的过程中可能遇到一等再等、杳无音讯的情况,在“不便回应”的考虑中,有的问题慢慢淡化淡出了视野,最终从不想说话变成了不说话。基层政府面对大家关心的话题时表示“正等待结果”“后续再更新”。诸如此类的“‘正在处理’常被个别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当作‘缓兵之计’,其本意是念起了‘拖’字诀……表示‘正在处理’‘尽快解决’后,便做起了‘哑巴’,不再有下文。” 这正是“不便回应”的又一表现。一次回应以后,因无法提供更多细节,热问题随之变冷,再次作出回应的时间可能变成未知数。基层干部在处理棘手问题时需要调查才能给予答复。在调整过程中,可能以不便回复作为事由,彼此之间因无从知晓更多回应信息而使处理结果成谜。而且,事后回复还可能异化为不再回复,这成为“不便回复”的又一表现。

三、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的生成

政府回应要表明官方在有关问题或行為上的立场及选择,政府在对待群众、社会诉求时,双方之间应该是一种你呼我应的互动关系,不管政府要做出何种解释,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态度或答复,而不是随意对待。透过“不便回应”这一现象,发现基层干部在回应过程中未必符合群众的所愿所求,这与一定的因素有关。

(一)思想认识存在误区,回应动力有待提升

首先,畏惧观念,即回应不力却担心信息透露惹出麻烦。个别基层政府问题意识不强,问题防范不够充分,遇上问题又不愿回应,担心信息透露既影响地方形象,也会增加工作难度。正如分析所言,基层干部“拒绝采访就是拒绝真相,有搪塞敷衍的官本位思想,存在着自我保护意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当然,还可能害怕触及深处和痛处的心理恐惧,所以视记者为洪水猛兽。” 加之,“处于较低级别的官员常常会成为回应社会问责的替罪羊”,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惹出所谓的一身麻烦。基层干部责任压力大,更不愿因回应被“牵扯”其中,“不便回应”便是“保身”和“保守”的选择。如果回应内容前后不一,很可能被“抓住把柄”并引发网络热议,基层政府当然不愿被推上风口浪尖。为此,部分基层干部倾向于以最少的措辞来说明其选择与立场,有时还主张“能不说就不说”。基层干部担心暴露问题而不愿被提及问题,更不愿花更多精力加以预防和应对,这固然与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有关。

其次,偷懒思维,即善用拿来主义思维看问题。因一些基层政府过去采用某种回应方式有效果,出现新的问题或类似的问题时,又会继续沿用这一方式。实践经验有其推广的要义,诸如不愿细说式的“不便回应”,明显缺少对实际问题的考虑,更是一种懒政现象。懒政思维引发了偷懒式回应,可以看到,“行政人员和行政部门在长期的回应实践中会逐渐形成具有稳定性的回应习惯和回应惯例,这种身体化的实践知识及内隐的行为规范会指引未来的回应倾向和回应行为,使之在面临类似的回应情境时会做出弱意识的行为选择。” 如此等等,表明个别基层政府回应出现了懒得回应的局面,即实在不想回应便以“不便回应”结束话题。

最后,漠视心态,即面对群众诉求时未必都上心。政府回应需要积极回应民意,做到想为广大群众所想,然而,“政府很少关注普通公民的生活以及他们面临的困境”,在西姆拉尔·金和斯蒂福斯看来,“公民感觉到他们很难对政府的行为产生影响”,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一些基层政府的“不便之由”。透过“不便回应”现象发现,部分基层政府对群众诉求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个别基层政府未必就群众诉求作出回应,或者单方认为群众诉求不值一提,这显然是漠视的态度。即便个别基层干部回应几句,又存在不愿多说、不情愿说的怪象。

(二)工作开展力度不够,不愿正面作出回应

首先,事务处理重结果轻过程,涉及具体情况未必清楚。基层政府在处理不同的事务时,片面强调结果导向,缺少对不同环节的过问与关注。如果要深入了解服务情况,基层政府只好“长话短说”,有时还觉得没必要说下去,进而出现了“不便回应”的说法。有的工作虽然一直在做,个别基层干部对此却知其一不知其二、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回应时就可能说其一不说其二,如果不能继续说下去的时候,直接将“不便回应”视为最终、最好的说辞。

其次,任务落实不到位,说来说去都未进入主题。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责任人可能东扯西扯,如果深挖就会说出“不便回应”的老调。有时谁都能说上几句,有时谁都一言不发,不管怎样,关键点都不会说出来。有的基层干部面对问题时,指出这事我管不了,或者需要向谁了解,到底谁是回应的主体仍待明确,且职能部门及责任人之间统筹力度并不强,平时没有注意到某种做法可能带来的影响,淡化了主体责任意识。当真正出现问题时,“应该由谁来回应?这方面往往缺乏统筹协调,没有一个权威的、统一的、稳定的回应主体”,结果影响了基层政府回应的有效性。

最后,回应存在敷衍了事之嫌,尚未向深处实处跟进。面对曝光的各种问题,一些基层政府仍以“不便回应”进行回应,这实属一种应付差事之举。一些基层政府对社会问题轻描淡写,坚持不想说就不说的主张,试图以“不便回应”来收场,其中不乏敷衍了事的做法,考虑不成熟、服务不给力便是不争的事实。从某种程度上讲,“不便回应”是要淡出问题,试图让群众反映的问题草草了事,这同样与工作开展不到位有关。

(三)干群互動机制欠缺,信息传递不够顺畅

首先,互动渠道欠缺。基层政府与群众打交道的场合较多,但即便如此,群众大多时候仍要跑到政府反映问题才可能引起关注。由于领导干部不一定在办公室,来回多次奔跑并不少见;去找人反映问题、解决问题时,不一定能够找准人或因对方“踢皮球”而失望而归成为可能。虽然有的群众会选择向上一级反映,但解决问题仍要回到当地,到头来还会增加求解求答的成本。即便有问有答,仍可能出现答非所问的症状,终因信息来源渠道不畅致使信息失真。

其次,响应力度乏力。反映问题时,个别政府“以‘事件仍在调查中’‘不方便回应’‘不太清楚’这样的借口搪塞群众。更为严重的是,官方往往屏蔽某些棘手的、群众诉求较大的信息,采取漠视、回避、放任的态度,忽略公众舆情,直接选择不与群众进行互动”,不同的声音都面临有呼无应的结果,哪怕“大声疾呼也无人应”。群众想要获得真实答案,或等待后续的答复,等来等去都将杳无音讯,信息输出与反馈之间极不对应,群众想从中了解情况并非轻而易举。

最后,设置互动障碍。当记者或群众希望基层干部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时,个别基层干部往往回应这事应该找谁,那事还要研究,领导开会,改日再来了解;甚至认为记者是来揭短的、挑刺的,设法为难记者……如此等等,原本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情,因“不便回应”却成了不解的难题。个别基层干部忽略了群众的声音,设法堵住互动的口子,无异于在干群之间加了一道屏风。如此看来,“不便回应”现象的发生,与互动沟通渠道不畅有较大的关联。

(四)考核方式不够科学,淡化群众评价权重

在考评一票否决的压力下,基层政府主要围绕“指挥棒”来对上负责。为了不让考核出问题,考虑上级感受成了必要的选择。某乡镇有人因合同纠纷上访,“结果既当作信访问题,又作为城建问题,年底考核背了两项‘一票否决’,一年白干”,即便考核过去了,新的一年同样如此;即便某一任务过关,其他工作也需要迎检。只要考核指标在,基层政府就要考虑指标完成情况,以确保“成效排名”不拖后腿。加之,基层痕迹主义比较明显,花精力来填表格、做台账,挤占了工作时间,不能更多地了解实情、回应问题。做好资料确实重要,其间,可能忽略了群众的感受,“有些人的日志写得十分感人,不仅吸引了领导的注意,得到好的评价,而且还得到提拔重用……能吹的比老实巴交的人要占便宜。因此,这种粗线条的考核办法十分不科学。”

可以说,基层政府在行动评价方面淡化了群众满意度考评权重,导致回应内容不乏随意性。基层干部不理解群众或媒体的提问,遇到问题不是避而不谈就是“不便回复”。部分曝光的问题揭露了一些基层政府工作的痛点,让个别领导干部回答也不是,不回答也不是,不得已便找借口。“不便回应”现象见证了其中的逻辑。与之相应,固然会让政府回应失去受力点,诸如任性的表述从中而生。

四、基层政府“不便回应”现象的治理之道

通过分析发现,“不少地方政府在网络回应方面的改革依然侧重于‘术’而非‘道’,以尽快平息舆情事件,为部门和领导‘排忧解难’,而非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或回应公众的现实关切为目的。”“不便回应”现象的表现及其成因均得以揭示,“不便回应”现象是一种消极的做法,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出现各种小道消息,产生似是而非的感觉,诱发网络谣言的传播,甚至会引发网络舆情。不仅如此,政府信任度也会大打折扣,疏远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偏离了服务型政府所倡导的人民至上价值,因此强化治理之道自有其必要。

(一)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提升回应动力

首先,树立“有问题我回应”的观念。基层干部要随时预防各种乱象的发生,并要做到敢于直面问题,保持积极的服务意识。遇到群众关心的问题,能够耐心做出答复,针对自身的不足,应不断反思和改进,而不是一味地回避。基层政府事多事杂,有时还存在轻重主次之分,消极观念必然会增加政府回应阻力,为大家提供便捷的服务,需从服务做起,始终做到不忘初心,确保个人努力符合群众的所需所盼。

其次,坚持“一事一应”思维看问题。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做到转变观念,要做成事业必须始于观念转变。不排除部分场合确有“不便回应”的可能,如果群众提的问题属实,应当逐一作出说明或根据不同的问题给出不同的说法。任何反映的事情,都需要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再作回应。政府回应没有万能法则,也不会出现更多巧合,告别惯性的“复制粘贴”之方,当需坚持“一事一应”思维,做到有一说一。

最后,始终把群众关心问题放在心上。只有聚焦问题,强化问题意识与舆论导向,才不至于出现问题发酵的结果。群众意见为政府服务提供了参照,基层政府应树立回应也是一种服务的理念,才不会扭曲回应的价值。不管什么样的问题,越容易引发群众的关心,就越需要政府的回应。政府回应最关键是要拿出诚意,拒绝日常工作中的冷漠之心,随时关心群众的需求与利益问题。

(二)强化责任落实,结合事实作出回应

首先,确保工作全程无缝隙跟进。通过推诿、威胁、“雷语”等方式回應,包括“不便回应”之辞,都是不负责任的回应,结果将影响政府回应水平。只有确保工作全程无缝隙跟进,才能环环相扣,把工作做细做实。每一件事都有专人跟进,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容易被发现,干部处理起来才得心应手。另一方面,如果真正参与了每一项工作,面对各种疑问时才不至于无从说起,更不会被问得哑口无言。此外,每一步都能扎实跟进,不仅经得起质疑,面对问题也会解释得更好,也更容易让人信服。

其次,强化责任到人的作风。每个职能部门都有各自的事务,每个工作人员也有自己的职责,落实每项工作必先做到责任到岗、责任到人。“在其位、谋其职、负其责”,这就要求每个干部都要踏实地干,包括共事的同事,同样要在分工与合作期间把自己的、共同的事办好办妥,这样才能避免“一问三不知”的现象。责任落实到位以后,干部在面对群众或媒体的提问时,不仅可以有效回答,还能代表政府传递好声音。

最后,强化责任保障与监督机制。基层政府需要及时回应社会问题,如果要进一步核实情况,当需明确给出告知时限,确实“不便告知”,要说明其事由。好政府当需强化回应水平,健全政府回应约束机制,完善政府回应负面清单制度,“首先应该丰富细化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为代表的相关法律法规,由重视政府回应的具体形式、内容向重视政府回应的质量、效果转变……逐步建立政府失信行为的发现和惩戒措施,给予群众对信息公开进行事后审查和评价的渠道,将政府信用列为重要的政府绩效考量指标”,凡是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均视为可以回应。通过自查自改,找出政府回应中存在的问题,对标对表进行整改。强化领导及责任人对工作的重视领导,不仅要牵头抓好每项工作,还要跟踪跟进工作。接受不同群体的监督,敢于面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纠正回应过程中“不便回复”的提法,确保回应与反馈情况相合。

(三)顺畅互动机制,确保信息传递到位

首先,丰富政府回应互动渠道。告别基层政府“不便回应”之举,需要认真对待媒体、网民的利益,及其他群体提出的疑问或问题。政府回应体现的是政府与社会、干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性,确保信息输出与反馈的顺畅性,否则就会变为单向传播。针对基层政府回应中随意给出的“不便回应”现象,需要政府与群众保持互动,通过微信公众号、网络媒体、会议传达等渠道,及时回应诉求、发布动态、更新信息。

其次,强化政府回应中的响应机制。对于基层政府而言,作出回应之前应多了解各方诉求,让回应的信息与之相对应。因需回应同样不可忽视,对于基层政府而言,做好回应就是做到“有求有应”。要做到这一步,就应确保双方之间有互动性,基层政府更是其中的主导者。对于群众或媒体提出的问题要积极回应,在互动环节出现的问题更要及时给出说明。

最后,清除政府回应中的障碍。政府回应是基于一定问题或诉求作出的,基层政府为了能够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应清除相互沟通的阻力,确保群众有话说、能够说,当然,基层政府还要听得见、顺民意、愿回复、说得清。这样才能有效地“构建适应社会生态的对话机制,建立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话语共识,为人民向政府提出诉求提供畅通的信息通道,从而不断扩展公共话语空间,保证群众的需求能够迅速地反馈给政府。”

(四)优化业绩考核,提升群众评价权重

群众的满意度是政府回应的价值指引,值得基层政府重视的是,“一个充分回应的组织,对公众的态度绝不会采取绝大多数组织所采取的‘我们和他们’的态度,而是将公众看成他们的支持者。” 民意是基层政府服务的参考值,群众认可与否是基层政府改进服务方式的主要依据。为强化回应能力、真正解决问题,基层政府应坚持以群众需求及满意度为导向,把不同群体提出的问题解决好、回应好,承担起办好人民满意政府的担当。转变政府职能,需要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突显问题防治相结合的回应原则,不断改进工作方式。要做到让群众满意,不仅要正面回应,还要及时回应,只要符合公开要求,都要真正回应到位。对于上级政府而言,还需减轻基层政府日常考核任务,推动工作重心真正向下移,减少不必要的考核要求,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立足点,促使基层政府回应有力度、有温度、有亮度。

五、结语

“不便回应”现象反映了部分基层政府的懒政行为。部分基层政府为了减少所谓的麻烦,在回应过程中尽可能地回避主题,或大大缩短回应的内容,能够公开的信息却不愿公开,把“不便回应”作为“有效”的措辞,极大地扭曲了政府回应的理念。从政务公开的角度看,当涉及秘密、隐私等确实不便公开的内容或基层政府不想透露更多信息、不想做出说明时,可以以“不便回应”为由加以回应。但在众多回应场合不加区分地套用,诸如此类的“不便回应”是一种模式化、偷懒式的回应现象,这并不是一种可取的做法,有时候因“不便回应”引来争议,在舆论压力下被迫承认事实真相,反而使基层政府陷入了舆情的漩涡,基层政府的公信力随之受到影响。基层政府“不便回应”未必都有不便之处,有的做法有其随意性,明显考验基层政府的回应能力。强化政府回应的有效性,不仅要在回应过程中善待各个群体的疑问和意见,引导多元群体在治理中的作用发挥;而且要真诚对待大小问题,克服政府回应中的盲点痛点,才有助于消除“不便回应”现象及其弊端。

[注    释]

[参考文献]

[1] 何祖坤. 关注政府回应[J]. 中国行政管理, 2000(7).

[2] 刘力锐. 我国网络民意的成长、政治意蕴及政府回应[J]. 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9(5).

[3] 吕艳滨. 官方回应社会关切: 问题及建议[J]. 人民论坛, 2015(10).

[4] 张华, 仝志辉, 刘俊卿. “选择性回应”: 网络条件下的政策参与[J]. 公共行政评论, 2013(3).

[5] 李锋, 孟天广. 策略性政治互动: 网民政治话语运用与政府回应模式[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6(5).

[6] 赵兴华. 网络空间中公民策略性话语表达与政府回应逻辑[J]. 电子政务, 2020(10).

[7] 閔学勤. 架通公民与国家之桥: 灾难事件中的公民参与和政府回应[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 李放, 韩志明. 政府回应中的紧张性及其解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1).

[9] 刘江. 治理范式演进中的政府回应模式[J].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1).

[10] 李伟权. “互动决策”: 政府公共决策回应机制建设[J]. 探索, 2002(3).

[11] [美]艾赅博, 百里枫. 揭开行政之恶[M]. 白锐,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9.

[12] 希仁. 别让“正在处理”终结了处理[N]. 人民日报, 2017-05-24(17).

[13] 寄奴曾住. 南昌青山湖教体局拒绝采访是官本位作祟[N]. 信息日报, 2019-08-20(07).

[14] 庞明礼. 领导高度重视: 一种科层运作的注意力分配方式[J]. 中国行政管理, 2019(4 ).

[15] 罗中枢, 何蓉蓉. 网络空间中政府回应的多重逻辑探索[J]. 学术研究, 2020(9).

[16] [美]西姆拉尔·金, 斯蒂福斯. 民有政府: 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M]. 李学, 译.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0.

[17] 许鑫. 网络公共事件政府回应的现状、问题与策略[J]. 情报杂志, 2016(7).

[18] 杜治洲, 顾文冠. 网络反腐信息的官方回应: 问题与对策[J].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17(1).

[19] 陈诺, 汪奥娜, 郑生竹. 多地严控“一票否决”, 为基层减负[N]. 新华每日电讯, 2019-03-20(05).

[20] 胡建兵. 干部考核就怕不科学[N]. 法制日报, 2017-09-27(07).

[21] 张权. 网络公共事件中地方政府回应行为选择[J]. 学海, 2020(1).

[22] 文宏, 黄之玞. “以谣辟谣”: 政府回应中的特殊现象及其解读[J].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5(3).

[23] 张欧阳. 政府回应: 政府公信力产生机制的“供给侧”[J]. 江汉论坛, 2017(4).

[24] [美]格罗弗·斯塔林. 公共部门管理[M]. 陈宪, 王红, 金相文等,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责任编辑  范瑞光

猜你喜欢
基层政府治理现象
创新行政管理方法 提高基层政府管理能力
社会管理创新过程中基层政府责任建设问题探讨
推进基层政府依法行政的问题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第四章光现象
你能解释下面的现象吗
猜谜语
奇异现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