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拉下了“三章一琴”的幕布

2022-05-16 15:34郝少宝潘侠风
曲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西河大鼓书目

郝少宝 潘侠风

2022年1月23日,90岁高龄的河北曲艺名家刘焕章先生去世。看到这个消息,一种怅然若失的心情顿时涌上我们心头。刘焕章先生的辞世,是曲艺界的损失,也代表曾经享誉冀中平原的“三章一琴”完全成为了历史。

每一位离开的老艺人,都意味着一段历史片段的晦暗。如果能有成规模的文字资料留存,我们则还可以在字里行间看见那段历史的吉光片羽。但令人遗憾的是,尽管刘焕章得享高龄,但留下的资料却不算太多。但我们坚持认为,他为曲艺事业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应该被遗忘的,我们有义务将知道的历史写出来,为西河大鼓、鼓曲艺术乃至整个曲艺界保留一份珍贵的资料。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也给文艺的百花园带来了复苏的消息。华北平原冰河开冻,曲艺人才不断涌现,刘焕章、白建章、宋文章、刘艳琴、刘艳花、陈连久等西河大鼓演员在冀中一带对棚说书,共相损益,互通有无,被当地观众称为“三章斗一琴”,这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更有力地促进了当地曲艺事业的发展。而杜金玲在《蠡县又盛说书风》一文中提到了“三章一琴”:“特别是刘焕章,他在蠡县创出牌子后,便开始在那里安营扎寨,一住就是十几年,他的书曾与大戏、歌舞、电影对过擂,其观众还略占上风,也曾与同行刘艳琴对擂无数场,由于二人水平相近。各有‘绝活儿,所以各有胜负,平分秋色,在那一带他们全都创出响档。”

“三章一琴”中的刘艳琴,当时正值盛年,有一副好嗓子,红极一时。当时农村的文化生活还比较简单,听书是主要的休闲方式。因此,当时刘艳琴的演出增多,身价递增,逐渐成了冀中一带家喻户晓的曲艺明星。在这种情况下,以“三章”為代表的男说书艺人在刘艳琴的家乡清苑县周边演出,就必然会与“一琴”形成某种艺术上的竞争。刘艳琴占据了乡土优势,又处在艺术的黄金时期,综合条件要强于“三章”。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三章”能与之对棚数年,足以说明他们深厚的艺术功底和过人的艺术魅力。据部分老艺术家回忆,当年清苑县南宋村、蠡县南国丹、北国丹等地都曾同时请刘艳琴和“三章”对台。“实事求是地说,‘三章确实是优秀的西河大鼓演员,但在当年的对擂中,整体上看应该是刘艳琴占据上风,观众可能更加喜爱她的艺术风格。但我们不能据此说观众不喜欢‘三章,更不能否定‘三章的艺术成就。当时有人说白建章在舞台上曾唱到吐血,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应该得到我们大家的敬意和认同。‘三章斗一琴,谁看谁过瘾,这是当时当地流传的一句民谚,可以想见当时他们4人竞艺的火爆程度和受欢迎程度。”

在“三章”中,刘焕章年纪最大,自然也成了“三章”的主力。当时他以说竹板书为主,竹板一响,观众闻声即来。于是,这壁厢刘艳琴的曲声令人如醉如痴,那壁厢刘焕章的说表让人流连忘返,让人好生难以抉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三章”“一琴”对棚的激烈程度。

刘焕章对于竞争从来是无所畏惧的。

在那个时代,曲艺艺人不但要直面同行和戏曲等姊妹艺术从业者的竞争,还要面对歌舞、电影等时兴文艺形式的挑战。但刘焕章坚定自若,用自己的竹板书艺术,和这些文艺形式进行了良性竞争,始终保持着对受众的影响力。

“梅花香自苦寒来”,刘焕章的艺术自信和艺术成功,源于他扎实深厚的艺术功底。

1933年3月25日(农历癸酉年二月三十),刘焕章出生在河北省任丘县一个艺人家庭。他的父亲刘临宣是一位竹板书艺人,师承“舍命王”王来恩。所以刘焕章自幼随父亲学艺,并在很小的时候就走上了艺术道路。

11岁的时候,刘焕章和家人来到了天津。而当时在这座“曲艺大码头”上,三不管、河北鸟市、河东地道外、河西谦德庄等地的书场林立,评书、西河大鼓、东北大鼓、河南坠子、竹板书等曲种的艺人云集、名家辈出,没有一身过硬的本领是很难在天津立足的。当时的刘焕章还在幼年时期,许多著名艺人的演出都深深印在了他的脑海中,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是看到,但随后能学到并做到,那才是自己赚到了。彼时年幼的刘焕章就有了这个念头,并在随着父亲讨生活时逐步付诸实践。所以尽管年纪尚小,但是刘焕章已经逐步展现出自身的艺术天赋和学习能力,曾为有“小西河”之誉的西河大鼓名艺人艳桂荣①挎刀演出(戏曲界俗语,意为当配角),深受观众好评,父亲刘临宣也为自己的事业后继有人而感到自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们的社会地位显著提升。刘焕章去了北京,拜门头沟老艺人绳临祥为师,并按照竹板书“万福来临贺”的传承谱系,取艺名为刘贺亮(下文仍称刘焕章,保证全文行文统一)。1959年,刘焕章加入刚刚成立的北京宣武说唱团,翻开了艺术人生的崭新一页。

宣武说唱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曲艺团体,各路说书人汇集一堂,人才济济,在全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年轻的刘焕章进入宣武说唱团之后,主要说唱大书。从此,他不但告别了漂泊不定、四海为家的生活,更能“见贤思齐”,近距离学习周边前辈艺人的艺术精华。他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养分充实自己,进一步践行自己“看到—学到—得到—赚到”的理念。慢慢地,刘焕章创出了自己的牌子,也逐渐被北京的曲艺观众熟知和认可。几年之后,他调入包头曲艺队,离开了北京。当时的包头日新月异,火热的建设景象极大地鼓舞了刘焕章的创作演出热情。在实践中总结经验,经验应用于实践,正是有了在北京和包头两地的工作学习,刘焕章的艺术开始走向成熟和定型,个人风格开始确立。

刘焕章掌握的书目很多,《刘公案》《左良传》是他的看家书。《刘公案》是竹板书的重要书目,很多艺人都擅长表演。而刘焕章的《刘公案》,经过了王来恩②、刘临宣和他共三代人的打磨,在书情和表演上都别具特色。本书篇幅很长,从刘统勋、刘墉一直说到刘焕之(刘墉之子),情节曲折生动,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刘焕章在这部书上花费了大量心血,特别为适应新时代观众的需要,剔除了原作中一些过于陈旧的内容,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当代观众所接受。《左良传》是《大宋八义》的前传书,也是一部精彩的短打书,书胆是“大宋八义”的老师左良。

刘焕章以演出竹板书和西河大鼓为主,但在前者的造诣方面更为人称道。竹板书表现形式简单,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因此对于表演者的演唱技巧和形体表演要求很高。刘焕章在演唱时,板式灵活,音韵多变,味道十足;表演时形体标准,动作潇洒大方,很受观众赞赏。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了演出传统书目,演员们还积极创演新书目。但因为没有前例可循,创演新书对当时的曲艺工作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刘焕章迎难而上,改编表演了《林海雪原》《儿女风尘记》等长篇作品,获得了不错的反响。此外,他还上演过《十二名女侦查》等多部刑侦题材的新书目。之所以要选定这个题材,刘焕章认为,在传统书目中,“断案”是个很重要的情节,哪怕是“士马金鼓”题材的作品,忠奸相斗,其实也有“断案”的元素在里面。而刑侦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断案”母题的自然延伸,能把传统书目中的一些精华的情节和技巧融入进去。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家安全和社会治安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聚焦刑侦题材就是对当时现实的呼应,就是一种服务大局。笔者认为,刘焕章的认识仍然有很重要的实践意义。

1972年,任丘县曲艺队成立,离乡多年的刘焕章回任队长,也开启了他艺术人生最为忙碌的一个阶段。

作为队长,刘焕章带领着曲艺队走遍了燕赵大地的山山水水,将曲艺的火种播撒到了河北省的各个角落,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提供精神食粮。而改革开放后,任丘县曲艺队的业务进一步增多,“三章斗一琴”也就随之而来。

现在回看那段历史,笔者认为,观众之所以对“三章斗一琴”津津乐道,不但是对他们几位精湛技艺的肯定,更反映了大家对那一时期河北省曲艺事业繁荣景象的怀念和向往。对此功不可没的时年50岁左右的刘焕章正值盛年,当然为那段历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此外,刘焕章在当时就敢于和歌舞、影视等时兴文艺形式展开竞争,说明他至少已经看到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苗头,并用自己的方式作出了回应。时至今日,当年的苗头已经发展壮大,形成了态势,歌舞、影视等也已“昨日不再”,或让位,或与当代的时兴文艺共存。而我们曲艺人面对的问题一如刘焕章所面对的,甚至态势更为严峻。

传统曲艺如何适应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在寻找答案。但不论如何,刘焕章等前辈艺人已经告诉我们,不能等着观众来认识曲艺,而要站出去,守正创新、开拓进取,让观众来认识曲艺。就此而言,笔者认为一种精神的传承甚至比具体书目或者技艺的传承更为重要。

传承需要后继有人。刘焕章在担任任丘县曲艺队队长期间,就非常注重对青年演员的培养。通过不断的演出实践,不少曲艺新人茁壮成长,他们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为了河北省曲艺界的中坚力量。

即使是到垂暮之年,刘焕章依然心系曲艺,始终没有离开他所钟爱的竹板书和西河大鼓,在演出之外,他主要致力于资料的保留和整理工作。1990年左右,秦皇岛人民广播电台把他的看家书《刘公案》《左良传》进行了录音,留下了珍贵资料。此外,他还整理了《龙凤再生缘》等作品。

受整體社会环境的影响,曲艺事业在20世纪中期之后逐步走入低谷。但刘焕章没有灰心,而是拿出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劲头,一如既往地为曲艺事业而奋斗。1996年,他和老伴一道,拿出多年积蓄在任丘开办了焕章茶馆,并用两年多时间编写出《烈火金刚》《平原枪声》等几十万字的评书故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刘焕章认为,哪怕将来小园子复兴,还有人想去喝茶听书,那曲艺演员也得有东西说才行。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经典书目很重要,但观众想要更多新书,曲艺从业者就得在这方面使劲。

这是一个老曲艺人的执着和追求。

除了几部大书,刘焕章晚年还录制了一些小段,如竹板书《武松打店》、西河大鼓《凤仪亭》《韩湘子讨封》等。刘焕章的演唱带有浓郁的河北省的味道,乡土气息比较浓郁。但由于1972年后他长期在河北省演出,刘焕章的名字渐渐尘封在京津两地观众的记忆里。直到2009年他进京参加活动,才让更多的人重新想起了他。

2009年,77岁高龄的刘焕章进京,在西城区文化馆参与曲艺资料的录制工作,他演唱了西河大鼓《罗成算卦》和竹板书《武松打店》的上半部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年事已高,但是他的演唱仍然神完气足,举手投足之间尽显风采。在当时,舞台上的竹板书演出已经不多见了,而刘焕章的表演,让到场的很多青年观众第一次领略到原汁原味的竹板书的艺术魅力,也让很多人对竹板书产生了兴趣,这让刘焕章欣慰又心酸。欣慰的是,自己的表演还有人看,心酸的是,当前能表演竹板书,特别是能说大书的演员少之又少,凝聚几代人心血的《刘公案》《左良传》《龙凤再生缘》等优秀传统书目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局面。

时少事艰,就更需要有人去做。刘焕章不仅积极培养弟子,他的子女更全部从事曲艺工作,用老人的话来说,只要还有人,就还有希望。

2019年,家人为刘焕章举办了从艺75周年的庆典演出,这时距离他2009年进京录像又过去了10年。87岁高龄的刘焕章老人,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在这次庆典演出中,他再次登台演出了西河大鼓《争灯》的片段,依然中气十足,铿锵有力,但谁也没有想到,这次演出也成了他艺术生涯的终止符。

3年之后,九旬高龄的刘焕章离世,也标志着“三章一琴”的落幕。

刘焕章先生一生经历坎坷,而晚年幸福,他的一生是圆满的。虽然“三章一琴”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在人生的黄金时期,在冀中平原所书写下的曲艺诗篇,将始终被人们所铭记传唱。

注释:

①艳桂荣(1930—2005),原名孙桂荣,天津人,师从西河大鼓老艺人张锡鹏,17岁登台演出,颇受欢迎,有“小西河”之称。1958年在中央广播电台播出的长篇西河大鼓《杨家将》,广受听众赞赏。艳桂荣的音域宽广豁亮,行腔圆润自如,擅长刻画各种人物形象,《杨家将》《薛家将》《呼家将》是她经常演唱的作品。

②王来恩(1866—1958),竹板书艺人,原籍河北任丘王杭村,后至芦张村居住,幼时务农兼做小生意,后拜玉田县竹板书艺人任福顺为师。王来恩的唱腔丰富多彩,韵律变化自如,擅说《水浒》《刘公案》《杨家将》等8部长篇大书和多部中短篇作品。王来恩早年与人对擂,口吐鲜血仍坚持说唱,从此有了“舍命王”之称。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西河大鼓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大鼓里有什么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细致描摹展现美丽
神奇的大自然
张大鼓剿匪
昨日贵妃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
赠书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