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与曲艺学科体系的构建

2022-05-16 17:14孙宏亮
曲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曲种曲艺学科

孙宏亮

当前我国曲艺高等教育大致分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类,二者在学科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上都有一定差异。曲艺专业教育主要分布于艺术类职业院校,例如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天津艺术职业学院、河北艺术职业学院、苏州评弹学校,都已设立了曲艺表演专业,分别开设相声、小品、评书、鼓曲、苏州评话、苏州弹词等专业教育。此外,中央戏剧学院、辽宁科技大学等高校也相继开展了高等教育层次的曲艺人才培养工作。作为曲艺高等专业教育的先行者,这些高校都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曲艺学科教学体系,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复合型曲艺人才,包括曲艺表演、创作、评论和管理人才。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对,其实质是“对自由与人文传统的继承”,目的是扩大学生知识视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技与人文基本素质。所谓曲艺通识教育,顾名思义,是把传统曲艺融入通识教育,以传统曲艺为载体,开展人文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前我国高校曲艺通识教育并不成熟,大部分地方高校是在“非遗”进课堂和特色教育的背景下,将地方代表性曲种引入课堂,开设曲艺选修课或公共艺术选修课,通过教学改革和研究,既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增强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又突出办学特色,很好地服务于地方社会文化事业。本文要讨论的问题是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在推动曲艺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在曲艺学科体系构建中的地位。

首先,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体现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蕴含了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进行曲艺学科建设的构想,将有助于积累资源和经验,加快曲艺学科建设的步伐。

正如宋辉先生所说:“曲艺学科专业设置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方面,难以一蹴而就,而部分高校也不具备开设曲艺专业学科的条件。因此高校可以开设曲艺通识课、选修课,一方面使大学生从学科专业的视角认知曲艺,领悟其文化形态,明了其学术文化地位;另一方面也能以此为基础积累专业资源,调整课程设置,总结教学经验,为开设学科专业做好准备。”①中国传统曲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在经历了共同的起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变后,明清时期伴随着曲艺的繁荣,在方言语音和民間音乐曲调的基础上,逐渐分化形成数量众多的地方曲种,流传至今仍有500多种,如东北大鼓、河北大鼓、山东快书和琴书、西宁贤孝、陕北说书、襄垣鼓书、河南坠子、苏州弹词、温州鼓词等。这些说唱类曲种都与地域风俗、信仰和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蕴含丰富的地域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对于曲艺高等专业教育来说,要想把这么多的地方曲种全部纳入课程范围,既不切合实际,也难以实现。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就是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

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有不少地方高校都开设了与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曲艺有关的选修课,极大地推动了曲艺学科建设。例如山东菏泽学院2004年把山东琴书引进大学课堂,成为音乐专业特色课程,依托独特的地域资源优势和地方师资优势进行曲艺学科建设,面向全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选修课,同时积极组织校园曲艺社团和传习所,鼓励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加社团学习和课程实践活动。延安大学2007年把陕北说书引入大学课堂,开设特色教育公共选修课,先后被批准为陕西省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截至目前,已有60个教学班,超过3000名大学生选修陕北说书课,系统学习陕北说书的源流、表演形态和地域文化特征。音乐专业个别学生还参加陕西省陕北说书大赛,获得“十佳艺人”称号。

尽管地方高校开设曲艺选修课有助于发掘地域文化资源,突出办学特色的现实考量,但它有效地克服了方言的障碍,以地方曲艺本生态展示艺术感染力为载体,从情感上拉近当代大学生与曲艺的距离,培养学生对于曲艺的认同感,进而自觉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这与曲艺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确实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不仅丰富了曲艺学科建设的内容,通过地方曲艺的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也能够为曲艺学科建设提供大量资源,深化曲艺史论研究,促进曲艺学科话语体系建构。

曲艺史论是曲艺学科建设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曲艺学科的主干框架,戴宏森、康尔等都发出了加强曲艺史论研究的呼吁。其中,康尔先生认为曲艺表演论、曲艺创作论、曲艺原理论、曲艺批评论和曲艺发展史“四论一史”是曲艺学科建设的核心板块。②曲艺史论研究也得到了中国曲艺家协会和高校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已经出版的成果有《中国曲艺史》《中国曲艺通史》《中国曲艺艺术论》《中国曲艺概论》《清代曲艺史》等。尤其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与辽宁科技大学联合推出的“首批全国高等院校曲艺本科系列教材”(12本),填补了高等教育曲艺教材的空白,标志着曲艺学学科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曲艺史论建设离不开地方曲种,应以地方曲种为材料来源和基础。20世纪90年代完成的《中国曲艺志》《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为曲艺史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材料的丰富性、完整性方面仍留有很大的发掘空间。地方高校在将地方曲种融入教学,开设选修课的过程中,都对地方曲艺进行了深入调查、挖掘、整理和研究,搜集了丰富的田野材料,编写曲目作品集和讲义,有的还申请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出版学术研究著作。总体上看,这些研究成果都借助丰富的田野调查材料和方志文献,对地方曲种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地方曲种的师承和门派谱系、代表性人物和曲目、表演艺术风格和特点做了深入思考和分析。部分高校的研究者还借鉴口头诗学、表演理论等当代民俗学理论方法,生动揭示曲艺表演的口头程式特征。这些新材料和理论方法,既丰富曲艺学科建设的内容,为曲艺学科建设提供资源,又拓展了曲艺史论研究视野,极大地促进了学科的发展。

话语体系是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专业知识的外在表达形式,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国曲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传承进程中,积淀形成了深厚的艺术传统理论和说唱技巧,以及与曲艺艺术审美追求相适应的程式性与民间性艺术特征,从而建构起一套独具民族特色的曲艺话语体系,它们同样散落在地方曲艺之中。在地方高校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若加以全面而系统地梳理和吸收利用,必定有助于曲艺学科话语体系的建构。

最后,地方高校曲艺选修课是一种具有探索性的课程教学,是通识教育、特色教育期盼加快曲艺学科建设的结果。在长久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曲艺在当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中的缺位,曲艺选修课不得不面临学科定位不明确、学科归属模糊的处境,呈现出一种滞后和混乱状态。有的地方高校为了突出特色教育,简单地将曲艺选修课列入“特色选修课程”模块;有的把曲艺列入全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或者在艺术概论课中增加曲艺的相关内容;有的甚至为了强调曲艺选修课的重要性,而将其提升到学生思想政治课的程度。强调曲艺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和“非遗”身份,将其作为优秀民族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载体,本身包含着突出曲艺的文化价值,引起决策层的重视,改变曲艺学科现状的意图。但这一做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同程度地疏离了曲艺选修课的本质属性,造成曲艺选修课与文化概论、艺术概论和政治思想课的某种重复,淡化了其学科的独特意义,从长远看并不利于曲艺学科体系的建构。

令人欣喜的是,2022年,曲艺被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曲艺学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科是一个知识体系,而课程是知识体系的教育。一门课程的学科归属,应首先看其教学内容,并由其教学内容所决定。展望不久的未来,曲艺选修课必将正式归属于曲艺学科,有理由相信,将来必定会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认识曲艺、喜爱曲艺。

注释:

① 宋辉:《高校曲艺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研究》,《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第86页。

②康尔:《“四论一史”曲艺学建设的核心板块》,《曲艺》,2019年第6期,第21—23页。

(作者:延安大学文学院教授)(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种曲艺学科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曲艺泉城》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超学科”来啦
浅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曲艺传承与保护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少数民族曲艺是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艺术展现
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普查环节诸问题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