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融合 恰到好处

2022-05-16 18:36张天来
曲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传统

张天来

传统相声节目众多,其中不乏经典之作。所谓“经典”,除节目自身艺术性强之外,演绎者的精彩表演更为作品锦上添花。如:说到《卖布头》,观众自然会想到侯宝林、郭启儒;说到《八扇屏》,观众自然会想到赵振铎、赵世忠;说到《武坠子》,观众自然会想到阎笑儒、尹寿山、魏文亮、张永久。在不断的流传过程中,不同的演绎者充分发挥不同的表演特点,表演的节目在艺术性与思想性方面也会略有差异。本文主要就魏文亮表演的传统相声《武坠子》之表演特征进行简要分析,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魏文亮,1940年出生于天津曲艺世家。7岁便登台演出,曾拜相声名家张文斌、武魁海为师。他刻苦学艺、精心钻研,从小打下了坚实的表演基础。经过70多年的表演实践,魏文亮在表演上形成了说唱俱佳、清新活泼的风格,受到观众的欢迎。

传统相声《武坠子》属于相声学唱类节目,偏重“打哏”,部分表演该节目的演员僭越当下观众的欣赏心理或习惯,不顾及相声内容的需要,随意添加台词,使得这个节目变得不伦不类,即观众眼中的“洋闹”。“洋闹”尽管也能招来观众的笑声,但仔细推敲起来却俗不可耐。魏文亮《武坠子》的表演则不同,表演时“谑而不虐”“闹而不烦”“欢中有稳”“动中有静”,细节把握更加精心。而这种表演效果则是魏文亮扎实的基本功及多年舞台经验的体现,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经据典的“垫话”

作为传统相声,《武坠子》没有具体规范的文本内容,其“垫话”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当下一些相声演员多是学唱西河大鼓,如“张飞罗成比刀枪”“三堂会审杜十娘”等唱词。然而这样的“垫话”一是学唱时间过长,影响“正活”的表演;二是学唱内容与节目主题不相干,达不到引经据典的效果。魏文亮表演《武坠子》时,以河南坠子为“垫话”。他先是介绍曲艺曲种的丰富多彩,点出京韵大鼓、梅花大鼓、单弦等京津观众所熟知的几个曲种后引出河南坠子,紧接着学唱“乔派”河南坠子艺人乔清秀的《三堂会审》和“程派”河南坠子艺人程玉兰的《小寡妇上坟》的经典唱段。魏文亮学唱不只是单纯的声音模仿,是紧紧地抓住了两段唱段中乔清秀 “轻松活泼”、程玉兰“催人泪下”的艺术特点,再配上对河南坠子伴奏乐器坠胡的模仿,表演时声情并茂、惟妙惟肖,引来观众阵阵掌声。魏文亮用河南坠子作为“垫话”,既顺理成章,又能充分显示其“学唱”功力。这样的“垫话”合情合理,丝毫不显突兀。

二、功夫精湛的“倒口”

《武坠子》既是学唱河南坠子,必然有学说河南话的成分。魏文亮的“倒口”功夫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各地方言模仿得惟妙惟肖、信手拈来。比如,他在相声《要条件》中的天津话,相声《山东话》中的山东话。尤其是他在表演《武坠子》时,“湛湛青天不可欺,张飞喝断当阳桥,虽然不是好买卖,一日夫妻百日恩”这4句定场诗,他学说的是典型的“中原官话”,这种方言被大多数北方观众接受,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河南方言。

三、独具匠心的“打哏”

传统相声《武坠子》中的“打哏”有其特色。据传“打哏”是相声艺人范有缘创造的,因他有铁头功夫,在捧哏时常让逗哏打他的头,“打哏”就由此兴起。此后,“打哏”作为相声中情节的需要,在《口吐莲花》《酒令》等传统相声中都曾出现。“打哏”用得好了会增加节目的趣味;反之,则会破坏节目的立意,甚至会破坏故事的连贯性。魏文亮在《武坠子》中使用“打哏”不是随意的,而是别具一格的。魏文亮在表演《武坠子》时使用了两次“打哏”。第一次是逗哏刚开始模仿“武坠子”,需要捧哏用嘴模仿坠胡为其伴奏时。捧哏正认真地表演,逗哏趁其不注意用扇子打了捧哏的头,这样表演增添了节目的滑稽效果,同时也为后面的表演做了铺垫,提高了观众渴望欣赏“武坠子”表演的心理。另一次“打哏”是在节目的“底”,即这个节目的结尾时捧哏打逗哏的表演,捧哏打完逗哏,逗哏问:“这怎么回事?”捧哏回答:“武坠子嘛。”结尾这样的设计一是强调了“武坠子”滑稽搞笑的表演,二是点明了节目的主题。

四、恰到好处的“做功”

很多人认为《武坠子》“闹”,的确,一些逗哏演员在演出这个节目时给捧哏演员戴上头盔,用白粉喷捧哏演员的脸部等,这就过于演绎了。相声需要演,但必须有个尺度。《武坠子》这个节目演过了就显得闹,欠了又说明不了“武坠子”当中“武”的特点。而魏文亮的表演则不欠不过,恰到好处。比如他在这个节目中化装时,手帕包头、撸胳膊挽袖子的造型并不是胡乱捯饬,而是十分注重舞台形象,旨在表現唱“武坠子”的演员尚武的精神。再如,逗哏演唱“武坠子”时突然提高音调,给捧哏演员“掉凳儿”做了极好的铺垫,合情合理地制造了一个好包袱儿。这些动作和表情上运用得不欠不过,是对相声“点到为止”的最好诠释。

《武坠子》的表演是写意的,演员手拿扇子当作简板,表演没有舞台、道具、服装、化妆等的限制,一个人一台戏。正是这种写意的表演,给了魏文亮充分发挥的空间。他对台上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段唱腔都认真揣摩。正是他对表演的用心之深,使得他对这个节目效果处理、控制得恰到好处。1996年5月,天津广播电视学会、天津广播电视艺术开发中心联合录制《中国传统相声集锦》,魏文亮的《武坠子》被收录其中,至今仍被年轻的相声演员作为范本学习。

综上分析,优秀的演绎者也是经典的创造者。在欣赏者即观众的心目中,经典的节目和优秀的演绎者是分离不开的。魏文亮表演的《武坠子》台风洒脱、节奏紧凑、语言幽默、唱腔优美,“说、学、逗、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他在表演中深挖细节,精益求精的表演态度,值得每一位年轻相声演员学习。也正是因为他扎实的功底和细致的表演,使他表演的《武坠子》达到了节目与演绎者相辅相成的最高“境界”。

(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传统
传统的玉雕与玉雕的传统
Task 7
在传统与创新中寻求制衡点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二)
传统杨式太极拳85式(节选40式)(一)
少年力斗传统
异国新年前夜的奇葩传统
清明节的传统
论传统雕塑的民族性
漫谈写意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