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风华韵润泽下的曲艺

2022-05-16 18:36王崇印
曲艺 2022年5期
关键词:小鼓花鼓石门

王崇印

山东省邹城市是“亚圣”孟子故里,儒学发源地之一,《庄子·天下篇》有云,“其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所以,邹城市被誉为“邹鲁圣地”。在儒家文化影响下,这一区域“言必称儒”,民风民俗崇尚道德教化,具有浓厚的“修齐治平”色彩,也对当地曲艺曲种及衍生文化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一、“邹鲁之风”孕育特有曲种

(一)生发于孟庙一带的石门小鼓

石门小鼓发源于明末清初,以小书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又称“鼓儿词”“木皮子”,十字一韵、文词雅驯,是邹城市一带特有的曲种。

石门小鼓与明清时期文人贾凫西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贾凫西名应宠,字思退,号澹圃、木皮散客,约生于明万历时期,卒于清康熙初年,其人工诗词,时人评价,“鲁国贾凫西先生,夙工诗,当其工吟泗上,名噪四方。······如凫西之亭亭高振,卓然不为习俗移,予目中罕见其俦矣,为向慕者久之。”贾凫西是一位陶渊明式的儒士,在明清时期两次出仕,时间均不长,弃官后则专门编演鼓词,“十字街前几下捶皮千古快,八仙桌上一声醒木万人惊”,以鼓词这一通俗文艺形式寄托故国之思,表达对兴替之间百姓的同情,有《木皮词》等传世。

如果说贾凫西是石门小鼓的气质源流,则石元朗就是为它赋形的创始人。石元朗或为清朝嘉庆年间落魄秀才,受颟顸腐败的气氛影响,屡试不第,愤而效仿贾凫西,编写故事在孟庙附近说唱。但因无门无派,遭人排挤,遂赴曲阜拜奉孔子,创设“石门”鼓书,身边很快聚集了一大批落魄文人。因之,石门小鼓艺人以孔门儒生为荣,定下看本说唱,小楷抄录,用“诗曰”开场、用吟诵调说唱等门规。在说唱时,石门小鼓艺人不媚俗、不使用荤口,文辞雅致,且所唱内容严谨充实,引类譬喻,寄寓褒贬于故事之中,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所以,石门小鼓以孟庙为中心,迅速在邹城一带传播开来,并倍受推崇。

(二)盛传于孟林一带的山头花鼓

山头花鼓也是流传于邹城一带的特有曲种,兼具曲艺和民间小戏特征,既可一人多角,跳进跳出;也可一人一角,生旦分明。山头花鼓书目以本戏为重,叙事往往以点带面,通过回忆、补叙、倒叙等方式,跳进跳出地演绎整个故事。

山头花鼓因发端于邹城市孟林所在地山头村而得名。孟林是孟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山头村位于孟林东,村民深受儒家文化影响。1949年前,山头村一带每年都有孟林庙会。古老相传,明正德皇帝昏庸无能,宦官刘瑾设计陷害忠臣李文辉致死。李文辉儿女李梦雄、李桂琴兄妹二人流落至邹城一带避祸,并靠唱凤阳花鼓糊口。附近一家富人在某次孟林庙会上偶然发现,兄妹二人穿着虽然朴素,但所唱内容儒雅,讨钱时也文质彬彬,讶异之余,将其請到家中。

李家兄妹一开始警戒心很强,后来经过一段时间接触,才发现这家富人不是坏人,才慢慢道出实情。受儒家义利观的影响,邹鲁地区产生了许多“富而仁”乡绅阶层,时刻以儒士要求自己,这家富人亦如此。李家兄妹本就受过良好教育,又有感于孟子故里的仁义厚道,遂定居于此,开始在当地收徒传艺。后来,艺术传承给了山头村一户孟子后裔。其后每逢喜事,周边群众便会请孟家艺人参与庆贺活动。数百年来,李家兄妹传下来的艺术形式与周边其他艺术形式互通有无,融合发展成了今天的山头花鼓。

二、礼乐精神厚植曲艺根脉

传统的石门小鼓和山头花鼓艺人,多以“孔孟之教”为基准,注重礼乐教化,尤其注重对自身的德行要求。

(一)艺人行艺崇信尚义

每逢庙会或集市,邹城周边说唱艺人都会到场。为了保证大家都有收入,到场艺人就会按照“江湖规矩”办。所谓“江湖规矩”,就是协商演出方式,或同场排序,或各分场次。但如果石门小鼓艺人在场,所有艺人都会自发聚集,请其决定如何演出、怎样分配。石门小鼓艺人也往往不负众望,多能根据实际情况公平安排演出顺序、场次和收入方式。而且,无论石门小鼓艺人怎么安排,山头花鼓艺人总是主动选择最后出场。如若在规模较小的集市上,石门小鼓艺人会根据观众呼声,请一位大家喜爱的或已经连续在此次说过几场书的艺人表演,其他艺人负责“伺候局”——端茶倒水、收钱。收到的钱,无论多少,都如数交由石门小鼓艺人分配。分配方式为“三七”开,“三”属于单纯给演出艺人的辛苦费,剩下的“七”再平均分给所有艺人。

旧社会的艺人凭伎艺游走江湖,都是为了养家糊口。如果见利忘义、恶性竞争,大家只会两败俱伤。所以纵观大江南北,多有说唱艺人形成的行会组织去维护大家的普遍利益,如光裕社、长春会、三皇会等。而在邹城一带,以儒家思想为根底的说唱艺人则将儒家的义利思想辐射开来,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说唱行规。石门小鼓艺人多被推出来主持公平正义,而山头花鼓艺人则主动屈己待人。这说明,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石门小鼓和山头花鼓的艺人一直在下意识地践行着尚贤、崇礼、推爱、守义、济溺的儒家核心思想,并在“内圣外王”中将之化为行业中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礼俗习惯、道德规范和价值尺度,赢得了业内认可和赞誉。

(二)作品注重礼乐教化

一般而言,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民间说唱艺人,为吸引受众以维持生计,表演内容清浊皆有、泥沙俱下。而石门小鼓和山头花鼓的多数艺人,颇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追求,旨在清心净口劝谕受众,说唱少见荤口,表演积极向上,更有部分文本与儒家经典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孟子·离娄章句下》有一则“齐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顾礼义廉耻、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贵利好的人。贾凫西鼓词《孟子·齐人章》则是从其中生发而来,又被石门小鼓艺人所继承,把一个内心卑劣下贱,外表却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末了“这就是齐人干的无廉耻,最可笑充的甚么楚霸王”的结煞之句,更是辛辣无比。总的来说,这一作品寓教于乐,发人深思,客观上也传播了孟子的思想。而在《名利二字莫强求》中,石门小鼓艺人更是直接点出,自己“唱的是人生世上似陀螺,看起来名利二字莫强求”,劝人不要刻意追求名利。而在征战类书目中,艺人们则秉持子路“君子死,冠不免”的气质,热情讴歌忠肝义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壮举。在侠义类书目中,艺人们歌颂“儒侠”,日复一日地讲述着惩恶扬善、行善积福的故事。

山头花鼓作品的题材更为广泛,但蕴含的精神理念相似。山头花鼓文本中,只要有“桌上摆放书籍”的相关描写,则书籍多半是“四书”;主人公读书首选则是《诗经》,与石门小鼓开场用“诗曰”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比如《梁祝》下本《隔帘》中,“圣人图悬挂在正面上……四书摞在条几上”。再比如《秦雪梅观画》下本《机房教子》中,秦雪梅說“旧书带来,拿过来,背书我听。”芦儿就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玉环记》中“高文举独坐凉亭前,一来二去读诗篇。先念的‘关关雎鸠头一篇,又念的‘在河之洲紧相连。”细看这些桥段,则读者与角色能同时读经观史,在体会角色内心世界的同时,更能明了先贤的教诲。

(三)作者多有儒生文士

石门小鼓与山头花鼓之所以能有以上的特质,笔者认为,这与儒生文士参与创作有很大关系。

石门小鼓传人除了表演技艺,对文本质量也有比较高的要求,而其天然带有的儒生气质又会对周围的文士产生一定的聚合效用。久而久之,石门小鼓创作群体中就有了其他儒生文士的身影,文本也有了更为明显的特征——在结构上惯用十字韵句,与其他姊妹艺术颇有不同;在词句上大量散文体说表和韵文唱词相间出现,文学气息较浓。

石门小鼓流传至今的书目约有27部、320多卷,其中近200卷是出自颛孙士山①。颛孙士山是光绪年间邹城人,自幼刻苦读书却屡试不第。投奔石门小鼓门下后,一边说唱,一边创作,把《左传》等儒家经典和《吴越春秋》等典籍中的圣贤故事改编为鼓词。按照每回有10000字、每卷平均有10回计算,颛孙士山就创作了近2000万字的作品。而在他的文本基础上,其他石门小鼓艺人再根据自己的说唱习惯进行二次改编,并用小楷誊写出属于自己的唱本。从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石门小鼓的艺术传承,是很有“文以载道”的仪式感的。

目前,山头花鼓的发展历史没有明确记载有文士参与创作的实例,但当前山头花鼓流传的20多部书目中,有相当一部分确实能看出较为明显的深度创作痕迹。如《梁祝》分上本《下山》和下本《隔帘》,《伍员》分上本《兵困禅宇寺》和下本《伍子胥过江》,《薛仁贵》分上本《赶三关》和下本《武家坡》。这些“上下”本与其说是一部作品的不同章回,不如说是同一条故事线下的“三部曲”式的作品。其人物、线索、事件紧紧相扣,文词考究,结构又相对独立,连续说唱可以,独立成篇也可以,甚至“上下”本中某些篇章还可以单独说唱。我们可以合理想象,在这些“上下”本的创作完善过程中,多半是有相当文学素养的人士参与的。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受当前媒介环境和文化态势影响,不少曲艺艺术倾颓,石门小鼓和山头花鼓也不例外。近年来,立足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高度,邹城市不断探索儒家优秀文化当代传承传播的有效路径。有关部门和群体以挖掘整理民间曲艺艺术为契机,鼓励专业人才将优秀的儒家文化融入曲艺,推出了石门小鼓《断机教子》、山头花鼓《孟子》《修房子》、渔鼓《孟子黜妻》《匡衡拒刻》等一批作品。它们有的直接说唱儒家人物,有的从儒家经典中提取素材创编新故事,但总的来说,都找到了与当地群众深层文化心理共鸣的契合点,因而广受欢迎。部分老艺人深受鼓舞,纷纷主动请缨,义务登台演出新作品,免费收徒传授好技艺,在无形中将儒家文化中“兼济天下”的理念传播开来。由此可见,无论是形成初期,还是发展成熟期,抑或在新时代,儒家优秀思想一直是邹鲁地区曲艺艺术创演的重要基点。而要进一步推动儒家优秀思想与曲艺艺术的深度融合,共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两点入手。

一是唤醒群众对儒家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儒家思想被整体打上了“落后”“颟顸”“迂腐”的片面化标签,“孔家店”“孔老二”成为了对儒家思想和至圣先师的侮辱性标签。但自孔子以降,儒家优秀文化思想,如知仁守义、崇正尚武、修文明礼、尊老爱幼、和睦乡邻等,其实已经深入中华民族的文化骨髓,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之一。因此,我们应该大力推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儒家优秀理念的普及化,弥合顽固认知和行动实践上的割裂感。

二是曲艺艺术要主动“拥抱”儒家文化。流传多年的传统书目,特别是石门小鼓和山头花鼓,虽然儒家气息浓郁,但相当一部分传统作品“硬植入”痕迹明显,直接改编甚至引用典籍中故事文词的较多。笔者认为,单纯的说教不能引发共鸣、给人以启发。曲艺从业者唯有活化这些思想素材,将儒家思想的精髓化合入民众的生活知识中,提炼为生动灵活的人物和引人入胜的故事,并用大众喜欢的曲艺语言和表现手法展现出来,才能真正把儒家优秀文化讲得接地气,让曲艺艺术真正与儒家优秀文化完美融合。

注释:

① “颛孙”姓氏可以上溯至孔门十二哲之一的颛孙师。颛孙师字子张,其人“见危致命,见得思义”,宽宏豁达,主张“尊贤容众”,喜欢同比自己贤能的人交朋友。《韩非子·显学》有云,“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颛孙子张阐发的儒家学说名列“儒家八派”,且对墨家“兼爱”“尚贤”思想有很大的影响。或许正是因为有了先辈的这种影响,颛孙士山才会与曲艺艺人亲近,并留下如此多的作品。——编者注

(作者:邹城市非遗传承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马瑜)

猜你喜欢
小鼓花鼓石门
探访“东方芭蕾”颍上花鼓灯“老带新”接力传承
走进“中国花鼓之乡”山西翼城
你好,小鼓
永远的小鼓
王企仁:创新不断的花鼓传承人
北魏·《石门铭》
游石门涧
神秘的图案
狮虎的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