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视域中的学校德育的重要意义

2022-05-16 23:25刘超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重要意义

刘超

摘要:近些年国家更加重视德育教育,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的载体是学校,这要求学校教育要把德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当前部分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时,还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学校和德育工作者加以重视。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社会学价值、人的德性生长社会性特征、社会学视角下学校德育开展的现状、社会学视域中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注意的事项,以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学下的学校德育教育。

关键词:社会学视域;学校德育;重要意义

引言:长期以来,学校是实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人们对学校德育寄予厚望,但实践证明,学校开展的德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面对现实道德中存在知行不一的现象。在此背景下,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对学校德育教育的功能、途径进行合理、清晰的定位,以便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一些参考。

一、学校德育教育的社会学价值

(一)功能价值

功能论是在研究和考察社会结构时,从稳定、整体、协调的视角出发,将社会看作一个不同的要素所组成的均衡、和谐的结构体,认为社会决定个人,整体大于部分[1]。学校德育包含于教育领域中,整体是处于稳定、协调的状态,内部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调节的作用。学校教育虽然会产生冲突,但冲突是短暂的,其结构包括过程结构、课程结构、目标结构,这些都会影响德育的价值。学校开展德育教育要保证内部要素的协调性、稳定性,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

(二)冲突功能

冲突功能是以冲突为主线的,能够考核学校德育教育的效果,对学校德育教育的稳定状态进行质疑,对合理性进行批判,也能够对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的合法化进行反思,揭示德育过程中的诸多矛盾[2]。学校德育教育产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现有的稳定状态会被打破,这需要教育者在新的冲突中找到德育教育新的平衡点,能在教学中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教师要正视各种冲突和矛盾,深入探究学校德育教育的理论,满足教育的本真诉求。

(三)标签价值

个体被贴上标签与他自身的行为和周围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教师给学生贴上标签便是对他们进行预期和阶段性的评价,也是认识德育教学效果的过程,这种标签是暂时性的,能为教师选择正确的德育方法、德育模式提供一定的帮助[3]。标签价值便是在教育中运用标签理论,重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引导他们不断反思,超越所学的知识。标签价值能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合适的手段、方法、模式。但教师需重视的是标签价值也具有负面效应,不要过早给学生贴上标签,以免对他们的发展和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学校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对标签的价值正确掌控,扬长避短,让德育工作真正发挥效果,促进教育的稳定发展。

二、人的德性生长社会性特征

人的社会性指的是与社会产生联系,对与社会联系的道德进行规范,这可看出道德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为满足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而存在的,产生于具体的经验事实和现实生活中,不依赖于个人的某种主观意志[4]。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存在容易产生各种利益的冲突,道德的出现是为了协调这些关系,对于社会个体来说,道德是社会对个体品质的外在要求,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便是由外部道德转化为内部道德的过程。由此可见,人的道德本质是满足自身客观的需求,具有很强的动力。道德品质并不是先天而来的,这需要个体不断实践,从实践中养成一定的行为方式、习惯,长此以往,便能拥有稳定、良好的个人品质。道德品质形成还会受社会多方面的影响,如个体的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个体会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由此,人的道德性发展是社会综合作用的结果,能展现社会性的过程。

三、社会学视域中学校德育开展的現状

(一)学校德育模式过于强调知识的习得,缺少实践性

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是在固定的地点、时间进行的,是教师运用既定的教学方法、模式完成[5]。虽然当前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会运用主题班会,能够绘声绘色讲解德育知识,但缺少情境性,很难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也很难检验他们是否真正领悟了道德教育的内涵、实质,能否在经历社会活动时运用所学的道德知识规范自身的行为。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获取,只有充分吸纳了理论知识,才能通过社会实践表现出来。与此同时,在课堂德育教育中,教师会注重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缺少将德育教育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与实践相联系,使得德育教育出现了纯理论化的特点,与实践生活相脱离。

(二)学校德育资源投入少,无法满足学生实际需求

当前,教育部虽然重视德育教育,将它纳入了教学大纲中,但是各学校、各省市没有深入落实这项工作,使得它流于形式[6]。例如,教师没有充分重视德育教育,这门课程经常被数语外核心课程所占用,同学们上德育教育的时间较少,他们很难获取到相关的教学资源。一些学校虽然会举办德育主题班会、德育教育活动,但这些活动起不到实质的作用,难以满足学生实际的需求,达不到理想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学校德育人为性较强,与社会生活存在差异

学校开展德育教学很少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不大,有着较强的人为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7]。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学生,他们的思想较为单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尔虞我诈,学校也不存在利益关系,没有经历过社会激烈的竞争,利益性较弱,但社会与学校是不同的,受此影响,学校开展的道德教育与社会生活会产生冲突,这也导致了许多道德榜样在经历社会生活后,会做出一些违反道德准则的事情。

四、社会学域中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

(一)在德育的全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道德的产生不是对个人进行干预,而是让他养成良好的品质,道德是由人产生的,其目的便是引导个体从内化走向外化,不断完善、发展自身的道德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8]。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便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展现自身的认知能力,注重自我认知对行为的影响。据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念,培养他们良好的思想品格和自我体验意识,培养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三观,有积极的进取心,能够主动将自身的正确思想转化为行动,充分展现自身的价值。

(二)在道德方法上注重榜样示范教育

社会学的视角来说,人道德行为的形成会模仿、学习他人,从榜样人物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教师可以此开展道德教育的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调节、自我强化,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满足当前德育教育的要求[9]。这种方式也与我国传统的德育教育相接近,充分展现榜样引导、人格熏陶的作用,如此能被学生轻松接受和理解。由此,教师在开展道德教育时,要看到榜样人物的教育作用,能够向学生讲解大众传媒中的优秀人物,现实生活中的榜样人物,他们所具有的伟大精神,这些都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还可从学生的身边入手,如优秀的家长,学生群体当中的优秀人物,这些都是具有说服力、感召力的榜样,能增添教学的感染力、可信性。这种教育方式也能让学生对榜样产生崇拜之情,会激发他们主动向榜样学习,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意识,他们能够将自身的道德行为、情感与榜样联系在一起,改正自身的不良习惯,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三)在德育活动参与上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

德育教育具有活动性、实践性,教师想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可通过实践这种方式,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增强自身的道德认知。同时,道德情感具有激励性、感染性,学生获得道德情感要通过实践活动,这也能增强德育的时效性,提升学生参与德育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让他们从心底接受德育教育,能积极的参与到各类德育活动中。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引导他们克服活动中的困难,以便他们不断走向成功。自我效能对学生的道德动机会产生影响,能展现他们在道德活动中的努力,也能展现他们在道德活动中面对的挫折、障碍,困难中的耐力。一般来说,自我效能较强的学生,他们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不够努力,会将成功的原因归结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由此,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引导他们积极的投入到道德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品质,勇敢的面对挑战,以此获得成功。

(四)在环境的营造上,形成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德育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还要重视社会、家长的力量,能够丰富教学形式,健全相关的机制,注重思想道德教育,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这一角度与社会视角下的三元交互理论和观察学习理论是相关的,在道德教育中,学校是主战场,社会是学生走出校园、家庭必须要面对的环境,它也是开展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家庭是学生生活的单位,是最先影响学生的地方。学生掌握道德知识可通过观察,他们实际的生活环境包含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这些都会不知不觉影响他们道德的形成,要注意观察这些环境。由此,开展道德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还要重视社会和家庭的力量,能够让社会、家庭、学校三者合力,校内校外有效配合,如此才能充分展现德育教育的价值。

(五)多元化评价学生,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自信心能使人的行为变得主动,一些学生虽然成绩不好,但有着其他优点,如社会适应性较强,希望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关注,证明自身的存在价值和能力。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工作中要意识到虽然成绩是能力的一方面,但其他方面也是学生人生价值的体现,在评价时,要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肯定他们,改变他们对教师的抵触心理,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宽容。这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这是打开他们心灵的钥匙,是德育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只有与学生多沟通和交流才能更好地对他们评价,肯定他们在课堂中表现好的地方,督促他们改正自身的不足。另外,教师在德育教学中要看到受智力因素、环境、个性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针对这一点,要针对性地评价他们,遵循因材施教的评价理念,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以此开展评价,为他们贴上正确的标签,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五、社会学视领中学校德育需注重的事项

(一)处理好榜样示范法与其他德育方法的关系

在社会学中,学校德育会受到榜样的影响,强调教师德育教学中应通过多种示范模式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引导他们模仿、观察好的榜样,这种理论过分强调了榜样力量的作用。虽然学校德育教学离不开榜样示范法,这种方法也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成效,但学校德育具有复杂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时,要将榜样示范法与其他德育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如可将榜样示范法与心理咨询法结合起来,实现德育教育的综合化,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正确处理学生思想道德行成中客体与主体的因素

在社会学中,人道德品格的形成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人的行动需要先在头脑中产生,再转化为愿望动机,最后真正行动起来。客体因素是否发挥效果,关键是看主体是否能吸收、消化客体的因素,是否能与客体协调、平衡,只有将主客体协调一致,才能充分展现思想道德的作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外,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与他们接触世界的广度、深度、结构有一定的关系,这三个因素的变量与主客体的平衡、协调状况有关,这也就是说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会受外界环境的影。由此,学校在德育教学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离不开正确处理主客体因素间的关系,既要重视客体因素,也不能忽视主体因素,应将二者综合考虑。

(三)重视研究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思想道德形成与发展是从不知转化为知,再从知转化为行的过程,他们要将自身的道德意识转化为行为,需要通过一定的中质,如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情感。这也就是说,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不仅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还会受到自身知、情、信、义的影响,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任何学生想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都离不开这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是相互适应、均衡发展的,其发展并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往复,具有运动性,如果离開了任何一个要素,发展都是不协调、不均衡的,都会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根据上述的分析,在社会学视角领域下深入分析和研究学生思想道德的心理形成过程对学校开展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综上所述,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学校开展道德教育要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能够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多角度、多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武君华.如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学模式[J].读写算,2021(30):31-32.

[2]许友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的研究[J].科技资讯,2021,19(19):120-122.

[3]唐爱民.学校德育变革的文化生态:内在逻辑、社会基础与实践路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54-61.

[4]李葆春.谈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1(05):116-117.

[5]屈跃宽,唐爱民.社会价值观视域下的学校德育变革[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41(01):123-128.

[6]唐爱民.学校德育变革的社会基础:逻辑前提、动力支撑与实践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03):25-31.

[7]李岚,姚应平.学校德育社会参与机制构建的探索[J].江苏教育,2020(87):53-56.

[8]王玉影.社会学视角中的学校德育的必要性分析[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3):174.

[9]张成林.社会学视阈下学校德育的价值与重构[J].中小学德育,2019(01):36-39.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重要意义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明确方向标、设计中轴线、提供参照系
学校德育功能定位的误解及澄清
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提升党员素养
公路桥梁加固设计及其施工建议
浅谈少先队员荣誉感、 责任心的培养
学校德育顶层设计的意义与实施
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