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微

2022-05-16 04:17孙静静尹大中通讯作者
锦绣·中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生活教育美术小学

孙静静 尹大中 通讯作者

摘要:陶行知生活教育视角即要求将教育实践与现实生活充分融合,使得生活的育人直接体现,促进教学效果深度优化,这种教学理念更符合小学美术课程。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开展可从多个角度切入,本文主要从合理选择生活素材,优化设计生活情境,观察感悟生活万象,灵活开展生活实践四个角度提出了教学策略,为促进小学美术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教育

引言:

生活是实施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生活中不乏教育资源,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其核心在于要求重视生活的育人作用。美术是生活中各种人物、事物的艺术化表现,其课程内容与生活紧密相关,尤其是小学美术课程涉及的内容大多都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抓住小学美术课程的特征,从生活教育视角实施教学活动。

一、合理选择生活素材,启发创作灵感

美术是一种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在小学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意识与灵感极为重要,而艺术大多来源于生活,可见,从生活的角度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是一条可行路径[1]。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要主动挖掘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认识不同的美术表现。具体来讲,教师可从生活中选择适宜的素材,将其与美术课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围绕生活素材的色彩、结构、造型、材质等要点展开分析,通过对生活素材的分析知道其艺术表现价值,认识到生活中比比皆是的艺术形态,以此为思路创作个人作品,最终形成实用、创意、美观的新作品。例如,在“小布偶”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几个不同类型的布偶在课堂上展示,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布偶的特征。因为小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各种各样的玩具布偶,他们对布偶的兴趣很高,在分析时也能对其造型、材质和色彩娓娓道来,此时教师仅需其分析结果加以补充,引导他们欣赏教材中的布偶作品和学生作品,这个过程学生的创作灵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启发,最后提供一些布料、纸板、彩带等废旧材料,要求学生进行创意制作,在生活素材的启发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创意。

二、优化设计生活情境,培养美术观念

美术教学要求学生对教材及延伸的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但因小学生的艺术素养不高,其审美鉴赏检验浅薄,面对抽象的艺术鉴赏过程必须借助形象的生活情境作为辅助,在情境中他们的感性意识将会在理想意识指导下对相关美术作品形成具体的理解,此时,其主观意识得以体现,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有助于产生积极的美术观念。教师要优化设计生活情境,从贴近学生心理及其现实生活的角度设计美术情境,融合他们熟悉且具有艺术价值的生活事物或现象,促使学生在情境引导下生成积极情感,并能透过情境掌握有价值的美术知识,调动其艺术创作兴趣,发展其创新意识[2]。例如,在“风筝的魅力”教学中,教师可在导入新课时设计生活情境:每年的二三月份经常会看到很多小朋友在开阔的公园放风筝,他们的风筝姿态各异,样子十分好看,吸引了很多人驻足观看。同学们都见过哪些独特的风筝造型呢,它们的独特体现在哪里?小学生或多或少都有放风筝的经验,教师利用放风筝的生活现象来调动他们的记忆,使其联系所见所想回答问题,与本节美术课程内容联系起来,随后延伸出风筝的造型、材料、制作方法等内容,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较高,反馈比较积极,既知道了风筝之美,又借助生活事物发展了美术观念。

三、观察感悟生活万象,提高审美情趣

美术学习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教材之上,学生需要具备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眼光和良好的审美情趣,如此才能做到发现美、理解美、创造美。而美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之中,只要善于观察和感悟就会抓住这些美的形态[3]。那么,教师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接近现实生活,除了在课堂上融入生活素材,还要引导他们主动去发现身边的现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都要做到用眼观察,用心感悟,将其中蕴含的美提炼出来,充分提高个人审美情趣,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形成艺术化的审美。例如,在“喜怒哀乐”教学中,教材中的几幅作品展示了不同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表情,教师基于这些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表情与面部器官的关系及其特征;同时选择几个学生做出特定表情,由其他学生进行判断,使其准确掌握喜怒哀乐表情特征。在课后拓展环节,要求学生多留心生活中人物的表情,根据课堂上的分析结果观察家人的面部表情,回家后画一幅洋溢着幸福的全家福。这个过程就以课堂为基础,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万象,深入感悟不同表情形态,并能作出准确判断,有助于审美情趣的提高。

四、灵活开展生活实践,增强创作能力

美术教学的前提在于理解和积累,重点在于创作与表达,而创作除了需要灵感之外,还要具有创作的土壤,毋庸置疑,生活就是学生创作的土壤。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开展生活实践,延展教材与课堂范围,引领学生走近生活,为他们搭建出更加广阔的创作平台,在生活环境中,学生的思维将得到启发,通过与生活万象或自然万物的接触,迸发出别具一格的想法,在其想象力与创造力作用下形成富有情感的作品,其创作能力将得到很好地锻炼,获取的创作体验新颖且独特[4]。例如,在“学画松树”教学中,校园中一般都种植了松树,教师可将教学地点转移到校园,组织学生近距离观察松树,先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自己眼中的松树,分析松树有什么特征,然后借助实物来讲解松树枝干、松针的画法,最后由学生仔细观察,结合学习到的画法进行创作。这个生活实践使得原本抽象的教学过程形象化,学生的创作过程有据可依,且能融合一定的想象力,从中展示绘画水平,增强创作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的万千姿态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也为学生发现美、理解美、创作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师要认识到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指导意义,主动探索多层次的教学路径,让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美术课程充分融合,体现生活的育人价值,丰富美术教学内容,加深美术课程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谷薇. 基于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微[J]. 考试周刊,2018(84):176.

[2] 韩宏飚. 生活视野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 江西教育,2020(12):87.

[3] 刘璟涵. 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研究[J]. 美术教育研究,2019(22):174-175.

[4] 孔得芳. 小学美术教学中践行"生活教育"的研究[J]. 新课程,2020(12):88.

猜你喜欢
生活教育美术小学
美术篇
语文教育教学与生活实践思考
传递真爱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幼儿美术教学回归生活探究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