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野中教育惩戒实施的调查研究

2022-05-16 15:00叶欣然韩行健王冰茹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惩戒有效性小学生

叶欣然 韩行健 王冰茹

摘要:我国中小学教育惩戒已步入规范化与制度化轨道,作为教育惩戒主体的小学生理应受到更多关注。通过对杭州市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大部分小学生对教育惩戒意义认知不准确;教师常用教育惩戒方式与学生接受度不同;小学生对当前教育惩戒满意度不高;小学生对教育惩戒情感态度与认知程度有显著相关性。针对以上现象提出了一些研究建议: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应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及时疏导学生对教育惩戒的消极情绪;形成适当和规范的教育惩戒行为模式。

关键词:教育惩戒;小学生;学生视野;有效性

一、研究缘起

时至今日,“赏识教育”成为社会主流选择,很多人会对“惩戒”产生抵触情绪。之前,我国教育法律没有对教育惩戒作出明确规定,因此教育实践中常出现不敢惩、不愿惩、不能惩和惩戒过度等现象。[1]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2019年就提出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2020年12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惩戒规则》)表明我国开始以立法方式规范教育惩戒。

阅读先前的文献,笔者发现国内对教育惩戒的研究开始较晚且主要探究当前教育惩戒实施的情况、意义和价值[2];在研究对象上,多从教师、学校和社会视角出发,很少有人从教育惩戒主体——学生的立场出发;在研究方法上,前人理论储备丰富,多用案例分析法和文献法,但缺乏实际研究数据的支持。[3]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学生视野出发,探究学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程度、情感态度以及教育惩戒行为模式,从而为《惩戒规则》的实际运用提出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杭州市部分小学生。截止至2021年5月,共回收问卷183份,其中有效问卷174份,问卷有效率为95.08%。

(二)问卷设计

表1中对教育惩戒认知程度情感态度的题目设计是基于《惩戒规则》中的过罚适当原则,对教育惩戒行为中的实施时机、场合和手段的题目设计,则是基于保障安全原则。

三、研究发现与归因

(一)小学生对教育惩戒认知情况

1.教育惩戒意义认知不准确

这部分的题目,我们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法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小学生比较认同教师惩戒是为了维持班级纪律(3.19)和提高学生成绩(3.18),见表2。但这与政策规定有出入——《惩戒规则》指出七条不能触及的“红线”,其一便是“禁止因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惩罚学生”。

这可能是因為当前许多教师将教育惩戒异化为学业惩戒,他们会因为学生成绩不好对学生进行惩戒。因此,学生会误认为教育惩戒是为了提高他们的成绩。

(二)小学生对教育惩戒情感态度

1.对各类教育惩戒方式的接受度不一

学者刘军将教育惩戒分为一般性教育惩戒、代偿教育惩戒、施加式教育惩戒、剥夺式惩戒以及心理教育惩罚[4]。调查显示,学生对当前教育惩戒方式的接受度与已有研究结果[5]相同,见表3。

2.对当前教育惩戒的满意度不高

本次问卷设置评分题调查小学生对当前教育惩戒的满意度,其平均值为6.89。进一步统计得知,给8分的同学占总人数的比例最大,为17.24%;其次是打7分和10分的,占总人数的16.09%。

3.认知程度与情感态度的联系

学者戴芳铭的研究发现,学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情况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对教育惩戒的满意度、有效性[6]。本研究也发现了相同的结果——高段小学生对教育惩戒的认知程度与其对教育惩戒的满意程度、有效度存在显著相关性,详见表4。

这是因为高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习俗水平发展阶段[7],他们集体意识较强并在乎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当出现违反班级常规的行为时,他们会为了维护自己在集体中的形象而主动接受惩戒。[8]

(三)小学生对教育惩戒行为模式的认识

1.教师常用教育惩戒方式与学生接受度不相同

本部分设置排序题进行调查,并将其结果与“学生对当前教育惩戒方式的接受度”一题进行对照。研究发现,教师最常用的教育惩戒方式和学生的接受程度并不相同——教师较常使用施加式教育惩戒(60.62%),而较少使用代偿式教育惩戒(53.45%),见表5。但由表3可知,学生较能接受代偿式教育惩戒,而非施加式教育惩戒。这可能是由于小学生自尊心较强,他们不愿意在同学面前做口头或书面检讨,更不愿家长被请到学校。

2.对当前教育惩戒有效性评价不高

本次问卷设置评分题,调查小学生对当前教育惩戒的满意度,其平均值为6.90。其中,打7分和9分的小学生占大多数,分别为18.39%和17.24%;其次打8分的;给出5分、6分和10分的小学生分别占总人数的11%左右。

同时,在另一题中有70.69%的小学生反映在教师惩戒之后,他们对班规校规有更深刻的了解,这说明教育惩戒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对班规的理解。但是,在单选题“在受到惩戒以后,你是否会犯相同错误”中,有54.02%的小学生选择了“是”。这可能是因为大多数小学生年龄较小,还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尽管他们知道违反规定会受到惩戒,但还是不能控制自己不犯错。

四、研究建议

(一)教育惩戒应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

教师应遵循学生道德认知规律进行教育惩戒——对于处于前习俗水平发展阶段的违规违纪学生,教师应给予及时管教,并表扬改正错误的同学,从而帮助他们形成规则意识;对于处于习俗水平发展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共同制定“行为守则”的方式,使学生积极地进行自主管理[9]。

(二)疏导学生对教育惩戒的消极情绪

1.注意教育惩戒的尺度和温度

当前,教师实施教育惩戒已有法可依,但在严把惩戒尺度的同时,也应意识到当前师生关系正由“尊师重道”逐渐演变为民主平等[10],教师应考虑学生对教育惩戒措施的接受程度,有温度的戒尺可以起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2.时刻重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

小学生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发育还不成熟[11],面对教师的惩戒而产生的负面情绪,他们可能无法很好排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开导学生——在教育惩戒前就让学生知晓什么样的行为会受惩戒;在实施惩戒权时要注意场合,时机和运用的手段;教师惩戒后还可以通过谈话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

(三)形成适当和规范的教育惩戒行为模式

1.明晰教育惩戒的“红线”

教育部在《惩戒规则》中划定了教育惩戒不能触及的“红线”之一是“禁止因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而惩罚学生”。但当下小学生普遍认为教师会因成绩不理想实施惩戒,为确保教育惩戒的规范行使,学校应加强监督教师行使惩戒权,让教师明晰“红线”绝不能触碰。

2.注重学生良好行为的塑造与保持

斯金纳认为,为增强特定行为的发生频率,应对其进行强化。在教育惩戒后,为了塑造和保持学生的良好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德育方法(榜样示范、说服教育、品德评价)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教育惩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再文.《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评析与完善建议[J].广西教育[4]李慧.小学阶段教育惩戒实施现状研究[D].江苏:扬州大学,2016.

[2]孔敏. 小学教师教育惩戒实施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20.

[3]刘军. 中小学教育惩罚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4]戴芳铭,夏春亚.当前高中惩戒教育问题的调查及其干预路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4(02):87-92.

[5]王红军著.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启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6]鄭权熙.学生对教育惩戒接受度的调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09):90-96.

[7]张一帆,赵慧莉.心理学视域下中小学教育惩戒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21(04):29-32.

[8]佟玲玲,毛新星,黄湘君.浅谈小学教育中的惩戒教育[J].亚太教育,2019(09):33-34

[9]闻恒章.小学生负面情绪的消除方法[J].教书育人,2019(31):35.

猜你喜欢
教育惩戒有效性小学生
当代艺术概念的确立与有效性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学校教育惩戒的法理分析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要抓住哪些关键点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我是小学生
关怀是教育惩戒者必备的伦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