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徐上达《印法参同》之印学哲理

2022-05-16 15:00曹天慈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摘要:本文以明代徐上达印学理论《印法参同》为依托,从篆法、章法、刀法三方面为切入点,分析所涵印学哲理,领悟徐上达的印学思想。

关键词:徐上达;印法参同;印学哲理

徐上达《印法参同》内容详实,讲解入里,集古今印谱、理论、篆刻艺术评论于一身,用哲学的思辨方式阐述印学理论。本文从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篆法哲理;其次是章法哲理;再其次是刀法哲理,从中得到印学启迪。

一、印论中的篆法哲理

徐上达《印法参同》关于篆法理论,运用辩证思维阐述了印论中关于“法”的内涵。徐上达的“法”,更深层面指的是“规律”其在“自序前”对“法”的阐述:

有法者,有法法者,法之为法者非,将法法者亦非,非则法何贵有,法    之为法者是,将法法者亦是,是则法何可无。故规者圆之法,规一设而天下不能过为圆;矩者方之法......初何有独智之可自为法也,亦因法知法,知法乃法尔。脱自为法,方门张户设,人各一家,法安所在。惟其不然,得方之妙为方矩;得  圆之妙为圆规;得印之妙为印法。①

在《字法类》《章法类》《刀法类》几篇中,徐上达通过自身体会,阐释掌握篆刻“规律”的重要性,表达遵循“规律”也不拘泥“规律”的辩证思维,勇于创新,是为艺术实践的最高境界;对于入印文字篆法的印学论述,他讲到:“字面有正、有侧、有俯、有仰。惟正面,则左右皆可照应,若侧面,则向左者背右矣......居下者,亦须令仰上,是谓有情。”②采用对立统一的方法,论述字法在篆刻中的辩证统一,其在《字法类》论及了“方圆”“疏密”中谈到了入篆字体在体势上如何和做到和谐统一,在《字法类》中给予了充满哲理的答案。方、圆完全不同的两个形象,在一方印章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唯一的办法就是园中有方、方中有圆,把看似矛盾的双方做到了不着痕迹的转化,徐上达运用哲学中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导了印学理论学习和实践;在论及到入篆文字的笔法时,徐上达同样是采用了辩证思维方式,巧妙的给予了矛盾对立面的化解,徐上达对笔法的辩证思维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分别是:“自然”“动静”“巧拙”“奇正”“丰约”“肥瘦”“顺逆”看似对立的关系,在印章中得到了完美的转化,和谐而统一,如同徐上达所说,每个字一笔一画,有其自己固有的特定的位置,笔画的曲、伸 、俯、仰、重、轻,疏、密、偏、正等等都有其固有的安排,要想使得入篆字体林林种种的对立面,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枚印面之中,就需要矛盾双方进行合理的转化,徐上达是这样阐述的:

须从章法讨字法,从字法讨笔法,因物付物,水从器以方圆,将天巧出矣。要不见矫强拂逆为当,如六骸备而成人,有分形,自有分位,增减不得,颠倒不得,而千态万状,常自如也。故秾纤得衷,修短合度,曲处有筋,直处有骨,包处有皮,实处有肉,血脉其通,精神其足,当行即流,当住即峙,遇周斯规,遇折斯矩,坐俨如伏,立俨如起,动不嫌狂,静不嫌死,咸得之于自然,不借道于才智,是笔法也。③

就是在章法中寻求字法、在字法中寻求笔法,对于“自然”存在的东西勿需改动即好,需要改动的我们也要做到“动静”相宜,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即使是飘然飞动的笔触,也可有宁静清新的镇静;之于“巧拙’,大智若愚,巧拙兼備更能凸显入篆字体矛盾的巧妙转化,巧之过头,未免故弄玄虚,违背巧之本意,闭门造车,拘泥守旧,不免陷入平淡呆板的泥淖,巧中有拙,拙中带巧,使得印面效果不但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且也多了几分活泼和灵动;“奇正”,意味着创新和保守,也是一对矛盾体,“奇”不是离奇古怪,更不是为了追求脱俗而妄意扭曲字体的造型,“正”也不是沉闷呆板,怕人不识,而拘泥守旧,入印字体做到奇而不怪,正而不呆,奇正相融,是为最佳;“丰约”“肥瘦”“顺逆”的论述,徐上达在哲学层面也进行了透彻的阐释,也做的了丰约兼具、肥瘦相当、顺逆适当的完美统一。徐上达在关于入印文字篆法的阐述,运用深刻的哲理,循序善诱,足可以感受到徐上达对篆法的重视。入篆文字是一枚高质量完美印章的源泉,篆法是篆刻的前提,没有一个好的篆法作为开端,即使再高超的布局、再精湛的刀技也于事无补,成就不了一枚完美的印章。运用哲学化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印论阐述,是徐上达《印法参同》的一大特色,使得徐上达的印学思想深刻而独特,通篇充满哲学意味,闪耀辩证法的光芒。

二、印论中的章法哲理

徐上达剖析章法印学理论,深刻入理。在《喻言类》一篇中,用“造屋”来比喻印章制作过程,渗透着深刻哲学原理,“图像之间架”一节,专门论述篆刻章法布局:

如架屋者,从外而观有门墙之开合,从内而观有堂室之浅深。上下相承,左右相对,参差有理,文质自如。析求之,各具一种;合求之,总为一种。俨然有馆阁气象,不落小巧,斯为大方家。④

徐上达按照篆刻承接关系对印学理论进行阐述:入篆字体是第一位的,是制作一枚印章的开始,章法是布局,是印章制作的总体策划,刀法是实现印章表现的手段,篆法、章法、刀法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具体到每一个制作环节,徐上达采用了哲学中矛盾的概念进行对比论述,把章法内涵透过哲学层面的剖析,深刻具体地展示给读者。在徐上达的章法布局中,有非常注明的“浑如一家”章法理念:

乐竟之谓章,文采之谓章,是章法者,言其全印灿然也。凡在印内字,便要浑如一家,共派同流,相亲相助,无方圆之不合,有行列之可观,神到处,但得其元精而已,即擅场者,不能自为主张,知此,而后可以语章法。⑤

“浑如一家”包含以下方面:情谊、势态、边栏、格眼、空地、疆理、纵横、回文、阴阳文、满白文、栅子文、铁线文、垂脚文、急就文、欹文、布置、妆点。在体现章法布局的这些因素里,徐上达最为看重的就是“情谊”对布局所起到的作用,“情谊”也是“浑如一家”的章法理念的有力体现者。在印章中,“一字一印”要做到“浑然一家”“多字一印”也要做到“浑如一家”,就是一个字的每一个笔画要做到俯仰有致、多个字要做到相互照应,彼此包容,字面安排的恰如其分、各得其所,就像有情有爱的一家人,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印章的势态,就是充满活力的丰盈之态。只要是把印章的布局势态做到各得其所,其他的《边栏》《格眼》《空地》《疆理》《纵横》就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和研判。比如,在进行章法布局的时候,边栏可以根据刻制的印章是朱文或者白文而确定是用还是不用;格眼的风格也有不同的样式,可以根据所刻印章的风格来确定是否使用格眼;空地的使用也是非常讲究视觉上的感官体验;白文印和朱文印对空地的留白也是各不相同,需要根据不同的印章风格来确定;边栏、格眼、空地的使用都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全局观入手,做到整体与局部的交融,以求得布局合理,和谐统一,达到“浑如一家”的艺术境界。徐上达在章法布局上,通过正反对比的哲学手法,给我们进行了鞭策入理地讲解。

三、印论中的刀法哲理

在整个印章制作过程中,除篆法、章法外,刀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徐上达从辩证的角度讲解刀法运用理论,专门列出一章“刀法类”把刀法分为:“中锋偏锋”“阴刀阳刀”“顺刻逆刻”“刻玉刻铜”“深浅”“工写”“难易”七个方面,对刀法运用效果进行品评“刀法有三:最上,游神之庭;次之,借形传神;最下,徒象其形而已。”⑥刀法是印章制作过程中的执行者,章法意图的展现、字体线条的意境都需要刀法最终体现在印面上。徐上达认为刀有中锋和偏锋的区别,不同刀锋的使用也是要各尽其宜,中锋使用频次更高于偏锋:“刀有中锋,有偏锋。用须用中锋,不可用偏锋。中则藏锋敛锷,是笔虽扁贴印面,而其像却似滚圆,斯称神功,人力非所及矣。”⑦刀法的娴熟使用,提高印章美感。落刀所产生的视觉效果,徐上达引用“阴刀和阳刀”的概念,给予说明,使用中锋运刀时,会产生偏侧,随即也就产生了阴刀和阳刀的视觉效果,阳刀一面的线条光滑劲梃,阴刀之下的线条一定是较之阳刀线条斑驳一些,这些变化作为篆刻者在心里都要体察得到,刀法运用也不能一成不变,要根据印面效果,执刀是左手还是右手具体分析使用,不可以随心所欲。徐上达在文章中关于顺刻逆刻刀法运用,如是说:“刀有顺有逆,而手但能顺锋前送......写字者横画自右而左,直画自下而上,可乎?不可乎?”⑧顺刻亦或是逆刻,不可妄意独断。

因印材不同而选择不同刀法来刻制印章,体现了徐上达刀法运用之中的哲学思想,徐上达在“刻玉刻铜”和“浅深”两章中,着重讲述因材制印。刻制玉印时,建议使用中锋刀法为主,因玉质脆硬,中锋运刀的特点是运刀的力量向印章中心发力,不易发生脆崩;刻制铜印,偏锋刀法更胜一筹,偏锋用刀更易使刀在铜制印材上運行,徐上达因材制印的辩证治印理论,得到充分展示。至于朱文印和白文印采用的刀法,徐上达说:“朱文贵深,白文贵浅。白浅则随刀中法,深反泯矣。朱深则法始跃如,浅将板矣。”⑨基于刻制白文印,使用中锋刀法即可,至于朱文印,徐上达用“浅深”之理予以阐释,朱文印要刻深一些,刻浅不足以体现朱文印的印面特点,在“浅深”的刀法论述中,用刀法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变化,深浅相宜,自由刀法转换,服务于篆刻创作。

徐上达在《印法参同》中,把篆刻的篆法、章法、刀法三大要素紧密结合,相得益彰,相互成就,才使得篆刻制作得以完成。

总之,《印法参同》是一部关于篆刻技法理论化、系统化的印学理论专著,通篇运用哲学化的思维方法,运用联系的观点,借鉴相关艺术门类的艺术理论、来阐释篆刻艺术中比较晦涩的概念,把篆刻艺术实践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具有极高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为后世印人学习篆刻提供理论支持。

注释:

①(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03.

②(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16.

③(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23.

④(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06.

⑤(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16.

⑥(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46.

⑦(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28.

⑧(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26.

⑨(明)徐上达.印法参同[C]∥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128.

参考文献

[1]韩天衡.历代印学论文选[M].杭州:西泠印社,1999.

[2]刘建.徐上达《印法参同》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6.

[3]王维.论徐上达《印法参同》中的辩证之“法”[J].艺术生活,2013(4):23—25.

[4]王维.万历印学分期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4.

[5]欧阳超英、闵文静.探讨印章构图中的变化统一[J].大众文艺,2016(16):100.

[6]陈岩.篆刻“明人习气”现象管窥(一)[J].书法,2013(7):72—73.

[7]贾超然.试析中国古代印论中的“气”[J].书法赏评,2015(2):28—31.

[8]陈国成.印论“写意”观的理论渊源探究[J].中国书法,2011(12):120—122.

[9]蔡显良.论明代后期印学的尚意思想[J].书画艺术,2004(2):30—31.

[10]刘洪辉.试论篆刻的“遒媚”境界[J].中国书法,2011(12):124—127.

[11]陈国成.中国古代印论的理论渊源与框架结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4.

作者简介:曹天慈(1995-),男,汉族,黑龙江北安市人,学生,书法学硕士,单位:渤海大学研究生学院书法与篆刻理论研究专业,研究方向:书法与篆刻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