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融合视阈下河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金融供给研究
——2006—2019年基于协调度模型的经验分析

2022-05-16 04:14
中州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供给协同

赵 健

(河南工程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河南 郑州 451191;黄淮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入,文化产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愈加重要,其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都离不开文化产业的有力支撑,其在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增长方式转变和培育经济增长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作为中央顶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经历了从认识到发展再到今日的全面推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2018年8月,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形势下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作出重大部署,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指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要完善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文化经济政策”;2020 年 10 月 29 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则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及扶持力度的增加,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贡献力度也在不断攀升。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度及其在世界文化市场中所占份额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的地位是不太匹配的。2018年12月数据显示,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中,美国遥遥领先,占43%;其次是欧盟,占34%,而人口众多的亚太地区仅占19%,其中中国不足3%,这说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已成为迫切的实践诉求。文化产业与金融有着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匹配的金融供给,因此从协同融合视角,测度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剖析金融与文化产业的互动机理,对于清楚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寻求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供给模式,有效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从现有文献看,对于本题的研究采用了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与金融融合协同发展的机制分析、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效应分析以及金融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研究。学术界普遍认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事关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文化产业与金融存在协同融合、互利共生的关系,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不足,在作用机制、传导路径和相关政策方面尚存在一定的不足。

一部分文献探讨了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协同融合机制。这部分研究基本认为文化产业与金融存在互利的共生关系,协同融合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李露[1](2018)从共生协同、耦合协同和聚合扩散协同3个方面,剖析了文化产业不同发展阶段与金融的互利共生融合机理。陈能军等[2](2016)基于产业集群优化视角,在汕头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研究金融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机理,研究认为金融与文化产业存在互利关系。魏鹏举[3](2016)探讨了新常态下文化产业金融供给体系,研究认为,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要求与其相适应的金融供给格局也应该是多元化、多层次的。

一部分文献实证研究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影响效应。这部分文献定量分析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影响,并从金融角度探寻了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周凯、高玮[4](2017)基于江苏省2013—2015年13个地市的面板数据,基于回顾模型,分析了金融供给对文化产业转型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金融对文化产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顾江等[5](2018)实证发现,金融错配对文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从中国的数据看,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喻蕾[6](2021)从产业创新、产业协调、产业开放和产业共享4个维度构建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袁渊、于凡[7](2020)构建了包括产业效率、文化创新、协调发展、发展环境和对外开放5个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31个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实证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整体偏低,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江晓晗、任晓璐[8](2021)以长江沿线11个省份为样本,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了各省份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并借助Tobit面板模型分析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技术创新、新媒介发展和普及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一部分文献探寻了金融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这一部分文献基于对样本文化产业的现状分析,采用定性分析方法,提出文化产业与金融协同融合的对策。朱贾昂[9](2017)研究了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对接问题,从金融端、产业端、外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的匹配对策。朱兴龙[10](2017)以哈尔滨市为例,研究了金融对文化创新的影响,研究认为金融供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因素,但目前金融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不畅通、机制和政策不完善,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肖虹、罗青林[11](2017)认为应从扩大文化产业与金融合作领域、培育文化企业骨干以及合理布局文化金融生态圈等方面发挥金融供给文化产业的积极作用。徐鹏程[12](2016)认为应加速金融供给侧改革,积极推进两者融合发展。余晨[13](2016)从资本论视角、陈禹[14](2016)从互联网金融视角、侯英[15](2016)从金融创新视角研究金融与文化产业问题,这些研究基本认为金融供给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机制和政策不通畅,需要从支持模式、支持体系等方面改进,以满足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资金需求。

从现有文献看,几乎没有具体以河南为例研究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的,作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河南同样是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大省,最近5年,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2018年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达到2142.5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4.29%,文化产业已成为河南省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2020年,有191个重点文化旅游项目开工,总投资7453亿元,其中重点文化旅游项目66个,总投资1837亿元;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沿黄生态廊道等标志性重大建设项目也正在加紧建设中,这些项目势必会为河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本文将分析文化产业与金融的协同融合机理,并在此基础上以河南省为例,剖析其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金融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升金融供给力度和效率的对策及建议,这对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的协同融合机理分析

协同融合是指不同事物和不同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通过资源整合、相互融合和协调合作形成互相拉动效应,进而推动事物发展。协同融合不仅可以带来整体共赢,还可以增加个体间的相关关联,推动参与个体的发展。当前,文化产业和金融供给间的协同融合机理包括共生协同融合、耦合协同融合和聚扩协同融合。

(一)共生协同融合

所谓共生是指不同事物相互融合,共同生存发展,依据是否获利可将共生关系分为寄生、偏生和互利三种。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之间存在互利共生关系,这是因为金融为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血液,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支持获取高额投资利润。两大主体以供给和需求身份在金融市场中,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实现社会资源分配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方面,金融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必需资源。文化产业通过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两种渠道从金融市场获取资金支持,前者通过发放贷款等方式实现间接融资,后者通过发行股票、风险投资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经营风险高、回报率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控制考虑,使得文化产业在信贷市场的融资不甚给力,因此文化产业更倾向于直接融资,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发行股票和吸收风投资金等方式在资本市场获取用于产品研发及自身科技创新的资金,实现文化产业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金融在为文化产业提供资金的同时获得了高额回报,并优化了其内部发展。从直接融资看,资本市场将社会分散的闲置资金集中到证券市场,为文化产业研发、创新提供了足够的资金,同时活跃和壮大了资本市场。从间接融资看,金融机构向文化企业发放贷款,企业获得发展资源,使得文化产品创新成为可能,独创产品在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将获得丰厚利润,从而会支付金融机构较高回报,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发展、提升其竞争力。

(二)耦合协同融合

金融和文化产业存在明显的耦合协同融合效应,在“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协同作用下,两者均得到积极发展,且各自内部的个体参与者也受益颇多。要真正实现“1+1>2”,复合系统整体效益高于两系统效应总和,就需要降低或者避免金融与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摩擦行为,推动两者良性协同融合。金融供给与文化产业耦合协同渗透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且呈现不同的特点。

文化产业发展初期,政策性金融供给与文化产业耦合协同融合。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未来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文化企业在发展之初,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这一时期,除了少部分内源资金外,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的政策性金融扶持。一方面,商业银行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不愿意向文化企业发放贷款;另一方面,文化企业在发展之初又不具备上市条件,无法实现直接融资。为解决上述资金困境,政府应发挥市场调控作用,促使政府、商业银行和文化企业协同融合,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金融供给,主要方式包括采取有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及贷款补贴等,调动商业银行向文化企业投放贷款的积极性。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政策性金融供给将适时退出。

文化产业成长阶段,政策性金融供给、商业性金融供给与文化产业耦合协同融合。这一时期,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风投和信贷与文化产业耦合协同,将社会闲置资金供给于文化产业,与政策性金融供给相配合,实现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促进文化产业的实质性发展。同时,通过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供给,丰富了金融产品,优化了金融结构,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壮大和质量提升。

文化产业成熟阶段,商业金融与文化产业耦合协同,政策性金融逐渐退出。这一时期,文化产业经过前一阶段发展,积累了一定的内源资金,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和上市条件,在资本市场通过发行新股及增发股票大规模募集资金。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既可以优化文化企业资本结构、降低发展风险,又可以使投资者有更多可选择的投资对象,投资优质企业成为可能,获得丰厚投资报酬。文化企业和金融供给双方相互协同,后者支持前者,前者给后者带来经济回报,提升社会资源利用效率,共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三)聚扩协同融合

金融供给促进文化产业资源集聚和扩散效应发挥,最终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金融供给可通过向文化企业定向精准支持将政府相关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聚合起来,不仅能将社会闲置分散资金聚集起来,又能借助金融市场的股权交易等方式,使文化企业实现参股、控股、收购、兼并等,从而加快投资资本、文化人才和创新技术集聚,使得文化企业能够及时吸收高新技术创新成果。集聚作用的优势一旦触发,就会产生虹吸效应,吸引更多的市场要素、技术资源进一步集聚,更多市场主体加入这一系统,文化产业规模增大,扩散发展。这种扩散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文化产业就会突破原有人力成本、创新资金等降低文化产品边际收益的不利因素,向纵向和横向延伸发展,一部分具有竞争优势的文化企业会借此扩展发展规模,带动整个文化产业效率提高,扩散机制进一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金融资金也会随之扩散到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最终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为金融供给集聚提供平台,加快金融资源聚合。文化产业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反向促进金融供给主体增加,金融产品种类丰富,金融供给规模扩大,金融供给结构优化和金融供给制度完善,金融供给资源不断集聚,其规模效应和外部经济的优势会得到充分发挥,逐步提高金融供给效率,金融资源集聚扩散作用得到强化。

三、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保障,从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实际诉求构建测度其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对于正确认识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指标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应能充分体现文化产业的内涵、基本目的和发展理念。与其他产业相比较,文化产业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其本质属性是意识形态,通过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和宣传,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指引和价值引领,实现意识形态从“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喻蕾,2021)[6]。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目的在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同时,遵循指标的客观性、可量化性、层次性和可比较性等原则,本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包含4个方面,20个观测指标,其中产业结构高级化采用第一、二产业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表示,所有指标均为正向指标。

表1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

(二)测度模型

各观测变量量纲不一致,因此选择欧氏距离测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文中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河南经济发展报告》,样本时间为2006—2019年。这是因为2005年河南省开始启动文化产业政策,这一年6月2日,河南省委中心组学习会召开,“文化强省”在河南省委决策层达成共识;同年7月,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支持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正式提出了包含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在内的“两大跨越”,至此,文化强省战略上升为指导河南未来发展的最高战略之一。

QCI=1-

(1)

(三)结果分析

按照上述测度模型计算步骤可得到河南省2006—2019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值,其发展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2006—2019年河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变化趋势图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数变化趋势反映了河南省文化产业的演进历程,在过去的14年内,其大致历经启动、快速发展和调整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与中国文化产业整体发展步骤基本一致。

2006—2008年是文化产业发展启动阶段,这一时段在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大背景下,河南开始有重点地扶持文化改革试验区和示范园区,探索发展经验。2003年中央设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过2年多试运行,获得肯定性认可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河南也由此拉开积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幕。2005年制定并出台《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05—2020年)》,随后积极推动国有文化企业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重点发展文化改革试验区,在文化体制和市场机制政策构建两方面探索经验。

2009—2013年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段河南加大文化投入,文化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受到严重冲击,文化产业却逆向而行,成为经济增长的闪光点。2009年,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河南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大建设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步伐、 扩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实施文化产业“双十工程”,在全省范围内择优培育和扶持10 个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 10 个重点文化企业,同时完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环境,为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

2014—2019是文化产业调整阶段,这一时期发展步伐减缓,2017年成为该阶段发展低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的总方针,标志文化产业开始由政策为主转向市场内生机制构建,更为注重质量发展。河南省开始将关注点转向中小文化企业、新兴文化产业及特色文化发展,制定和实施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为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搭建平台,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设立新兴文化产业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产业投向,驱动民间投资涉足文化产业发展;立足河南,挖掘中原特色文化,注重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和文脉保护等。

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供给的协同融合研究

为分析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供给两系统间的协同融合的关系,首先,需要度量金融供给状况;其次,借助协调度模型进行分析。

(一)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

鉴于上述对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是基于表1的20个正向指标而来,度量值为指数,因此对金融供给状况也采用指数形式表示,此处选择普惠金融发展指数FDI来表示。选择8个可测指标[16](赵健,2021),从金融可获取性、人口渗透度和有效性三方面反映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8个可测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计量普惠金融发展指数①。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河南省统计局网站及历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

表2 普惠金融发展指标体系

(二)模型构建

文章借鉴魏卫[17](2021)、杨应策[18](2021)等人研究结果,构建协调度模型如公式(2)所示。

(2)

其中,D为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两系统的协调度,k为调节系数,一般取值为不小于2的整数,这里采用经验值,选择k=2,α和β为待估系统权重,文章认为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同等重要,因此α=β=0.5。公式(1)计算出D的取值范围为0≤D≤1,该值越接近0,表明各子系统间的协调度越差;越接近1,则说明协调度越高;以0.1为单位,划分为10个级别。

(三)协调度测度结果

依据公式(2)可测度出河南省2006—2019年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供给间的协调度等级,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2006—2019年河南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与金融供给协调度等级

从测度结果看,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间的平均协调度为0.4012,属于弱度失调,说明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间尚未形成良性融合;从历年指数变化情况看,呈逐年递增趋势,从最初的极度失调向中度协调变化,说明在过去的14年内,河南文化产业取得的瞩目成绩离不开有效的金融供给,两者在实践中摸索融合,协同发展。

(三)收敛性特征

表4 2006—2019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协调度σ收敛的CVt值

(3)

ln(Dt+1/Dt)=γ0+γ1ln(Dt)+εt

(4)

表4显示2006—2019年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两系统间的协调度变化趋势基本是稳定的,2006年CV值为0.2855,2019年则降为0.1085,说明协调度偏离其整体平均值的离散程度在逐步减弱,协调度存在σ收敛特征,区域间不均衡发展差距在缩小。

ln(Dt+1/Dt)=0.026-0.159ln(Dt)

(0.102) (0.058)

F=7.581,R2=0.639

(5)

式(5)为回归模型(4)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结果,其中括号内数值为各变量对应的标准差,F统计量为7.581,其对应P值为0.019,说明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判定系数R2为0.639,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达到较高;解释变量ln(Dt)对应的t值为-2.753,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因此模型拟合比较理想。从回归结果看,回归系数为负值,且是显著的,说明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的协调度存在绝对β收敛特征,在全省范围内,存在低协调度地市向高协调度地市追赶的特征。收敛速度可通过公式-ln(1+γ1)/t计算出,其收敛速度为1.24%。

五、政策启示

文章以河南省为例,构建了测度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普惠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分别采用欧氏距离法和因子分析法测度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和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并借助协调度模型,测度了文化产业和金融供给两系统的协调等级,采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进一步分析了两系统协调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研究得出,目前,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处于弱度失调,18个地市间协调度存在差异,但收敛特征明显,区域间非均衡发展在逐步减弱。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了进一步推动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的协同融合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应强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力度,注重发挥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聚合作用,将分散、闲置的资金聚集到文化企业。

其次,应提升金融支持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精准程度,从机制创新、模式创新、资源配置创新、金融链条创新等角度探索适用于文化企业的金融产品,靶向提升河南省文化产业与金融供给的协同融合水平。

再次,应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口,建立健全以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金融支持机制,在提升文化产业内部层次、创新文化产业品牌方面,探索金融支持新路径。

最后,应健全市场征信体系和信用评级制度,加强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之间的对接合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和环境保障。

注释:

①因篇幅所限,文章未给出因子分析法的具体实证过程及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具体测度值。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供给协同
创造力的“阴暗面”与“创新—保新”的协同论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向纵深推进
“供给侧”何以流行
京津冀协同发展
许小年:供给侧改革要清理“三座大山”
孟津县文化产业发展调查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