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路径初探

2022-05-17 01:19彭慧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平桥农耕校本

摘要 农耕文化是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在中小学校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繁荣农村文化的需要,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振兴我国乡村经济的需要。小学校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主要有三条路径:与学科教学结合,是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实施校本课程,筹办校本农耕文化第二课堂,是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活动和举办农耕文化体育、艺术节等实践活动,是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必要路径。

关  键  词 小学校园 农耕文化 校本课程

引用格式 彭慧.小学校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路径初探[J].教学与管理,2022(14):20-22.

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是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的传统文化,是与农业相关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其主体包括语言、戏剧、民歌、风俗等[1]。农耕文化曾经覆盖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其主要内涵可以概括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八个字。“应时”即依节气安排农事活动;“取宜”即强调农业生产因时、因地、因物制宜;“守则”即遵守“以农为本”“顺应自然”等准则、秩序;“和谐”是指在天、地、人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2]。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是农耕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中的许多思想、理念和对客观规律的认知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中小学校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不仅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繁荣农村经济的需要,也是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振兴我国乡村经济的需要。为了弘扬农耕文化传统美德,增强小学生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认同感,信阳市平桥区第三小学(以下简称“平桥三小”)适时在全校开展农耕文化教育活动,旨在培养青少年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的家国情怀。

一、与学科教学结合是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要路径

根据农耕文化的特点,平桥三小倡导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并制定了教学规划和奖励措施,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语文课: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渠道

首先,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农耕文化教育。在我国几千年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广大农民创作了大量与生产劳动有关的诗词歌赋,教师要充分利用农耕文化的这些资源,让学生深刻体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农夫》《悯农》《农家》等关于节约粮食的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农民种植粮食的辛苦,从而引导他们树立节约粮食的观念。其次,利用神话传说让学生感受农耕文化中的优秀习俗。农耕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体现农民智慧的习俗,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农耕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学习有机联系在一起,既能让学生感受古代人民勇于改造自然社会的美好愿望,也能学到古人敢于征服自然的艰苦奋斗精神。例如,在讲授《愚公移山》一课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习愚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敢于与大自然作斗争的顽强拼搏精神。再次,利用农耕文化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农耕文化不仅承载了我国历史悠久的优秀文化,还蕴含了许多淳朴的农业生产知识。在作文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文中描述的有关农业生产的场景,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去接触、体验农耕生活,到大自然中去感受、感悟农耕生活,从而弥补他们作文写作素材的不足。

2.数学课: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阵地

数学教师要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农耕文化底蕴。首先,通过收集数学文化史来拓宽学生的农耕文化视野。教师要以数学教材为基础,收集有关数学文化史等阅读资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农耕文化。例如,数学教师整理了乘法知识的发展史,提炼《管子》《荀子》《战国策》《淮南子》等书中关于乘法知识的句子,积极引导学生探究乘法算理。其次,通过引用小故事解答数学应用题。例如,在小学四年级四则混合运算教学中,借用《牧童王小良》的民歌,解决学生的数学等量关系:头数加只数+只数减头数+只数乘头数+只数除头数=100。

3.道德与法治课: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旋律

农耕文化中蕴含着农具发展的探索精神、男耕女织的协作精神、安土重迁的坚持不懈精神和顺应农时的人与自然和谐精神等,道德与法治课在教学中要渗透上述中华民族精神。例如,在讲授“一餐饭里的世界”一课时,教师以普通的一餐饭带领学生认识各种食物食材,讲述它们的来源、历史以及其背后的有趣传说,进而延伸到我们的餐饮习俗和文化,并教育学生珍惜粮食,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优良品质。再如,在讲授“节气歌里的秘密”时,教师可以小麦和水稻两种主要农作物的耕种、收获为主要线索,讲述和解析二十四节气与耕作的紧密联系,探索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的秘密,介绍二十四节气的相关知识,进而教育学生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良品质。

二、实施校本课程是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路径

为了将农耕文化教育落到实处,平桥三小在全校各年级开设农耕文化校本课程。同时,在校园开辟了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第二课堂场所——“平桥三小农耕文化展览馆”。

1. 开设校本课程: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课程

所謂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平桥三小依据当地实际,以学校语文、历史、思想品德学科教师为主体,组织编写了旨在加强学生农耕文化教育的《平桥三小农耕文化教程》。通过开设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使广大学生知农时、识农具,感受农耕文化魅力;读农书、品农趣,体味农村田园生活;学农事、践农活,提升农耕实践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秀品质。

《平桥三小农耕文化教程》共分三章:第一章为中华农耕文化;第二章为中原农耕文化;第三章为信阳农耕文化。每一章均开设三课:第一课讲农耕文化故事,主要为小学一、二年级教学内容;第二课读农耕文化诗词,主要为小学三、四年级教学内容;第三课学农耕文化史籍,主要为小学五、六年级教学内容[3]。例如,在“讲农耕文化故事”中主要选取了“中华二十四节气小故事”“女娲补天”“大禹治水”“愚公移山”“钻木取火”“鲁班发明锯”等故事;在“读农耕文化诗词”中主要收录了唐彦谦的《西明寺威公盆池新稻》、顾况的《过山农家》、储光羲的《田家即事》、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白居易的《观刈麦》、杜甫的《行官张望补稻畦水归》、翁卷的《乡村四月》等经典诗词;在“学农耕文化史籍”中,主要讲述了中国农耕文明起源、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演进、中国农耕文化发展史、中国农耕文化为世界的贡献等历史知识。

2.筹建第二课堂: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场馆

第二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教学活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农民生产用品正在逐渐被淘汰。为了使农耕文化校本课程教育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让学生熟悉祖辈们的劳作工具和生活用具,使传统农耕物件留下宝贵的记忆,从而品味农耕乐趣,传承农耕文化,平桥三小开辟了农耕文化校本课程第二课堂场所——学校农耕文化展览馆。

学校一方面发动教师四处查访、淘宝,另一方面号召学生将家中的“宝物”捐献给学校,经过多方努力,全校共收集展览物件400余件。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农具,如农民使用的锹、锄头、?头、铁犁、扁担等;第二部分是生活器具,包括油布伞、斗笠、棕衣、风箱、棒槌、水缸、石磨等;第三部分是紡织、运输器具,如纺车、脚踏织布机、架子车、独轮车等。除了展出农耕、农业器物外,还展出了历代农耕代表人物,图文并茂地系统介绍了中国农耕文化发展的历史和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农业发展的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传承农耕文化的积极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是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必要路径

平桥三小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农耕文化研学活动和农耕文化体育、艺术节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校园业余文化生活,又把农耕文化的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1.开展研学活动: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干线

研学,即研究性学习。研学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将研究性学习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衔接的实践性学习形式。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平桥三小在每年的重大节假日或农历二十四节气时,分年级组织开展农耕文化教育研学活动。在研学活动中,教师带领同学们用眼睛去发现农耕文化的美,用心去体会农耕文化的精髓,从而积累知识储备,提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观察、调查、制作等实践能力。

例如,在2020年植树节期间,学校组织四年级学生到平桥镇老虎村进行植树活动。在植树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猜一猜我是谁”的游戏,让学生们认识不同树木的名称;通过树木的“种子、花和果实找家”的游戏,让大家认识一棵棵小树苗的品种。使学生们既学到辨识树木的知识,又在辛勤劳动中得到锻炼。又如,在2021年谷雨时节,学校组织三年级学生到信阳郊区开展“农家乐”研学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农家小主人”的生活实践,充分感受农家生活的快乐,感受新时代我国农耕文化所取得的进步,提高学生对农耕文化的理解[4]。

2.举办体育艺术节:渗透农耕文化教育的主题曲

为了使学校农耕文化教育办出特色、办出成效,活跃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平桥三小每年都要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农耕文化体育、艺术节活动。

(1)农耕文化体育节:“农”味浓郁

“农耕文化体育节”是平桥三小农耕文化教育特色与常规体育锻炼的结合体,该活动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创新了校园文化活动形式,而且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知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节以趣味运动会为载体,开展“抛秧苗”“挑水过木桥”“背粮袋”“赶鸭子”等有趣的体育比赛项目,旨在增强学生对农民的情感以及参加农业劳动最光荣、最伟大的认识。其中,“抛秧苗”项目是以“沙包”代替“秧苗”,每班15位选手参加,每位选手将9把“秧苗”分别抛到10米以外指定的9个格子里面,抛进一把记1分,以得分高低确定名次。“赶鸭子”项目是每班20名选手参赛,10男10女。在起点处,参赛队员使用竹竿将20个皮球从起点赶到30米外的终点,用时少的队获胜。

(2)农耕文化艺术节:“趣”味多多

平桥三小举办的“农耕文化艺术节”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传承农耕精髓、继承传统文化”为主题,将农耕文化融入到演出节目之中,既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对传统艺术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又促进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艺术节内容包括“农耕杯”校园歌曲大合唱比赛、农耕谚语朗诵比赛、农耕文化知识大赛、民间才艺表演、剪纸表演等活动。例如,农耕文化知识大赛,试题内容包括农作物辨认、农耕工具使用、农耕季节时令知识、农耕劳作程序知识和农业科技知识等,既有助于普及农耕文化知识,又让学生们在欢歌笑语中弘扬了农耕文化精神。

平桥三小在狠抓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采取有效路径积极渗透农耕文化教育,创出了特色,办出了水平,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魅力的特色教育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 本刊编辑.农民丰收节 肩负铸魂中华传统农耕文化重任[J].新农业,2018(18):17-19.

[2] 彭金山.农耕文化的内涵及现代农业之意义[J].西北民族研究,2011(01):145-150.

[3] 孙英俊.农耕文化常识读本[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4] 赵雅珺.农耕文化在小学实践活动中如何发展和实施研究[J].学周刊,2020(05):59.

[责任编辑:白文军]

*该文为河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农耕实践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2021YB149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平桥农耕校本
清代淮安平桥的繁华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天下第一菜”平桥豆腐
农耕感怀
平桥豆腐羹,淮扬菜系的“扛鼎之作”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天台县平桥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