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白倮人蜡染工艺的再认识与在现代服装中的运用

2022-05-17 10:18查兴琦杨琪兴
西部皮革 2022年9期
关键词:制衣蜡染纹样

查兴琦,杨琪兴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1 白倮人历史与蜡染服装现状

1.1 白倮人历史

白倮人隶属于彝族,彝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与哈尼族、傈僳族、拉祜族等皆起源于古羌族,彝族先民活动范围曾遍及云南、四川、贵州及广西部分。经过漫长的演变,彝族分出了不同的支系,白倮人便是其中一脉。据专家们的推测,目前世界上白倮人的总数仅有2000 人。白倮人没有自己的文字,一直以来,他们传递信息的方式都是通过口头传唱或是用图像传递。而图像传递,主要是靠服装来完成[1]。这一符号式表述几乎组成了白倮人文化的特征,也极大程度影响了他们对于蜡染服装的重要性、生活性和文化性投射,这便不难理解为何历经了这么多岁月,白倮人的蜡染技术和图案模板仍能较完好地被保护下来。信仰的力量在白倮人尤为重要,他们信仰太阳,信奉龙神,坚信万物有灵,他们和村寨附近树木的关系几乎是一种生命式的绑定,极具哲学的弹性和群体信仰力量。白倮人相信人的生命和树木是相互关联的,没人可以轻易破坏这一神圣的连接。白倮村寨的全部主体房屋均由树木建成,但他们不会在自己的村寨周围砍伐树木,而是去邻村或县里购买,这一信仰的传统力量使得白倮村寨的生态环境被有效保护,且提供了一种长久不变、氛围健康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白倮人出生之前,都会去寻找一颗高耸挺拔的树木用以和灵魂绑定以寻求庇护,离世的白倮人也会再寻找一颗树木,作为由生到死的在世过渡和灵魂的寄托。这一神秘而充斥内涵的民族将树木看作精神力量的总和,将图像看作超出语言的箴言会意,总的来看他们并非将自己封闭于外界,而是通过一种抱有善意、有效的保护意识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特色,拒绝过度亢奋的现代化文明持续扩张,选择了有着美学沉思的生活体验,这使得白倮人能够度过社会体系动荡转变下的历练,并不至于变得脆弱和神经紧张,从而失去传统民俗留下的宝贵精神,转向更为抽象的超自然欲求。

笔者走访的白倮村寨,大部分至今保留着原始风貌,是典型的干栏式建筑,并没有受到过多外来文化的浸染,这里的民俗民风,都是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建筑结构未经变化,只是整体经由政府翻修。有趣的是,白倮人几乎很少使用锯子、推刨、凿子等,他们擅长用斧头批出各种方木、挂口、圆木和木板,然后环环相扣而成,工艺精美结实耐用。进村的路上所见多是妇女和老人,经过观察和打听,年龄较大的族人都身穿白倮蜡染制成的服装,至于年轻的族人,则只在重大节日或喜丧之事时换上白倮传统蜡染服装。全村共七百人左右,但大部分在如今选择外出打工,只有逢年节佳日或丧喜之时才会归家,村寨也不同以往的封建氛围,婚姻制度则从族内通婚转变为了更贴近现代社会习俗的形式,较以往更加开放自由。像这样逐渐消失的封建类习俗有很多,比如在以往,他们洗涤衣物之前要杀牛祭祀,而现在则不需要了,妇女也不需要在生完孩子后拒食猪肉猪油。

1.2 白倮人蜡染服装现状

有关白倮人制衣时间分布,最集中的在春节前后,因为白倮妇女在这段时间的闲暇期要比一年的其他时段多得多。笔者抵达村寨的那天便是大年初四,于是得以更全面地目睹了白倮人妇女的制衣过程。走完全村后,笔者看到有六七个白倮妇女坐在门前赶制服装。经过交谈,得知他们的衣服由满十五周岁的女性完成制作,这些衣服包括自己的、丈夫的、老人的和小孩的,且每过两三年便需要重新制作一套,其纹样保持高度一致,她们服装中的纹样少有创新,全然沿袭老一辈的纹样形式。

与寨老交谈得知,村中没有关于白倮服装的完整产业链,大多上门收购服装的多为民族服装爱好者以及专门收购民族服装的商人。但是想找到出售白倮服装的村民并不难,虽然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但是家家户户都有很多套穿不上的闲置服装放置在衣柜中保存,其价格在几百到几千,甚至上万。孩子的服装收购价较为便宜(除了满周岁装,因为满周岁装具有纪念意义且银饰较多),贵的是白倮成年男性的服装,因为制作工艺和步骤更加繁杂,所以一套的价格基本都在万元以上。听寨老说,村里时不时就会有人上门求购,所以也有一两个白倮妇女专门制衣出售。关于衣服的定价每家都不同,服装越新、制衣技术越好、工艺复杂程度越高则越贵。

2 服装中的蜡染材料来源与制衣步骤

2.1 材料来源

白倮蜡染在一定程度上是白倮服装的灵魂。根据调研,基础布料为棉线编织的棉布,这些棉布的来源大体有三个方向:一是家里面老人织做遗留下来的,其次是和村里面的人相互交换而来,最后是镇上购买的棉布。白倮人掌握织布技艺的人大多都是年上四五十的妇女和老人,且懂得织布的人数不多。用以点蜡的蜂蜡大多也是在外采购而得,少数为自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很强的环保理念,在褪腊时不会直接将蜂蜡丢掉,而是等它在水面上凝固后取下重新加热保留,多次重复褪蜡过程使得原先的黄色蜂蜡变成了黑色的蜂蜡。而黑蜡也更容易确认点蜡的位置,这也是他们的蜂蜡为什么大多呈现黑色的原因。还有的妇女会因为黑蜡更容易确定点蜡的位置而在黄蜡没使用之初就将其融化并加上原先有的黑蜡和火麻秆灰,火麻秆灰的加入可以使蜡更有力地附着在棉布上。点蜡的蜡针多为伞骨、竹签或铁丝,缝制在裙子上的三角片状丝绸大多来源于镇上的集市。白倮妇女将购买到的整片彩色丝绸剪成大小一致的等腰三角形后缝制在裙子上,同时在集市上购买的还有银饰和窄条花边。白倮服装制作时间长的原因除了家务农活等其他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制作材料并不齐全,笔者从一位正在制衣的白倮人妇女那听闻,如若材料齐全、时间充裕,制作一套成衣少到两个星期最多也只到一个月的时间。这一问题的主要构成是因为村内缺乏有秩序的、统一的购买渠道和购买人员,如若这一购买过程能在族内统一规划,想必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

2.2 制衣步骤

白倮人的制衣步骤保持传统性,制作过程看起来非常轻松,但却有很高的技术难度。她们依靠经验用蜡针或指甲在褪浆过后的布上划拉出一条细线,再通过数这条细线上的经纬纱交错格数来用蜡制点,从不依靠尺子。再根据这个点来确定布上的坐标,从而画出荞子纹或荞花纹的顶点,接由此确定圆形和三角形的位置。布上纹样中的荞子纹和荞花纹都是整体的先完成规律比较好掌握的正方纹样绘制,远看类似于棋盘格(见图1),然后再去填充其余部分,这样做可以减少画蜡的位置出现差错。白倮人服装上的纹样精巧复杂且有韵律,这项工艺是极为精细的手工活。然而白倮妇女从小操练,熟能生巧,服装上的纹样绘制对她们而言并不难,当画蜡的这一工序结束后方可开始染色。

染料常用的是山林深处的一种名为蓼蓝的植物,这种植物难以采摘和加工,所以他们也会从集市上购买蓝靛染料。白倮人是为数不多还坚持使用植物染色的少数民族,在走访了几名族人后,大体得出的结论要归纳到白倮人对自然的尊敬和向往,正如他们的信仰一般,植物染色不单单是一种技艺,其内核更包含了白倮人的哲学观。其次,蓝靛染料不易褪色的特征也深受白倮人喜爱。在染色之前需要把画蜡完成的布料放入温水浸泡,浸泡充分后才可染色。因为提取蓼蓝染液的过程很复杂,所以她们大多会采购瑶族配置好的蓝靛泥。蓝靛泥放入染缸加水发酵并配上白酒与碱水(碱水由清香树树枝和草木灰合成),然后将温水浸泡好的布料放进发酵完成的染液里染色。大概二十分钟后取出与空气氧化,氧化完成后再放入染缸,当颜色一定深时取出晾晒,晾晒结束后用水将布料洗刷干净。如若颜色不够深则不断重复以上过程直至布料颜色变成深蓝黑色。因为染色过程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因素,所以配置染料与染色的程序大多为年纪较大的白倮妇女辅助完成。在进行完复杂的染色之后白倮妇女为了保存蓝白纹样的清晰会采用碱水褪蜡法,褪完蜡晒干后就可以进行后续的刺绣纹样加工以及缝制三角丝绸和窄条花边的贴绣。最后当纹样都缝制完成之后,就可以将长条的布料裁剪缝制成服装。

3 服装中纹样的来源与象征

白倮人男女老少皆穿花衣,花衣一词正来源于白倮人男女老少服装上的纹样皆有大量精密的花纹。相传白倮人最初是从天上飞下来的,由天上下到人间后他们便定居在昆仑山上,但到了后来山上来了汉族,壮族,苗族,由于民族的增加,人口也越来越多,大家挤在一起,渐渐地环境变得嘈杂,地不够种,粮食也不够吃,倮人感觉居住的环境不那么舒服了,

他们便召集全体族人,从昆仑山举家搬迁,白天的时候他们跟着太阳走,因此太阳纹在不断的迁徙过程中出现在男子的衣服上;晚上顺着月光行,月亮光芒照到哪,他们便在那暂时安歇,因此月芒纹也被记录到了女子的衣裙上。最终白倮人到达了现在这个地方,发现这里不仅水丰土沃,且密林围抱,无人居住,十分适合隐居,于是便在此安家落户直到今天[2]。这便是白倮服装纹样的由来,而太阳纹(见图2)与月芒纹在后世的发展中也演变出了更多的含义,比如太阳纹象征着能量与追求幸福,而月芒纹则象征平和与稳定。月芒纹与男性服装上的太阳芒相呼应,这两组纹样不仅记载了白倮人的迁徙史,更包含着阴阳结合而万物始发寓意,具有原始生殖崇拜的特点[2]。除了太阳纹和月芒纹之外,还有荞子纹、荞花纹、龙鳞纹、七星河纹,这些纹样同样来自古老的传说,还有些纹样来自于生活中的农作物与植物,比如瓜米花与牛奶果。不同的纹样组合确定了衣服主人不同社会的角色,从幼年少年,到青年成年,再到中年老年,除了服装纹样有所不同,服装的款式结构也有所差异所以族人可以由装着判断对方的年龄。因为白倮人内敛谨慎与保守的个性,使其在长久的发展中少受外族人的影响,白倮传说、信仰、服装纹样在族中口口相传,族人精神力的高度的一致让白倮服装纹样较为完善的保留到今天。

4 白倮蜡染如何在现代生活中寻求更好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消失在了人们眼前,白倮蜡染也不例外。当越来越先进的科技进入到人们生活,手工艺的温度则显得尤为珍贵,好在如若遵守活态的保护与动态的开发原则,那么科技的力量则能成功地打开一扇宣传与推广的大门。白倮服装中的蜡染工艺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白倮人的蜡染通过加入刺绣与贴布工艺,使其服装在当今社会仍不过时。在走访城寨村,笔者发现有白倮妇女将蜡染工艺与纹样运用在背孩子的背带上(见图3),但是她并没有完全的按照白倮传统纹样画蜡而是加入了自己的创新与排列。虽然在精巧程度上不如服装,但是也体现了白倮蜡染的更多可能性,由此不难看出,除了将白倮蜡染工艺运用在服装之外还可以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寻求白倮蜡染更好的发展方式即是在挖掘白倮蜡染中深层次的民族美学与思想文化境界,如何从中提取出良好的艺术形式并进行创新转换,是让白倮蜡染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好发展的可行路径。由此可以将白倮蜡染与现代产品进行结合,在尊重白倮民族风俗、保护民族传统手工艺与不违背白倮人族规与祖制的基础上进行白倮人艺术文化形象设计。将白倮人与自然共生的理念注入现代设计中,采用更加贴合年轻市场的设计理念。不急于求成,小范围实验后不断丰富产品形象与文化内涵,在产品背后完善设计理念推广白倮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民族之美,并赋予产品实用性,使之在保留原有的温度下还能适应未来的商品化市场。

猜你喜欢
制衣蜡染纹样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蒙古族图饰纹样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瓷上莲 历代瓷器上的莲花纹样
西夏陵出土砖饰纹样与特点
愤怒的“兔子”
马丽蜡染作品
制衣者依稀
汤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