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2022-05-18 11:29刘煜
留学 2022年5期
关键词:湾区粤港澳大湾

刘煜

发展湾区优势,区域形成完整产业布局

湾区是指环海城镇组成的港口群和城镇群,是由一个海湾或相连的若干个港湾及岛屿共同组成的区域,由此衍生出的经济效应则称为“湾区经济”。湾区经济通常依托世界级港口,并背靠广阔腹地而发展。湾区从出现到成形大致要经历港口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创新经济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也是人口、产业、贸易、金融、信息等资源不断汇集的过程。

全球四大湾区分别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以及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而粤港澳大湾区则是其中人口最多、经济增速最快的湾区。如今“湾区”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是国际竞争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新载体。我国的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政策的重要发展区域,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截至2020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常住人口约7000万,经济总量达11.5万亿元,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 一。

早在1994年,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佳玮就已作出对标旧金山湾区建设深港湾区的提议。21世纪之初,广州也提出对标东京湾建设南沙港的提议。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提出探索和推进粤港澳地区合作,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纲要,湾区建设与一体化发展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战略。多年之后的2015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其中再次提道“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是大湾区被首次写入国家级文件。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作为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标志着大湾区建设迈上新台阶。有了重量十足的国家政策做背书,粤港澳大湾区开始进入高速发展。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聚集了众多优质的科技创新、航运物流、制造业、金融服务企业,并且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可以实现从理念、筹资、研发,到制造、产业化等“一条龙”的创新全过程。港澳直升机航线、港澳出入境大楼、深中通道、国际量子研究院、深港协同创新中心,目前粤港澳大湾区还有巨大潜力有待开发,未来这里将释放更多活力,带动整个区域经济走向新巅峰。

教育持久续航 为粤港澳大湾区注入崭新活力

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办教育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推动高等教育是粤港澳大湾区持续开展的方向,在这块沃土之上,各高校“强强联合”共同打造“粤港澳一小时学术圈”。其中粤港澳高校联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时至今日该联盟已汇聚粤港澳三地40所高校,其中包括24所广东高校、9所香港高校、7所澳门高校。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简称《纲要》)提出,将广州南沙打造为华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地,积极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海洋科技、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粤港澳大湾区联合科技创新需要各类高端人才共同进行研发,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港澳与内地人才往来交流和产品跨区流动;有利于合作建设国際交流平台、培育体验经济。此外,湿润的气候、宜人的环境也会带来人才的涌入,进而带动产业的升级。《纲要》同时强调,支持粤港澳高校合作办学,鼓励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产业和市场对高等教育有良好的支撑作用,在互利合作的进程中,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人才结构需要,科学、专业、系统地制定多样化的发展标准,创新融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教发展的关键。

从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的发展来看,均离不开高等教育体系和科技领军人才的支撑。近年来广东省各高校广纳贤才,在海内外招聘学术带头人、科研人员和优秀青年人才,科研成果也颇有建树,这要得益于香港各高校纷纷在广东部署分校的加持,香港地区的高等学府在整个亚洲地区名列前茅,同时也受到全世界瞩目。

两地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交流沟通使得广东省高等教育水平快速提高。2005年香港浸会大学在珠海设立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2015年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分校。2021年9月,深港高层会晤暨深港合作会议中,深港双方签署了《深圳市人民政府香港大学关于在深合作办学备忘录》,将在深圳设立港大校园,目标是建设一所面向世界的一流综合性研究型大学。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也已落户南沙,与广州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接下来的几年内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或将继续在广东省扎根,设立分校,世界一流大学为广东省乃至整个湾区注入国际化创新要素,带动当地高等教育水平达到新高度,未来将吸引更多学生在此受教,并为湾区贡献自己的力量。

融入大局是当前的一致方向,在香港各大学的带动浪潮下,澳门大学横琴校区也于2013年11月5日正式启用,这是澳门大学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全力配合澳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一步。2018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校区正式交付使用,2019年起开始招收本科生,该校不仅是中国九校联盟(C9)成员,还是国家“985工程”“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首个在深圳市举办本硕博培养体系健全的高水平校区。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教育合作背景下,广东省早在2019年时规划筹建大湾区大学,据了解,大湾区大学定位为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水平新型研究型大学,拟开展本科生、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全日制学历教育。大湾区大学按照“一校、两区”规划设立松山湖与滨海湾两个校区。2021年4月22日,大湾区大学(松山湖校区)奠基仪式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举行。东莞站在“双万”新起点上,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正举全市之力筹建大湾区大学,助力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同天,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奠基仪式也在东莞市松山湖科学城隆重举行。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分校将会设立理学院、工程学院、医学及生命科学院、管理学院共4个学院,于2023年先行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材料科学及工程、机械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等学科专业,教学管理按照香港城市大学的教学质量监督体系以及评核标准,确保与香港城市大学的办学质量一致。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19年广东省有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超16万人,专任教师超11万人。其中包括大量迁移流动以及通过深圳“外引”的教师。这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具有重要意义。优质教师资源作为一种稀缺人力资源,不仅是高校教育实力的体现,也是高等教育互相交流中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国内各省各高校都在不断改善学校教师资源,放开知识型人口迁徙条件,加大引智引才引师力度。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在逐步实现教师输入区,优质教师的集聚地。《纲要》也提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和人才高地。相较于京津、长三角这些地区,这里还存在着可以发展的巨大空间。广东省大力实施“强师工程”,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这一举措将会加快推进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同时也为知识型人才的迁移带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海内外国际人才“雁南飞”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珠江三角洲迎来工业复兴,劳动力需求激增。怀揣着梦想的大批青年南下至广东打工赚钱,在深圳、广州、东莞、珠海等地到处都是辛勤的劳动身影,那个年代“打工妹”“打工仔”成了人们挂在嘴边的职业化称呼。随着政策的利好,广东省经济不断增长,相继林立的大企业、科技公司、大型工厂、跨国企业,让无数人富了起来,也让无数人成就自我,在这里生了根发了芽。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143670亿元,各地也陆续发布了2021年GDP数据。从已经公开的信息看,地方经济整体正稳定恢复。其中广东GDP总量达到12万亿,超部分发达国家。以这样的优质经济发展状态,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一直在对于人才的吸引释放着积极的信号。《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也提出,“十四五”时期,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打造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人才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而言尤为重要。

现如今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已成为一个倍受重视的全球性议题。当今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动全球经济转型,人力资本对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的作用愈加突出。但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以及国外三大知名湾区相比,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吸引力水平和人才集聚水平尚存在一定的差距。根据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发布的2020年《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数报告》,深圳、广州作为大湾区的主要核心城市,排名分别为78和97位,落后于上海(32位)、北京(35位)、杭州(67位)、南京(75位)。香港、澳门、深圳和广州历来是人才高度聚集带,而大湾区东岸和西岸人才密度稀少,整個区域呈现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人才分布格局,中心城市人才聚集的辐射作用并不明显,其他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也有待提升。

近几年大湾区对于人才招引实施了多种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与发展、人才激励、人才管理。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亦都涵盖了奖励性、保障性和发展性政策三大类,旨在实现以物质奖励与荣誉表彰吸引人才、以生活工作优待条件留住人才、以扶持创新创业发展优惠政策发挥人才效能,比如,针对高层次人才推出的招才引智计划有深圳的“孔雀计划”、广州的“红棉计划”、珠海的“珠海英才计划”、东莞的“蓝火计划”、惠州的“人才双十行动”、香港和澳门地区的“科技人才入境计划”等。从简化程序的“零费用”“零排队”到“自动审批”,从发放面试、租房、安家等补贴到各种优惠购房政策,从“免费租借办公区”的创新创业扶持到高达上亿元的项目资助,大湾区内在不断优化、不断推进人才的落地,便捷的手续为人才的落地提供了更实际的帮助。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76万人,就业问题成为政府最关注的民生问题。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首选仍是新一线城市,加强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是多地不断落实推进的核心手段。“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生就业实习双选会”就是其中一个为学生们提供的平台,有超2万企业为大湾区学生提供了近10万个就业实习岗位。在这里学生们可以与企业面对面交流,双选会还提供80门在大湾区城市就业、创业、生活和学习的针对性培训课程。同时还将开展为期一年的校园专场招聘会、在线专场招聘会及志合学院主题系列活动,打造线下“面对面”、在线“端到端”的全方位就业实习服务体系。进而推进企业、大学生面对面深度交流,为推进大湾区人才跨区域流动、支持港澳青年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创造便利条件。

“40年春风化雨,40年春华秋实。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春天的故事》旋律至今仍萦绕于耳,历经四十余载变迁的深圳特区,和如今正在实现大交通、大开放、大格局新局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在这片沃土上发生的每一个瞬间都值得被纪念,从“世界工厂”走向“世界湾区”,时代正在记录着我们创造的奇迹,那轮属于东方的旭日正在冉冉升起,映照长空永不落幕。

猜你喜欢
湾区粤港澳大湾
大湾区地产新定位
湾区争雄
融入大湾区
解码粤港澳大湾区
珠江水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了“计划表”
大湾区提速
新机遇,新飞越
“大湾区人”是机遇,莫再错失(当事者说)
硅谷精英的生活,实在太村儿了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视阈下温州湾区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