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永葆青春

2022-05-18 16:12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斯诺延安

为实現理想社会产生的延安精神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走出如今被赋予更为丰富而深厚的含义

中国的延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东方实践,是人类数千年来孜孜不倦对理想国的又一次探索。中国的延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实现世界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的延安,是全国的延安。它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局部实验,为日后中国的繁荣昌盛提供了制度样板。激情燃烧的烽火岁月缔造的特殊时代精神,在时间的长河中经受千锤百炼,至今依然熠熠生辉。

中国的延安逐渐融入世界

在1937年10月,即《红星照耀中国》(中译版本为《西行漫记》)在伦敦维克多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之前,西方世界对延安这个边区小城以及荒凉的陕北几乎一无所知。一向忌惮共产党的国民党,在进行五次“围剿”后依然对共产党和其部队不依不饶,延安处于国民党铜墙铁壁般的封锁与孤立之中。

埃德加·斯诺在进入西北红色区域之前,甚至是抱着杀身成仁的心态,因为他之前听过了各种混乱的传说。人们给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红军“只不过是几千名饥饿的土匪”,另一种说法是“红军和苏维埃是中国要摆脱一切弊害祸患的唯一救星”。他几经辗转,经过长途跋涉,终于来到红色区域,并在这里待了4个多月。他与这里的农民、战士、工人、少年以及中共中央的领袖,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都有过亲切的交谈,感受到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精神、力量和热情。

1937年1月25日,美国的《生活》杂志发表了一组特殊的照片,标题是《中国漂泊的共产党人的首次亮相》,作者是斯诺。这组照片的第一张就是毛泽东。照片中的毛泽东戴着八角帽——帽子还是临时向斯诺借的,神情自若且精神奕奕。照片下面有一个简单的注释:“毛是他的名字,他的头值25万美元。”

《生活》杂志中的编者按还给出了这样的结论:

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几乎完全是神秘的。将近10年的时间里,他们行踪不定,与蒋介石委员长的国民政府进行战斗。下面发表的这些关于漂泊的红军的照片,是第一次被带到国外。他们的领导者毛泽东被称作“中国的斯大林”或者“中国的林肯”。

通过斯诺,延安及红色政权第一次在世界亮相。红星,开始在世界闪耀。世界,包括美国重新打量中国,他们为中国共产党顽强的生命力与革命热情所震撼,而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使得人们逐渐消除意识形态的隔阂,结成统一战线。

共产党积极要求停止内战,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西行漫记》中记载,毛泽东说:“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胜利是国际社会主义胜利的一部分,因为中国打败帝国主义意味着摧毁帝国主义最强大的一个根据地。如果中国赢得了独立,世界革命就会非常迅速地发展。如果我国遭到敌人的征服,我们就丧失一切。对于一个被剥夺民族自由的人民,革命的任务不是立即实现社会主义,而是争取独立。如果我们被剥夺了一个实践共产主义的国家,共产主义就无从谈起。”

1972年1月24日下午,躺在病床上的斯诺对从中国风尘仆仆赶来的好友说:“乔治,我羡慕你!我羡慕你走过的道路。我常想,如果当时我也像你一样留在延安,我今天的境况将是怎样的呢?”

斯诺口中的“乔治”,就是中国政府派去为他治病的中国医疗小组组长马海德。

1936年6月,在斯诺乘坐的那趟开往陕北保安县的火车上,还有一位美国籍的阿拉伯裔医生乔治·海德姆与他同行。数月后,载着厚厚的采访笔记和珍贵的照片,斯诺返回北京并写出轰动世界的《红星照耀中国》。而乔治·海德姆,却怀着对黄土地的强烈探求之心,“想参加进去,而不是观望”,自愿留在陕北,成为工农红军的卫生顾问。

此后,他有了一个中文名字:马海德。美国青年医生海德姆,变成了同志们亲切称呼的“马大夫”。他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和精湛的医术,为边区军队和人民服务。

当像斯诺、马海德这样的外国进步人士,展露出对陕北黄土地和工农红军的探究愿望时,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也在寻找能够撕开与外部世界隔膜的人。毛泽东认为,只有以这样的力量,才能将红色政权与外部世界隔断已久的联系建立起来。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是继斯诺之后,第二个访问延安的外国记者。

史沫特莱性格率真活泼,以客观的视角观察延安。她不仅以极强的适应能力融入延安生活,还积极邀请自己的记者朋友前来延安,打破国民党的新闻封锁;利用自己的国际关系,为延安争取更多援助。

更多国内外记者,想方设法冲破国民党的封锁,来到心中的神奇之地——延安。1937年2月,时任《大公报》记者的范长江访问延安,成为第一个进入延安的国统区新闻记者。与此同时,美国摄影记者厄尔·利夫、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詹姆斯·贝特兰等人相继来到延安。

“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延安以一种开放的心态,热情接待每一位到来的“访客”。而来到这里的访客们,用客观真实的报道,架构起延安与外国世界沟通的桥梁。1938年10月,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个中文全译本《西行漫记》在上海问世。在《西行漫记》的感召下,古城延安开始向世人展示真实的模样,一时成为世界性的公共话题。

“到陕北,去延安”,国际国内人士纷纷踏上征程,去往“红星照耀”的地方。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留在延安,支援延安建设。

原延安保小学员刘歌回忆:“有一个金发碧眼的苏联大夫叫阿洛夫,我小的时候很怕他,因为怕他给我打针,所以一见到他我就要哭。但是我妈妈(伊力)说:‘你出生的时候就是阿洛夫接生的。”

来自苏联的阿洛夫,是延安中央医院的外科主任。在延安和抗日战争的前线、后方,活跃着许多爱好和平、支持正义的国际友人的身影。何理良回忆说:

由宋庆龄介绍,从延安出发到前线去的医生们有不少,柯棣华、巴苏华、白求恩还有汉斯·米勒大夫。这些国际友人,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在第一线救助我们的伤病员,同时也给老百姓看病。

白求恩就是一位为了中国抗日战争献出生命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毛泽东对这位技术精益求精、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医生称赞有加。

来到延安的外国人,很多人一开始戴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最后却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尊重人民、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世界。中国,中国的延安逐渐融入世界,越来越多的人放弃意识形态的分歧、种族的差别,跨越国界支持中国,支持红色延安。

延安的“理想社会”探索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全中国提供了经验

共产党落脚陕北,其13年的局部执政如鱼得水,因南京沦陷跑到陪都重庆的国民党却狼狈不堪,从“中国的中央政府降为深山沟里的逃难政府”:少了海关税收,国民党政府银根吃紧,于是巧立名目征收繁多的苛捐杂税,百姓怨声载道;通货膨胀严重,人民寝食不安;贪污腐败严重……

1947年,国民党部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决定撤出延安,“以延安换中国”。

1949年10月26日,开国大典25天后,毛泽东给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人民贺函: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5年到1948年,曾经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对于全国人民是有伟大贡献的。我庆祝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人民继续团结一致,迅速恢复战争的创伤,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并且希望,全国一切革命工作人员永远保持过去十余年间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工作人员中所具有的艰苦奋斗的作风。

虽然各党政机关陆续撤离延安,但他们在延安厉兵秣马的13年,是一段纵深的历史。以往的辉煌与曲折,可能只是空前绝后,也无法再重来,但它们伸出无数个触角,与现在和未来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

1949年10月1日,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当领袖毛泽东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全国沸腾,为这伟大时代的开启载歌载舞。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变为真正的社会主义独立的国家,统一的、民主的和平局面真正出现,中国在世界上重拾尊严,人民热切期待新中国成立后的太平世界。

延安的“理想社会”探索,如“三三制”的民主制度、廉政政府建設、土地改革、女性解放、公私经济发展等,这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尝试,将从陕北走向中国走向未来,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全中国提供经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人,见证着发展进步的荣光,也经历着摇摆曲折的担忧与坎坷。我们的国家日益强大富有,我们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考验,我们还在追逐“理想社会”的路上跋涉与探索。

由于时代变化,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社会不可能完全复制,但延安社会中所体现的信仰、理想、平等、尊严、民主等内涵,人人心向往之,是任何理想社会模型都必备的元素。为实现理想社会产生的延安精神,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走出,如今在大时代的每一个进程中,被赋予更为丰富而深厚的含义。

“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

2015年2月13日,农历乙未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延安的梁家河村,向革命老区和全国各族人民祝贺新春。

这个黄土高原沟壑之中的小村落,对习近平有着特殊的意义。

1969年1月,只有16岁的他,从北京来到这里插队落户,直到1975年被推荐到清华大学读书。

习近平称梁家河村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理解人生、认识中国社会、读懂马克思主义的起点。

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这篇回忆文章中,他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成长、进步应该说起始于陕北的七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让我获益终生的东西”。

正是受益于此,习近平离开延安的数十年间,一步一个脚印,从最基层的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县委书记、地委书记、省委书记,成为领导十几亿中国人民的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曾多次指出,只要共产党永不动摇信仰、永不脱离群众,就能无往而不胜。而要坚持群众路线,就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同时,还要“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矢志不移为党和人民事业而奋斗”。2020年4月,习近平在陕西考察时明确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与战火硝烟时代的延安相比,今天的中国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想象,在经过重重蜕变与漫长磨之后,依然可回溯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延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路线”……这些看起来已经稀松平常的字眼,一旦从政策文件上的白纸黑字、会议桌面前的信誓旦旦,走到现实中“真刀实枪”地操练,人们会发现,它们有着摧枯拉朽的力量,它们是党和政府对人民永不过时的承诺。

而对于大部分居于江湖之远的人们,延安精神所辐射的历史价值,并非事不关己。因为,“有什么样的人民,就有什么样的政府”。延安精神,永葆青春!★

(责编/黄梦怡 责校/张超、李希萌  来源/《延安延安》,中央电视台、陕西广播电视台《延安延安》摄制组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中共中央在延安: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崛起》,本书编写组著,研究出版社2019年7月第1版;《对延安精神,总书记有切身感悟》,佚名/文,人民网2021年9月14日等)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斯诺延安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全景呈现延安精神——评文献纪录片《我们,从延安走来》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延安精神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延安,我把你追寻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