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碑帖并用”思想研究

2022-05-18 16:54冉升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康有为

摘要: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维新变法运动”的先驱人物,在书法领域也有着极高的眼光和境界。他在完善“碑”学理论的基础上,以传统“帖”学作为主导书法研究理论的前提,并通过碑帖统一的融合方式,实现了“碑帖并用”。本文以康有为“碑帖并用”书法理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内涵的研究与剖析,探讨我国传统书法中碑帖之间的关系,从而阐述“碑帖并用”思想对我国书法实践的影响价值。可以说,“碑帖并用”理论的实践化应用,为我国近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指导方向。

关键词:康有为;碑帖并用;融合影响

博采众长的晚清著名政治家、哲学家康有为,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书法家。他的一生横跨两个时期,分别为清代和民国。清代“碑兴帖衰”,文人普遍偏向于学习碑学书法,康有为书法受到碑学书法知识体系的深刻影响。而到了晚年,作为维新派的他,在书写过程中,崇尚古法又摆脱旧俗,并尝试以“碑帖并用”理论进行书法实践,其“碑帖并用”思想为现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一、“碑帖并用”思想的内涵

光绪进士出身的康有为,既是“戊戌维新运动”的创始人,也是文学艺术的创新者。他在书法艺术方面的才能,为后世的书法理论发展起到了极为深远的影响1。其著作之中,以《广艺舟双楫》为例,从它的理论意义上来说,总结和梳理了传统碑学的书法体系,并为我国传统书法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康有为广泛地汇集前人所长,且在前人基础上更加系统地探讨与研究了碑学的系统化思想理论,从而为碑学在中国书法史上奠定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让康有为在16年的流亡过程中,不断获得思想上的反思与探究,并提出了“碑帖并用”思想。他提出:要将“碑”学与“帖”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正统书法体系。“碑帖并用”思想从其自身的内涵来说,并不只是简单的“碑”与“帖”融合在一起,从其实践的书法作品中,能够看出其书法风格“汲碑纳帖”,从而形成了意态万千、浑然高古的创新风尚。

二、我国传统书法中碑帖之间的关系

在我國书法传承的历史维度中,碑与帖两者并非从一开始就是冲突的两个个体。康有为在对书法体系展开反思与实践的过程中,敏锐地发觉并明悟,单一的碑学书法发展道路过于狭窄,并不能作为大道,而“一碑一帖”之中,如果得到很好的融合,则能够成为佳作。这使得康有为对自身早期的“极碑”理念产生了反思,并有了更加明确的想法,即“碑帖并用”思想。

以我国传统书法行书为例,就其书体的产生而言,行书的笔画之间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与人生体悟2。行书“不真不草”的书写方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大量书法爱好者的欣赏与喜爱。康有为在对行书书法展开研究时,考证了前人的大量碑刻和名帖书写方式,从而让行书的书写章法妙趣横生且千变万化。康有为年少之时,在《广艺舟双楫》中,对碑刻与碑学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早在南北朝时期,我国的碑刻书法与碑学就潜在着极多的优点,他在文章中利用大篇幅来表述自身对从碑学入手学习书法的认可与推崇。但是,康有为并没有在“崇碑抑帖”的基础上,完全否定帖学书法自身的艺术性。康有为指出,后人的“重钩屡翻”使得“帖”失去了其精神原貌,变得面目全非。也就是说,他并不是完全抵制帖学,而是认为清末的帖学之所以不可取,是因为被不停地翻写而失去了原貌。事实上,康有为认为在行书书写中,应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基础,学习它的神韵,并领会它的神貌。康有为倡导的“碑帖并用”思想,不只是从理论层面上对我国书法传承与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他也在自身的不断实践中,获得了“碑帖并用”思想的精髓。晚年时期的康有为,在其作品中,将碑学与帖学的笔法结合起来,获得了在书法上的极大启发,其书法艺术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并且其书法体系自成一家,尤其是在行草书方面,得到了极大的精深与进步。

三、康有为“碑帖并用”思想书法实践

中国的汉字书写方式,从其特性来说,写字的行动所代表的就是对艺术的要求、美观的要求。因此,可以确切地说书法是一种艺术,而这种艺术以“写得好看”作为要求和欲望3。因此,丰富多彩的字形、笔法与风格,构成了广大人民喜闻乐见的书法艺术。康有为晚年的书法思想,是自我国唐代以来空前的一次书法学大变革。

1.碑学思想的“正书”实践

康有为在早年时一直认为,书法起源于碑学,他对碑学也非常痴迷,其行书在书势之中呈现斜画宽结之特点,并以雄强之势展现出来。例如,会宁县博物馆馆藏的康有为行书四条屏,就充分体现出其碑学思想,如图1所示,康有为将碑书的学习拓展到行书,其行书书法之中能够以顿挫法则的方式,明确书法用笔的笔力和形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性地追求行书书法上的个性和变化。康有为的尊魏推碑思想中,展现出了碑学对书法艺术的影像价值,从其书法的实践中能够看出他对“正书”实践的侧重度。

从康有为的书法作品中能够看出,他的正书给人极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在正书书写过程中,康有为擅长使用平正宽阔的字体来书写楷书,这来源于其早年的碑学基础4。康有为在思想上也勇于尝试创新,无论从其政治思想还是书法思想上来说,都在追求创新与发展。但是,由于维新的失败,使得康有为把自己对事业的追求,移情到了书法艺术之中,所以其书法作品中能够展现出“壮美”的思想与精神境界。但是,在对康有为书法作品研究的过程中,很多专家学者发现,其书法较为活跃,不拘泥于碑学的规则,呈现独树一帜的特点。

2.移情于行草书之上的书学变法

康有为在书法作品学习中总结出经验,学习草书首先需要学习智永的《千字文》,并要在孙过庭的《书谱》上下功夫。在其行草书的创作作品中,可以看出字法脱胎于魏碑,书写手法疏密有致,而其书法中的精神境界却是天马行空。康有为的主导思想在其早年的文章中虽然呈现“抑帖卑唐”的性质5,但在他的行草书书法实践上,却能够看出碑帖交融的境界。其主要原因是在变法失败后,他深入研究颜真卿的“三表”,发现早年的唾弃并不端正。康有为在自己的书中曾说过:“若再续《书镜》,又当赞帖也”,由此观之,康有为在后期的作品中,已经发现了“帖”学之美,并在“博采众长,参以己意”的基础上,领会了“碑帖并用”的博大精深,其书法和个人作品也在真正意义上引领了近代书法转型的“碑帖并用”变革之路。

康有为晚年期间的行草书,在其书法表现形式上更加具有兼容性。乍看之下,风格似乎非常的刚强,但细心琢磨之后,会发现其作品的独到之处。康有为认为在宋代的书法大家当中,当独尊黄庭坚,也“深得《兰亭》三昧”,他的行草书审美风格与黄庭坚极为相似,且在康有为的大字行书作品中,含有非常强烈的黄庭坚书法精髓意识。

康有为晚年时期的行草书作品,有着微妙的不同之处,却也能看出其移情用书的书学变法之心态。在他的小字作品中,能够看出更多的“碑帖并用”之融合情境。由于碑学不似帖学,它对点画与转顿挫的书写方法并没有那么注重,而从康有为的作品中却能够明晰地看出转、顿、挫的书写之势,正是融入了帖学的原因。而其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康有为对简牍有着非常大的偏爱,所以其书法作品中也涵盖了大量的简牍元素。

3.书法之笔法与墨法的有机融合

康有为的书法作品,从最初就能看出是非常注重笔法书写的。在《广艺舟双楫》一书中,他曾经多次提及书法作品中笔法的重要性。他认为书法之最大的妙处,就在于运笔,只有运笔成功了,才能写出良好的书法作品。康有为在正书和行草书的运笔姿态中,都有明确的精神意识6,正书要骨血充盈,而行草书则需要畅快精神。康有为的“碑帖并用”思想,对其书法的风格有着极为重要的脱胎换骨之意义。康有为的行草书脱胎于魏碑,却又融合了帖学与章草等书法要素,既有古朴之意,却又浑然天成、笔断意连,极为妍美。这也是康有为晚年书法作品的高深之处,即笔断意未断,墨干意相连。事实上,康有为对书法的墨法有着非常详细的研究思路,其点画的灵魂就是行笔的流畅程度,而点画需要以墨的使用来形成血肉之躯。他在用墨方面的表现极为有趣,涨墨时看似是墨破,但是却在用笔劲健中,一点都不显得杂乱,且有着独到的风情与风格意趣。

四、康有为“碑帖并用”思想对我国书法实践的影响价值

1.固定了我国碑学书法的地位,使其屹立无法动摇

从近代书法的发展历程来看,康有为在晩年所采用的“碑帖并用”融合书学变法思想,是他对我国传统书法理念的實践化应用与创新变革的最大贡献。而他在早年对于碑学书法思想的理解与总结,虽然存在一定的以偏概全,却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深远影响。

康有为早年在京,为了能够阅尽京师藏碑,大量购买碑学资料,而他早年虽然“扬碑抑帖”,却对帖学有着非常深刻的钻研。可以说,康有为的碑学研究极广泛,这就使得他在正书的作品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碑学体系7。他关于碑学的研究与所见,使其逐渐成为清朝碑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康有为对碑学的发展与总结,使得碑学书法的地位得以更加稳固,并在近代书法发展中,得以屹立不摇,良好发展。

2.形成了融合碑帖的“碑帖并用”思想

由于戊戌变法失败,使得康有为在16年的海外流亡中逐渐反思碑帖之书法问题,并最终形成了融合碑帖的“碑帖并用”思想。晚年的康有为认为碑学应该“师其所师”,进而“放弃唐碑,直取六朝”。他对碑学的学习与取法方向独树一帜,且对审美的追求也有独到之处,这使得康有为在碑学技法上有了很多的思考。这些思考与帖学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康有为自身独特风格的浑然高古的书学风格,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补充完善了我国的近代书法体系,使得“碑帖并用”思想得以传承至今。

3.把简牍与碑帖融合,形成创新型书学风格

与此同时,康有为在简牍残片中悟出了新的书法理念,也让他了解“碑帖”之于书学,更像是“阴阳”之于混巧,这样的豁然顿悟,让他的书法作品豁然开朗,并在“碑帖并用”“碑帖融合”中,最终形成了臻入化境的具有康有为独有特色的书学风格8。康有为晚年“碑帖并用”的融合书学变法,对于帖学的认识,特别是汉简的认识,让他的书学变法获得了重大的书法界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碑帖交融”与“碑帖并用”促进了“碑”与“帖”的平和发展,也从根本上杜绝了我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片面化、偏激化发展。康有为的“碑帖并用”书法思想与实践行为方式,为我国近代的书法革新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也让更多的书法专家与书法爱好者认识到,“真知”指导书法实践,书法实践在“真知”中获得反馈。康有为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勇敢地改进自身的书法思想,实现了碑帖的“知行合一”,为后人的书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应用价值。

五、结论

康有为“碑帖并用”的融合思想在其书法作品中,得到了独特的风格体现,让读者在欣赏康有为作品时,获得引人入胜的阅读效果9。但是,康有为的“碑帖并用”理念并不是简单就能够生成的,而是经历了由“扬碑抑帖”到戊戌变法失败后的书学理念的变革与思考,这使得他在书法思想上获得了极大的创新性变革,并最终修正“极碑”书法理念,形成了“碑帖并用”的融合性书法思想。“碑帖并用”使得康有为作品渐渐臻入化境,以中正雄浑、天马行空的超然之态,获得了书法变革之成功。康有为“碑帖并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书学方式,在当代书法理论体系中,获得了大量书法爱好者的继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艳秋.“碑帖之争”下中国近代书法美学的演进——以包世臣、刘熙载、康有为为例[J].美术大观,2020,(11):53-55.

2.于洁.从论书诗看康有为的碑帖观[J].中国书法,2019,(22):107-109.

3.金丹.论康有为的碑帖融合观[J].荣宝斋,2019(03):64-117.

4.马俊华.碑帖相融——康有为晚年的书学变法[J].中国书法,2019,(02):57-59.

5.柳国良,张烁烁.杨守敬碑帖相兼书学思想考述——兼及杨氏与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的学术分歧[J].三峡文化研究,2016,(00):254-260.

6.詹勤彬.论康有为碑帖艺术观的维新思想[J].学理论,2016,(10):151-153.

7.金丹.康有为手札书风考论[J].中国书法,2016,(18):4-21+209-211.

8.马俊华. 康有为晚年的书学变法[D].中央美术学院,2016.

9.梁怀学,曲立超.康有为“碑帖并用”思想与行书实践管见[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44,(02):117-120.

作者简介:

冉升,单位:会宁县博物馆

猜你喜欢
康有为
“生死”对联
康有为撰
高中历史中康有为思想浅析
《诸天讲》
论康梁早期的宪政思想
论谭嗣同仁学的五个显著特征
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维新思想渊源初探
康有为尊孔教为国教思想探析
政治、思想与学术的因应
变法功臣康有为名不副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