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赵望云对新疆山水画的影响

2022-05-18 16:54靳小勇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摘要:新疆的山水画从无到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赵望云使用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语言描绘新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形成了新疆国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他对新疆山水画的发展可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疆国画家们在学习赵望云的艺术思想和技法方面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之上加以创新。其中,受赵望云影响最大的国画家如徐庶之、黄胄,都对新疆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新疆国画;赵望云;中国画创新

绪论

赵望云到新疆的写生经历,为新疆山水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绘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其“苍茫浑厚”的画风与南方“清秀雅致”的画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徐庶之作为赵望云的学生,受赵望云影响最大,其在新疆的创作长达40年之久,创作出了大量反映新疆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为新疆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赵望云绘画特点分析

1933年,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个阶段,赵望云的绘画内容主要是向国人展示抗战时期的现实生活,他开启了“农村写生之路”。由于赵望云本身为农民出身,所以他对农村有着特殊的感情,将农民作为绘画主体,以农村、农民的视角表现抗战年代农村和农民的真实面貌。20世纪40年代,赵望云曾经三次到西北地区写生,其中第三次到青海、甘肃等地写生,在兰州举办画展期间,引起了时任西北行营主任的张治中将军的注意,遂邀请赵望云到新疆写生。1948年夏,赵望云带着学生黄胄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附近创作了大量的写生画,后在迪化展出。其又应张治中将军的提议,在迪化用了近三个月完成五十余幅的写生作品,主要题材为表现当地民俗特征,并交由“天山学会”出版。也正是在这个阶段,赵望云与黄胄开启了对“乌鲁木齐风情”的人物写生创作。

就山水形式上來说,赵望云在新疆的写生创作主要立足于西方绘画中焦点透视的形式,无论是横幅或者是竖幅的构图,都与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章法迥然不同。在明清以来的国画作品中,笔墨的表现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然而赵望云却仅仅用笔墨表达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趣。他在学习张大千等人古典绘画的笔墨和构图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疆特有的民族风情,达到了一种“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想境界,表明赵望云在艺术创作上学古、化古且不落古人之旧窠的创新性和审美体验。他在新疆写生的过程中,强调“客观再现”,用写实的手法客观描绘新疆各族人民和自然风貌。从山水技法上来讲,赵望云抛弃了批判性的现实披露,加上对古典中国画笔墨技巧的继承,把自己对新疆地区的“主观情感”和“客观现实”结合起来,达到了一种理想与现实结合的新的境界。这种不过度拘泥于中国传统绘画又不摆脱现实的表现,成为了赵望云新的绘画风格,并对后来山水画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价值。

就表现手法上来说,赵望云新疆写生以前的作品大多表现出劳动人民苦闷、沉思的心理特征,揭示当时社会的黑暗。但是在新疆写生的赵望云则在强调新疆各族文化和自然风光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表现淳厚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赵望云笔下的山水透露出苍茫浑厚之感,人物、牛羊、毛驴等描绘生动。他的学生徐庶之受到赵望云的影响,在写生方面不拘传统绘画束缚,力求与现实生活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绘画方式,为后来新疆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画家刘星对徐庶之这样评价:“徐氏的画,继承赵望云画风最为忠实,虽然后来经过新疆几十年写生创作实践后,已经形成了个人风格,但是,其基本的笔墨范式,仍未脱离赵望云的笔墨风格。可以说,经过黄、徐两个人的渗透,赵望云先生的笔墨风格,实际上成为了奠定新疆、甘肃画坛画风的基本基因。”赵望云也在《西北旅行画集》的自序中讲道:“我喜欢看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变化,社会无量数的人群,好像都与我发生着密切的关联。伟大的自然社会,它是一种微妙的力量引诱着我的精神。”

二、赵望云作品分析

赵望云1948年在新疆创作的写生作品《边塞风光》,描绘的是一群维吾尔族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画面主体是天山,天山脚下一群欢快激情的牧民在放羊,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有着欢快祥和的气氛。画面左侧被厚重积雪所覆盖的天山山脉所占据,人物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独具美感。右侧被大面积的树林所包裹,形成了强烈的疏密对比,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新疆的植被茂盛,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生活充满了幸福感。整幅画的空间表现极为开阔且意境深远,笔墨技法上采用淡墨干笔,表现远处客观环境的朦胧之感,这一技法正是赵望云将中国传统绘画的“虚实相生”观念融入其中。近景中的人物表现手法也一改之前以表现劳动人民艰难困苦为主的表现手法,画中人物有着欢快、愉悦的心情,马的跑动和小狗的狂奔使画面更加具有春天的气息,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的建设与人民生活面貌的巨大变化是艺术家主要表现的题材。其中,赵望云创作于1954年的《雪天驮运图》具有典型的特征。其作品直观地反映出了辛勤的维吾尔族人民大丰收的喜悦之情,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整幅画面体现出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宏大的运输场面以及神态各异的人物成为了整幅画的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前,人民的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清苦,国内粮荒不断,对于新疆而言,这种情况在1949年9月25日当地和平解放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么在赵望云眼中,此时新疆人民的生活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呢?他以人民的生活现状为题材,在《雪天驮运图》中得到了一个很好的诠释。这幅作品中,赵望云并没有着重描绘维吾尔族人民欢歌笑语的场面,而是以“驮运”这样一个当时最为普通的交通运输方式作为表现手段,画面中的毛驴驮着丰收的果实,具有浓烈的乡土风情,和新中国成立之前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整幅画作在艺术手法上表现出了雪天驮运的喜悦之情,作者在画面上留出大量空白,衬托出雪景,表现出“驮运”队伍在雪天行进中的情景。近景中描绘一男一女,作者着意刻画两个人物的丰收喜悦之情。简洁的笔墨,朴实真切地描绘出毛驴队伍行进中的动态,使画面具有动感。画面呈“之”字形构图,驮运队伍疏密的安排以及毛驴的动态,使画面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此画没有华丽的色彩和夸张的动态,反而给人一种安静祥和之感。虽然画面上表现的是凛冽的寒冬,但是却没有给人荒寒萧索之感,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火热之情。

风格质朴是赵望云作品的主要特点之一,画面中没有华丽的色彩和宏大的构图,而是以描绘生活本来面貌为出发点,画面充满生活气息且流露出作者的真实感情。画面上所题“根据新疆忆写”可以看出这幅作品来源于他对新疆真实的观察与感受。相对于20世纪40年代呈现出速写样式的新疆题材的作品来说,《雪天驮运图》的笔墨和情趣显得更为丰富,是作者融合传统绘画技法与新时代题材之间的完美结合。《雪天驮运图》不仅反映出了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真实的生活面貌,而且是赵望云绘画艺术风格转变的开始,这一时期描绘的对象都洋溢着幸福与喜悦。总的来说赵望云绘画风格的转变与时代是紧密相连的,他那质朴醇厚的画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题材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都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三、赵望云对新疆山水画的影响

赵望云在新疆写生期间,由于受地域和民风的影响,他对中国当代绘画的探索,并不仅仅止步于笔墨技巧上,也不单单是一种题材的转变,他更多的是利用新疆各族人民现实生活这一世俗化的题材,去进一步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这正是新疆本土的民风民俗给予赵望云的启示。他对这种精神境界的领悟拓展了中国画在当代的审美内涵,用全新的视角去表现自己的感受,这种内在感受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拐点。他的学生黄胄、徐庶之受其影响,深入新疆写生,虽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绘画风格,但是细观黄、徐二人的画依旧可以从中看到这种意境的表达。虽然赵望云在新疆写生时间仅有数月,但其对新疆画坛的影响乃至后来到北京的巡回展都对新疆画坛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徐庶之也对新疆美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在1981年创立的“新疆画院”为新疆美术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疆美术在此基础上飞速发展。

赵望云在新疆写生对于绘画的探索上,最主要是从新疆劳动人民身上发现美,歌颂劳动,赞美新疆这片美丽的土地。赵望云绘画中表现出的精神内涵,是弘扬正义的一种情趣表达。中国传统绘画表现的是对世俗文化的一种超脱,画面中表现的内容大多是人们的向往之境,而赵望云则表现的是新疆各族人民劳作、生活的场面。他的审美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绘画风格,他的写生并不是为了写生而写生,他的写生就是一种存留于社会生存万象与记录人民生活的记录。他把在新疆地区的感悟用最朴实的笔墨表现出来,孕育出一种新的绘画理念——“面向生活,面向苍生”,简简单单的八个字,却为中国画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新疆山水画的发展过程受到多元化的影响。由于新疆山水画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几乎是空白史,缺少山水画的传统根基。黄胄、徐庶之等人把自己对山水画的领悟和传统山水画的笔墨技巧运用到了新疆山水画写生的过程中来,用传统的笔墨和中国画材料来表现新疆山水,这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他们把地域特色、时代特征、传统笔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尽管这个过程很困难,但是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开创了新疆独具特色的山水画发展道路。后来的牧歌、谢家道、舒春光等人都是新疆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大量作品描绘新疆大好河山,为全国各地认识新疆的地理、人文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史料。

四、总结

中国绘画的当代学术精神并不是獨立的,而是学术精神的一种当代化。独立、自由和探索是当代学术精神的基本方面,学术精神在当代还需要一个民族精神张扬的问题。赵望云在新疆写生中作绘画形式语言和表现方式的探索,其学术精神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说赵望云对新疆的影响,倒不如说新疆这片拥有异域风情的国土赋予赵望云的灵感和实践。赵望云虽然在新疆写生的时间很短,但是他却被新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吸引,他为后来新疆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征.赵望云[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2.李开荣.从民国到新世纪:新疆美术发展态势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3.程征.长安画派的新兴[J].美术,2009(12):95-100.

4.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

5.程征.从学徒到大师——画家赵望云[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6.李惠子.“画记”者与抗战画的新探索——赵望云1942 年“西北旅行写生”释读[J].美术研究,2021,(01):102-109.

7.于亮,赵娜.抗战时期赵望云民间生活题材写生探析[J].中国书画,2019,(11):19-21.

8.赵季平,李满星.赵季平:父亲赵望云的艺术人生[J].名人传记(上半月),2013(10):38-44.

作者简介:

靳小勇,单位:新疆艺术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方向:现当代美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