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和发展研究

2022-05-18 04:50李丹阳
大观 2022年4期

李丹阳

摘 要: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收藏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它像一本本相册一样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体会其中承载的流传了千年的文人墨客的情感。推动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既能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使古人的智慧在当今时代熠熠生辉,还能满足当今人们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以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为例,深入探索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古诗词歌曲;《越人歌》;调式特点

一、《越人歌》创作简介

(一)创作背景

近几年,我国声乐教育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作曲家将经典古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采用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创作出了如《越人歌》这般经典的古诗词歌曲,这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二次创作,也是现代作曲家们的情感表达形式。

《越人歌》是春秋时期创作的地方民歌。作为中国的第一首“译诗”,《越人歌》与楚国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其原词为古越语发音,独特的发音在汉代刘向的《说苑》中有详细记载。前两句表现了古越人感到极其幸运能与王子共同泛舟河中的心情,其中“今夕”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有今日、时间上的含义,但作者仍然在反复问何夕兮,可见作者内心深处是激动迫切的。与该句有着类似情感的还有宋朝诗人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的“不知今夕何夕”。《越人歌》最后两句是诗人理性对待自己情感后所作出的冷静抒发,此时诗人的心情已经由最初的激动迫切转为平静,其进行了能够体现自身较高艺术水平的描写:“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自己对他人的情感有几分,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因为自己的感情难以清楚地表达出来,所以古人才创作了《越人歌》这样的作品。虽然今天我们读到的是翻译过后的《越人歌》,但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充分体现了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代越族人民的文化水平和艺术成就已经达到了十分高超的层次。

古诗词具有现代白话文所不能比拟的独特魅力和文化气韵,这离不开古代文化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语言和韵律。《越人歌》作为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歌曲代表作之一,作品中频繁出现的“兮”字体现出古风特色。“兮”在当时可以理解为“啊、呀、哇”之类的语气词,这种词语的运用可以让我们在欣赏作品时更好地感受诗人的情绪和心理层面的变化。同时“枝、知”等词又体现出严格有序的押韵语感,能使人们在吟唱作品时实现声腔的统一。

(二)调式特点

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经常会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形式,但在音乐美学方面仍然以追求“韵”为重点。在古诗词歌曲《越人歌》中刘青就采用了经典的民族五声调式,这也是该作品的巧妙之处,其不仅传承了几千年前的故事又运用了当今民族声乐作品经典的五声调式,将诗歌的精髓含义、气韵、诗词语言、调式风格、作者心理层面的变化巧妙地融为一体,展现出典雅深邃的艺术魅力。

作品的前六句采用了同头异尾稍加对称的方式,旋律方面采用了跳进又反向级进的方式,形成了此起彼伏又不失流畅优美的听觉效果。同时,前六句作为抒发情绪的铺垫段落,与下方五度的旋律进行形成了瀑布形式的“起”,后面几句则变成了下方八度跨越式的旋律进行。不难看出,作品后半部分是前六句的展开部分,基本旋律走向保持一致或相似,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大量使用经过音、倚音等装饰音,给作品增添了浓郁的诗词韵味。曲作者严格按照和声进行以及音程关系进行创作,使得乐句、乐段乃至整首作品都十分精致流畅、耐人寻味。

(三)创作手法

作曲家刘青虽说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创作了《越人歌》,但在演唱过程中观众仍然能体会到诗词本身的情感、韵味和古代艺术美感,这主要得益于作曲家刘青对于诗词本身的理解与表达十分到位。他把诗词歌赋中的韵脚、唱腔等元素运用得十分精妙。这首作品的旋律气氛和诗词律动达到了高度一致,尤其是重音字方面,他利用“兮”来加强语气,并运用拖腔的表现手法融合唱词中的真实语境和内在含义。“兮”字不仅表达了人物激动迫切的心情,也展现了摇船人与王子共泛轻舟的美好景象。作曲家用舒缓的节奏和跳进的创作手法营造了游湖荡漾之感。至此,诗词语言与旋律达到了和谐统一。

二、古诗词歌曲传承现状

目前,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扶持下开展古诗词专项培训;二是当地古诗词研究专家和演唱者通过线上媒体平台传唱优秀古诗词歌曲,使声乐爱好者能欣赏专业的古诗词演唱,并与专家和演唱者进行沟通交流。在这样的传承过程中,有很多像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和普及专家王苏芬这样传承古诗词歌曲的中坚力量。王苏芬秉承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承国学、扬国韵、育国器、强国音”的办学理念,开设大师班,录制CD,甚至将古诗词歌曲带到了海外舞台,使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听到了中国声音。北京大学物理学家陈涌海全新演绎了《将进酒》,他用自己苍凉的声音,把盛唐时任意侠气、崇尚自由的李白的境界完美地表现出来,这是诗词与时代完美结合的最生动的例子,也启发着我们在传承古诗词歌曲的路上,要与时俱进、与时代相连。

(一)古诗词歌曲传承的意义

在2019年舉办的全国首届中国古诗词歌曲研讨会中,有些专家学者提到像漳州南词这样的古曲因年代久远无人传唱而濒临灭绝的问题。今天中小学生的语文课本里的古诗词所占比例不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中华灿烂的诗词文明渐渐疏离,对古诗词歌曲的吟唱形式也逐渐感到陌生。因此,在当下社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加大对古诗词文化的推广力度,并利用互联网传播平台将古诗词歌曲“普遍化”“年轻化”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中国古诗词歌曲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它代表着古人的智慧,更是今天的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发扬中华优秀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和音乐文化具有强大的社会功能和教化作用。例如,古代诗词会涉及当地的礼仪制度,在政治层面承担着礼乐教化的功能,它渗透在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时刻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判断、审美情感等,具有感化和引导的作用。今天我们传唱古诗词歌曲其实传唱的是古代文人墨客的智慧和神韵。例如,从宋词《白石道人诗集》到清代的《九宫大成》,无论演唱者是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演唱还是用昆曲演唱,都可以演绎出不一样的美。作为音乐的一种表达形式,诗词歌曲以其自身的韵味和内涵影响着我们。自抗日战争时期创作抗日救国红色歌曲开始,中国每一个发展时期都有大批优秀的作曲家为传承和发展古诗词歌曲文化而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如《人约黄昏后》《越人歌》《大江东去》《胭脂泪》《蝶恋花》等,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音乐界的古诗词歌曲作品,也开创了传承和发展古诗词歌曲的先河。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录制的《谷建芬古诗词歌曲20首新学堂乐歌》,在丰富诗词声乐作品的同时,提高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古诗词歌曲的主要传播途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媒体逐渐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中央电视台为了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设了一档诗词吟唱节目——《经典咏流传》,运用了现代互联网的线上传播形式,把中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搬上大荧幕并被名人或普通人演绎出来,其和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品读经典诗词。这种传播形式符合大众的审美,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感受诗词魅力的同时,传承诗词文化。

音乐类高校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阵地,对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与其他种类的声乐作品不同,它要求演唱者要唱出古曲特有的韵味,不仅对演唱者自身的音色有一定要求,还考验演唱者对作品的研究是否透彻。古诗词歌曲演唱起来难度很大,许多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了解少之又少。古诗词歌曲映射的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每一句歌词都凝聚着古人深邃悠远的智慧,这是当下中国美学思想一直追求的境界,也是当代大学生急需补充的文化营养。将中国古诗词歌曲纳入音乐类高校的日常声乐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研读歌词、登台演唱的时候提高音乐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学生在这个网络发达的信息时代克服浮躁心理,认真品味优秀音乐传统文化,形成良好的审美和音乐鉴赏能力,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在教学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及时更新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歌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演唱此类作品的热情。音乐类师范专业则可以将古诗词歌曲引入课堂教学,积累大量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演唱的古诗词作品,为音乐类示范专业学生日后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打下基础[1]。音乐类高校也要本着开放共享的理念,邀请古诗词歌曲方面的学者和专家来校开展讲座,鼓励学生吸取精华、反思自我。同时,举办古诗词歌曲专题音乐会及古诗词研讨会,鼓励学生表达看法,开阔学生眼界,使学生不断积累演唱经验,积极投身于古诗词歌曲的交流学习中,为传承中国古诗词歌曲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对当下古诗词歌曲发展的思考

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收藏了一代代中国人民的喜怒哀乐,它像一本本相册一样等待着我们去打开,去感受其中承载的流传了千年的文人墨客的情感。品味诗词,能领悟“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积极坚韧,也能学到“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淡然。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词可以启发思考、塑造人格,是中国数千年文明的不断延续。中国诗词歌曲是五千多年文化延续到今天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管社会如何变迁、文化如何更替,古诗词歌曲在当今文化背景下仍有深远的意义。

当然,古诗词歌曲发展会面临着环境、政策、习俗、理念等方面的问题,从单一的古诗词文化延伸到整体艺术教育体系,发展主体从发源地居民拓展为全国各地人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回到中国音乐本身,积极创新并传承中国诗词歌曲是当下促进音乐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比如作曲家罗忠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创作的民族五声作品《涉江采芙蓉》就在当时社会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并被纳入了音乐学院的课程教材,为早期音乐的发展和探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下开展的各类声乐比赛大多都要求必唱一首古诗词歌曲,以考验参赛者的文化水平以及诠释不同类型作品的能力。对于声乐爱好者来说,积累大量不同类型的音乐理论和素材,及时补齐自身历史文化方面的短板,以及丰富自己的生活阅历,能使自身在演唱作品时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唱出作品独特的韵味。但比赛过程中,供选手选择的古诗词作品不多,目前适合参赛又具有深刻内涵的古诗词歌曲作品较为稀缺,因此加快创新和创作此类作品是丰富音乐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进行新型音乐教育和创新艺术实践的必要手段。

在古诗词歌曲传承与发展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开放共享、百家争鸣、坚守与包容都是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保持的初心。无论是在古诗词歌曲领域奋斗多年的老一辈艺术家还是如今走在传播诗词文化一线的年轻一代,无论是从事古诗词研究还是进行古诗词歌曲演唱,都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在美食方面,我们有舌尖上的中国;在古诗词歌曲方面,上海音乐学院研究员杨赛曾说,“我们要留住耳朵上的中国,那是一种基于中国语言的美感,把乐感和情感串联起来的艺术之美”。因此,无论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还是中西的结合,相关人员都要充分利用传播媒介来扩大古诗词歌曲的影响力,积极创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诗词类音乐作品,逐渐形成独属于自身的中国古诗词歌曲。

四、结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如雨后春笋般充满盎然生机,尤其是西方艺术歌曲传入中国,为中国古诗词歌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大批优秀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下,古诗词歌曲的创作不断深入、不断革新。但中华五千多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要想探寻诗词精髓需要创作者达到忘我的境界。笔者才疏学浅,仅怀着对古诗词歌曲的热爱,以及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一颗敬畏之心进行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传承与发展的探讨,希望能在提高自己音乐素养的同时,为古诗词歌曲的传承和创新尽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宋静.品味传承 展望未来:“首届中国古诗词歌曲研讨会”会议综述[J].中国音乐,2020(5):188-192.

[2]姜宣書.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传承思考[J].大众文艺,2021(11):102-103.

[3]路统洁.古诗词歌曲在音乐院校的传承与应用[J].四川戏剧,2016(10):166-168.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