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2022-05-18 15:39张素梅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摘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类本科生的创新意培养机制,其实质主要在于“新”,学校与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以启发性的引导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分析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思考与探索相关知识的内涵,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高校设置出合理的教学课程与教学方式,以新时代的社会需求为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本文分析了旅游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与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提出了有关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策略,希望能够对旅游类本科生的培育做出贡献。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旅游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

引言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育,主要是将学生的全部精力与智力投入到创造独特且新颖的成果中,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再次发现知识的综合能力与创造从未发生过事物的创新能力。素质教育要求开展学生全方位的综合发展,形成每个学生之间不同的独特学习方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若想要培育出符合时代发展且具有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综合型复合人才,学校与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育投入更多的精力。下面就我国旅游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与旅游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策略三方面进行实践策略的研究与探讨。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内容

(一)培育创新精神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大力倡导创新型企业发展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创新精神对未来的发展与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创新意识运用也不可避免。创新精神与学习能力相同,都可以通过学校内的教学与引导来塑造,若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没有创新意识运用的观念与能力,那么创新的行为也不会发生在这些学生中。因此,对学生开展创新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学校与教师主要培育学生对于创新创造的动力,让学生以坚定不移的成功信念与顽强的创造意志力为基础,形成对任何事物的优秀创造动力,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新鲜感与想象力,学生自身愿意主动参与到理论与实践的创新过程。有关创造动机培育的根本因素是形成学生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只有也唯有学生有着崇高的理想与坚定不移的精神,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产生强大的创造动力。其创造精神与意志力是通过学校、教师与家庭各方面经过长时间的锻炼而形成的,只有让学生建立起崇高的理想并为之奋斗,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创新精神。

(二)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育包含两部分:智力素养的培育与非智力素养的培育。其中智力素养的培养主要依靠自学能力的培育,首先,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快速发展,全球的知识总量呈现出大幅度的增长的趋势,由于知识总量过大,导致大多数人对于许多知识的记忆能力也逐渐缩短到10年以内,若没有一定程度的自学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无法融入社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而记忆力也是创新型人才培育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是创造型人才的有力武器,可以运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来深入了解与研究更多事物,探索其中的奥妙,以此来开展创新发展。不仅如此,良好的观察能力也是掌握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乐于观察周围事物才能发现某些事物的发生与改变,例如牛顿被苹果树落下的苹果砸到之后,所观察到的事物就与很多人不同,因此发现的万有引力,所以乐于观察与勤于观察都是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比起智力素养的培育,非智力素养的培育与实际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其主要由控制调节因素与动力因素构成,参与到学生的思维活动中,促進学生调节与强化自身创新能力的水平,由勇敢、自信、好奇心与坚持不懈等构成非智力素养,这些精神品质在创新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历史长河,许多著名科学家与发明家都有这些精神品质的共性。所以,在创新能力的培育方面要结合二者的不同特性来对学生开展更高效的培育。

二、旅游类本科生创新意识培养背景

江泽民同志在前些年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以看出,创新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精神也是旅游类本科生的教学基础思想,但在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体地位,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专业知识的动手实践能力都较差,无法适应毕业之后的工作岗位。而对于国内一直蓬勃发展的旅游专业来说,行业的快速转型发展以适应新型旅游项目的市场非常重要,给从事旅游行业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其拥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意识来适应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从国内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态势来看,对现成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已经结束,开启了人为发掘与创新的人文旅游景观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需要在发掘相关旅游项目时,提出更具创新的旅游方向规划,以更优秀的创新思维能力来适应新时代的经营理念。因此,作为为社会和旅游行业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本科学校内,对该专业学生的本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与教师开展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培养出适应行业发展的具备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以此为基础帮助学生毕业之后尽快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

三、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自1999年颁布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后,高等院校教育走的是供给侧改革的发展道路。这一发展道路主要指政府大力推动教育发展,投入更多资金让高校扩展招生,让更多的高校招收更多人才进行培育,以此拉动国内各方面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缓解学生毕业之后的就业难问题,这种改革手段促使大多高校短时间内快速发展,实现了发达国家需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的全民高等教育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高校的师资力量与校内的软硬件设施配置,大多数学校没有由于招生规模的扩大而进行改善建设,造成了许多高校人才无法在创新能力方面进行有效培育,从而导致其与社会供需之间存在矛盾问题。

(一)宏观层面的学术理论型与创新、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矛盾

截至2020年,我国本专科(不包含非全日制与研究生等)在校人数高达3000万人,这个在校人数位居世界前列,高校的数量与质量也属全球平均水平。然而,我国大部分学校的教育都出现了结构趋同的问题。许多新建的地方高校由于快速扩大招生规模,在发展过程中片面的追求办学层次的提升,而对于学校内部的软硬件设施配备不够重视,缺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培育的基础办学条件,将发展的重心更多倾向到学术研究型人才,导致大多数学校的人才培育目标以理论学术型人才培育为主,忽視了创新、技术型人才的培育与发展,导致社会供需不平衡,多数企业缺少技术型实践人才,大量学术型人才无法有效就业。其矛盾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学校对于人才培养的重心没有合理规划,也没有清晰的服务于创新技术型人才培育,造成了社会人才需求无法从高校培育出的学生中得到满足。

(二)中观层面存在专业人才培育质量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发展与近些年来取得的人才培育显著成效,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随之产生,本科学校的大量建设与学生规模的大量扩招,其开放式的快速发展也导致了许多问题的出现。许多本科学校在建设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且清晰的教学方案设计,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追求更多的教学科目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但过多设立学科教学,忽视了专业学科的内涵知识建设,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各类学科的教学目标与学习方式,缺乏与地方产业与企业的联系,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有效在当地进行就业。根据相关研究报告显示,近些年来大多数的本科院校招生,主要包含计算机科学技术、金融相关专业与艺术相关专业等方向,其招生比例远远高于其余专业,导致大多数学校的同质化现象出现,缺乏培育学生内涵的专业课程,影响国内人才培育质量。因此,导致许多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而更多的专业人才呈现出供过于求的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无法在毕业后顺利的就业,人才培养的学科结构无法适应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无法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需求。

(三)微观层面存在本科学校的“教育学”矛盾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多的将课堂中心偏向自身,而忽视了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没有提供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跟着教师教学思维的学习模式,无法发挥本科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育,这样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用过多的时间进行专业知识讲解,无法体现本科学生主动学习与思考能力的优势,反而压制了许多本就拥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本科生,无法发挥其学习与实践的优势。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旅游类的本科学生专业素养、动手实践操作与创新思维能力都极为缺乏,在未来毕业之后无法有效适应工作岗位。

四、旅游类本科专业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策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有这么一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名言提示了一个道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学习,就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繁杂的知识中吸取精华,而不是过多的将学习重心放到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机制,主要从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与目标为基础,将本科生的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灌输式课堂教学应试教育转化为创新型教育,将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培养出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尤其在旅游专业中,学生在毕业后的工作中,对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要求非常高,需要教师将课堂教学重心转移到该能力的培养中,开拓全新的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

(一)专业课程设置合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的标准不断推进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本科学校对人才的培育应更多注重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阔的专业知识面、很强的创新意识与全面的综合素养等方面,为培养出该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学校应对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拓宽旅游类学生的就业方向与途径,优化学校自身的课程安排体系,以此为基础来培育出社会需求的拥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应体现出更少的课堂教学时间,更优质新颖的教学内容等特点,减轻旅游专业学生的课时负担,增加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的时间,这样的课程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与此同时,应鼓励教师设计出更符合当代本科学生需求的新内容与新思想的教学方案,拓宽学生对该专业知识的视野,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扩大学生对该专业知识面的学习,掌握新时代对该专业提出的新需求。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推行学分制度,专注于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学分制度的教学体系中,打破专业知识的教学界限,让学生学习更多的相关专业知识,给学生建设出更加广阔的自主学习时间,满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需求,为学生建立更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基础,培育出具备创新能力的旅游专业本科人才。

(二)运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讲,想象力比知识学习更重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即培育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关注身边周围发生的事情,主动探索这些事情发生的背后原理与因素,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打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限制。在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的改变中,需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式教学做为新时代开展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学的主要途径。教师要更多的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来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视野,增加学生对于旅游类专业知识的内涵理解,以此来达到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的对学生进行提问,类似“这个答案还有其他的解决方式吗?”“类似的问题需要怎么解决呢?”等等,这样的发散性问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想象力,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的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还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加困难。”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问题的提出,改变以往只会解决教师与教材提出问题的学习模式。教师要以培育学生敢于质疑相关问题为基础,在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某些问题的难点与教学过程中的错误环节,引导学生提升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教导学生自主解决发现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由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基础,只有学生的个性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才能够得到创新意识的充分培育。旅游类的本科学生大都在高中时期学习较为努力,高中时期的紧凑学习,没有时间让学生开展其个性的培养,学生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个性无法得到发挥,其探知欲望也被限制,但到了高校之后,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身的个性,将自身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完全个性化,调动与满足了自身个性化的发展,才能养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相关工作过程中,需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教学,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让每个学生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根据旅游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发挥其自身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想象与善于想象的学习思维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全面发展其个性的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对于自身学业与未来工作的意识培养,让更多的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事业心与责任感,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摒弃掉影响其未来发展的不良个性品质,培育出学生敢于创新与勇于探索的优良个性品质。只有学生拥有这些具备创新意识的个性品质,才能够塑造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代高质量旅游类本科人才。

(四)协同育人,构建具备创新思维人才培养多元化体系

受到供给侧改革的影响,许多学校的办学理念受到束缚,许多高校对人才培养的模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其人才的招聘规模与培养模式都是按照政府或教育部给出的相关指令来完成,忽视了教育的内涵与大学的本质属性。高等教育的不同院系之间的划分过于细致,且每个专业的培养模式大体相同,办学资源较分散与封闭,学校对旅游类专业人才的培育缺乏统筹管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代社会的人才需求,若依旧按照以往的相关部门指示来完成教学目标,其培养出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工作,造成旅游类人才的供需关系不平衡。学校需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聚合和多元主体的相互配合来协同育人,学校与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保障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培育。一方面,学校要打破行业、企业与本校之间的界限,增加校内教育资源的数量,进一步推动多元化的协同育人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将管理中心下移,将学院与学生之间的壁垒打破,落实教师将课堂教学主体交还给学生,学生拥有足够的学习选择权来发挥自身的创新意识能力。只有通过本科学校的内外部多元化主体相互配合与补充,才能形成真正科学有效的学生创新意识培育,为旅游类本科生的教学改革提供不断深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五)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考试是对学生近段时间学习状态检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教师可以在考试结束之后根据学生的成绩做出相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也可以有效的在考试中表现出来,对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起着导向作用。但近些年来,旅游专业本科生的教育重点正在从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转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培育,更加需要教师对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考核,这就要求相关学校与教师改革考试内容与方式,把以往传统的书面知识考核转变为结合专业知识实践能力考核,考核的形式需朝向更加多样与全面化发展,改革以往传统的闭卷书面书写知识考核形式,采用开卷与闭卷相结合,口试与专业知识实践相结合的多样化考核模式。对于每个专业学科的总成绩,划分为平时成绩、书面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由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出勤率、回答问题频率、作业完成度与课堂实践参与度等构成,对总成绩的占比降低到百分之二十。书面考试成绩对总成绩的占比降低到百分之四十,而专业实践考试对总成绩的占比达到百分之四十。这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充分展现出学生在平时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养成等各方面的能力,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摆脱以往传统考核方式的书面填写知识的单一性,进一步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专业本就较注重实践能力,需要学校与教师对该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进行重点培育。创新型教学模式是培养新时代高质量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教学途径,在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通过人才创新,满足社会发展所产生的新需求,培育出更高质量的具备创新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学模式,通过校内外多方资源的教学联合,统筹兼顾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培养出旅游类专业迫切需求的具有创造力的应用型实践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健.基于应用型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今日财富,2020(24):153-154.

[2]吴玥.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探讨——基于研学旅行的视角[J].山西青年,2021(13):146-147.

[3]高葵芬.新时代高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独特内涵及其培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0):22-26.

作者简介:张素梅(1977.5-),女,汉,广西兴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乡村旅游旅游发展,旅游企业标准化。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旅游类本科生創新意识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GA377)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
美国动画片价值观输出对供给侧改革的启示
朔州市煤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浅论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
利用土地整治推进供给侧改革研究
从“供给侧改革”看传统蒙学图书的深度开发
浅析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