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活动设技探究

2022-05-18 22:46张阿娟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抽象图形与几何形象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与图形”中的“图形与几何”模块是培养学生空间构想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重要章节。学生可通过研究现实中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及不同角度的变换,达到锻炼思维推理能力和几何直觉意识的目的。小学生的惯性思维还没有建立,需要从形象思维模式向抽象思维模式转变。本文以中高年级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为基础,采用情景教学和巧妙设问等方式,以达到优化实践活动,激发活动兴趣的教学目标,期望改善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形象;抽象

小学数学中的“图形与几何”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四大学习领域之一,也是构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章节。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难建立,教师就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几何物体为原型,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半具象符号逐渐过渡为抽象的数学符号。而且,小学生的认识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动手操作来辅助构想。因此,本文针对“图形与几何”领域活动的实施策略进行探究。

一、了解学情,构建情境设计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以人为本”的中心思想,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需求出发,确定活动内容。因此,在设计“图形与几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学情分析,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兴趣爱好等各方面因素。为了提高活动效率,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富有想象力与启发性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探索数学学习的规律。构建思维意境,能帮助学生构建由具象到抽象,再到具象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考察学生的认知水平。高年级学生处于具象思维的过渡期,但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阶段。在低年级学习过程中,学生已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特点有了了解,在中年级时,又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的推导、演算方法,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2]。在讲解知识之前,教师可先将体积与表面积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体积的含义赋予形象化的解释,促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定义。高年级学生已能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几何特点,并能理解不同几何物体的外观特征和使用方式,也容易被新奇事物所吸引,有强烈的参与活动的欲望。通过对学生学习特点的分析,教师可将教学活动设计为以下几方面:1.温故而知新。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几何特征,回顾旧有知识点,同时,学习新的关联知识,展开积极的思考;2.设计游戏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小组竞赛,通过各小组计算不同长方体表面积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代入感;3.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应使学生通过对现实中几何物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了解,明白理论需要和实际联系在一起,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的测量都需要用到体积和表面积的知识。

二、巧设问题,激发活动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学习模式——教师负责讲授,学生一味听课做笔记,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学生丧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新课程教学方式应体现有效的活动特征。教师需构建“问答结合、沟通合作”的“大问题”教学思想,通过对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吸收能力,并使学生在问题的启发下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把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探索,通过在实践活动中的亲身经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3]。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两个方面。一是提问要具有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可使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分析、思考。多次提问可使学生懂得解题的规律和技巧。二是问题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这样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答疑能力,达到启发、引导的作用,使学生建起对相应知识点的思考模式。教师不可直接插入难点问题,限制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讲授“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关系”时,教师可设计一个“围护栏”的课堂游戏,让学生探究当长方形周长一定时,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教师可用“将18根1米长的木棍围成长方形的护栏,有哪些设计方案?”的题目引导学生与同桌合作,用手中的小木条试着摆一摆,列出所有设计方案,并记录长方形的长、宽和周长,再抽学生回答。然后,教师可提问:除了用小木棒摆放以外,还有哪些方法可以用来探索设计方案?待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可再次提问:观察自己的各个图形方案,看他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哪个图形的面积较大?怎么比较的?最后,教师可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问:同学们,如果增加至36根木棒,怎样围出来的长方形或正方形的面积最大?巧妙的问题设计可以加快活动流程,提高活动效率,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活动设计中可能会出现活动预设与活动生成之间距离较远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活动设计的难度远远大于知识设计的难度;二是學生由于活动经验不足,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动作与思维分离,没有很好地领会活动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反思,并逐步引领学生参与活动,使活动时效性更强。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开展有时间差的教学,即先让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并时刻观察学生的反应,反思操作活动的不足,及时调整活动方案,再进行第二轮教学工作。

三、小结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和设计问题的巧妙能让学生在现实世界与抽象数学符号之间建立起联系。这不仅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发散性的思维模式。本文通过对“图形与几何”领域实施策略的探究,期望改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实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丽霞. 图形认识的一般规律——以三角形认识为例[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1,41(03):92-97.

[2]计雨青. 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高年级复习中的应用策略[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21,37(03):33-38.

[3]田娇玲.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深度融合的策略探究[J]. 教师教育论坛,2020,33(12):60-62.

作者:张阿娟,单位: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单位所在地(省市):陕西省西安市 邮编:710000,性别:女,籍贯:陕西西安,民族:汉,出生年月:1978年2月,学位:大学本科,职称: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课题:《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

猜你喜欢
抽象图形与几何形象
对数学有效教学的思考
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操作活动的有效性策略探究
关于“图形与几何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浅谈门格尔与罗雪尔关于方法论的对比及启示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