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质量之探

2022-05-18 22:46白卫东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1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白卫东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代写论文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课堂阅读教学,是热门话题,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注重课堂精读、重视学生的质疑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三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学生质疑

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一样,是字、词、句、段、篇基本功的“组装”、运用和熟练的过程。同时,可以让学生拓宽视野、获得知识、积累丰富的信息资源、掌握大量的鲜活的词汇,是增长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了充足的营养。

一、注重课堂精读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指出:“一篇精读教材放在面前,只要想到这是一个凭借,要用来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好习惯,就自然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在预习的基础之上,在课堂上的精读是阅读教学中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

老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渲染是创设情境的很好方式。例如,教学《美丽的公鸡》,当公鸡的图像出现在孩子眼前时,老师若以富有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语言加以描绘:“看,这是一只多么美丽的大公鸡,它红红的冠子,漂亮华丽的外衣,脚上还穿着一双金黄色的高筒皮靴,多酷啊!”学生听了老师的描绘,便能充分感受公鸡的美丽。教师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能培养学生正确敏锐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体会其情境。又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老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此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老师抓住“纹丝不动”这个词语组织教学,从大处着眼,有效地为学生感悟文本并和文本进行对话设下广阔的背景,紧扣文本,让学生对“纹丝不动”的感悟层层深入;从对“纹丝不动”的字面意思到“纹丝不动”的原因及“纹丝不动”的结果,最后至不“纹丝不动”的后果,对话剥笋似的不断深入,学生做到了多元解读文本,全方位感受英雄的伟大形象,体现老师精湛的阅读教学艺术和高效率的教学课堂。再如,教师在教学《船过三峡》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用潜心涵咏、诵读体味、激活想象、切己体察等多种感悟策略,感受三峡的“山奇”、“水急”、“船险”,及课文谴词造句之真义、表情达意之魅力后,挖掘它们的内蕴。

二、重视学生的质疑

疑问是一切学习的基本支撑点。课堂中的疑问恰是学生求知欲强烈的体现。这一步实现的基本条件,是提升学生自身能力的最佳方法,以提问的形式理解文章,不仅能使学生口述能力得以提高,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自己能尽快地掌握文章的中心含义。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对小女孩悲惨遭遇的叙述,引起了同学们的无限同情,即文中人为什么对如此黑暗社会的悲惨结局会出现“微笑、幸福、美丽”的字眼呢?这样,在精读后提出的质疑都较高,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使学生了解到这些字眼是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是对小姑娘的无限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憎恨。因而看似快乐的微笑与幸福,却浸透了多少辛酸的痛苦和泪水呀。这也是对黑暗社会无声的控诉和抗争。然后,老师和同学们分别带有感情地反复读,老师朗读时令人窒息的语调,学生的情绪随着文章的内容进入情景。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新大纲十分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指出:“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和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要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这正是叶圣陶先生一贯倡导的语文教育思想。可见,只有教师致力于導,学生循导学读,才能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学会创造。在课堂上,老师要让学生运用扩散思维的方法,合理想象,揣摩作品中人物的心理,关注人物的命运,真正“进入角色”,强化感受,由“动情”到“悟理”。如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中小男孩捡鱼这一片段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他在捡鱼扔鱼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设身处地为小鱼着想,为小男孩着想。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学生始终能以饱满的情绪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在这里,要特别指出的两点,第一,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教师的语文素养决定了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能够感悟和把握文本,需要两种功夫:第一,是对文本的理解力;第二,是对文本的悟性。语文教师的感悟力和理解力不是自然天成的,也不是每个语文教师都具备的。对于想成为优秀语文教师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唯一的途径就是终身学习,热爱阅读。第三,这里是一个图片教师要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树立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采用“读得不错,很好”这类笼统的评价语,要根据学生朗读实际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诗人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很准确,并且没有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开窍。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换”,“这个问题,答对了一半,也是一分贡献,另一半,再想想,老师相信你一定会想出来的。”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发言,而且在发言的质量上不要提太高的要求。这样来进行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进而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以良好心态投入学习。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写作的前提。它既能训练思维,发展能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阅读习惯,注重课堂精读,掌握学习方法,形成一种学习能力;重视学生的质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得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做好课堂阅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加强,一定会提升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郑杰.基于目标整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J].科学教育,2008,(2).

[2]江瑞相.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及反思[J].科学教育研究,2007,(5).

[3]胡宾宾.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J].读与写杂志,2007,4(11).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