屹立于世界之林

2022-05-18 06:18刘煜编辑杨冬妮设计刘仕悦
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科教兴国科技发展

记者_刘煜 编辑_杨冬妮 设计_刘仕悦

中国科研飞速发展,多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

科学研究(scientific research)一般是指在发现问题后,经过分析找到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利用科研实验和分析,对相关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实验、分析等一系列的活动,为创造发明新产品和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或获得新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科学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探索、认识未知和创新。

作为我国的强盛之基,科技与创新两个关键字一直以来密不可分。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科技实力伴随经济发展同步壮大,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支撑。

我国科技发展现状

我国教育部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科学研究是指为了增进知识包括关于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知识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去发明新的技术而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工作。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稳步增长,无数科学家、研究人员付诸了艰辛,虽经历了无数次失败,但在研发尖端技术、攻克卡脖子问题与克服自身短板上实现了突破,秉着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我国的科研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成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自然科学与高技术综合研究发展中心。1956年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以下简称《十二年科技规划》),以发展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等高科技为重点。《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实施成功地解决了第二、第三个五年计划中国家经济和国防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批科技问题,产生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创造了中国科学技术史辉煌的成就,对中国科研机构的设置和布局、高等院校学科及专业的调整、科技队伍的培养方向和使用方式、科技管理的体系和方法,以及中国现行科技体制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基础作用。

李四光、华罗庚、吴阶平、钱学森、邓稼先、袁隆平等科学家作为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拓荒者,在航天、生物科技、国防军事、信息科技、交通运输以及农业等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祖国强盛的强力推手。70多年披荆斩棘,风雨兼程,如今,中国的科技与经济建设让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飞一般的提升,在应用技术、高铁、超高压输电、杂交水稻、激光技术等诸多领域中,我国均走在了世界前 列。

现在,中国平均每天有一万多项专利递交申请,并以每年平均48%的速度增长。从1985年的第一个专利申请到2020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已达到149.7万件,同比增长6.9%。其中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为292.7万件,同比增长29%,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77.0万件,同比增长8.3%。在最能体现创新水平的发明专利的申请量方面,依次实现了对欧洲国家、韩国、日本、美国的超越。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11年开始连续7年世界第一,中国科学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居世界第二,我国已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产出大国。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人才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基础研究人员占R&D(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比重持续加大,人才队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显著改善。2021年发布的《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显示,“十三五”期间,中国R&D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年均增速超过7%,已从2016年的387.8万/年,增长到2020年的509.2万/年,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国家倾力支持 创新科技事业成果丰硕

“科教兴国,科技立国”是世界各国的共识。2001年以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国家与地区相继出台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的政策。我国的科技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在我国长期以来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技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同时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真正把科学发展落到到实处,为“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5年5月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同年,第十四届五中全会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列为之后15年直至21世纪加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针之一。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适应时代要求的,为全面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农业、工业、国防、财贸等行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依靠科技振兴行业的发展战略。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越来越决定着各国在全球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地位。

在航空航天方面,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火箭,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技术性能和可行性方面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999年11月,第一艘无人实验飞船“神舟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飞行技术上获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10月,“神舟六号”成功发射。2021年6月,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顺利将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2021年10月,搭载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飞行任务。2022年,中国航天依旧“繁忙”:中国空间站将完成在轨建造任务;探月工程四期、小行星探测重大任务正式启动工程研制,中国航天行星际探测不断拓展新征程。

巨型计算机“神威”的问世,则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在高性能计算机技术方面对我国的封锁,让我国在计算机工程技术领域不断攀升,使中国巨型计算机实现了跨越式发 展。

2021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正式通过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发布。《“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指明了: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和安全保障五大发展方向。与之相关的新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尖端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国家还将在北京、上海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发布,我国科学技术进一步落地发展。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的指导意见》《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完善评价机制,作出明确工作安排部署,为中国高水平科研发展提供新的政策指导。

心系祖国 共建科技强国

在强化国家科技力量,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发展道路上,离不开莘莘学子的付出,也离不开那些在海外学习仍心系祖国、毕业后投入到祖国建设的留学生们,其中更是不乏已在国外获得诸多成就,却毅然回国投入科研建设的顶尖学者们。钱学森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学院任教的他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即使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科研条件落后,科学经费不足,也没有充足的配套设施,但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钱学森依然为“两弹一星”的研制作出了突出贡献,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

随着中国的国力变得越来越强大,科研环境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越来越多的海外学子纷纷回归祖国怀抱。2008年,被授予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荣誉的施一公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之后他辞去清华大学职务开始筹建西湖大学,并于2018年开始担任西湖大学首任校长。施一公曾说:“如果没有1955年钱学森辗转从加州理工回国,也许我们的‘两弹一星’的出现会迟缓很多。国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大规模外派留学生,在海外储备了一大批优秀的爱国的中华儿女,很多人已经掌握了核心的、前沿的、高精尖的技术和研究成果。如果这些掌握了最新技术的海外华人,有1/10能全职回国,中国的国力会有质的变化,中国的科技实力会昼夜之间赶上美国。”

事实上,从2003年之后,我国每年回国的人才数量逐步上升,2019年时,出国留学的人数达到了70万左右,但同时回国的人数也达到了58万之多。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祖国始终以宽广的胸襟迎接着学子们的归来,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也在逐渐增强,现如今已有不少海外的顶尖学者开始全职加盟国内高校。“人才强国战略”“千人计划”“六卓越一拔尖计划”《关于鼓励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的意见》等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发展政策的颁布,是保障人才落地的有力推手,增强了这些学者回国发展的信心,也帮助他们解决了切实的问题。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一个自信的中国正在腾飞,在科技发展的大趋势下,各行各业科研人员将继续勇做领头羊,各类留学归国人才也将为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成长到成熟,我们在科技革命中获得了主动权,一百年前,19岁的周恩来在前往日本留学之前,为同学写下了临别预言“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这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梦。如今,穿越历史长空,这句预言变得掷地有声,漫漫征途,永不松懈,中国将屹立于世界之林,永攀高峰。

猜你喜欢
科教兴国科技发展
科技助我来看云
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浅谈新形势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科技在线
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解读方法探析
区域发展篇
科技在线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