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创新者的能力与担当
——寄语“90后”青年科研人员

2022-05-18 00:06特邀撰稿人杨卫编辑刘煜设计刘仕悦
留学 2022年8期
关键词:年青博士后躺平

特邀撰稿人_杨卫 编辑_刘煜 设计_刘仕悦

“90后”三十而立的力量。

我与俗称“90后”的青年科研人员交往不多,但深知他们是最具有特色的一代,是信息挖掘能力最强的一代,是伴随着智能手机成长起来的一代。本文并不论及他们在学术成长时面临的治学、求职、齐家的压力,也不论及他们初入社会时面临的各种挑战,仅针对“90后”从学术试验田上的株株青苗成长为亭亭玉立的人才之林的成材过程,从其学术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论(方法论)的形成,来领悟“90后”应如何锻造其创新者的能力与担当。

引言 —— “90后”的三部曲

“90后”的科研人员,泛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根据其职业发展阶段,他们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第一部分指仍在大学和科研机构读研的青年学生,年龄从22岁到28岁。其特点是在导师的指引下驶入创新的航程。第二部分是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从事博士后研究青年,年龄在26岁到30岁,他们的特点是依靠于某个研究团队开始独当一面的研究历程。第三部分是在大学、科研机构、科技领军企业开始就任正式职位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年龄在28岁到32岁之间,他们的特点是跋涉在通往主要研究者(PI)的道路上。短短十年时间,他们要从一个由导师言传身带的创新实践者走向一个引导创新团队的领军人物,其能力增长和角色变化的需求将是近乎严苛的,该期间对其人生道路的锻造和同龄人中的竞争洗礼也是异常激烈的。

从被动到主动 ——“90后”的学术观形 成

“90后”的学术观的形成,映射着其创新能力从被动的开掘到主动的点燃这一心路历程。在研究生阶段,他们要形成学术研究的方法论,其创新能力的标志是攻克科研难题的手段与方法;在博士后或科研骨干的阶段,他们要形成对学术研究有取舍能力的价值观,其创新能力的度量是把握可产生更大学术影响的价值判断;在青年教师阶段,他们要塑造其职业学术生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创新能力的表征是在同龄人中的领导力和在国际同行中的知名度。

就创新的责任担当而言,在研究生阶段,他们的责任是完成导师所勾绘的创新路径,走通创新的全过程;而不是负面思维,一遇难关就寻找理由撂挑子。在博士后阶段,他们的责任在于选择最适合其能力的创新目标,并锲而不舍,起到在团队创新链上独当一面的作用。在青年教师阶段,他们的责任在于体察需求,把握创新的前沿方向,打造国内外合作脉络,形成自己有着责任担当的团组,并引导自己的学生向科学前沿突 击。

综上所述,“90后”要在短短的十年间完成其学术观塑造的全过程,形成从学术卓越(excellence)到学术影响力(impact)到学术领导力(leadership)的跨越,其难度、艰巨性和成功率都具有高度的挑战性。在中国当前动态演化的科研环境和评价体系下尤为如此。对于“90后”科技工作者,在研究生阶段,最大的难关在于走通具有不平凡创新难度的学术攀登之路;在于思索从初始的创新思维火花窥视到有潜在技术应用前景的羊肠小路;在于如何第一次以学术呈现的方式,缜密地表达自己的学术收获,应对总是比较严苛的同行评议。在博士后阶段,最大的难关在于在中外学术研究开始脱钩的形势下,得以厘清自己如何在国际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发展方向,使自己的学术探讨能够位于国际前沿。在青年教师阶段,最大的难关在于其讲授的第一门课,申请的第一项科学研究课题,发表的第一篇高影响的通讯作者论文,获得的第一个人才称号。第一门课的成功讲授代表了学生们的承认,第一项科研基金的获得代表了国内同行的承认,第一篇高影响的通讯作者论文代表了国际同行对你的研究团组的承认,第一个人才称号涉及你在同龄人中的地位。这些都是“90后”年青教师心目中的目标,不能片面地冠以“唯项目”“唯论文”“唯帽子”的标签。“唯”者固然不对,但没有明确的发展里程碑和形之有效的发展路径也必然缺乏同龄人的共识。

变化中的评价体系 —— “90后”的前行路径

囿于有限的资源,需要在同龄人的共识下、靠谱地度量年青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中国当前呈动态发展的科研评价体系,尽管林林总总,不外乎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两类。客观评价通过在科学数据之上的指标体系设计来实现,其应用受到数据通用性、可靠性、公平性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也存在着评价范式的非包容性。主观评价是基于专家知识与经验的一种判断,是学术共识型评价;在具体实践中,同行的学术价值观、学术观点、信息对称性、学术判断的可塑造性等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当前的评价方式多采取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评价体系的根本难点在于如何对潜在的颠覆性创新进行事前评审。对“90后”来讲,颠覆性创新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思想驱动,具有偶然性;二是挑战传统,对现有认知进行颠覆,导致领域的革命性变化;三是初期难以达成共识,在同行评议中表现不佳;四是高风险性,成败概率不定,难以在前期计算投入产出效益;五是学科交叉,协同创新和综合交叉特征越来越明显。一言以蔽之,颠覆性创新需要创新者具有高度的能力与担当。如何鼓励“90后”在这一探索中出类拔萃,是科研管理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挑战。我个人认为:一是对多数年青科研人员,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评价体系不宜变动过快。二是应该鼓励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不是为了把对方搞垮,而是为了提升自己;年青教师之间要釆取狼群结构,向外发力。三是人才称号不要过度地与利益挂钩。四是“90后”代表着建构在新一代研究手段上的科研工作者,应尽可能地满足他们对科研条件的更大期待。五是不要将自由探索与需求导向对立起来,要给各种类型的年青研究人员留下有学术尊严的发展空间。

“卷”与“躺” —— 创新者的能力与担 当

在当前的学术圈,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语叫“内卷”。在百度百科里,该词特指同行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它指不创造任何价值或任何资源的竞争。对“90后”年青科研人员来说,“内卷”固然不可取,但“卷”却是一个意思很丰富的词。对人物来说,“卷”是一个动词,代表能折腾(dynamic)、敢作为(determined)、能创新(innovative)、主动进取(initiative)的性格与行为,这未尝不是对一个将来能干成大事的年青研究者的表征。两个年青科研人员见面问候,说声“卷了哈”,意指被问候的人的研究工作很有趣;说声“卷什么呢?”意指“你最近有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研究进展”;看见一名研究人员扎在实验室里早出晚归,就评论他“很卷”。对事物来说,“卷”是一个形容词,代表标新立异、木秀于林、逆流而动的现象或事物。所以,“卷”具有褒贬不一的语境:一方面,“卷”的能力体现了创新者的能力,敢“卷”的作为体现了创新者的担当;另一方面,“卷”也可能会引发周围人群的焦虑与不安。对年青研究人员来讲,“卷”如果能把蛋糕做大,即不是单纯的“内卷”,还得以调动大家的合作积极性,也未尝没有益处。

与“内卷”相对应的另一个贬义词是“躺平”。譬如,对年青博士生或博士后来说,如果其导师名气不大,自己觉得该学习阶段终结后,再沿学术道路继续前行的希望不大,将来找个差不多的工作的压力也不大,就不想“卷”了,干脆躺平,过几天悠闲日子。对持有“躺平”态度的年青科研人员来说,自己也不谋求进取了,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安排下来的工作能完成就行。这种“躺平”态度对创新者能力与担当的影响是毁灭性的,远大于“内卷”的影响。创新者能力与担当往往在无所作为和沉默中逐渐消沉。但若不是“躺平”的话,在适当的时候“躺”一下也未尝不可。“躺”下可以更冷静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不足,可以比较平和地梳理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困难,可以用平和的心态,远离浮躁,做一些十年磨一剑的事情。对创新者能力与担当来讲,“躺”可以涵养其能力,明确其所应有的担当。

猜你喜欢
年青博士后躺平
让“躺平式”干部站起来
躺平 花香自来
躺平,都能更好的起飞
那些躺平的人,究竟经历了什么
对歌趁年青
占先
广西今年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获资助人数再创历史新高
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博士后发展现状分析
我的青春我做主
钟章队:重视博士后的培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