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18 02:03樊九菊
医疗装备 2022年7期
关键词:治疗仪偏瘫脉冲

樊九菊

九江市中医医院脑病科 (江西九江 332000)

卒中是一种发病率及致残率均较高、病情进 展快的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病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甚至被救治后患者多数会出现偏瘫等症状,严重降低其肢体的运动功能,甚至可导致关节挛缩,对预后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1]。临床上针对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干预的方法包括康复训练、物理刺激等。康复训练是指通过指导患者进行肢体的主动、被动等锻炼,可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中频脉冲治疗仪是一种利用电流刺激局部肌肉的物理治疗方式,具有操作简单、患者易于接受、见效快等优势。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在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86例卒中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观察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52~77岁,平均(63.55±3.07)岁;病程9~26 d,平均(15.67±3.22)d;其中,左侧偏瘫24例,右侧偏瘫19例。对照组男26例,女17例;年龄51~79岁,平均(62.91±3.50)岁;病程7~28 d,平均(16.12±3.38)d;其中,左侧偏瘫23例,右侧偏瘫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卒中早期康复治疗指南》[3]中卒中偏瘫的相关诊断标准;伴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偏瘫症状;首次卒中。排除标准:沟通及认知功能障碍;先天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脑血管疾病;近半年内有手术史;有中频脉冲治疗仪使用禁忌证。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协助患者取仰卧位与侧卧位,每隔2 h 更换1次体位;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协助其行四肢被动训练与关节活动;锻炼过程中,需保持动作缓慢,患者若自诉出现疼痛,需立即停止锻炼;根据患者身体情况逐渐过渡至肢体主动训练,并在其达到一定的康复水平时,增加坐位平衡训练;当患者下肢肌力达到3级[4]后,协助其行站立与行走练习,以患者感觉疼痛为限;在上述基础上运用辅助工具指导患者进行训练,如平衡杆、滚筒、木钉等。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中频脉冲治疗仪(美国考兹曼公司,Cosman G4型)干预:协助患者取平卧位,暴露患侧局部皮肤;将导电胶涂抹在仪器专用的电极板上,将电极板固定在患者偏瘫侧上肢的腕伸肌、肱二头肌,下肢的胫骨前肌、股二头肌腹肌处;选择功能刺激性处方,设置频率为50 Hz,脉冲宽度为20 ms,温度为42 ℃;根据患者反应适当调节各项参数,以患者耐受为宜;20次/min,2次/d。

两组均持续干预1个月。

1.3 观察指标

(1)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分别使用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评估两组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上肢总分为66分,下肢总分为34分,评分越高,表示运动功能越佳;使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FAC)评估两组步行能力,根据患者行走情况将步行能力分为6级,分别计0~5分,评分越高,表示步行能力越佳。(2)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干预前及干预1个月后,分别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内容包括意识、凝视、上、下肢肌力等,总分为42分,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

干预前,两组上肢与下肢FMA 评分、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上肢与下肢FMA 评分、FAC 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FAC 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FMA、FAC 评分比较(分,±s)

注:FMA 为简化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AC 为功能性步行量表

组别 例数 上肢FMA 评分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 43 20.56±3.47 39.26±4.33对照组 43 19.88±3.58 31.87±5.01 t 0.894 7.318 P 0.374 0.000组别 例数 下肢FMA 评分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 43 11.13±3.25 27.39±3.40对照组 43 12.06±2.82 22.35±2.87 t 1.417 7.428 P 0.160 0.000组别 例数 FAC 评分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观察组 43 2.03±0.45 4.18±0.27对照组 43 2.11±0.67 3.63±0.39 t 0.650 7.603 P 0.518 0.000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干预前后NIHSS 评分比较(分,±s)

注:NIHSS 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1 个月后 t P观察组 43 13.59±3.44 6.97±1.46 11.616 0.000对照组 43 14.06±3.58 8.62±1.31 9.358 0.000 t 0.621 5.516 P 0.536 0.000

3 讨论

卒中患者经临床救治后多伴有偏瘫的症状,可导致其出现肢体运动功能障碍,影响其日常生活能力,从而可增加患者家庭与社会的负担[5]。临床上在对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常配合康复训练的方式,以减轻其肢体的残障程度。但康复训练内容复杂、锻炼时间长、见效慢,其效果受患者依从性与锻炼程度的影响,故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6]。中频脉冲治疗仪借助中频脉冲电极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刺激,可促使局部肌肉震颤,增强传导触压觉粗纤维的兴奋性,并可通过抑制T 细胞活动,减轻疼痛冲动传递,在锻炼肌肉收缩能力的同时,提升平滑肌张力,从而减轻肌肉痉挛,恢复肢体功能[7]。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上肢与下肢FMA评分、FAC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上肢与下肢FMA 评分、FAC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个月后,两组NIHSS 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表明,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提升其上下肢的运动功能与步行能力。其原因为,中频脉冲治疗仪释放的中频电流可刺激患者的神经干,将感觉、运动等刺激信息经脊髓通路传入其脊髓中,促进锥体束传导通路的恢复,帮助患者重建缺损的运动功能与神经功能;中频脉冲电流还对患者组织与微循环缺氧气道有改善作用,并可将外周神经元兴奋性维持在正常的水平,同时激活相关的神经通路,使其能代替部分受损的神经功能[8-9];当中频脉冲电流持续不断刺激患者偏瘫侧的肌肉时,可引起局部肌肉节律性收缩,提高肌力,加快患侧肢体血液循环与组织再生,从而可促进患侧肢体功能恢复;此外,中频脉冲治疗仪的安全性较高,可在增强血管收缩与松弛功能的同时,强化心脏搏动,且不会破坏神经纤维结构,从而可有效地促进疼痛部位的血液循环,改善营养代谢,促使患者身体康复;对卒中偏瘫患者在应用中频脉冲治疗仪干预的过程中配合康复训练,可有效保持偏瘫侧肢体肌肉的弹性,预防发生肌腱挛缩,提高患侧肌力,促使患者早日恢复步行能力。

综上所述,中频脉冲治疗仪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减轻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升上肢与下肢的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从而可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生活。

猜你喜欢
治疗仪偏瘫脉冲
基于非因果滤波和零点法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识别方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
大射电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