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的群像与返乡的个例(评论)

2022-05-19 23:35金钢
小说林 2022年3期
关键词:阿成志强泰山

对阿成创作的印象,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题材,阿成四十多年的创作,基本集中在对哈尔滨城市生活、城市历史的书写,他的《马尸的冬雨》《哈尔滨故事》《生活简史》等作品被认为是哈尔滨城市文学的代表,能够反映哈尔滨城与人的文化精神。第二是语言,阿成的小说语言在叙述场景时是极为雅致、精雕细琢的,而在描写人物对话时又非常通俗,闪烁着民间文化的智慧和狡黠,从而形成了一种文雅与世俗相结合的美感,或许可以这样认为,阿成是一位努力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诗意和幽默感的作家。

在《农民进城》中,阿成的语言特色是一以贯之的,比如写老泰山“眼睛里瞬间含了一层淡淡的水色”,写贾之廉“身体从凳子上慢慢地升了起来”,而写起对话来,则是“水旱黄瓜两个味儿,鬼子洋枪两个劲儿”,从中能够看出阿成语言大雅大俗的杂糅特征。而在题材方面,《农民进城》有意脱离了哈尔滨这座城市,甚至农民们进城的目的地也选在了“B市”,而不是省会哈尔滨。如此看来,《农民进城》是阿成拓展写作视野的一部作品。

一、条条大路通城市

《农民进城》呈现出来的是进城农民的群像,从老泰山、老岳母,到志强、志刚兄弟,再到大学生王在等人物,大体是三代进城农民。小说围绕着这些进城农民的创业、婚姻、日常生活徐徐展开,他们或传奇或平淡的人生是小说的主要内容。不过,《农民进城》的写作目的恐怕并非讲述这样一个个进城农民的人生故事,而是将人物放置在当代中国的背景和现实中,通过他们的情感与命运,透视几十年来中国的沧桑巨变,进而思考城与乡、城与人、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

“农民进城”这样一个题目摆在面前,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的篇名,更是百年来中国的、乃至世界的巨大社会问题。有研究者认为,到本世纪末,“人类将成为一个完全生活在城市里的物种” 。这样的判断可能有些绝对,但大量农村人口在源源不断地涌入城市却是不争的事实。2016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占49.68%,乡村人口占50.32%,而到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城镇人口占63.89%,乡村人口占36.11%,中国城镇化的迅猛进程显而易见。《农民进城》中的农民们前赴后继地奔向城市,其推动力自然有农民们对美好、富裕生活的主观追求,但更重要的是时代浪潮的冲击,就如阿成所写,“没有时代强力配合一切都是零”。

这是一群看似光鲜成功,实则各自有着一段艰辛奋斗史的进城农民。如今在城市安享晚年的老泰山和老岳母都是“地主子弟”,他们靠自身的天赋和努力考上了大学,进而实现了进城,但直到改革开放后“唯成分论”消失,老泰山才真正挺直腰桿,干成了一番事业。长期以来,接受高等教育都是提升社会地位的重要手段,也是农民进城的一种社会认同性很高的方式。因此,当老泰山得知贾之廉考上了北京的医科大学,不由得惊喜地喊了出来,认为这是“咱们老贾家天大的喜事”。而小说中的另一个大学生王在开的药店,是志强公司下属三十多个分店中干得最好的。

除了接受高等教育,血缘、亲缘关系是农民进城的另一条重要途径。《农民进城》中的人物虽多,但并不杂乱,他们是由血缘、亲缘关系凝结在一起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一个差序格局的概念,读过《乡土中国》的读者大概都会记得这个比喻,“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就是“差序格局”概括出的中国人之间以自己为中心的远近厚薄关系。《农民进城》中的老泰山便是那块丢在城市水池里的石敢当,娘亲舅大,老泰山大力扶持起来的外甥志强是他最亲近的人。血缘、亲缘结成的网络可以包罗无穷的人,俗语说“一表三千里”,于是我们看到,老泰山在城市站稳脚跟之后,农村亲戚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然而,“喜欢过生日的老泰山”的生日聚会却越来越冷清了,那些在老泰山的帮助下来到城市的农村亲戚们,大部分疏远了与老泰山的关系。在《农民进城》中我们发现,当下高速流动的城市社会里,血缘、亲缘关系逐渐让位给了地缘、业缘关系。老泰山与志强兄弟、大兰等人的亲属关系固然是联结他们的基础,但共同从事的药品行业才是使他们保持亲密关系的关键因素,正是高利润的药品行业让这一群农民在城市里“茁壮成长起来”,并且吸收了高梅、李湘潭、王在等人。应该看到,小说呈现出的只是农民进城的一个侧面,城市里并不是遍地黄金、遍地机会,有相当一部分进城农民的生活还非常窘迫,“漂”在城市里的进城者不在少数,还有一些进城者选择了返乡。

二、乡情与退隐之地

从乡村到城市的过渡,面临着很多考验,其中婚姻是极为沉重的一个。婚姻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配偶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以及所能达到的人生高度。《农民进城》中,志强的媳妇是他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招的临时工,志强看中了她身体好,能干活;大兰的爱人李湘潭是大兰药店的第一位员工,他们在共同劳动、共同创业中产生了爱情,并且组建了家庭。而农村帅小伙宝峰虽然获得了城市姑娘的爱情,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分手,他和女朋友的对话显示了二人价值观上的根本区别:“你对我好不好没关系,对我妈好就行了。女朋友说,那不行,我就对你一个人好,你妈由你爸负责。”乡土社会的家庭观念是大家庭,父母兄弟是紧密相联的,而这种大家庭观念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逐渐破碎,城市中更多的是小家庭,人与人之间保持距离。

这种距离感和陌生感或许是《农民进城》中人们眷恋乡村的主要原因。他们在城市里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实现了梦寐以求的进城,却仍然思念乡村。走着城市平坦的马路,却惦记着农村的土路;用着城市干净的卫生间,还想着农村的露天厕所,套用阿成的话说,这不矛盾吗?非常矛盾。《农民进城》中引用了诗人艾明波的《村庄》一诗,“丢掉世俗的臭毛病/擦净被城市弄脏的手掌/走回装着稻谷、憨厚以及/ 被柴草暖热的村庄”。可能在一些城市人看来,乡村是肮脏的、愚昧的,而进城农民却觉得城市是世俗的,要“擦净被城市弄脏的手掌”。

乡村因其纯真、安静和丰富的物产而成了逃避城市喧嚣的退隐之地。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乡村与城市的二元对立。逃离钢筋水泥搭建的冰冷城市,回到乡村过一种鸡犬相闻、快乐无忧的生活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农民进城》中在描写进城农民群像的同时,还塑造了志伟这个返乡农民形象。志伟在城市里挣每月两千元的工资,管吃管住,看似不错,但仅凭这点儿工资在城市是难以扎下根来的,而回到乡村,他可以用很低的成本过上舒适的生活。其实进城农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进城为目的,是为了成为城市人、或者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成为城市人而奋斗;另一类是以进城为手段,他们在城市获取收入,却在乡村获得意义,他们在城市付出汗水、承受委屈,是为了回乡村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志伟应该是第二类进城农民的代表,他热爱乡村的空气和风景,再在城里待下去他就要“忧郁、神经了”。如今忧郁症在城市人中有愈演愈烈之势,不知道乡村是不是治疗忧郁症的一服良药。

《农民进城》中讲述了两个医学奇迹。宝峰爹在医院查出了红斑狼疮,科主任说“绝症。回去吧”。然而宝峰爹在乡村偶遇了一位老中医,在老中医那里吃了半年中药,“绝症”竟然神奇地好了。无独有偶,高梅的父亲在医院查出了肺癌,在大医院无力回天的情况下,用了一个民间偏方,一个月后肺部阴影不见了,医生也搞不懂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是奇迹的话,那么写一个也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二个?这可能表达了作家的一种认同,即城市的有限与乡村的无限,正统的有限与民间的无限。

三、城与乡的新变

实际上,所谓的城市与乡村的二元对立不过是表面现象。“城镇既是乡村的映象,又是乡村的代理者,它们之间并不是对立的关系。多数城镇都是作为农业秩序本身的一个方面发展起来的:在简单的层面上作为市场,而在更高的层面上作为金融、行政管理和二次生产的中心” 。如果说城市里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让进城农民反感的话,那不过是因为城市里人们赖以生活的社会规则更为明显,揭去了乡村血缘亲情关系遮盖下的温柔面纱。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农业文明的乡土社会承载了一定的人道主义情感,但如果过于美化乡土社会的田园主义,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根本的解决方法不仅仅是为乡村的纯真高唱赞歌,而是要重建进城农民的核心价值观念。这也就是志强的烦恼,“从古到今做买卖,没有一套讲究也干不下去,干也干不長久”。在老泰山的帮助下,志强医药公司成立了党支部,党支部的指导使员工们认识到,他们“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打工”,而不是局限于小农的个人意识。如果有这样的认识,相信名医贾之廉就不会为了给父亲建一所乡村医院而受贿。有了这样的认识,进城农民才能真正在城市扎下根来,他们所创立的事业才能长久地发展下去。

在《农民进城》的创作谈中,阿成写到了当代农民的梦想,他们的发展路线大致是:农村、乡镇、二三等城市、省城、北上广、欧美发达国家,但欧美之后呢,如玄幻小说写的那样去外太空吗?恐怕是不会的,会重返农村也未可知。当代中国迅猛的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导致了农村、农业一定程度的边缘化,但劳动农业是人类最基本、最必的活动之一,人类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保护和发展劳动农业,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可动摇、不能动摇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也走过一些弯路,比如以环境和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和城市,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如今,在农村出现的村庄空心化、留守老人和儿童,以及城乡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都亟待解决。《农民进城》中所塑造的志伟这个人物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路,如果农民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进退,就可以防止形成严重的城乡二元对立。在大部分农民扎根城市的同时,让小部分进城农民可以有尊严地退回乡村,这样能够更好地保持中国社会结构的弹性。

近年来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其实对进城农民和返乡农民都是一种机遇。在建设繁华城市的同时,打造美丽乡村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我省全国政协委员傅道彬曾提出允许城市离退休人员返乡养老的提案,让一些城市离退休人员得以“精神返乡”的同时,为农村长期繁荣发展提供文化、经济等方面支持,形成城乡之间良性互动。当下提倡青年农民大规模返乡存在一定困难,因此鼓励一部分城市离退休人员到农村去,也是一种充实农村的有效方法。

《农民进城》在阿成笔下以老泰山、志强、王在等人物的故事呈现给我们,就如在一幅巨大的画布上简约勾勒了几笔,给读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本文所论,不过是笔者的管见而已。

作者简介:金钢(1978—),文学博士(后),副研究员,硕士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阿成志强泰山
赵志强书法作品
不要让陌生人进来
相爱,是婚姻里最好的暖
阿成下乡
志强的石
美国民众雪中送别“泰山”
泰山天下雄
第二只饭碗
Teachers Sour Over English Training Plan
八贴猛药治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