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详解:“动态清零”≠“零感染”

2022-05-19 19:27
新传奇 2022年17期
关键词:全员感染者核酸

“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是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疫情,不让疫情在当地“生根”。“动态清零”不等于“零感染”,强调的是在社会自由活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者。它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保駕护航,是我国疫情防控的最佳选择。

近期,我国出现了点多、面广的复杂疫情形势。有些人对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失去了信心,甚至有人把“动态清零”与“零感染”混淆,认为现阶段针对新的疫情形势,“动态清零”不可能实现。

为此,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近日发文详解“动态清零”及相关误解。

“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

“动态清零”的根本宗旨是发现一起疫情,扑灭一起疫情,不让疫情在当地“生根”。

在控制武汉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境内基本消灭了新冠病毒。之后,各地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是从境外输入的。可以说,在此情况下,“动态清零”策略是我国疫情防控的最佳选择。

一般来说,疫情发现得越早,其波及的范围就越小,就越容易实现“动态清零”。即使发生了一定比例的社区传播,以县(区)为基本单位,只要疫情出现社区传播的县(区)数占全国县(区)总数的比例很小,都可以实现“动态清零”。

“动态清零”的核心就是斩断传播链,其主要措施包括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即所谓的“四早”措施。

在“外防输入”防控措施方面:一是强调对入境人员进行隔离观察,以便及时发现从境外输入的感染者;二是强调对涉及境外冷链或货物运输的人进行每日监测,及时发现“物传人”后继发的“人传人”。这两项措施都旨在将境外输入的疫情发现在第一代,控制在第一代,这是“动态清零”的最高境界。

在“内防反弹”防控措施方面:一是要加强疫情地区的人员流动控制,严防感染者流出造成新的疫情;二是加强对门诊就诊者的监测,以及对发热、咳嗽等疑似新冠的病人进行核酸筛查或抗原筛查,以便及时发现早期病例;三是出现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的人,可以自己进行抗原筛查,及时发现早期病例。这三项措施都是疫情早发现的有效方法,为实现“动态清零”提供了保障。

有关“动态清零”的四大误解

零感染 “动态清零”强调的是社会层面无感染者,即在社会自由活动的人群中没有感染者。比如,甲地在核酸筛查中发现了100名新冠感染者,其中50名感染者来自门诊就诊者筛查和社区筛查,其余50名来自隔离观察的密切接触者。那么,甲地就未达到社会层面清零。乙地在核酸筛查中发现了200名新冠感染者,但所有感染者都来自隔离观察的人群。那么,乙地就实现了社会层面无感染者。只要连续在社区筛查和门诊就诊者筛查中未发现感染者,且持续一个最长排毒期(以核酸检测为指标)或一个最长潜伏期(以确诊病例为指标),就实现了“动态清零”。

封控 有些人一提到“动态清零”,就会想到全城封控。实际上,“动态清零”采取的措施取决于疫情发现的阶段。如果疫情发现得早,只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再加上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就能实现清零。比如,甲地先后发生12起疫情。每起疫情最多产生的病例数没有超过25例就控制住了,便不用实施封控措施。只有当疫情发现得晚或出现较多社区传播时,才应实施封控措施。

全员核酸筛查 有些人一提到“动态清零”,就想到全市全员核酸筛查。实际上,只要疫情发现得早,根据传播链把密切接触者找出来,就没必要进行全员核酸筛查。只有当疫情发现得晚或出现较多社区传播且传播链不清楚时,才应进行全员核酸筛查。

影响经济 有些人一提到“动态清零”,就会认为对经济影响大。实际上,疫情发现在第一代、控制在第一代、消灭在第一代,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安全环境。因此,只有“动态清零”才能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只有疫情形势比较严峻,需要采取较大范围的全员核酸筛查、封控措施等,“动态清零”策略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据专家初步分析,“动态清零”策略对当地GDP的影响,仅相当于“非动态清零”策略对经济影响的一半。

未来做好四方面准备

对于未来的疫情防控,吴尊友表示,要做好四方面准备。

一是要从思想上做好与新冠肺炎长期斗争的准备,需要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不要被那些过于乐观的信息所蒙蔽。

二是要提高防控能力,特别是对可能出现的规模化疫情,要有预判能力。

三是进一步加强新冠疫苗接种工作,特别是对于老人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而言,应尽快接种疫苗。

四是要准备迎战可能发生的规模化疫情,包括人员队伍保障;有能力在疫情发生地短、平、快地完成全员核酸筛查;扩建医疗设施,确保能接收短期内暴增的感染者,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扩建方舱隔离设施,确保无症状感染者和轻症病例能集中隔离观察;做好其他医疗救治资源的储备。

(《上海法治报》等)

猜你喜欢
全员感染者核酸
食品核酸阳性情况为何突然变多
全员核酸
核酸检测点上,有最可爱的平江人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全员校运会,全员齐参与
核酸适配体在多肽研究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