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攀枝花本土“农谚” 蕴含的地域文化特色

2022-05-19 23:21周莹
今古文创 2022年18期
关键词:农谚方言文化

【摘要】地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承载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攀枝花本土方言的农村谚语(简称“农谚”)是探究攀枝花本土地方文化的瑰宝,其反映了当地简朴务实的山地农业文化、质朴和谐的婚俗文化、纯朴智慧的修身文化和豐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文化。

【关键词】攀枝花本土方言;农谚;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8-011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8.036

基金项目:攀枝花市科技局2020 年度市级指导性科技计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攀枝花农村民俗文化研究”(项目编号:2020ZD-R-1)。

攀枝花市区建于20世纪60年代初,因“三线”建设而在河谷地带开辟的一座现代化的重工业城市,属于工业移民城市,因此大家称攀枝花市区方言为“城区方言区域”,是“三线”建设期间外来移民集中居住区域使用的方言;除了这一区域,还有与攀枝花市并存的广大农村,即本地的原住民区域,这片区域主要集中在米易县、盐边县、仁和区、东区银江镇、西区格里坪镇等,这些区域人口流动相对较小,受外界的影响不大,这些农村地区的方言多数属于现代汉语北方话中西南官话区的成渝片区,也有少部分属于云贵方言的片区,我们研究的对象是攀枝花农村本土方言区域。

地域方言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承载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同时地域方言本身也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语言学家萨丕尔所言:“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即它不脱离那种代代相传地决定着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信仰总体。”而谚语是劳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经验智慧的总结,其表达形式凝练通俗,而内涵却丰富深刻,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攀枝花农村的谚语(简称“农谚”)来探究攀枝花独特的地域文化。

一、简朴务实的山地农业文化

《蛮书》记载:“……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蛮治山田,殊为精好……”金沙江流域地形特色是两岸多高山,宽阔平坦的地域较少,正如农谚“寸土寸金,地是命根。”“荒山变绿山,不愁吃和穿。”反映了这里土地的宝贵,当地人们多利用山地来垦荒种植,在开垦中也得出了一些开垦的经验:“山上乱开荒,山下要遭殃。”“大路不平石板镶,肥田好栽酒谷秧。”“沟高田矮胡豆秧,不是肥地不种姜。”这些农谚闪耀着当地劳动人民对于山地开垦的智慧之光,通过长期的劳作已经摸索出哪种土地适合用来栽种哪种作物。

“山高一丈,(天气)大不一样。”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伴随着独特的气候特点,攀枝花属南方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类型,旱、雨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降雨量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蒸发量大,小气候复杂多样。“清早太阳笑,午后淋破庙。”这则农谚就反映了当地复杂多变的气候特点,“三月下大雨,四月干河底。”攀枝花的雨季通常比较集中,日照时间长,因此“积水如积金,囤水如囤粮。”这则农谚把“积水”比喻为“积金”“囤粮”说明了水对于农作物的重要性,因此要“修好塘埝,不怕天旱。”,“修好塘和坝,旱涝都不怕。”这反映出当地人们对当地自然环境能适应并人为地改造和利用。

并且当地人民还摸索出了一套识天气的方法,通过观察动物来看天气变化,比如“家雀唧唧喳,有雨不会下。”“ 丁丁猫儿爬地飞,不久雨来追。”“狗猫换毛早,冬季冷得早。”这些农谚是通过观察动物“家雀”和“丁丁猫儿”(蜻蜓)“狗猫”的行为来看天气的变化,此外通过观察云雾,听雷声等方式来看天气,比如“日出紫云生,午后雷轰鸣。”“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腰。”“雾露雾田坝,有雨也不下;雾露雾山头,淋死老水牛。”“雾露下坝,晒死老鸹。”这些农谚是通过观察山间的云雾变化来看天气,“有雨山戴帽,无雨云缠腰。”用“戴帽”“缠腰”这种拟人的方式形象地告诉人们要观察云在山间位置的变化来看天气,“ 雷鸣惊蛰前,高山好种田;雷鸡惊蛰后,低田种蔗豆。”这则农谚是通过观察雷声来判断在高山还是在低田处种植。

对于如何种植作物,攀枝花当地人也摸索出了一整套经验,栽种要在合适的时间,比如农谚“夏至才裁,东倒西歪。”“秧栽立夏头,谷子长得猴。”“立夏不下,犁耙高挂。”“五月栽苕重一斤,六月栽苕光根根。”“胡豆种在寒露口,一升种子收几斗。” “六月六,地瓜熟;七月半,地瓜烂。”“天寒露霜降,豆麦在坡上。”;栽种要有方法,比如“头道深,二道浅,三道四道当洗脸。”“堆堆壅得大,风大也不怕。”“春天数粪堆,秋天数谷堆。”“甘蔗秆秆长,适当放宽行。”“种菜有本书,一水二肥三功夫。”“胡豆一把灰,角角起堆堆。”“ 桃三杏四李五年,酸枣当年就卖钱。”“人怕老来穷,苗怕钻心虫。”;粮食不够还需要有储备“菜当三分粮,海椒当衣裳。”等等。

比外,由于攀枝花当地独特的地理和多变的气候使得这一地区的农业文化呈现出农牧结合的特点,因此还有反映养殖经验类的农谚,反映了当地人们适应地理环境简朴务实地生产和劳作的特点,比如“养兔无技巧,地干不喂露水草。”“要得牛长膘,多喂露水草。”“养猪不加料,喂起逗人笑。”“养猪无巧,圈干食饱。”等等。

二、质朴勤俭的家庭文化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攀枝花农村特殊气候和山地农业文化造就了这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质朴和谐的婚嫁文化,我们通过收集整理反映当地择偶和婚姻家庭教育的农谚可以略见一斑。

以下农谚反映了当地人的择偶与夫妻相处之道:比如“媒人吃了千只鹅,本人不干莫奈何。”“好妻不在容貌上,只消贤德又温良。”“家有贤妻,男儿不遭混事。”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猪吵要卖,人吵要败”“妻贤夫祸少,子孝富宽心。”“夫妻打架不记仇,揩干眼泪睡一头。”“ 烟杆虽小随身多年,夫妻不好前世姻缘。”“当家三年,猪狗也嫌。”“少是夫妻老是伴,缺了一口如无咸”“吃得好,穿得好,不如夫妻白头老。”

农谚“过得媒人眼,上得亲家门。”反映了当地媒人在婚姻中的重要作用,但是农谚“媒人吃了千只鹅,本人不干莫奈何。”同时反映了自由的婚恋观,不再受 “媒妁之言”的束缚,反映了新时期追求婚姻自主的新风尚;“好妻不在容貌上,只消贤德又温良。”“家有贤妻,男儿不遭混事。”这两则农谚反映了农村朴实的择偶观,认为女子重在贤惠不重在外貌。

“好狗不咬鸡,好汉不打妻。”“猪吵要卖,人吵要败”这两个农谚以农村常见的动物起兴,说明家和万事兴的道理,女人不再是男人的附属品,丈夫不能对妻子施以家暴;“妻贤夫祸少,子孝富宽心。”反映了劝导妻子要贤惠持家,共同相依相伴地过日子,“夫妻打架不记仇,揩干眼泪睡一头。”当然生活中难免磕磕绊绊,这时候也不应记仇,“ 烟杆虽小随身多年,夫妻不好前世姻缘。”这里用农村男人常随身的“烟杆”为喻,劝导要夫妻和谐共处,虽然这里有宿命观,但是从和谐家庭的角度出发还是有可取的地方。“当家三年,猪狗也嫌。”“少是夫妻老是伴,缺了一口如无咸”把夫妇的关系用咸味为喻,很多感情都是经得起风浪却耐不过平淡,这里用身边每天都在经历的柴米油盐,让我们领悟“平平淡淡才是真”的道理,以共同维持和谐的家庭关系。

以下农谚反映了当地人勤俭持家,自立自强的家庭教育观念: “越闲越懒,越吃越馋。”“莫看人家吃得香,要学人家做得勤。”“勤勤快快,花铺花盖;懒懒散散,披麻布毯毯。”“要学燕子会做窝,莫学猴子扳苞谷”“不会精打细算,枉有家财万贯。”“吃饭量肚皮,打米量家底。”“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一天省一 把, 十年买匹马。”“有了一顿干,没了光眼看”这些反映了勤俭持家的家庭教育理念,“勤勤快快,花铺花盖;懒懒散散,披麻布毯毯。”“铺盖”是床单,被单的意思,用勤快可以“花铺花盖”而懶惰只能披麻布这一质朴的对比,说明勤俭持家的道理。“毛毛雨打湿衣裳,杯杯酒吃垮家当。”用“毛毛雨”和“杯杯酒”做类比,形象地说明了不要贪杯的道理。

“人看从小,马看蹄爪。”“ 十根指拇儿有长短,一山树木有高低。”“一娘养九子,九子不一样。”“爹妈养其身,各人长其志。”“养儿不学艺,担断箩篼系。”“靠亲靠戚,不如靠墙靠壁。”“人穷莫靠亲,手冷莫向灯。”“爹有妈有,不如自己有;哥有嫂有,不敢伸手。”这些农谚体现了儿女成才要靠自己的后天的努力奋斗,不能依赖别人的家庭教育观念。“ 十根指拇儿有长短,一山树木有高低。”用手指长短不齐和山上树木高低不齐,这两个比喻生动地说明了一娘生的儿女是不一样的,“爹妈养其身,各人长其志。”要从小立志,“养儿不学艺,担断箩篼系。”“三天不摸针手生,三天不读书眼生。”“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要学习生存的本领,凡事要自立自强。

以下农谚反映了传统的“孝悌”观念,婆媳关系历来都是比较紧张的,农谚“堂屋板凳轮流坐,儿媳也要当婆婆。”用堂屋的板凳轮流坐这一熟悉的生活场景来类比媳妇以后也要当婆婆,告诫做儿媳妇的要换位思考,懂得孝顺婆婆这一道理。“箍桶还需老篾条,儿子还需老人教。”用“老篾条箍桶”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老人智慧多的观点,也是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同时,农谚也反映了让兄弟关系和睦的方法比如农谚“要得弟兄亲,天天把账清。”“要得兄弟情谊长,除非天天算口粮。”等等。

三、纯朴智慧的修身处世文化

中国文化强调修身,修身是自我道德的提升与完善,攀枝花本土农谚朴实的言语表达方式中蕴含着深刻而智慧的修身文化。

有反映与人相处之道的农谚,比如“脚直走路快,心直朋友多。”“杀鸡要断喉,帮人帮到头。”“浇花要浇根,交人要交心。”“好马骑着看,好友交着看。”“ 蔑缠三转紧,话说三遍稳。”“以上农谚用“走路”“杀鸡”“浇花”“骑马”“缠篾”等平常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打比方,蕴含着纯朴真挚的为人处世之道;有反映做事要持之以恒的农谚,比如“山再高没有脚高,路再长没有脚长。”“石头虽小积成山,羊毛虽细织成毯。”这两则农谚反映了做事要持之以恒,即使力量再微小,只要不懈努力就能成功;有反映要谦虚待人的农谚,比如“痒要自己抓,好要别个夸。”“实干能成事,虚心能长智。”;有反映要待人有礼貌的农谚“ 叫人不蚀本,舌头打个滚。”“见人不施礼,白跑几十里”说明了处世要有礼貌的道理,用问候时“舌头打个滚”这一形象的方式,说明问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有反映要积口德的农谚,比如“刀伤好治,口伤难医。”“田地荒不得,谎话讲不得。”“无理说横话,牛无力拉横耙。”“ 嘴巴蜜蜜甜,心头有把锯锯镰。”“脚长沾露水,嘴长惹是非。”“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莫讨两面光。”;有对人生境况幽默风趣的调侃,比如农谚“人倒霉来瞌睡多。”“人又生得穷,下下遇倒甲甲虫。”“ 鸡大飞不过墙,灶灰筑不起墙。”“早不忙,晚不慌,半夜起来补裤裆。”;有反映不贪财的农谚“不贪财,祸不来。”“不图锅巴吃,不在锅边转。”等等。

这些农谚用质朴凝练的话语表达了深刻智慧的修身处世哲理,用幽默风趣的方式展示了当地人纯朴真挚的修身处世之道。

四、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文化

在中国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春种秋收,于是一年中就形成了一些节日,节庆文化由此产生,在攀枝花本土方言谚语中也有一些反映节庆习俗文化的。

比如:“正月十五贴门神,晚了”“三十晚上的砧板,忙不开交”“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问客杀鸡,虚情假意”“门上挂扫把,当面扫脸”“顶起碓窝跳加官,费力不讨好”等。

根据史料记载,我国在周代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门神,在民间信仰中属于守卫门户的神灵,按照传统习俗,贴门神的是在春节前夕,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以祈福来年家宅平安,“正月十五贴门神”贴门神的时间已经是元宵了,当然就“晚了”。

大年三十吃年夜饭,也叫吃团圆饭,年夜饭是家家户户一年中最丰盛的一餐,而此时也是各家各户的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夜饭一定是大年三十当天做出来,因此用来,剁肉、切菜的砧板当然是“噔、噔、噔”地忙个不停了,用“三十晚上的砧板”来形象地引出“忙不开交”的样子。

清明是祭祀祖先的节日,祭祀活动在当地俗称“挂清”,即将挂着纸钱(称为“清”)的树枝插在坟头,在仁和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生青。”因为在民间信仰中柳枝能辟邪,故而清明时期家家门口插柳枝,“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反映了这一风俗特色,但是这些都是带有诅咒意味的旧俗了,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这些旧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了。

攀枝花地区彝族待客之道的习俗是必须现杀牲畜来接待客人,杀牲之前要“领牲”,即领着活的牛、羊等在客人面前,用来对客人表示诚意,“问客杀鸡” 意为询问客人是否想吃鸡,这个询问多是虚情假意的,因为客人大多会客气推辞,因此也就自然引出 “虚情假意”,就从反面反映了攀西地区的真诚待客之道。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门口挂艾蒿、菖蒲等药草辟邪,也有地区是挂上扫把驱除厄运,“门上挂扫把”反映的就是这一风俗,但是因为门上挂了扫把,进出时难免会扫到脸,因此一语双关为“当面扫脸”意指对方不给自己面子,下不来台阶。

“跳加官”也叫“打加官”,旧俗中传统戏剧开场或喜庆节日宴会,如果遇到达官贵人到场时,则需要由一人戴喜神或财神面具,用小锣、鼓点送加官慢步踱出场,并循台三圈,以此向到场的某位权贵祝福,以此来讨赏钱,打加官可连续进行,“顶起碓窝跳加官——费力不讨好”,“碓窝”是舂米的窝臼,顶起碓窝跳加官无法表现那种气宇轩昂,雍容华贵之姿,既费力又不成体统,当然就“费力不讨好”了。

五、结语

地域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时也承载着当地的民俗风情,承载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攀枝花本土方言的农村谚语(简称“农谚”)是我们探究攀枝花本土地方文化的瑰宝,反映了当地简朴务实的山地农业文化,质朴和谐的婚俗文化和纯朴智慧的修身文化和丰富多样的节庆习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55.

[2]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M].北京:中国书店,1991:296.

[3]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作者简介:

周莹,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农谚方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方言文化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
农谚专名英译的涵义与指称研究
试析陕西方言中的[]与大同方言中的
谁远谁近?
有一个讲方言很重的老师是种什么体验?
从德语的星期农谚看德国文化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
偃师方言里的合音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