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村特色产业新型农民培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2-05-19 05:51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校315300陈颖聪唐建明
新农村(浙江) 2022年5期
关键词:红菱培育农民

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校 (315300) 陈颖聪 唐建明

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近年来,浙江省慈溪市胜山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分析这些学员培育前后的变化,对提高培育的针对性和终身教育以及对乡村振兴的服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1.学员培训前后情况

(1)培训前 2015年到2018年,胜山成校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9人,有以下特点:第一,总体素质不高。一是年龄偏大。参加过培训的对象:50岁以上的35名、占50.7%,40到49岁的24名,占34.8%,40周岁以下的10名,占14.5%。其中,最大的65岁,最年轻的36岁。二是学历较低。高中文化程度7名,大专及以上学历仅1名,初中及以下62名。三是接受理解能力较差。由于思维惯性,对碰到的新问题,往往从过去的经验里找答案,对新事物、新理念接受能力低。

第二,生产经营传统守旧。一是对新品种的引进和试种过于谨慎保守。二是生产投入上较少,过于节省成本。三是种植规模较小,进取精神不足。年收入10万元左右“小富即安”。

第三,现代生产知识和经营意识较缺乏。培训前调查发现,一是缺少现代科学种植管理的知识。对绿色种植、品种选育、合理施肥、农产品的控产提质等知识缺乏。二是很少具备品牌和现代市场营销意识,基本上只管“种好“,没有培养产品品牌的意识。在销售上,以盼人上门收购的被动式销售为主,没有主动开拓市场、延长产业链的意识。三是市场风险的承受力较差。在种植品种选择上,多是“随大流”,较少考虑市场波动,易导致“大小年”现象,一旦歉收,往往一蹶不振。

(2)培训后学员情况 一是多数扩大了生产规模。69名学员中,已转行到工厂做工和经商的有2名。扩大了生产经营规模的21名,占30.4%;因自身年龄增大,精力不足缩小规模的11名,占15.9%,保持原有规模的34名,占49.3%。二是种植品种上实现了更新换代。引进特色新品种6只,淘汰品种2只,老品种种植规模缩小,原有地方特色农产品如红菱的种植规模明显扩大。三是收益得到较大提升。农民整体收入得到提高,培训后收入增加的有42名,占60.9%,因年龄大规模缩小收入降低的10名,占14.5%,基本不变的17名,占24.6%。

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通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农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对发展新型农业积极性提高。

2.培训成果

(1)初步构建了针对性强、实效明显的培育体系 一是培训组织上突出优势互补。成校组织的新职农培训,基本构建了以乡镇成校为主,联合农技推广中心、高职院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农业园区)参与的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制度化“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培训主题上突出产业特色。培训内容以特色产业为纽带组织招生,跨区域把从事同一农产品种养殖的农民组织起来,提高了培训的精准性和成效。三是培训方式上突出因时因材施教。参加培训的农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成校除了传统方式授课外,突出土专家授课、现场教学、强化实践交流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手段,实行分段式集中脱产培训、理论实践一体化等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促进了地方特色高效农业的发展 一是做大做强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发展。“红菱”是一小众的特色农产品,由于种植必须是在池塘河道,在整个慈溪,只有胜东村有小规模的红菱种植,形成不了产业优势和规模。成校通过以红菱种植为主题,对红菱的种植技术、品种培育、品牌推广开展系统性的培训,并以种植大户为龙头,村经济合作社指导组建了“东菱”专业合作社,流转种植了100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河流池塘开展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的生产经营模式,规模和效益大大提高。二是带动了其他产业的联动发展。通过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多种经营,形成了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多种经营共同发展的局面。近几年,建设了以胜东村红菱产业基地为基础的乡村旅游业,胜山镇的红菱产品知名度大大提升。每到红菱上市季,游人纷至沓来,红菱产销两旺,供不应求,成为胜山镇的标志性农产品,菱农年增收超过500万元。胜山成为培育一个特色产业,增加一些农民收入,提升一个地方声誉,振兴一个乡村的成功典型。三是促进了农业生产转型发展。过去,农民传统就是“种好地”,对现代农业经营不懂也不接受,有些甚至认为是“不务正业”,搞歪门邪道,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使农民认识到,传统经验传统品种已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要从凭经验种田向科学种田转变,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农业机械得到了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

(3)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缓解了“无人种田”的难题。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越来越多有知识、懂科技、能创业的中青年劳动力重新回到广阔的农村,让他们真正成为有作为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业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后继乏人、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等突出问题,从而真正让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振兴实现乡村振兴。二是培育了一批产业带头人。如,2015年学员潘再平,现在是慈溪葡萄产业协会会长,葡萄种植面积已突破上百亩,他的农场成为新品种如“阳光玫瑰”的试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实践教学基地,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农民致富带头人”等荣誉。又如学员郁勤飞,不仅在老家建有葡萄园,还走出慈溪,把葡萄种到了义乌市佛堂镇,成为义乌著名的葡萄种植户,也带动了周边一些农户的致富,他本人还被评为全国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三是促进学员思想认识的转变。通过培训,学员的眼界拓展了,明白要做一个现代农民,不仅要会“种”,更要会“卖”,有了新品种、绿色农业、有机农业等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更有意义的是,一些学员在学习参观时,主动同这些农场建立联系,为今后合作交流打下了基础。

3.思考和展望

(1)应实现“精准培训” 要根据当地产业特点,按照产业类型,打破行政区域,组织开展主题明确的新职农培训,从“大水漫灌”向“滴水渗灌”转变,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现“精准培训”。如2015年是葡萄种植主题,2017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2018年是乡村旅游。主题鲜明,培训成效明显,较好地实现了培训目标。

(2)应有接地气的师资力量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队伍来源应广泛,要外聘“洋教授”、内请“土专家”。不仅要有来自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更要把农业生产经营一线、经验丰富的致富带头人、农场主等纳入师资队伍,让了解农业、理解农民、熟悉农村的土专家充实教师队伍。

(3)要提升职业农民资格证书的“含金量” 一是要提升职业认同感。政府部门要制定完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认定管理和支持办法,加大对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力度。对经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加强有针对性的指导、服务和动态管理。在财政扶持、土地流转、项目优惠、金融保险、人才奖励激励等扶持政策上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二是要提高职业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推进职业农民企业职工化发展,可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城镇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把新型职业农民列入劳模、优秀党员等先进典型评选中,从而激发新型职业农民的创造力。

猜你喜欢
红菱培育农民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农民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采红菱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红菱
红菱套养甲鱼 混搭出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