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2022-05-19 07:55
人人健康 2022年8期
关键词:肌酸激酶尿激酶冠脉

张 尧

(宣汉县人民医院 四川达州 635000)

心肌梗死属于心内科发病率较高的急诊,也是众多心脏疾病患者较常见的死亡原因,临床上病情往往进展迅速,一旦错过发病的12 小时治疗时间,意味着获救可能性很小,患者极容易猝死[1]。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疾病诊治手段也引起了众多医学专家的重视,近年来药物溶栓治疗心梗疾病的研究层出不穷,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考证。本文选取了94 例满足溶栓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收集的同时展开研究,观察不同治疗时间窗进行溶栓治疗的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研我院在2019 年7 月~2022 年2 月急诊心内科收治的病例资料,筛选出94 例满足溶栓治疗适应症的患者,依据溶栓时间窗的不同将其均分为A、B 两组,A 组(47 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0.42,年龄51~79 岁,平均(65.13±2.86)岁,自症状出现至确诊入院0.8~3.5 年,平均(2.16±0.81)年,梗死部位在高侧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下壁分布,患者病例数分别为13 例、12 例、10 例、12 例;B 组(48 例)患者中男女性别比为1:0.46,年龄53~81 岁,平均(65.49±2.03)岁,自症状出现至确诊入院0.6~3.2 年,平均(2.05±0.73)年,梗死部位在高侧壁、前间壁、广泛前壁、下壁分布,患者病例数分别为14 例、10 例、10 例、13例。对比A、B 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相差不大,水平均等(P>0.05)。与所有研究对象及其家属说明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流程,强调治疗期间注意事项,重点交代清楚治疗所引发的风险,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研究经院方伦理委员会审批并允许进行。

1.2 研究对象的筛选标准

1.2.1 符合条件:(1)患者既往疾病史中存在冠心病史,胸骨前压榨性疼痛表现典型,心电图ST-T 动态改变显著,且有新出现的病理性Q 波,实验室检查显示心肌酶升高,冠脉造影结果提示冠脉阻塞,结合其余相关检查综合结果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2)均符合心脏溶栓治疗适应症;(3)溶栓治疗时间窗均在12 小时之内;(4)机体无其他基础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碍等疾病;(5)历史病历完整齐全,有随访条件。

1.2.2 不符合条件:(1)存在溶栓治疗的禁忌症者;(2)治疗依从性差者;(3)机体凝血功能异常,既往存在药敏史情况;(4)顽固性高血压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行尿激酶溶栓治疗,B 组作为参照组在发病后3~6 小时进行治疗,A 组作为本次研究的重点观察组在发病后6~12 小时实施治疗。具体过程如下:入院后先行急诊常规处理,患者取平卧位充分休息,监测生命体征,给予吸氧治疗,并给予降血脂药及止痛针处理以缓解症状,以每分钟0.2mg的速度静滴硝酸甘油用以改善患者心绞痛症状,持续3 天的治疗,接着以间隔12 小时的频率皮下注射肝素以抗凝治疗,持续3 次注射,并行口服阿司匹林药物进行抗凝治疗,持续3 天,每天300mg 剂量。接着给予尿激酶溶栓静脉滴注治疗,计量控制在200万单位,速度控制在半小时内滴完。

1.4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以患者心脏冠状动脉再通情况、肌酸激酶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总体治疗效果情况、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出现率及死亡率作为观察指标。

评价标准:冠脉再通指满足以下指标中的两项或以上:治疗2 小时后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或消失;心电图显示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表现,ST 段下降幅度达一半以上,肌酸激酶达到峰值的时间缩短至15小时之内。

有效率评判标准:效果显著指症状消失,心电图显示正常,后续无复发;效果一般指症状有所改善,心电图动态变化趋于正常或完全正常;无效指症状依然持续甚至加重,救治无效,患者可能死亡,总有效率指效果显著与效果一般例数之和占比。

并发症:可见心律失常、便血、穿刺部位出血、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

1.5 统计学处理

上述方法及观察指标中所得数据使用SPSS18.O 统计学软件加以处理。计数及计量资料分别以[n(%)]、()表示,输入系统后对比A、B 两组数据情况,得出最终统计结果,是否具备统计学价值以P<0.05 作为评判标准。

2 结果

2.1 A、B 组患者肌酸激酶达峰时间及冠脉再通率对比

心脏冠状动脉再通情况中,A 组再通率达到85.11%,显著高于B 组的23.40%(P<0.05);肌酸激酶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中,A 组达到峰值的时间(16.21±4.35)小时较B 组(21.62±5.49)小时更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肌酸激酶达峰时间及冠脉再通率对比[n(%)]、()

表1 两组患者肌酸激酶达峰时间及冠脉再通率对比[n(%)]、()

分组 总数 再通例数(率) 肌酸激酶达峰时间/小时A 组47 40(85.11) 16.21±4.35 B 组 47 11(23.40) 21.62±5.49 P - <0.05 <0.05

2.2 A、B 组不同治疗时间窗效果对比

总体治疗效果情况中,A 组治疗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B 组76.60%(P<0.05)。见表2。

表2 A、B 组不同治疗时间窗效果对比[n(%)]

2.3 A、B 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及死亡患者例数对比

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中,A 组出现心律失常、便血、穿刺部位出血、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占比8.51%较B 组21.28%更少(P<0.05);A 组死亡率为0,B 组3 人死亡,占比为6.38%,B 组风险更高(P<0.05)。见表3。

表3 A、B 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及死亡患者例数对比[n(%)]

3 讨论

就目前心脏疾病整体患病情况来看,心肌梗死占比较大,尤其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人数逐年增加。通过对心梗死亡原因分析得知,患者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既往体检记录中可呈现数年血脂异常表现,因此血脂原因是诱发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而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因素均可诱发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进而阻塞血管,引起进行性狭窄,患者心肌缺血或耗氧增加,急性心梗发作[4]。

大量临床实例证明,心肌梗死疾病进展迅速,掌握发病的有效时机,便可以为治疗争取时间,挽救患者生命。目前学者研究发现,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缺血坏死出现于冠状动脉阻塞的2 小时左右,此结论的意义至关重要,意味着在急性心梗发作时,只有2 小时的逆转时间,一旦耽误了治疗时机,死亡概率极大[5]。目前在心肌梗死的治疗上,临床患者应用介入治疗方式越来越多。介入治疗效果显著,且效率高,操作便捷,具备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多项优势,但手术本身存在创伤,且风险高,很多患者不具备治疗适应症,心肌梗死的治疗领域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

溶栓治疗适用于心肌梗死早期患者,此时冠脉缺血未形成凝固性坏死,尚处于可逆阶段,因此采用溶栓方式恢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可有效改善病情,缓解临床症状。众多学者对尿激酶展开大量的研究,尿激酶作为激活纤溶酶产生的一种蛋白酶,具有显著的溶解血栓作用,在心肌梗死疾病中可改善冠脉阻塞情况,进而达到治疗效果,研究成果也获得了一定的临床实践影响[6]。在早期行尿激酶溶栓治疗,或可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为有效和安全的治疗方式。上述研究中,通过对我院94 例满足溶栓治疗适应症的患者在不同时间窗进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结果显示心脏冠状动脉再通情况中,A 组再通率达到85.11%,显著高于B 组的23.40%(P<0.05);肌酸激酶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中,A 组达到峰值的时间(16.21±4.35)小时较B 组(21.62±5.49)小时更短(P<0.05);总体治疗效果情况中,A 组治疗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B 组76.60%(P<0.05);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中,A 组出现心律失常、便血、穿刺部位出血、休克、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的患者占比8.51%较B 组21.28%更少(P<0.05);A 组死亡率为0,B 组3 人死亡,占比为6.38%,B 组风险更高(P<0.05)。研究结果与众多专家研究一致,因此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决定了治疗效果,争取早期溶栓,可最大程度改善疾病预后[7]。

综上所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时机非常重要,而在发病早期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的疗效更好,可有效抢救患者生命,为后续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临床需严格控制发病时间窗,把握好治疗的关键时期。

猜你喜欢
肌酸激酶尿激酶冠脉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氨磺必利致精神分裂症患者肌酸激酶增高1例体会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窒息新生儿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与肌钙蛋白I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