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文断字话四季,传承汉语文化魂

2022-05-20 19:58贺萃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18期
关键词:秋虫小篆诗画

贺萃

汉字,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更是中华文化的深厚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到敬畏汉字、热爱汉字,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从神奇的四季、节日、节气变化入手,由字到诗画,由字到民俗,来打开汉字之美,更容易引发孩子们对汉字的热爱。在语文课的汉字识字教学中,我带领孩子们走进汉字的前世今生,手绘汉字的撇捺折钩,诗画汉字时节里的故事,开启了学习语言、传承文化的人文之旅。

一、春草春意,诗话清明

草长莺飞二月天,汉字里也春意盎然。

甲骨文的“春”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左边是形符,表意,上面和下面都是草,中间是红红的太阳。阳光照耀着大地。小草使劲地长。它要冒出来告诉大家,春天来了。它的右边是声符“屯”。在不断地演变中,“草”和“日”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春”的本义为“春阳抚照,万物滋荣”,后来人们便以“春”作为一年的第一个季节名。楷书的“春”,“日”还在,但“草”和声符“屯”成了“春”字的上半部分,根本看不出原形,也分析不出原义了。

气清景明,春意透亮,草芽尖尖,两株小嫩芽。“草”字金文是并排而出的草芽,后來加上“早”字表音。

学完春天里的汉字,再跟随时节的脚步,全班诵读古诗《清明》。

二、鱼戏夏日,诗画端午

鱼戏莲叶,汉字里的夏日家国情长。

夏,一个威武雄壮的中国人。古书上说:“夏,中国主人也。”“夏”最初的意思是“人”。甲骨文的“夏”,是一个人的侧面,有头,有发,有眼,躯干、手足舞全。“夏”双手伸开,威武雄壮。

鱼,一条形象的鱼,鱼头,鱼身,鱼鳞,鱼尾。鱼头变“人”字,鱼尾变“火”字。学完汉字,再跟随节日的脚步,全班笔墨诗画端午节。

三、秋高气爽,品味中秋

秋,一只头有触须的秋虫。秋”的甲骨文,上面是“虫”,一只头有触须的秋虫。我们仿佛看到它正振动翅膀,发出“啾啾”的声音。下面是“火”,以火焚虫。为了不让农作物受到蝗虫等害虫的伤害,避免虫灾发生,古代会在秋末举行焚烧害虫、祈祷丰收的仪式。到了大篆,“火”移到了左边,左上方多了一个“禾”字,表示秋天是稻谷成熟的季节。甲骨文中秋虫的样子变成了“龟”的形状。此时田里的水已经干了,田地上出现了像龟背上的纹路一样的裂缝。“秋”的小篆,秋天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然较高。“火”在左,表示秋阳似火。楷书的“秋”,“火”移到了“禾”的右边。“秋”的本意是“收获”,上古时代,谷物一年只成熟一次,所以把“秋”引申为“年”。如“千秋”就是一千年的意思,表示很长很长的时间。

月,字形像一弯新月。

学完汉字,跟随节日的脚步,全班一起自制中秋月饼。

四、冰雪之约,观赏腊八

玉雪翩翩空中舞,冬,太阳藏在天幕里。古时候,“冬”与“终”是同一个字。甲骨文中两个小圈表示一条丝线两头的两个结。在两个顶端处打上疙瘩,表示丝已经用完了,到了尽头,也就是“终”的意思。而冬天是一年中最后一个季节,所以就用这个字来表示“冬”了。

到了冬天,太阳很少露面,光照短,天上灰蒙蒙的。金文的“冬”,外面是圆圆的天幕,“天似穹庐,笼盖四野”。那两横像是锁,把太阳锁在了天幕之中。

到了小篆,“日”消失了,增加了冰凌形。到了冬天,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太阳完全看不到了。

“冬”的本义是寒冷,后来用作季节名,以农历十月至十二月为冬。

用手捧雪花甲骨文的“雪”,“雨”字头下面是两只手。这个字的意思是,雪是凝结的雨,可以用手来捧住。

“雪”的金文,上面表示多角的雪花从天空降落。中间是手的形状。表示用手接住自天而降的雪花。下面说明雪花融化以后,会变成水。小篆中,上为“雨”,下为“彗”。“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像竹枝做的扫帚,下面是手的形状。“彗”表示用手拿起竹枝扫帚。整个字的意思是,凝结的雨,也就是雪,要用竹扫帚去扫。

“雪”的本义是空气中降落的白色结晶,多为六角形。因为雪为白色,所以常用雪来形容“白”,如李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由“白”又引申出“洗除”的意思,如“雪耻”。

学完汉字,跟着民俗的脚步,全班观赏图片敦煌石窟文物里的腊八节。古人沐浴食粥,狩猎腊祭。

一字一世界,一笔一乾坤。一字一画,感受汉字之美;横竖撇捺,传递中国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去发现四季流转的秘密,从四季变化中,去发现汉字之美,在节日习俗中,去打开汉字的文化密码,在书画读写中,去触摸汉字的诗意与温度,为孩子奉上一次次文化盛宴。教好每一个字,留住语文教学的根,就能更好地传承中国的汉字文化。

猜你喜欢
秋虫小篆诗画
流淌的秋虫清音
向日葵
细观察,巧立意
山中失眠记
小篆香
外卖小哥
诗画话
诗画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