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发展研究

2022-05-20 17:02邹巧燕
今古文创 2022年17期
关键词:产业发展

【摘要】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合理利用生产性保护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三个主要实施主体的困境,并提出所相应对策,能够对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少数民族非遗;生产性保护;产业发展;实施主体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7-0081-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7.02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文化产业盘活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以南岭民族走廊为例”(项目编号:2020KY18026) 的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2021年公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对如何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上,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促进其发展,经过多年探索,学术研究已有相当的成果。安葵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1]。吕田品提出可保护手工技艺存在形态和传承特点[2]。宋俊华从文化生产角度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方法[3]。刘德龙表示既要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灵魂,也要变通适应现代工业化潮流。[4]朱以青提出在生产中保持其核心技艺和价值同时融入民众生活[5]。

但是在生产性保护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发现了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主要从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实施过程中,三个最重要的实施主体所面对的困境进行研究,针对这三大实施主体的困境提出相应对策,为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发展提供借鉴。

二、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实施主体的困境

通过生产性保护促进少数民族地区非遗发展的实施主体一般分为三类。一是政府,二是非遗传承人,三是非遗生产企业。他们各面临着不同的困境。

(一)政府对生产性保护的应对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的生产性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性的工程,由于它的特殊性,注定了政府在保护性生产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第一,政府支持少数民族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财政资金短缺。我国各民族居住的状况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这种民族居住特点反映出大量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分布地点非常分散,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和边疆地区,这些地区普遍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经济不发达导致了政府应用于本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财政资金短缺。从国家整体布局来看,只有列入国家级名录的非遗项目可以得到中央财政专款资金支持,而其他被列入地方的非遗项目只能得到各级地方财政支持[6]。由于资金的投入不足,难以实现高效的经济资源转化,进一步加剧从输血式保护到造血式保护转变的困难[7]。

第二,政府对非遗项目保护力度不够。政府虽然针对非遗项目保护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也做出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由于需保护力度的不足,也慢慢造成有部分非遗项目消忘或残缺。当非遗传承人出现因年龄衰老导致记忆衰退或死亡等变故,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又没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对此类非遗项目进行全盘的文字或影像等手段保存,此类非遗项目的消忘或残缺就不可避免。

第三,政府对少数民族非物质遗产项目宣传力度不足。为了能更好支持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宣传渠道。但是受制于政府对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实际价值的认识不足。导致政府对本地区所属的非遗项目宣传不力,难以形成品牌效应以吸引外地旅客到此旅游或进行文化消费。导致许多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出现“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

(二)非遗传承人对生产性保护执行能力不足

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性保护主体中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起着关键地位的作用。但是非遗项目传承人在进行开发性保护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

第一,非遗项目传承人传承风险。非遗传承人掌握着非遗项目的内容精髓,生产技艺和核心价值。但是少数民族地域区非遗传承人普遍年龄较大,文化水平不高,导致难以使用文字详细记录非遗项目的全部内容。如果出现下一代非遗传承人无法全盘承接非遗项目信息,导致非遗项目传承人青黄不接。若此时出现非遗项目传承人因年龄过大导致的记忆力衰退或去世等变故,非遗项目面临消亡或残缺的风险。

第二,非遗项目传承人缺乏商业化运作能力。以生产性保护手段帮助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发展,其中关键的步骤就是非遗项目如何进行商业化,进入产品状态并进行市场化运作。非遗项目传承人普遍缺乏这种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能力,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指导,他们往往只能采取一些简单的生产或者市场推广的方式,难以建立起品牌并成功打入消费市场。

第三,非遗传承人技艺要坚守还是创新。非遗项目技艺不仅仅体现其实用的属性,更多反映出文化属性,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展现出一种历史的厚重。在对非遗项目产品化商业化过程中,非遗传承人有可能对一个两难局面,坚守非遗项目的传统技艺但有可能因产品不合时宜而导致产品化失败;如果进行创新,就有可能失去非遗项目的传统历史感和民族特色。如何处理好坚守还是创新,在进行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成为一个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三)非遗生产企业经营能力不足

作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实现重要载体,非遗生产企业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实践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非遗生产企业在生产实践中发生一些问题。

第一,非遗生产企业专业化经营能力欠缺。导致在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出现经营混乱。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政府自身经济资源有限,希望利用非遗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建设,因此纷纷在本地区范围内建立起相应的文化企业,其中不少是由政府牵头,由村民集资成立起来的集体企业,主要管理人员一般由原政府部门官员转任或非遗项目传承人担任。他们普遍缺乏企业管理和市场经营实践能力,在建立起相应文化产业企业时,生抄硬搬知名同行企业的组织架构和经营规章制度,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第二,非遗生产企业经营短视行为扰乱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市场发展。并不是所有企业在进行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经营过程中能够保持坚定的长期规划和战略经营,其中有部企业在经营中出现了一些短视的经营行为,扰乱到非遗项目的市场发展。比如一些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经营,只做简单的商业包装和市场推广。对已实现产品化的非遗项目产品,只作比较低端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打着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的旗帜吸引消费者,甚至夸大虚假宣传,依靠低质低价抢占市场。在当前相对成熟文化产品消费市场,这种“杀鸡取卵”的企业经营行为必然造成所涉及非遗项目的市场宣传不利影响。

第三,非遗生产企业针对非遗项目商业性开发创新性不足。当前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要求越来越高。企业针对非遗项目产品开发时,大多进行浅层次开发。比如高举打造文旅融合的旗帜,只是吸引游客到相應旅游景点,进行简单的介绍或陈列,呈现给游客一个比较有民族特色的商品,是难以达到比较好的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目的。

三、少数民族地区非遗生产性保护实施主体的对策

(一)政府在生产性保护方面更有作为

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方面可以采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保护力度,优化宣传渠道。

第一,政府可以采取多方面措施拓展融资渠道。政府可以推广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经营项目能够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以非遗项目为依托而成立的企业可以引进当地居民直接入股,股权激励可以促进当地居民全力投入到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之中。政府可以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解决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资金不足。政府可以优选本地区非遗项目商业化前景比较广阔项目,吸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所带动的产业链比较长,可涉及旅游、文化产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餐饮住宿等。积极发展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可以做到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经济发展,有利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能带动更多的增量资金投入到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之中,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政府加大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及相关材料的保护力度。政府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可以组织行政、传媒和科研力量,对本地区非遗项目进行全盘资料记录并保存。积极采访本区域内非遗项目传承人和懂得此非遗项目技艺的民众,收集文献资料和实物材料。采取将其内容、表现形式、技艺流程等予以记录、整理,编印图书,制作影音资料,建立档案等方式,实行抢救性保护,进行永久保存。各地区应加强当地博物馆建设,把所收集到的非遗项目各项材料,分门别类,保存妥当,组织展览,精心解说,推而广之。

第三,优化各项宣传渠道,推而广之。随着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消费是不仅仅考虑产品的功能、价格和外观,更加看重产品所体现的文化属性。非遗项目产品的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其的文化属性之中。深挖非遗项目产品的文化属性,以此文化属性作为宣传重点进行推广。可以通过举办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进行文旅结合。可以通过媒体拍摄专题纪录片或者利用媒体平台开展文化讲座,通过专家学者在媒体讲解让民众从认识并理解非遗项目产品。利用网红经济,直播带货拓展宣传渠道。

(二)非遗项目传承人守好“阵地”

非遗项目传承人可通过配合政府部门工作资料保存非遗项目。以非遗项目技艺作为入股,参与非遗项目产业经营。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创新。

第一,非遗项目做好资料保存工作,积极培养下一代非遗项目传承人。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传承人应该摒弃过去“秘技自珍”的心态,以一种开放的思维,积极配合政府行政部门或科研机构对非遗项目技艺进行保护与保存。同时政府也要做好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让当地少年儿童能在校园里近距离感受到非遗项目的魅力,一方面有利于推广非遗项目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另一方面有利于发展非遗项目传承人“种子”。同时政府或社区也应该对非遗项目传承人培养提供相应的资金或政策上扶持。

第二,非遗传承人以非遗项目技艺作为入股,适当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对所属的非遗项目技艺文化内涵有深刻理解,对技术精炼把握,但是欠缺对现代文化产业企业具体经营管理方面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建议非遗项目传承人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更多的是用于提供技术创造,展现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方面。具体的生产经营让有专业企业管理人员负责。非遗传承人将非遗项目技艺作为入股,通过股权享有生产性保护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利益分配权。

第三,非遗项目传承人在生产性保护过程中坚守与创新并举。非遗项目产品开发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必须重视,一是历史文化资源作为被开发对象,如何做好保护性开发。二是最终转化的产品形态,更多以文化因素呈现,需接受市场的价值检验[8]。在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过程中,一方面对非遗传统产品保持非遗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适应部分消费者追求非遗项目产品原生态的需求;另一方面要做到与时俱进,通过新工艺、新材料、新款式,在传统技艺之上进行再发展,适应部分消费者追求现代审美的需求。

(三)非遗生产企业强化经营

非遗生产企业,应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理顺委托——代理关系。对非遗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规划和品牌意识。非遗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之中应树立起创新意识。

第一,非遗生产企业应建立起现代企业治理结构,理顺委托——代理关系。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需要专业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专人管专事才有利于进行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的企业长久发展。

第二,非遗生产企业应该确立长久的规划和品牌的意识。基于非遗项目开发产品是目前中国消费市场上炙手可热的产品。非遗生产企业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经济利益,但是却扰乱了自身非遗产业的市场秩序,也伤害了整个非遗产业发展的环境,得不偿失。非遗生产企业应确立长期的战略规划,深挖非遗项目产品所体现的少数民族文化内涵,培养非遗项目品牌。

第三,非遗生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树立起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不仅反映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同时还包括制作工艺、包装设计、体验方式、宣传途径、民族特色内涵呈现等等。积极开发新产品、开展新业态,创造发展新格局。在非遗项目产品开发过程中,同时还必须要针对消费者具体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在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上,同时也要体现出科技赋能。通过VR技术为消费者在虚拟空间内体现非遗项目的精神内涵和民族特色背景。

四、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利用自身优质资源发展本地区经济成为社会关注重点。对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既有利于乡村振兴,又有利于建立起民族自信。但是在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提出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非遗项目生产性保护方面可以采取拓宽融资渠道,加大保护力度,优化宣传渠道。非遗项目传承人可通过配合政府部门工作资料保存非遗项目。以非遗项目技艺作为入股,参与非遗项目产业经营。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适度进行创新。对非遗生产企业建立长期的战略规划,增强品牌意识,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安葵.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9-11-27(003).

[2]吕品田.重振手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9(04):4-5.

[3]宋俊华.文化生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J].文化遗产,2012,(01):1-5+157.

[4]刘德龙.坚守与变通——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中的几个关系[J].民俗研究,2013,(01):5-9.

[5]朱以青.传统技艺的生产保护与生活传承[J].民俗研究,2015,(01):81-87.

[6]黄永林,王伟杰.数字化传承视域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体系的重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4(08):165-171.

[7]李向振.文化资源化:少数民族非遗保护理念转换及其价值实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41(10):31-38.

[8]范建华,李林江.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的几点思考——以廣西花山岩画为例[J].理论月刊,2020,(10):80-88.

作者简介:

邹巧燕,女,广东佛山人,贺州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文化产业研究。

猜你喜欢
产业发展
商业模式是新媒体的核心
关于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对达州市富硒茶产业发展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海南省热带花卉文化研究
哈尔滨市国际货运大通道建设面临的挑战和思考
海南黑山羊研究进展与产业发展思路
一带一路下产能转移视角的高职教育国际化研究
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探析
红色旅游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中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