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个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混双发展解析

2022-05-20 03:48郭振东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2年1期
关键词:前场后场技战术

郭振东

(中国羽毛球队,北京 100061)

混双一直是中国羽毛球队的优势项目,在几代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混双项目获得了优异的成绩。面对世界羽坛发展趋势,中国羽毛球混双项目的训练方向、训练思路、选材、训练模式、技战术重点等都有所变化,加上不同时期运动员的不同特点,每个时代的混双运动组合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竞技成绩最好的组合往往最具代表性。以往关于羽毛球混双的研究多是定性分析,本文尝试采取定量方法对研究对象的技术特点、战术套路等进行统计分析,以直观的形式解析近5个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混双项目的发展变化。

1 研究对象

本文选择的代表性组合分别是张军/高崚(2004雅典奥运周期)、何汉斌/于洋(2008北京奥运周期)、张楠/赵芸蕾(2012伦敦奥运周期、2016里约奥运周期)、郑思维/黄雅琼(2020东京奥运周期)。每个组合都有长期的职业生涯,研究其打法特点应选择其代表性的比赛。从组合的技战术成熟程度、阶段心态成熟程度、当场比赛技战术发挥水平、当场比赛对手技战术成熟程度、心态成熟程度、技战术发挥水平等6个方面,选择出各组合的代表性比赛作为视频分析的来源,具体如下。

张军/高崚组合:2005年美国阿纳海姆世锦赛,1/8决赛对阵加拿大组合贝雷斯/帕蒂科克,本文中记为张军/高崚1;1/4决赛对阵泰国组合普拉帕卡莫尔/桑松卡姆,本文中记为张军/高崚2;2005年苏迪曼杯团体锦标赛决赛对阵印尼组合诺瓦/纳西尔,本文中记为张军/高崚3。

何汉斌/于洋组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混双季军争夺战对阵印尼组合林比利/维塔,本文中记为何汉斌/于洋1;2008年北京奥运会半决赛对阵维迪安托/纳西尔,本文中记为何汉斌/于洋2。

张楠/赵芸蕾组合:2012年亚锦赛决赛对阵中国组合徐晨/马晋,在本文中记为张楠/赵芸蕾1;2012年世界羽联超级系列赛总决赛对阵丹麦组合尼尔森/彼得森,在本文中记为张楠/赵芸蕾2;2013年全英公开赛决赛对阵印尼组合阿玛德/纳西尔,在本文中记为张楠/赵芸蕾3。

郑思维/黄雅琼组合:2018年世界锦标赛决赛对阵中国组合王懿律/黄东萍,在本文中记为郑思维/黄雅琼1;2019年印尼公开赛对阵日本组合渡边勇大/东野有纱,在本文中记为郑思维/黄雅琼2。

2 4对组合实战数据变化趋势

羽毛球混双组合由一男一女2名选手组成,男女运动员的生理指标、打法特点、运动能力等都有质的区别。其中,女运动员是组合中相对较弱的一方,往往成为对方攻击的重点。

在混双比赛中,女选手负责的范围相对较少,男队员承担的责任相对较重。从技战术表现来看,女队员主要活动区域在中前场,男队员主要活动区域是中后场。从2人分工来看,女队员负责的区域大概占1/3,男队员负责的区域大概占2/3。由于战术上要重点保护女队员,所以与男双、女双相比,混双中斜线及高弧线出球相对较多,整体节奏较慢。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女运动员的能力越来越强,男队员的技术构成越来越丰富,使混双的打法特点逐渐发生变化。统计出每场比赛不同组合前场、中场、后场击球数,以及男女队员前场、中场、后场的击球数,从比赛耗时、总击球数、击球区域变化、男女队员击球区域变化等4个方面,分析近5个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混双特点的发展趋势。

2.1 比赛耗时和比赛拍数

从表1看出,4对组合在比赛时长、总拍数2个方面没有规律,这是由不同时期的比赛规则、场次进程等差异造成的。如张军/高崚所处的2004雅典奥运周期,羽毛球还是发球得分制,每局15分。2006年后世界羽联修改了规则,羽毛球比赛计分改为每球得分制,每局21分。这造成比赛时间、总拍数的无规律性,无法通过这2个数据对不同奥运周期混双组合的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因此,本文计算出表1中第三组数据,即每对组合比赛过程中每分钟的击球拍数,以便直观地观察不同组合的区别。从表1可以看出,4对组合的数据呈增长趋势,即在单位时间内4对组合的击球拍数越来越多。这表明羽毛球混双比赛的击球速度、节奏越来越快。

?

2.2 击球区域变化

羽毛球比赛的击球区域分为前场(或网前)、中场、后场。通常来说,前场击球反应时间短、球运行距离短,后场击球时间充分、球运行距离较长,所以,后场击球数量越多说明比赛节奏越慢。

由于不同时代、不同组合的特点导致击球数量无规律可言,因此,对表2中不同区域的击球数量进行再统计,得出不同区域击球数量占总击球数量的比例(表3)。

?

?

从表 可以看出, 对组合在前场(网前)、中场、后场的击球比例无纵向规律,在击球区域的选择和偏重方面,近5个奥运周期中国羽毛球混双组合无明显的规律。从数据来看,混双击球区域的选择和偏重随时间的推移变化不大,注重中场的争夺,前场抢先上手,后场比拼相对较少。依据不同组合的技战术特点,各对组合偏重的击球区域有所不同。

羽毛球混双项目与男双、女双项目的最大区别在于由一男一女组成,女队员在体能、力量等方面较男队员有劣势,所以,混双的一个特点是保护本方女队员,进攻对方女队员。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能让对方女队员多击球,本方女队员少击球,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占据混双比赛的主动权。

从表4可以看出:混双比赛中男队员的击球次数较多,平均达到57.17%;女队员的击球次数较少,平均占击球总数的42.83%。从中可以看到,近5个周期除张楠/赵芸蕾组合外,中国羽毛球混双其他3对组合男队员击球数量占比逐渐增加,女队员击球数量占比逐渐减少。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训练手段的科学化,女队员的整体能力有显著提升,但在混双项目中女队员仍处于相对较弱的位置,男队员的击球数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

2.4 男女队员击球区域分布

羽毛球混双项目女队员的整体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女队员通常在网前击球,后场甚至中场大部分区域都由男队员负责。随着女队员整体能力的上升,其在混双中的作用有所变化,直观地表现在击球区域上。

统计显示,在不同区域击球数量占比中,男女队员在前场、中场都有明显的趋势,即:男队员前场击球占比下降,中场击球占比上升;女队员前场击球占比上升,中场击球占比下降,但张楠/赵芸蕾组合的数据并不符合这样的整体趋势。这主要由运动员的能力和技术特点所致,并不违背混双项目发展的整体趋势。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随着运动员能力的不断提升,羽毛球混双比赛呈现越来越快的趋势,直观表现为比赛节奏加快,其实现途径包括击球速度加快、搭档轮换加快、移动预判加快、攻防转换加快、击球连贯速度加快等。

羽毛球混双比赛击球区域的分布呈现向中场集中的趋势,前场和后场击球数占比呈下降趋势。中场已成为混双项目最关键、最重要的争夺区域,中场能力的强弱和默契程度在较大程度上左右比赛的胜负。

羽毛球混双项目男队员的击球数量多于女队员,且这一趋势还在发展。女队员击球数量占比不断降低,但其前场控制范围增加,出球威胁性增大。男队员依然是混双击球的主导,从质到量都需要更强的能力支撑,女队员则需要在击球质量上加强。

羽毛球混双项目男女队员的分工依然相对明确,前场以女队员为主,后场以男队员为主,但这样的分工有逐渐模糊的趋势,即:女队员后撤参与中后场相持、防守、进攻的数量增加,男队员到前场抢网的数量增加,且男女队员的击球区域都有向中场集中的趋势,其中男队员更为明显。

3.2 建议

节奏和速度的提升是混双项目不可逆的趋势。在中国羽毛球队“快准狠灵”的四字指导方针中,快排在首位,这个总的方向必须坚持。从这一思路出发,在保证我国混双既得经验、方法的前提下,有意识地选拔在速度、连贯节奏方面有突出表现,或者有较大潜力的苗子,在早期混双专项训练过程中,培养其“快”的意识。在地方队、国家青年队、国家二队、国家队的训练中,牢牢树立“快”的意识,所有的尝试、改变、调整都应围绕这一核心,战术、技术、细节等各方面均针对“快”这一核心目标进行。

随着混双整体节奏不断加快,击球区域更多集中在中场。训练中增强运动员的中场能力,培养其对中场区域积极抢夺的意识,创新、丰富中场技术、战术和打法。尤其要明确,混双击球区域向中场集中是由混双比赛节奏不断加快决定的,在提升运动员中场技战术能力时首先应“快”,速度优先、节奏优先。此外,中场技战术要积极主动,而不是被动应付。

男队员是混双击球的主要承担者,其能力需进一步加强,尤其是体能训练,以应付长时间、快速度、高强度的比赛。男队员承担更多的击球任务,意味着其需要承担更多的进攻得分任务,男队员的力量、爆发力直接影响进攻质量,尤其是在快节奏连续攻防转换过程中。传统混双对男队员的要求是中后场控制面积大,进攻有威胁,而今对男队员的要求是在快速节奏中控制中后场大面积范围,进攻时威胁、速度、连贯三者兼备。简而言之,当今混双男队员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加速”。

女队员击球数量占比较小,且以缓慢的速度向更小的趋势发展。击球数量较少要求女队员每一次击球的成功率、威胁性都要提升,不追求击球的“量”,而强调击球的“质”。女队员的训练要求应更重质,单个技术的高质量,击球的高威胁性,特别强调击球的成功率,尤其是多球练习时要求女队员做到低失误率、高威胁性。

男女队员的击球区域都在向中场转移,女队员撤到中后场和男队员抢前场的情况越来越常见,虽然男女队员主要负责的区域没有本质变化,但非主要负责区域更多。训练过程中要保证男女队员常规负责区域的专项能力,如女队员前场封网范围和连续封网能力,男队员中后场大范围控制和后场进攻能力等,使男女队员的技战术能力更加全面。此外,女队员注重综合能力的提升,特别是中后场相持、防守、进攻的能力,以及中后场攻防转攻能力;男队员加强前压的意识,具备高速度高质量进攻的能力,同时兼具积极抢网和中后场控制能力。

猜你喜欢
前场后场技战术
破解电动车火灾扑救关键技战术的几点思考
对女子花剑近距离交锋技战术运用特征的探究
一个偷发后场引发的争论
后场头顶之后场头顶高远球技术
前场荞酒的沉史(外一篇)
北纬二十五度的前场小镇
近年内西班牙国家队防守战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