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消费的伦理意义探究

2022-05-21 11:41陶思琦
今古文创 2022年19期
关键词:探究

陶思琦

【摘要】 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消费,消费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根本动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人类走到了文明的过渡时期,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问题的严重,工业文明时期衍生出的不良消费方式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类要迎接新的消费方式。生态消费是国家积极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下重要的一环,是缓解人与自然矛盾,重塑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一把钥匙。

【关键词】 生态消费;伦理意义;不良消费;探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19-005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2.19.017

一、生态消费的内涵

(一)消费和生态消费的内涵

“消费”大家并不陌生,上至宏观的经济政策拉动内需,提高消费,促进经济增长,下至百姓生活中的超市促销,娱乐消遣,人们离不开消费也不能离开消费。当“消费”作为汉语名词时表达的是一种行为,消费行为的产生伴随着主体的某些需求被满足,在最初的理解中,消费带有浪费、消磨和耗尽的含义,可见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当“消费”作为经济学名词时则表达了一种中立的含义,作为社会再生产中的重要一环,“消费”对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环节有着重要的影响“消费”一词的含义在不同版本的词典中也有不同,如在《经济大辞典》中,消费就被定义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1]可见“消费”无时无刻不引导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但是在过往的关于“消费”的定义里,生产和再生产的资料来源却常常被人们忽视,一切生产资料都取之于“自然”,而忽视“自然”将直接导致在向自然开发和索取的过程中存在破坏性。

20世纪60年代,当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引领世界的同时,生态问题也显现了出来,而生态消费理论也在这时埋下了種子。生态消费理论在马克思的生态观当中是有迹可循的,《资本论》中曾这样提到“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他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又提出:只有人才给自然界打上自己的印记,因为他们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本身,使他们的活动和地球的普遍死亡一起消失。”[2]这里表达了马克思对人类无情地向自然索取物质以满足自身发展的批判,这种索取是不公平的,因而这样的消费也是狭隘自私的。生态伦理伴随着生态问题的突出而生,这也为生态消费理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依据。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生态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生命是一个土地共同体”,而人类及其活动都是从属于大地整体的一分子,这批判了传统的伦理学以人类为中心的伦理范式,改变了人类过往在自然面前的征服者形象,揭示了一种更高级的伦理关系,强调了大地这一整体的完整性。因而生态消费就体现了保护自然和尊重生态的内涵在里面,可见生态消费是一种满足生态需求,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发展,同时是可持续的、合理适度的消费方式。生态消费要考虑到两个维度的利益和价值,一方面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得到满足,另一方面是生态的完整性不能被肆意地破坏,要充分的保护和尊重。

(二)生态消费中伦理内涵的体现

生态文明的健康发展是生态消费自由生长的土壤,生态文明是继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新的文明,这一文明发展将人和自然的关系推向了更加和谐的阶段,生态消费的基本实现需要在更和谐美好的文明中发挥作用。在过去,人们没有关于适度的、可持续的消费提起重视,从而导致了没有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这带来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忽视生态是人类在过去200年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及生态就需要了解体现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常用来解释一个地区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程度,以及衡量生物资源是否丰富,同时也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关键。

消费阶段是决定商品完成再生产全过程的最终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人和人组成的社会是交易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当商品通过等价交换最终流入消费者(即个人或集体)的手里,生产、分配、交易这三个环节的存在才具有意义,也可以说主体的消费功能得以实现是促进社会在生产的根本动力,在过往的伦理约束中,消费的主体一直围绕着人的价值和利益得到满足和实现为根本目的,这导致了消费存在狭隘和自私的特性在其中,与之形成对立的生态消费则将伦理的主体扩大到人以外的更多生命体,地球作为人种赖以生存的家园同时也是其他物种的生存场所,只考虑人的利益而忽视其他物种生存权利的生产和消费,必然存在严重的弊端。工业革命后人类的科技水平空前的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随之而来的是对自然环境的严重迫害,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物种的灭绝速度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由此可见,传统的消费观念和伦理约束早已不适应人类更长远的发展,如果延续过去的理念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全部过程,地球上物种的存亡将面临更大的威胁。生态消费试图将伦理的主体范围扩大,以确保更多物种的存续和发展,这是对过去伦理观念中根深蒂固的人道主义思想产生纠正和弥补。

二、不良消费对伦理关系的影响

不良消费是指一种潜存于人的生活习惯之中的消费行为,之所以称之为“不良”是因为这种行为对于人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形成了一定的危害,存在消极的影响。消费习惯衍生于自己所处的文明,目前人类正处于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并存的阶段,因此这一时期的消费行为与人和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其中不良消费因其影响范围之广,影响力之深而急需人类共同解决。

不良消费的表现形式大致分为片面消费、奢侈消费和一次型消费,这三种消费习惯在不同形式上影响着人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损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影响了二者伦理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片面消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片面消费是指人消费过程中追求一种单一的消费体验,这种体验区别于对精神和物质的两种追求。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了五个层次,其中生理需求基本涵盖了人类的物质需求,在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时常受到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将需求放在满足于生理需求上,但是这种需求受能力的限制始终保持人类生存的基本线以内。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有能力通过自身获得物质的满足,因此丰富的物质生活成为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基本指标,从而忽视了更为高级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忽视了五层需求理论中最高层次的需求。这促使人在自身能力范围内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之间必须做出取舍,进一步导致了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之间失去平衡。任意一种消费的增长都以为另一种消费的减少,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片面消费也在二者的失衡中存续着。当物质消费远远大于精神消费时,无疑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迫害,同样加速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二)奢侈消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奢侈消费普遍存在于富裕的上层阶级,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炫耀自身财富和能力的一种浪费性消费。“需要瞄准的不是物,而是价值。需求满足的首先是具有附着这些价值的意义。”[3]这种消费有着炫耀、挥霍过度等特点,而满足奢侈消费的消费品存在着与自身价值不相匹配的价格。奢侈消费不是满足人类生存所必需的消费,而是一种过度的消费,以奢侈品为例,人们花费高昂的价格不是购买产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为了背后彰显的财富和地位买单,它满足的不是人们生活的必需而是心理的上的需要,但这种心理需要不是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而是攀比的盲从的不健康的心理所导致的需要。更有甚者捕杀动物,将动物皮毛剥下制作成皮包、外套、装饰毛毯,其中不乏一些珍稀动物;过度开采稀有矿石,如天然水晶、玛瑙和钻石,如钻石再被商家定义为“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进行宣传,刺激人们购买昂贵的珠宝首饰;以及追求奇异味蕾,猎奇体验的层出不穷的消费等等。这不仅仅是对有闲阶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负面影响,更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无视和迫害。奢侈消费在营造一种稀有的高级感的假象蒙蔽人们的心智,实则是用血淋淋的代价一步步地挑战着人性的底线。近些年随着自媒体行业的兴盛,普通人透过互联网接触到一些富裕阶层的生活日常,一定程度上导致奢侈消费的观念在逐渐下移,给工薪阶层和贫困阶层带来了不良影响,其中一些人为了得到奢侈消费带来的心理满足,超出他们的支付能力来购买奢侈品,其中发生了很多的家庭悲剧。马尔库塞说:“高生产和高消费处处都成了最终目的。消费的数字成了进步的标准。结果,在工业化的国家里,人本身越来越成为一个贪婪的、被动的消费者。”[4]奢侈消费使人内心膨胀加剧了对自然的剥削,这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挑战,同时奢侈消费也将人与人之间在身份和财富上的差距拉大,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加剧,对整个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

(三)一次型消费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影响

科技为它所处的时代带来了繁荣的经济,一度被人们拉上神坛,但科技带给人类的不只有便利,也有不知不觉地奴役。科技带动着生产力的大幅度提升,从前困难的事情如今变得再简单不过,可正因为事情变得简单遮蔽了残酷的现实,人类忽略了我們到底为此付出了什么样的代价。一次型消费字面可以理解为只是用一次就可以丢弃的行为,消费品在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后就会被抛弃,这一类产品因为价格低、可替代性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常常被购买者忽略它的“价值”。“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者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5]资本之间的角逐,使得技术带动生产力加速的发展,产品的价格一降再降,这不仅是对剩余价值的严重剥削,更是对物质资源的严重浪费。便宜、无差别的一次性消费品大量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度和浪费的行为习惯就会肆意的滋生,看似物质丰富产品富足的背后则是将人类的生活质量在逐步降低。便宜量大不一定说明产品的质量不好,但是如果这样的产品泛滥成灾,无疑是一种倒退。唾手可得的东西没人会珍惜,就像遍地的野花没人知道它们的名字,人们都被富饶的假象蒙在鼓里,殊不知野花消失时也许正是人走向灭亡的那一天。一次型消费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和产生的垃圾都是人类迈向美好生活的阻碍,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生态危机不仅影响带内公平的问题也影响着代际公平。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正在被不良消费腐蚀。

三、倡导生态消费对伦理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天人关系对如今的借鉴

中国自古就有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观,即“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指的是自然。宋代理学创始人之一张载曾在《西铭》中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里天和地好比父母,一切人一切物都为天地所生,一切事物皆是我们的同胞兄弟,我们要泛爱一切人和物。他将天地之间万物比作自己的同胞,将人放置在自然之中而非自然之上的观点值得后人学习。《道德经》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同样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相互转换彼此交融的共生关系。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经历过三次变革,在渔猎文明时期人对自然是恐惧的,人类结成部落,制作简单的工具生活在较为天然的环境中,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顺从自然“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是在当时的生产水平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利用科技大大提高了开发自然的能力,于是人想控制自然征服自然。如今人类正面临着第四次人与自然关系的变革,而这一次人类要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来都不是孰强孰弱,而是相互交融和谐共生。

(二)生态消费的伦理意义

生态消费是生态文明阶段人类需要履行地全新的消费方式,变革消费方式,贯彻生态消费理念,是谋求人类与地球长远发展的自我拯救。

生态消费的实现是生态文明建设下重要的一环,是联结生态文明内在机制的关键。“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健康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6]生态消费关注的主体不再仅仅是人类,而是关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相处的全新模式。生态消费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还有生产的生产理念。在生态消费的指导下,消费从生产阶段开始便考虑自然本身的价值和利益,将自然的承载能力净化能力放在前面,作为产业是否绿色的前提依据,采取绿色生产、绿色分配、绿色交换,最终实现绿色消费。将环境保护和治理、资源有效和合理的利用落实到生产的前中后期,确保每一个步骤都是绿色的可持续的,这是追求高质量高水平生产的必要条件。不断落实和完善生态消费理念是缓解人与自然紧张关系的关键,另外人类改变不良消费习惯使之趋向理性、适度,对人类本身来讲也是一次自我的提升。不要因为过度关注消费中物欲的满足,而缺乏精神上的追求,导致消费层次的单一性,因此成为流量产品的附庸。资源的有限性确定了在未来人与自然之间共生的共生,因此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注定是未来人类发展的方向,将绿色理念贯彻与社会在生产的四个环节之中,实现经济效益的绿色增长,从而塑造人走向绿色的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生态之间形成良性的互补。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还可以有效的缓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返璞归真”的生态观将促使消费趋向更实用、更环保、可循环、可持续的特点,从而逐步的消解人与人之间因为盲目跟风、攀比成性带来的矛盾,同时弱化贫与富之间的差距。

生态消费关注的是人与自然更长远的发展,具有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消费是缓解带内矛盾和代际矛盾的关键,考虑到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携手共进共同承担才能谋求人类共同的出路。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面向世界做出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为改善全球变暖做出的贡献也是为全人类改善气候环境做出的表率;人不可能只活一世,为了子孙后代的繁衍,我们能做的不是一味发展经济和科技,而是尽可能地提供给后代一个完整的自然美丽的家园。

生态消费是步入生态文明的一把钥匙,进一步地推动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里的自由不仅仅是身体自由,更是精神的自由;这里的全面不仅仅是身体和物质上的满足,还有精神上的满足,一个完整的和谐稳定的地球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生态消费将人和自然的共同利益和价值放在首位,推动人与自然的关系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于光远.经济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全志钢,刘成富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马尔库塞著,陈学明,吴松,远东编.痛苦中的安乐——马尔库塞弗洛姆论消费主义[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8.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6]孙彦泉.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J].齐鲁学刊,2000,

(01).

猜你喜欢
探究
设问引导探究
进一步探究与归纳得到的结论
Stolz定理及其应用探究
一道解析几何题的分析与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一道圆锥曲线试题的探究
一类概率模型的探究与应用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