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与“国家需要”的必要环节

2022-05-21 11:41庞雨荟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庞雨荟

摘 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这是一个深刻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立场与观点的经典论断。论断揭示了“理论实现”与“国家需要”的内在关系,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必要环节”在理论满足国家需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解析这一论断对理解和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理论实现;国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环节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065-04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通过对“理论掌握群众”“思想闪电”以及“思想成为现实”的论述,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立场、观点及方法,主要包含理论掌握群众、对群众进行思想武装及让无产阶级用革命思想指导实践等方面内容。其中,“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1]是马克思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論断中的经典论断。本文拟从“理论实现”与“国家需要”的内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必要环节及论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三方面对此论断进行解析。

一、“理论实现”与“国家需要”的内在关系

马克思在《导言》中指出,德国民众“是当代的哲学同时代人,而不是当代的历史同时代人”[2],德国的“哲学”与“历史”相脱离造成“时代错乱”,究其实质就是理论不能满足国家需要。为了厘清“理论实现”与“国家需要”的内在关系,我们必须界定“国家需要”的内涵。就其本质而言,国家需要是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维持发展所缺乏或可能缺乏的物质及精神资料。从这一层面来说,国家需要既是现阶段的诉求,是在当前形势下可能威胁到国家状态的需求,又具有潜在性,指向未来需求。就其分类而言,国家需要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物质需要主要存在于社会生产领域,表现为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占有,精神需要则表现在政治需要、文化需要以及意识形态需要等多领域,包括从心理到思想乃至精神的多层次内容。就国家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而言,自有阶级社会以来,国家需要主要体现为统治阶级的意愿,保护统治阶级利益。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需要实质上代表资产阶级需要,追求资产阶级小团体的利益最大化,而其他阶层处于从属地位,须服从于统治阶级利益。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家性质决定国家需要必然代表人民群众利益,人民群众的需要体现为“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反映“社会普遍解放”的诉求,是国家需要的来源,国家需要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个体需要的集中体现,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本文主要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需要,即国家需要与个体需要相统一的层面展开讨论。

国家需要本质上就是人的需要,是人民群众的需要。“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3],理论要想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与支持,就必须使自身能够说服人民群众;“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4],想要使人民群众信服,掌握人民群众,理论就必须是彻底的;“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5],只有抓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理论才是彻底的,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即国家需要;“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6],人民群众是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根本”,“人民的要求本身则是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的决定性原因”[7]。基于文本阐述可知,理论要想实现,必须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与支持。那么,什么样的理论才能够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呢?必然是满足人民群众最广泛需求和最迫切需要、满足“人民的要求本身”的理论。充分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抓住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理论实现的保障。一定的理论总是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现实,理论在特定的社会现实中一经产生,它满足国家需要的程度直接影响理论的实现程度。马克思十分重视无产阶级的力量,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的头脑和心脏”[8]。就这一层面而言,人民群众是国家需要与理论实现的“中枢”,是至关重要的主体,具有不容忽视的能动作用。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基础和前提正是理论被群众认同和掌握。“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9]。“思想的闪电”要想“击中”人民群众的头脑,就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使人民群众“解放成为人”。理论要想满足国家需要,就必须揭示出人民群众是国家需要的来源,人民群众是理论教育的对象,这就要求理论要时刻把握人民群众的需求,力求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质”[10]这一维度上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理论诉求,充分发挥理论对人民群众的思想武装和思想教育价值。

“国家需要”决定“理论实现”,理论满足“国家需要”是“理论实现”的前提。理论越能反映国家需要,它就越具备实现的可能性。满足“国家需要”是“理论实现”的保障,“理论实现”以满足“国家需要”为基础,“各国人民的要求本身则是能使这些要求得到满足的决定性原因”[11]。“理论实现”又对“国家需要”具有反作用,符合“国家需要”的理论实现程度越高,越能推动实践领域的发展。“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12],通过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武装,使人民群众获得“精神武器”;“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13],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获得“物质武器”,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理论何以在国家需要中得以实现?马克思指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4]。理论满足国家需要,进而实现的过程是无法自发完成的。在理论已经获得逻辑先在性和体系完满性后,要想实现,需要掌握“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民群众,需要一个能够将理论转化为现实的中间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功能及在“理论掌握群众”实践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它具有至关重要作用,成为必要环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进行理论武装,不断说服、引导、培养“有实践力量的人”,促使理论不断满足国家需要,推动理论实现,通过掌握人民群众,将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充分发挥理论对现实的引领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必要环节

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满足国家需要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国家需要”与“理论实现”之间相互转化的必要环节。现实对“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群众头脑的迫切需要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只有“国家需要”“理论实现”与思想政治教育三位一体,理论才能满足国家需要并实现精神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相统一。“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15]。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揭露,推动理论不断转化为“物质力量”。理论提供“精神力量”,但“精神力量”无法代替“物质力量”,也无法直接成为“物质力量”,“精神力量”需要通过“有实践力量的人”转化为“物质力量”。马克思认为,理论“掌握群众”“变成物质力量”的过程不是自发完成的,只有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揭示出“现实的压迫”;只有进行客观乃至无情地揭露,才能去伪存真,使人民群众认清真相,更趋理性,使理论直指社会矛盾,从而武装人民群众头脑,进入现实领域。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批判,推动“现实趋向思想”。理论对现实存在反作用,不断“趋向”先进思想既是理论完善的趋势,也是实践发展的必由之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刻批判,明确现阶段社会实践领域对理论的迫切需求。“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16],理论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归根结底由“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思想政治教育批判现实问题,不断揭示理论对现实的作用,促使“物质”向“理论”趋近,推动理论发展完善,从而更好发挥理论的能动作用,实现理论的应然要求与现实的实然状况的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国家需要与人民群众需要相统一。“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17],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让人民群众认同并掌握理论是理论成为现实的重要环节。然而,“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是由于自己的直接地位、由于物质需要、由于自己的锁链本身的强迫,是不会有普遍解放的需要和能力的”[18],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的闪电”击中人民群众的“头脑”。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鼓动,实现“理论掌握群众”。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先进思想理论的宣传,引领人民群众学习理论,激发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追求动力,将先进理论植入到人民群众的头脑中。剔除人民群众头脑中的落后思想,使之与现实需要相符合。广泛汇聚人民群众对理论的共识,凝心聚力,使人民群众拥有物质上的“联合起来的力量”,最终实现群众自身解放。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引领,实现人民群众的“普遍解放”。“现实的人”的问题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末,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发展需要,最终目标和价值追求都指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具有真正的现实性”[19],人民群众是具体的、现实的,而非抽象的概念。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指明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指导群众斗争”的重要历史任务,“人民群众的要求”是理论实现的“决定性原因”。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和引导人民群众准确地认识和把握当下之急、眼前所需。思想政治教育指引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国家与民族利益的重要性,认识到实现国家与民族的整体利益、实现全人类的普遍解放对实现个人利益与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最终推动实现“无产阶级与人类解放”的终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启示现实矛盾和未来愿景相统一。理论要以国家需要为基础,理论能否实现取决于理论是否满足国家需要,而满足国家现实矛盾和未来愿景的双重需求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和破解。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困惑进行破解,告别“虚幻幸福”。马克思批判德国现实问题的目的是“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具有理智的人来思考,来行动,来建立自己的现实”[20],从而摆脱压迫,获得“现实幸福”。人民群众对“精神武器”需求的不断提升,为理论创生提供动力。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揭示现实矛盾产生的根源,引导人民群众撕碎“锁链上那些虚幻的花朵”,促使理论在这一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根本”,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满足这一阶段人民群众亟待解决现实问题的需求,真正做到“说服”并“掌握群众”。另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坚定理想信念,启示人类社会的最终解放。思想政治教育既破解了现实问题,无情地揭示出“现实的压迫”,又指引现实困惑,勾勒美好愿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启示人类社会最终获得真正解放的真理。思想政治教育使理论“击中”人民群众的头脑,逐步深入人民群众的内心,真正实现思想理论入耳、入脑、入心。充分发挥理想信念的积极作用,促进人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触及人民群众的灵魂和内心,铸塑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坚定人民群众的“信仰、信心、信念”,增强人民群众对于理论、道路与制度的认同,牢固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为人民群众提供信仰引领和价值确立。

三、论断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满足国家需要过程中的必要环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的过程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为新时代理论实现提供启示。

聚焦时代需求,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链接理论与现实,促进物质力量转化为精神力量,是理论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精神保障,是理论不断转化为现实的强大动力。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揭示新时代挑战。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历史上不同阶级之间在思想领域的矛盾冲突从未停止。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解决新时代思想领域日益凸显的危机,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明确新时代的理论诉求,促使理论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在揭示时代挑战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不断深化理论内涵,把握时代需求,紧跟时代潮流,以时代需求为依据发展理论,推动理论贴近现实,满足国家需要,促进理论实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把握新时代机遇。“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21],新时代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理论的创生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思想政治教育要牢牢把握时代机遇,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扣时代脉搏,把握时代动态,以时代需求为己任推进理论创新,拓宽理论前瞻视野,使自身更具时代性、科学性、实效性。

凝聚时代力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引领。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表明了满足人民群众理论需要的重要性以及铸塑人民群众精神支柱的紧迫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向人民群众宣传理论,促使理论广泛被认同、接受、掌握,为理论成为现实凝心聚力。一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引导和培养“有实践力量的人”。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22],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创新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新时代紧密结合,创新与人民群众沟通途径,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着眼于新时代的育人目标,实现本质功能,不断扩展和深化理论内涵,拓宽理论视野,完善理论体系,贴近现代媒体,深化时代内涵,推动人民群众对理论的真学、真信、真用,增强针对性,富于实效性。

完成时代使命,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在持续推进理论满足国家需要的过程中要坚持以理论诉求为导向,兼顾现实矛盾与未来愿景二者的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明确新时代育人目标。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新人,滿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加强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引领。新时代要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定不移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入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要的社会主义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承接历史、支撑现实、通达未来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新时代育人使命。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铸魂育人与具体工作相结合,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引领作用,注重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养成,将铸魂育人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全方位、全阶段、全环节中去,深切渗透到人民群众的耳中、脑中、心中,形成“精神合力”,进而形成不断递升的强大“物质力量”。

综上所述,论断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满足国家需要这一过程的必要环节,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提升至整体性的“原则高度”[23]。《导言》为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提供了重要文本渊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经典文本,立足无限丰富的现实实践,从经典中深刻把握理论根源与本质,深入梳理、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文献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并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进而全面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12][13][15][16][18][19][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7,10,10,10,10,5,13,16,10,5,16,16,9,2,15,2,2.

[14][1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287.

[21] 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2).

[22]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4.

[23] 钟启东,李忠军.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论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6):28-33.

[责任编辑:杨小扬]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
运用新媒体进行思想引领的路径探索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