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2022-05-21 11:41安美忱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为全体涉农高校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各涉农高校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领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投身“三农”事业建设发展。在分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和存在问题基础上,从落实党的全面领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三全育人”、扎根“三农”事业和推进劳动教育五个方面,给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对策,为推动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实现人才推动新时期“三农”事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融入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2.02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2-0136-06

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国涉农高校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研创新,为“三农”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新时代,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我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情真意切、字字珠玑,既肯定了涉农高校在推动我国“三农”事业发展进程中的突出贡献,又为涉农高校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发展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加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其扎根基层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不准不细不实。因此,各涉农高校如何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强农兴农人才培养高度融合,不断激发大学生知农爱农意识、学习强农兴农本领,投身我国“三农”事业发展,打赢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当前我国涉农高校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 、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重大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有效路径

新时期的涉农高校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高度融合,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立德”上,要始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学生头脑[1],不断加强学生农业发展史教育、“三农”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美丽中国教育,引导其信念坚定、胸怀祖国、扎根基层、奉献“三农”,成为我国“三农”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树人”上,要明确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注重结合未来农业发展需求,加强对学生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抗压能力的培养,构建理想信念教育、通識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立交桥”,为未来农业发展培养创新性、多层次、复合型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有助于实现农业教育改革的奋斗目标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化变革,区块链技术、新型能源技术、生物信息学技术的高效融合,引发了新一轮农业科技变革。而当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与新一轮农业科技变革还存在“两张皮”现象。因此,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改革要着眼未来农业战略需求,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涉农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思政工作体系贯穿高等农业教育改革全过程,牢牢把握国家开展“双万计划”契机,加大思想政治教育与涉农专业、涉农课程的融合力度,面向未来农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农业”的金牌专业课、基础课和通识课[2],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农科融合发展,不断丰富高等农业教育内涵,拓展涉农专业建设口径,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水平。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可有效拓宽高等农业教育改革的国际化视野,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将国际化理念、现代农业发展历史和产业发展动态融入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拥有国际战略思维、肩负国际使命担当、具备国际专业素养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我国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出现了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与城市不断进步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不对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存在形式,这种城乡之间的不平衡发展一直制约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脚步,而发展和壮大农村经济迫切需要大量的农业领域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高等农业院校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摇篮,主动强化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其牢固树立创新科技、服务“三农”、造福人民的思想,积极扎根“三农”事业一线,推动城乡良性互动,不断转变农业生产增长方式,打破国外农业科技封锁,优化第一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和智能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兴旺、农业繁荣,着力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4.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破解新时期“三农”难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各涉农高校要提高政治站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加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思想引领,勇挑乡村振兴重担,突破学制、专业和课程束缚,注重思政教育与学历教育相互融合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大力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开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历提升教育,为乡村振兴培养各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3]同时,各涉农高校还要加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国情省情农情教育,积极引导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向基层流动,增强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其自觉树立农业是大有可为的产业,农村是干事创业的舞台,从而引导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充实乡村振兴基层人才队伍,坚定投身乡村振兴的信心,实施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为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步伐提供人才支撑。

二、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大背景下,各涉农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些突破,部分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已在“三农”领域崭露头角,但也暴露出些许共性问题。

1.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未来农业联系不够紧密

新的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给未来农业带来了新的变革,智能化、精准化、绿色生态化已经成为未来农业发展的新趋势,特别是大数据、新媒体、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已经全面融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效推动了无人机、农业机器人、智能化农业监测系统和网络直播带货营销在农业生产、管理、经营和销售中高效协同运转和精準调控。但涉农高校在开展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然未能实现强农兴农思想、未来农业理念和智能化管理思维贯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未来农业战略思维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之间还存在“篱笆墙”,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主动求变、应对未来农业挑战危机意识不足。同时,面对未来农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各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交叉融合不足,区域性、行业性、全国性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盟建设不完善,协同推进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政工作,引导人才解决未来农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举措不多。

2.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匹配

人才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宝贵资源。要为未来农业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涉农高校就要着力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打破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和分类评价体系,推动农业教育体制改革[4],引导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着眼未来农业基础学科和尖端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最终实现从0到1的突破。但涉农高校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并未完全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创新创业课程中,潜移默化的帮助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创新研发、创业实践和田间生产中塑造刻苦专研、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品格还不够,爱国热情激发、课程思政创新、评价机制改革等方面硬招实招不多,主动通过创新创业突破“卡脖子”技术封锁的信心不足,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和一流学科群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创新能力效果不佳。同时,涉农高校彰显农业特色、激发创新能力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评价体制建设不完善,激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通过创新研究推动农业产业发展的效果不显著。

3.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三农”对接不够精准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的变革,“三农”领域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转变,“迫切需要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智慧和力量转化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上。”[5]乡村振兴基础在教育,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但涉农高校在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投身“三农”事业建设发展上并未做到精准对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带动不强,国情省情农情教育与时代变化、社会需求、‘三农’发展和区域共生的联系不紧,围绕解决‘三农’领域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难题举措不多,知农爱农信念转化为服务‘三农’行动路径不畅通。”[6]同时,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完全将人生追求同“三农”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主动对接“三农”服务地自然风貌、产业基础、生态修复、环境治理、乡村规划和民俗文化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不到位,增强“三农”新动能、拓展“三农”新领域、延伸“三农”产业链办法不多,高站位、高质量、高标准的推动新时期“三农”事业建设发展精准度不高。

4.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际视野开阔不够协调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已经成为全球化产业,农业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已经实现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高效配置。但涉农高校在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上国际化视野不够开阔,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蕴价值不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转变、方法创新和内容升华不彻底,人才培养过程中思政元素与国际化农业理念、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国际农业法律法规教育、国际化农业贸易管理融入不畅。同时,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站位和世界眼光不高,国际化竞争危机意识不强,推动实现“从种子到餐桌”的链条化、现代化农业生产主动性不强,未能从国际视野角度把中国百姓餐桌与全球市场连接起来,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种质资源、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农业产品走向世界脚步缓慢,保障人民群众享受绿色、味美、价廉的高品质农业产品,帮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思维不强[7]。

三、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对策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更是打赢乡村振兴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所在。各涉农高校作为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重要“摇篮”,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厚植爱国爱农主义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知农爱农意识,磨炼强农兴农本领,构建全员化、全过程、全覆盖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努力实现涉农高校内涵式发展。

1.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落实党的全面领导

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结合国情农情乡情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发挥高校党委在思想引领、办学方向、育人机制、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条件保障和先锋示范方面的核心作用,顶层设计、通盘考虑、协调推进,确保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成长成才方向与我国“三农”事业发展同心同向、同频共振。一是发挥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扩大党建工作覆盖面。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统筹推进在学科团队、重大项目、社团组织、实践团队内建立基层党组织,打造全员化、全覆盖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党建育人体系,用高质量的党建工作推动高质量育人体系落实落靠,促进党建工作与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缝对接、深度契合,着力培养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甘于奉献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二是创新党建育人模式,开展校地、校企和校项合作育人。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挖掘“党建+涉农专业”的育人优势,推动“党建+乡村振兴”主题教育活动,深化强化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知农爱农信念深入人心。各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推动开展党员亮身份、践承诺、作表率活动,推选设立党员示范区、党员先锋岗,引导教师党员、政工干部和学生党员把知农爱农情结和强农兴农本领融入到日常的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之中,真正实现党建引领贯穿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全领域、各环节。

2.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在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引领是涉农高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确保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听党话、跟党走,投身新时期“三农”事业发展。一是抢占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打造理论教学“直通车”。涉农高校要坚守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主渠道,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模式和内容改革创新,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意义、内涵,帮助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涉农高校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与“北大荒精神”“南泥湾精神”有机结合起來、与学校校风校训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精神传承和文化熏陶。二是立足第二课堂主战场,打造实践教学“大舞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是强调知行合一,各涉农高校要注重发挥第二课堂实践育人的重要作用,通过组织学术沙龙、青马工程培训、科技创新竞赛等活动,引导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识,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同时,各涉农高校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相融合,帮助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弘扬“雷锋精神”志愿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打造先锋模范“正能量”。各涉农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官微、网站、公众号等新媒体优势,全方位、立体化、多维度的宣传在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和社会服务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引导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通过学习鲜活的榜样人物和典型事例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与价值认同。同时,各涉农高校还要抓好仪式教育工作,利用入党宣誓大会、开学(毕业)典礼、中华传统节日以及党史国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重庄严、内涵丰富的庆祝活动,使仪式教育成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3.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三全育人”

各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三全育人”。注重把知农爱农理念融入到思政教育、理论教学、实验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和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着力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一体化育人体系,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积极搭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理实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全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与新时期“三农”事业发展需求精准对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落地型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各涉农高校坚持“三全育人”需要全力做到三个做实:一是做实思想引领,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对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的全贯通,打造“以党建工作为龙头、思政工作为主线、课程思政为重点、组织建设为保障”的思政工作体系,把思政工作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高质量思政工作引领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二是做实协同育人,各涉农高校要全面统筹各领域、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引导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知名校友、农村合作社、学生家长和新媒体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环节,构建新媒体融合化人才培养、顶岗实习实战化人才培养等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协同育人格局。三是做实问题导向,各涉农高校要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抓好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质量,依托自身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国家级科技园区等平台,采取“互联网+农业”“家庭农场+实践教学”“智慧农业+创新创业”等模式,精准施策解决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专业知识不精深、实践操作技能不熟练、创业成果转化不畅通等难题,打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4.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扎根我国“三农”事业

各涉农高校办学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始终扎根中国大地推动“三农”事业建设发展而办大学。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基础上,勇挑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使命,一是要在制定新时期人才培养方案中强化“三农”情感情怀教育和“三农”价值导向教育,按照国家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和美丽中国的建设需要,从思想教育体系、知识讲授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虚拟仿真体系、创新创业体系等多重维度,构建适应新时期国家“三农”事业建设发展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二是要打破涉农院校思政工作的专业边界和学科壁垒,推进涉农学科与工学、文学、管理学、哲学、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深度融合,推动学科融合、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紧扣国家“三农”事业发展需要,着力推进适应新时期“三农”的“思政+新农科”建设。同时,各涉农高校还应与本省农(林)科学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合作建设一批“一省一校一所”思政育人示范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践基地,确保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既有“书卷气”,又有“泥土气”。三是要不断深化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用理想信念教育、大数据技术、生物信息学、智慧农业技术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教育和培养学生,着力壮大休闲农业、森林康养、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和乡村振兴等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因地制宜培育“三农”特色优势学科集群,建设一批国家级新产业、新业态一流涉农专业,淘汰不能适应新时期“三农”发展和社会需求的老旧专业,培养适合新时期我国“三农”事业发展需求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5.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必须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而开展劳动教育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各涉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尤其是加强涉农劳动的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涉农劳动中检验专业知识、磨炼实践本领、展现人生价值。进入新时代,通过开展劳动教育做实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是将“农”字嵌入到劳动教育之中,各涉农高校要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传统耕读文化,深化学生的劳动教育情感启蒙和劳动教育价值塑造,将劳动教育设定为必修课程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温室大棚接受农业生产劳动实践教育,在劳动中坚定投身“三农”事业的信念。二是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各涉农高校要结合涉农学科特点和专业特色健全劳动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积极开展涉农实习实训、社会服务、生产实践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提升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精准度,实现劳动教育“靶向”催生更多适应新时期“三农”事业建设发展需要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基层管理干部、农业技术推广员和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三是劳动教育还应注重涉农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树立正确就业观念,激发自身到艰苦地区和行业从事“三农”工作的奋斗精神,实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人才培养与“三农”发展需求相衔接。

结语

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是实现农业振兴、赢得国际农业竞争主动权的宝贵资源,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所在。涉农高校作为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培养摇篮,要坚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全过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三全育人”,扎根我国“三农”事业,深入推进劳动教育,努力实现涉农高校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内涵式发展,着力培养有情怀、有本领、有行动、有担当的新时期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为我国“三农”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经纬,郝佳婧.新时代涉农高校的发展指南——论习近平总书记为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回信的三重要义[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111-116.

[2] 吴普特.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为指导 面向未来农业推进新时代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9(21):4-6.

[3] 安美忱.实施人才强农 助推乡村振兴[J].奋斗,2018(20):15-16.

[4] 李玉清,邹静.农业高校实践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难点及建议[J].高等农业教育,2014(5):38-40.

[5] 黄厅厅,杨建,邱雪超.“新农科”建设背景下高校深化农业教育综合改革[J].商业经济,2020(9):192-194.

[6] 张福锁.科技小院:知农爱农和强农兴农人才培养的先行者[J].科技导报,2020(19):11-15.

[7] 陈焕春,陈新忠.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高等农业教育改革[J].中国农业教育,2019(4):1-5.

[责任编辑:孙 皓]

猜你喜欢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方法论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