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内涵与价值逻辑

2022-05-22 11:43桂兵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科学内涵

桂兵

摘 要:当前,学校思政课要真正发挥好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务必树立一体化思维。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强调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要统筹推进,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的有效贯通和纵向衔接,从而克服学校传统思政课的弊端,切实提升思政课吸引力,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学校思政课的育人实效。这不仅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办好思政课的必然选择,也是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大中小学 思政课一体化 科学内涵 价值逻辑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重任。新时代的学校思政课要真正发挥好育人效果必须要全面、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1]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近年来,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为主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且成效显著。那么,何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其价值何在?本文通过内涵阐释和价值分析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科学内涵

从辩证唯物主义角度来看,“一体化”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合作,从而发挥“1+1>2”的整体效应,强调的是系统的连续性、递进性和整体性,最终实现的是一种最优目标。“一体化”概念在经济学领域使用较为普遍,应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便有了“教育一体化”“教学一体化”“思政课一体化”等概念。

“思政课一体化”的概念虽然是新提出来的,但是源于德育一体化的实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德育界就在思考如何建設学校德育体系,此后便一直在努力探索“整体规划德育体系”。2017年,《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就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所谓德育一体化,主要是指“教育系统内部,不同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和日常德育工作相互配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科学实施德育教育。德育一体化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进行课程设计,强调发挥各主体之间的合力,以期实现一体化的最优效果”[2]。思政课一体化重点强调大学、中学、小学等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要整体推进,从而实现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要素的有效贯通和纵向衔接,促进学生素质养成的一体化,切实发挥思政课的育人作用。

在教学目标上,不同学段的思政课必须紧紧围绕“培养一代又一代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才”整体目标确立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目标。小学阶段重在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导学生树立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初中阶段应侧重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强化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意识;高中阶段应该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认同;大学阶段应强化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奋斗。

在教学内容上,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的思政课教学内容要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形成相互递进的趋势。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内容应突出形象性、生动性和直观性,尽可能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图片、视频和爱听的英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情境型教育内容为主,关注学生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克服传统中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枯燥乏味的弊病。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探究型教育内容为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

在教学方法上,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各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小学思政课教学应更多地采用直观式、实物式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更多地采用因材施教、案例教学法等方法,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大学阶段思政课教学应以探究式、实践教学等方法为主,满足大学生学习主体意识强、思维活跃的需求。

在教学评价上,要形成和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评价机制。在对思政教师的评价上,要针对不同学段的思政课教学特点制定相称的评价标准,加大对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的考评力度,牢牢守住“政治关”“师德关”。同时,在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评优等方面加大对一线优秀思政教师的支持,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光荣感和使命感。在对学生评价上,要始终坚持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灵活性、激励性,科学反映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真实情况,改变传统应试观念下“唯分数论”的评价现状,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价值逻辑

当前,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意识形态的斗争仍然激烈。因此,必须要办好思政课,筑牢年青一代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观念。这关乎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关乎到能否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选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克服学校传统思政课弊端、切实提升思政课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在很长时间内,学校思政课的吸引力是不尽人意的,一提到思政课,给学生的感觉就是假、大、空。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当下思政课课程来看,大中小学思政课各学段的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缺乏层递性,长期制约着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例如,2011年版的初中课标、高中“政治与法治”课以及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都在强调树立法治观念,且表述基本一致。此外,小学和中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都提出要培养学生美好的品德,而且培养方式都是大同小异,没有明显的差别。尤其是对于大学思政课的目标来说,与小学、中学思政课还存在较为突出的目标衔接问题,导致有些大学生误认为思政课就是一门昏昏欲睡的“补觉课”“洗脑课”,甚至产生反感、厌恶的情绪。其次,各学段思政课的教材内容存在着简单重复的现象。例如,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与高中思政课教材《哲学与文化》存在部分内容重复,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与目前中学思政课教材之间也存在内容多次重复的问题。最后,学校思政课的实施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内容的问题。近年来,各学校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方式、组织形式的改革,使得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较高,但由于没有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致使实际的教育意义并不大。

作为塑造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学校思政课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实际获得感必须要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因此,各部门、各学校、各教师必须要齐心协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落脚点和出发点科学厘清各学段课程目标,要求各学段思政课程内容的编写要遵循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同时要求所有思政教师们既要关注所在学段教学,也要关注全学段教学,加强交流、相互学习、通力合作,打造大中小思政课教师教研共

同体。

(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工程

不断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更好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下,我们要扎实做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重要工程建设,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取得新成就,立德树人取得新

成效。

一方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顺应了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放眼全球,当今世界正经历着新一轮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对我国来说,我们需要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当前,我们正阔步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征程之中,急需大量德才兼备的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靠教育的改革发展。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而在学校教育中肩负着立德铸魂重要使命的思政课,必须与时俱进,树立一体化的战略思维,布局宏观构架,打破课程边界、学段壁垒,才能提高育人质量,从而实现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内在要求。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在逐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中应遵循的客观规律。仓道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专门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三条基本规律,其中一条便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螺旋式上升的规律”[3]。实践证明,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形成,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一个分阶段、分步骤逐步推进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大中小学思政课必须秉持一体化的精准思维,结合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注重层次性和渐进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引导学生实现课程知识的内化与外化。

(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办好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4]。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则是深入贯彻“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办好思政课的必然选择。

长期以来,学校思政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单纯的知识灌输成为思政课的主要教学方法,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严重违背了“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学校思政课程各要素与各个学段的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也不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这种形势下,推动学校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加强各学段思政课教材的研究和编写,加大对相应学段思政教师的培训力度就显得格外重要。广大思政课教师要牢固树立和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不断增加知识积累、提升理论水平,同时还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去,不断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值得指出的是,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还要重视各学段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衔接性,有的放矢地开展实践活动,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知行合一,不断提升实践水平,从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增强思政课针对性的重要体现

重视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早在三湾改编时期,毛泽东就注重从士兵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大会宣讲、个别交谈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充分调动士兵的革命热情和动力,体现了主客体一致、层次性的工作原则。长征途中,我们党加强对全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大力弘扬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一系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署,提出许多新观点和新要求,有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正是新要求之一。

当前,很多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流于形式,缺乏专职思政教师,大多由语文老师或班主任兼任,而且经常用来上其他课,思政教育效果不够理想。中学的思政课虽然配备了专业的思政老师,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采取单纯说教和知识灌输的授课方式,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有些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小学和中学思政课的影响,对大学思政课产生不屑一顾甚至逃课的错误想法,致使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大打折扣。因此,面对学校思政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必须要大力弘扬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深入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扎实有效进行各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并且要坚持实事求是,突出针对性、层

次性。

三、结语

思政课一体化有着深刻的科学内涵,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当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也面临着复杂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各部门、各学校以及每一位思政课教师的不懈努力。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作为思政课教师,我们要不断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研究,同时要善于把研究成果运用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中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4]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

[2] 文天天,陈大文. 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由来、科学内涵与基本要求[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7):68-71.

[3] 仓道来. 思想政治教育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75.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 (21SKSZ 12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科学内涵
习近平选人用人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基于泛素-蛋白酶体途径探讨远志散“益气化痰开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科学内涵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内涵和历史贡献
科学内涵与艺术外貌的有机结合——北京植物园月季园的规划建设
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内涵
准确把握“共同价值”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雨花英烈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文化传承
全面理解绿色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