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古诗词诵读正型纠音的普通话教学实践初探

2022-05-22 11:43丁燕萍
文教资料 2022年4期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民族语言

丁燕萍

摘 要:高职高专学前专业和早教专业学生,熟练运用普通话的能力十分重要。而现状是学生的普通话基础差,方言的口型和发音习惯干扰较大,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影响了专业素质的养成。本文从学生实际出发,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借助古诗词诵读的方法,幫助学生纠正口型,纠正发音习惯,纠正声调和语速,总结了一些经验,以期给普通话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普通话教学 云南方言 民族语言 古诗词诵读 纠正发音习惯

高职高专院校是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基地。普通话教学,应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目的,以学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为具体任务。通过普通话的学习,学生能树立普通话交流的语言和文化自信,培养自觉使用普通话的意识和习惯,加强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能够标准、流利地运用普通话表达思想、交流感情、促进沟通。特别是学前和早教专业的学生,作为未来的婴幼儿的启蒙者、引导者,其语言应用能力对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用人单位反馈最多的是毕业生在教学语言方面存在的问题,如语言逻辑不清,普通话不标准,表述不简洁、不流畅,语用词汇贫乏,缺乏自信等,这些问题不利于婴幼儿的成长。笔者基于任教学校普通话教学现状,对普通话教学的干扰因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普通话教学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复杂的语言背景差异对普通话教学的影响

我校是一所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云南各地州市,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北、滇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和滇中地区,还有少数来自新疆和西藏的内高班毕业学生。其中包含17种少数民族的学生,大约占学生总人数的25.6%。云南方言虽然属于北方方言语系,但又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和典型的民族性特征。不同地区的居民,因居住地域、籍贯、历史迁移、民族属性、发音习惯等原因,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方言,比如昆明方言、玉溪方言、大理方言、曲靖方言、版纳方言、德宏方言等。云南的少数民族不仅受方言大环境的影响,又有自己的少数民族语言。在不同地区生活、工作和学习的人们,一般都入乡随俗,时间一长,自然适应当地的方言,并逐渐养成习惯,融入当地的方言中。其中,大部分人的语言就会固化,形成习惯。教学中发现一个规律性问题,不同生源地的学生,普通话的发音、语速、口型、声调等都不同程度带有浓重的当地方言特色。复杂的方言环境深刻地影响了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的普通话教学产生了困扰,直接影响普通话教学计划的实施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影响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

(二)师生自觉使用普通话的意识淡薄

在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大部分同学都讲方言或民族语言。新生刚一入学时,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同学,为了方便沟通和交流,还能使用带有浓重地方口音的普通话,稍微熟悉之后,除了在课堂上讲普通话,课外的交流又开始了方言大杂烩。甚至有一部分高校教师,走出课堂之后都讲方言,即使是讲普通话,也具有很强的随意性,不注意普通话的标准度,往往带着非常明显的地方口音。学校的行政后勤人员,也没有自觉使用普通话交流的意识,习惯使用方言,大家都忽视了校园大环境对育人的重要作用,语言标准化意识很淡薄。

(三)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高校的学生不是不会讲普通话,而是不会讲标准普通话,所以对自己现有的普通话水平,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盲目自信,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由于地域性差异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学生们几乎都是在带有典型的方言词汇、方言语法和方言声调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使用普通话,虽然也能通过广播、电视和新媒体来接触普通话,但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还是经常使用方言进行交际。他们可以把听到的标准普通话和自己讲的方言式普通话截然分开,使二者完全不相融。普通话是一门实践课,不像其他的理论课或实验课,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就像一张白纸,要在这张白纸上描绘什么样的色彩和图案都相对容易得多。而普通话这门课程的教学,是以学生长期的语言积累为前提开展的,他们在家讲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在学校讲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长期以来,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语言语用思维模式。要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来纠正学生自出生以来就已形成的语言习惯,这是一件极其不容易的事情。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教学任务十分繁重,要想从根源上纠正学生的发音状况,没有强有力的具体措施和方法是无法完成的。

(四)学校开设普通话课程的客观条件的制约

学校十分重视普通话的教学,将这门课程开设在大专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这也是学生们进入高职院校之后的第一门必须测试达标,并且拿到等级证书的课程。但是,由于同时开设普通话课程的班级较多、上课人数过多,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不足,教师们承担的教学任务过重,周课时往往都在18节以上。面对着这么短的教学时间,这么多的班级和学生人数,课堂教学中教师很难保证对每一位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及时纠正他们的发音问题,师生之间没能够形成良性的互动。再加上标准化语音教室数量不足,学生没法使用正规的普通话机测设备进行练习,所以普通话教学的实际效果难以及时评估。另外,教学所使用的普通话机测读本[1],虽然具有权威性,但教材内容缺少针对性和趣味性。例如,教材中用于练习的单音节字词和多音节词语,多数是学生们已经能够掌握的词汇,这部分内容占比过大,而针对云南各地方言中存在发音问题的词汇,又没有归类列举,教材与教学主体之间存在脱节的现象。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来进行教学,会重复浪费掉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进度的推进。这些客观问题的存在,导致任课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的同时,不得不重新设计授课内容,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备课量,影响了普通话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提高普通话教学效率及教学质量的策略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课程标准,确立普通话教学的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确立普通话教学的总体目标为:提高学生说标准规范的普通话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让他们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及沟通交流能力,达到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规定等级,为其将来从事工作奠定必要的语言基础。[2]具体目标为:学习普通话的语音基础知识;掌握普通话的发音技巧,熟练地发准普通话的声母、韵母、声调,能运用轻声、儿化、“啊”的音变等语流音变的相关知识指导自己的普通话发音。在能力方面,具备一定的方音辨正能力;掌握朗读和说话基本技能,做到朗读准确、流畅、生动;说话清晰、流畅、得体,有一定应变能力,语态自然大方。在职业素养方面,培养学生具备踏实、自控、坚持的基本职业素养;在思想素养方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规范意识,使其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课程思政方面,发掘普通话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让普通话从课堂走向课外,发挥语言文字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国计民生、坚定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基础性地位。在证书要求方面,教育类普通话等级证书要求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

(二)深入调查了解,探明问题所在

为更好更快速地实现教学目标,除了加强学生课内课外指导和练习外,近几年来,笔者连续有针对性地对本校各届师范专业新生的普通话学习实践、日常交流、地区差异、普及教育程度、社会生活等进行全面的调查。通过普遍数据和个体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总结得出云南方言、民族语言、习惯性用语等因素对普通话正确发音所产生的影响,并将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进行了归类整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奠定了基础。

(三)分区域访谈,精准定位干扰因素

通过对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深度访谈,查阅公开资料并结合其他省内外专家的研究,我们准确掌握了云南方言地区学生在发音上主要存在的以下几点问题。

1. 声母发声部分

g、k、h声母丢失或发音缺陷,“gou”发作“ou”(玉溪方言)。

z、c、s—zh、ch、sh、r平翘舌音不分(红河方言、昭通方言)。

n—l不分(红河方言、昭通方言、昆明方言)。

f—h局部缺陷(曲靖、昭通方言)。

2. 韵母发声部分

几乎云南所有地区的学生前后鼻音不能分清,韵母也存在发音不够准确的问题,而且各地区学生各有特点。

i—ü不分(昆明等方言)。

in—ian不分,üan—un不准(临沧方言,红河方言)。

üe—ie不分(红河方言)。

an—ang不分,en—eng不分,in—ing不分(昆明等大部分方言)。

3. 声调和语速部分

我國目前推广的标准普通话只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云南地方方言声调比较有特色,也比较混乱,有的平缓、有的抑扬顿挫、有的强调上声,有的强调去声。[3]比如红河、临沧地区的学生日常交流中声调就比较平缓,四个声调基本分不清;而滇东北的昭通、曲靖等地第四声比较重;新疆来的同学没有四声的区别,调值、调类几乎分不清,朗读的时候就出现一声高不了、二声提不起、三声转不准、四声降不下的实际问题;昆明方言的声调,问题也比较突出,例如“买卖”一词,与普通话的声调几乎完全相反,而“来”“特”等音节的声调几乎是一样的。同时,语速也受地方发音、本地民族语言、习惯性语言等的影响,比如,红河地区、昭通地区的学生讲话时语速比较快,昆明地区学生的语速比较慢等,这些是不符合标准普通话的基本要求的。

三、借助古代诗词诵读促进普通话教学的有效方法

(一)借助古典诗词,激发学习兴趣

高校普通话教学偏重应试,学生所用的教材对应的练习的材料也都是围绕应考的内容来展开,学生反反复复地朗读和训练,难免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古代诗词融入普通话教学中去,让枯燥的“复读”化为朗朗上口的“悦读”,整个课堂气氛自然是轻松愉快的。教师再将学生朗读时出现的发音缺陷和发音错误及时进行标注和纠正,并对发音要领进行讲解,既能锻炼学生普通话的语音和语感,又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唐诗宋词的音韵和谐、平仄变化,让普通话的课堂也成为弘扬经典文化、提高审美情趣的沃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普通话水平,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二)感受古诗的平仄变化,纠正声调问题

云南各地州的方言都存在声调的调值读不到位的情况,例如,阴平,第一声,调值55,部分同学读作了44;上声,第三声,调值214,部分同学1降不到位,4也升不到位。最突出的是新疆来的同学,根本没有体现出四个声调的调值,全部读成一个调,类似阳平,如果用调值来标注的话,基本都是24,读阳平的词语时,也读不出35的调值来,基本都在24这个调值期间。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正确区分声调的调值、准确发音,笔者在教学中尝试采用一些简单的、学生耳熟能详的诗词来进行练习。比如用王之涣的诗《登鹳雀楼》来进行声调的训练:白日依山尽(35、51、55、55、51),黄河入海流(35、35、51、214、35);欲穷千里目(51、35、55、214、51),更上一层楼(51、51、51、35、35)。因为古诗在朗读的时候需要放缓语速,每一个字音要读得饱满、圆润、准确,音韵和谐。[5]通过古诗的诵读,学生在熟悉的字里行间体会古诗平仄交替对应汉字声调的变化。这样的练习,能使学生在脑海里留下不同汉字调值的深刻印象。再返回到教材中去朗读字词的时候,就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声调的变化了。

(三)诵读古诗经典,调整口型,纠正发音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云南学生发音不准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an-uan-ian、ang-iang、in-ing、en-eng、iu-ou和er这几个韵母构成的音节上。声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n-l、z/c/s-zh/ch/sh/r这几个声母构成的音节上。如果从发音的部位和舌位上来给学生进行纠正,效果并不明显,因为他们在发音的时候,根本弄不清舌头的位置,完全找不准发音的部位。与其让学生去体会看不见的舌位和发音部位,还不如通过可见的口型来对学生的发音进行纠正,如此效果更明显。经过长期的摸索,笔者将央视播音员朗诵古诗词作品的视频,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慢速播放,自己照着镜子,与视频中的播音员口型进行对照,发现只要口型正确,基本就能够保证发音准确。确定正确的口型之后,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给学生进行示范。这样学生在听播音员准确发音的同时,学会观察播音员的口型大小和变化,再照着镜子对照自己的口型,反复练习,可以快速地纠正发音的问题。然后由教师或者普通话水平不错的学生在课堂上慢速朗读古诗词,现场进行示范,发音不标准的同学近距离仔细观察示范同学的口型大小,用耳朵仔细聆听气流变化。[6]为了让学生都成为示范者和观察者,我们鼓励同桌之间、舍友之间互相观察、相互纠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进行几次训练之后,学生们就能具备一定的方音辨证能力,也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发音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例如,用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进行示范:“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短短28个字,基本涵盖了云南学生在发音方面的问题。包括an-uan-ian、ang-iang、in-ing、en-eng、iu-ou和un这几个韵母构成的音节,声母n-l、z/c/s-zh/ch/sh/r构成的音节。在朗读训练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进行标注,标注发音不准确的音节,教师先在课堂上示范纠正发音的方法,然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纠正。让学生带着对正确发音方法的记忆,再回归教材上的字词进行朗读练习,准确度提高非常快。如此既可以达到正音的目的,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

四、结语

纠正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发音问题是普通话语音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普通话教学借助古诗词的诵读,可以使课堂教学变得饶有趣味。教师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发音技巧,掌握口型大小变化、掌握气流的运用、熟悉声调的变换等等,养成良好的发音习惯。课外,学生也可以随时随地诵读古诗词,进行纠正发音练习。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争取做到发音准确、语音标准,词汇连贯、断句正确、语调自然,表达清楚。学生诵读经典的同时,也提高了普通话水平和应用能力,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严希洪. 普通话机测读本[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

[2]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 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3] 宋欣桥. 普通话语音训练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 王丽洁. 高校普通话教学策略研究[J]. 新校园,2017(7):81-82.

[5] 夏长青. 语文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朗诵”在消费和美学视域下的有声语言的多重建构[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2):53.

[6] 蔡敏. 浅析经典诵读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 文学教育,2019(5):100-101.

猜你喜欢
普通话教学民族语言
三元互动下的德宏民族语言舆情探究
中国民族语言的标准与数字化
民族语言翻译中乡土文化的原生态保留策略研究
职业学校普通话教学的优化方式研究论述
中职学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媒体时代的普通话教学与创新
中职普通话教学中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分析
论新中国广西各民族语言和谐的社会成因
古代新疆汉族学习其他民族语言现象说略
语言哲学视野中的民族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