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022-05-22 00:28范旭苗
美与时代·上 2022年4期
关键词:造型艺术公共空间城市建设

摘  要:在当前的城市建设中,造型艺术建设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外在形象,还能缓解人们的精神压力,进而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但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外来文化的侵蚀以及人们精神需求的缺失,使得当前的造型艺术建设存在较大的问题,不仅无法给城市居民带来心灵上的慰藉,还会使其产生抑郁、失落的心理状态,因此,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

关键词: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城市建设

一、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现状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逐渐暴露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此,各地政府相继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如建设公园、体育场等休闲场所,为居民的生活需求提供保障[1]。但从总体来看,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仅是在满足个别地段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建设完成的,没有从城市空间的整体角度加以考虑,导致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首先,随着我国政治民主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原有的尊卑体系逐渐被摒弃,新时代的生活观念将“人”作为城市的主体,各项建设也均是为人的需求服务[2]。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时,设计人员需要加强对公众需求的考虑,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束缚,积极对设计方式进行创新,以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日常的交往、游玩等社会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3]。这使得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多元化生活的需求,构建多层次、开发性的公共空间势在必行。

其次,在建立城市公共空间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不能对传统观念全盘否定。作为传承千年的城市建设形式,线型街道空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尽管近些年多数城市均按照西方社会模式建立了广场、公园等活动场所[4],但其大多属于商业建筑,无法与当前城市交通体系完美契合,常作为停车场等场所,导致自身的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利用中国传统的开放空间特点进行布局,以线型空间为基础逐步放大,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建设效果。另外,由于当前的大规模城市往往以多中心布局的形式建设,使得西方的“一个中心”的布局形式很难得到充分利用[5]。为此,设计人员需构建城市开放空间体系,利用线型空间将点、面进行串接,以在保证城市建设效果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多元化生活空间的需求。

再次,设计人员需明确城市公共空间与其所承载的社会生活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若想使空间的繁荣度得到长期保存,就需要从文化内涵、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城市空间建设加以考虑,而不能全盘找茬别人的建设模式[6]。同时,设计人员需要按照人们的需求完成城市空间建设,而不是让人们来适应城市生活。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

最后,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一般分为开发期、发展期、成熟期、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并不断循环往复。其中,每一阶段都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如在开发期,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凝聚效果,而在成熟期,该区域的发展特点已逐渐趋于稳定,且能为提高人们吸引力作出贡献等[7]。这一规律循环往复,提醒着人们:无论空间建设多么美好,内容多么丰富,城市历史、绿化、水等因素始终是公共空间建设首先需要保留的元素,其若能在城市建设中得到完美延续,公共空间的发展也能获得充足且长久的动力。

二、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对城市的影响

(一)有助于反映城市的时代特征

从外在表现来看,公共空间造型艺术的受众群体相对广泛,且其展示空间也相对多元,这使得其不仅可以向外界展示城市的时代特征,还能为时代主题的宣传作出贡献。现如今,我国的社会发展已走进新的时期,这不仅体现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还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比如,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公共空间艺术建设也需要体现这一特征。此外,人们意识形态的转变也推动了公共艺术的发展,通過公共艺术建设,人们不仅可以展现城市的时代特征,还能有效提高城市形象的宣传效果,为城市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

(二) 有助于传承城市的文化特征

城市这一概念的形成不仅是人类走向成熟与文明的标志,也是评价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的重要标准。若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仅是片面地追求经济水平的提升,那么其在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必然会存在大同小异的现象,缺乏具备地域特色的文化特征。而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是城市居民感受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其自身具备的文化特征便对城市文化的传承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公共艺术建设时,工作人员需做好城市文化与公共艺术的有机融合,将抽象化的城市文化概念转变为具体的艺术产品,如广告、雕塑、壁画等。只有这样,城市文化的内涵才能得到高效表达,城市文化的传承才能稳定进行。

(三)有助于展现城市的历史风貌

公共艺术建设的开展能够使城市的历史风貌得到良好展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数城市为提高经济发展,逐渐将关注重心放在了新城区的建设上,使得旧城区的发展不断下滑,甚至面临着被取代的危机。因此,只有利用公共艺术建设的开展,使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城市的文化内涵得到良好保存,城市的历史风貌也能得到良好的展现。以西安为例,其作为十三朝古都,随处可见的古城墙、城楼等不仅是公共艺术的发展载体,也是其历史文化内涵的体现。

(四)有助于促进城市文化的自主构建

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将使城市文化得到了充分展现。且由于城市空间的种类繁多,使得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也相对多元。现如今,公共艺术对城市文化的展现,主要在于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丰富展现。一般而言,公共艺术的主要内涵为将城市历史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结合,使城市文化得到鲜活展现,并对其历史文化进行诠释,从而使城市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城市人口数量的剧增使得其经济压力空前增大,因此,城市文化的构建十分重要。在这种情况下,公共艺术的发展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精神文明的发展,并对城市文化进行重新构建,所以工作人员需在提高民众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对公共艺术在构建城市文化中表现的积极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为城市发展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

三、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

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 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尊重

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时,首先要坚持人性化的设计原则,体现对“人”与“民族”的尊重。而在进行地区性的艺术建设时,还需要对当地人民的精神需求、习俗爱好等进行深入研究,以使艺术建设更能与当地居民的精神需求相契合。同时,相关人员还需注意,当前我们还面临着民族身份认同的危机。例如前些年各城市兴起的复古风,但其“古”并非中国古代,而是仿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国家艺术特点的建筑,缺乏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关注。作为维系我们血缘关系的集体,民族这一概念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对时间的延续,而不是地域性的约束。对当前的中华民族来说,统一的文化内涵将各个民族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而对祖先、民族文化的尊重更是保持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开展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建设的过程中,艺术家们也需要加强对民族性的重视,充分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工作。此外,对于当前城市建设中对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缺乏关注的现象,人们不能仅是进行简单的批判,而是要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主动抵制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危机,从而充分发挥公共艺术的价值作用,为城市文化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二)造型艺术建设过于盲目

当前许多城市在设计公共艺术品时,只是盲目地利用昂貴的汉白玉等材质,没有结合艺术品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的发展特点等进行合理选择,给城市资源造成了较大的浪费。还有的城市造型设计人员对“高档次”的认知仅限于使用昂贵的材料,对带有本地特色的材料缺乏重视,认为只有利用“高档材料”才能制作真正具有价值的艺术产品。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利用这种方式制作完成的产品大多不具备较高的观赏价值。这不仅使昂贵的材料被浪费,还会导致城市艺术的发展受到阻碍。另外,有的专家还认为,当前的建筑设计与公共艺术存在割裂的现象,社区中的城市雕塑与其周边环境的特征存在脱节现象。以北京市为例,其许多公园中的艺术品摆放缺乏严谨的考虑,如有的公园仅是随意选择一个区域设置成品雕塑。这些雕塑的风格虽然各有不同,但大都与周边环境的特点没有联系,无法充分发挥自身的效用,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此外,还有的旧城区在艺术品摆放上也存在不足,使得原本就破乱不堪的街道在不合理的艺术品摆放下更加无序,甚至给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影响。

(三)政绩工程现象过于明显

现如今,我国公共艺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行业中出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但多数艺术工程都不够成熟,仅是为了建设而建设,政绩工程表象过于明显。例如某些部门的领导在进行艺术建设时,往往凭借自身喜好与对艺术建设的一知半解来发号施令,使得“首长工程”“批条工程”等时有发生。还有的城市在百姓住房、交通等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大搞城市“美化”“亮化”等工程,工程建设均由领导的个人意志所决定,没有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导致其效用无法充分发挥。同时,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家们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其实际工作形式与包工头、翻模工无二。由此,许多公共艺术的建设与城市文化甚至与艺术本身并无较大的联系,仅是某些政府官员的意志体现。这一现象的发生阻碍了我国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的发展,需要相关人员加以重视,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处理。

四、结语

综上,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造型艺术建设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探究,对其中存在的诸如缺乏对民族文化的尊重、造型艺术建设过于盲目、政绩工程现象过于明显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的解决策略,以期能够提高公共艺术的建设效果,有助于推动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并为城市文化的宣传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产婵.公共艺术在城市文化空间建设中的理论引导[J].山西建筑,2020(18):4-6.

[2]陈明达.公共艺术在城市建设中的设计与应用——评《空间与格局:城市公共艺术的呈现》[J].工业建筑,2020(8):199-200.

[3]章莉莉,何洲涛.开往艺术殿堂的地铁:斯德哥尔摩地铁公共艺术探寻[J].公共艺术,2020(4):88-99.

[4]杨田.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艺术批评与多元价值的功能重塑[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20(4):202-207.

[5]邬祯骏.介入与融合——公共艺术进入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J].流行色,2020(6):131-132.

[6]樊桦.谈城市公共文化建设中的壁画艺术[J].鸭绿江(下半月),2020(12):107.

[7]石永婷,赵宇.用艺术与乡土重塑乡村公共空间活力——以重庆市大足区和平村公共空间建设为例[J].美术大观,2020(3):128-130.

作者简介:范旭苗,硕士,武汉设计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油画艺术。728FFF21-533F-4236-8D59-7BCE81E4F887

猜你喜欢
造型艺术公共空间城市建设
广州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基础部教改成果展示作品选
巫傩面具的文化内涵与造型艺术探究
旅游综合体特征分析
现代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广西南宁市金湖广场使用状况评价
现代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像素艺术探究
“物”化的空间
儒学转型与民间社会的新维度
纤变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