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文要素,搭建语文学习支架

2022-05-22 01:39周洁
中学生学习报 2022年28期
关键词:学习支架语文要素语文能力

周洁

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亮点,然而不少教师却对此感到茫然与焦虑。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之间的落差成因表现在目标不明确、内容不确定、活动不充分。教师可以通过深度解读抓起点、瞻前顾后把梯度、关注文体定目标三条路径确定两者之间的结合点,还可以通过搭建驱动式支架、训练式支架、图表式支架转化语文要素,内化语文能力。

关键词:语文要素 语文能力  学习支架

2019年秋季,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实现全学段覆盖,随之带来的教学改革是颠覆性的,涉及统编版与原教材的衔接、解读、教学策略制定等问题。不少教师对“语文要素”这个高频概念认识不足,解读不深,体悟不透,因而感到茫然与焦虑。基于此,本文将聚焦“语文要素”,剖析它与“语文能力”之间落差的成因,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探寻两者之间转化的策略。

一、剖析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之间落差的成因

1、目标不明确

语文要素是“航向标”,那其他一些基础要素要不要教呢?如果只教一种语文要素,教学范式又是怎样的?语文课堂出现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满课堂”,抑或是炒冷饭似的“单调课”,就是目标不明确带来的后果。

2、内容不确定

围绕语文要素制定的教学目标明确了,那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更合适呢?语文教师面对新教材,茫然焦虑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一直在做“选择题”:内容教哪些?

3.活动不充分

有些课堂教学中,目标比较聚焦,内容比较集中,可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收效甚微,问题就出在了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这里的不充分主要是指:时间的不充分,有些教师虽然设计了相关的语文活动,但只是走过场,虚晃一枪,不能给足学习活动的时间:形式的不充分,教师的教学形式呆板僵化,学习者自然就没有学习的热情:对象的不充分。

因此,目標不明确,内容不确定,活动不充分,三个“不”导致了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之间的不对等关系,落差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确定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之间的结合点

1.深度解读抓起点

语文要素的解读是前提,是基础,要想树立“语文要素观”,首先得树立“单元整合观”,从单元导语、课后练习、交流平台这三方面入手,用整合的思维来把握语文要素,分解其中蕴含的听说读写的训练点、生长点。比如,四上第二单元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一览表(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发现,单元导语是我们解读要素时首先关注的地方,它是单元整体教学的统帅。一般单元导语中的语文要素有两条,一条指向阅读,一条指向表达。

2.瞻前顾后把梯度

统编版教材在语文要素的编排上是螺旋上升的,一个语文要素可以分散到几个年级,或者是同一年段的几个单元中,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不仅着眼于“这一课”,还要放眼“那一片”。现以“概括”这个语文要素来举例。

语文老师心中要有谱:今天教的这个语文要素,它处在概括大系统的哪个位置?学生已有的概括水平在哪里?只有这样瞻前顾后,才能体现梯度性,不至于教学超前、过浅、太深,从而能准确找到要素与能力之间的结合点。

3.关注文体定目标

小学阶段,尽管不用过多地给学生灌输文体的知识,但是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有文体意识。如何“基于文体特点落实语文要素”,引导学生感受不同文体的特点,逐步产生文体意识,落实好单元语文要素,每一种文体都有其自身的教学价值,它与要素也有着紧密的联系(见表2)。

比如六上小说的语文要素,小学阶段的小说教学侧重在感受人物形象的三种方法:一是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二是关注小说情节,三是借助环境描写。把准了文体的脉,要素与能力之间就有准确结合点可循。

三、搭建语文要素与语文能力转化的支架

1.驱动式支架

驱动式支架以驱动性问题为载体,在学习活动一开始时介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它能引发学习者对语文要素的思考与探索,而且是通过有趣的、亲和的方式驱动学习者投入学习。

例如,薛法根在教学《西门豹治邺》一课时,设计了“调查报告”的学习活动,引入了驱动式支架:如果你是西门豹,当你了解了邮这个地方天灾人祸的情况后,会怎样向国君报告此事呢?请你写一份调查报告。

2.训练式支架

训练式支架一般在学习活动的中后段出现,它能起到强化学习者认知理解、通过指导和练习提升学习者学习能力的作用。千万不要因为它“训练”的名字,而误解它是机械枯燥的代名词。有句俗话叫“熟能生巧”,语文要素对于学习者而言可能是抽象难懂的,有时需要通过训练的方式,让学习者主动建构起核心知识,并将其内化为技能。

例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在“研读对话,感悟友情”活动板块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训练式支架: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它们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的?请试着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当红头,青头就( )先同桌互说,再小组内交流,看谁找的证据最多。

3.图表式支架

图表式支架,就是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其适合支持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它可以出现在学习活动的任何时候,放在活动前作导引,放在活动中作承上启下,放在活动尾作总结,可以说灵活多样,它更多呈现的方式是一种学习工具,深受学习者的喜爱。

例如,三上《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师设计了“画路线图,学习反刍”的学习活动。第一步,用横线找出牛吃草的相关知识,制作知识卡片;第二步,让学习者在学习单上画出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线:第三步,化身知识小博士,简单讲讲红头在牛肚子里是怎样旅行的,用上“先……,接着……然后……

总而言之,从“语文要素”到“语文能力”的转化搭建的学习支架要遵循语文能力在言语实践中生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语境创设、任务选择、过程推进、课堂反馈等方面进一步优化教学路径,在学习者的最近发展区着力,实现能力导向,让语文要素更好地落地。

参考文献:

[1]单志明基于学习支架的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18(Z1):91.

[2]罗华明图表支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2017(9):58.

猜你喜欢
学习支架语文要素语文能力
巧设梯度训练,培养低年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学习支架”的继承与融合
强化支架意识提升学习效能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浅谈微课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